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抗肿瘤转移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刺激血管新生的细胞因子。VEGF的生物学效应是通过其特异性的膜受体即VEGF受体介导实现的。本文就VEGF及其受体的基因和蛋白结构、生物学作用、信号转导通路及在抗肿瘤血管新生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王英娟  赵玲娣  司玉玲 《医学综述》2007,13(20):1566-1568
新生血管为肿瘤组织提供氧和营养物质,在肿瘤的生长与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肿瘤血管的形成是多种细胞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些细胞因子中研究最多的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酪氨酸激酶途径引起细胞的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介导的途径可使肿瘤缩小,目前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已成为靶向治疗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肿瘤血管生长因子与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与肿瘤内微血管生成关系密切 ,血管生长因子则参与调节肿瘤内微血管的生成。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生长因子有30多种 ,它们可以由肿瘤细胞或 和宿主细胞产生。目前关于肿瘤的血管生成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研制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进行靶向治疗是本领域的热点。因此 ,了解肿瘤血管生长因子与肿瘤的关系 ,对于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以及指导诊断与治疗均有重要的意义。1 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的意义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是指源于已经存在的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新生毛细血管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患者血循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初治29例鼻咽癌患者以及15例健康人血清VEGF-D水平,观察该指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初治鼻咽癌患者血清VEGF-D含量为(546.28±206.97)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血清VEGF-D(174.56±59.54)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1~N3期患者血清VEGF-D含量(605.02±191.93)pg/ml,显著高于N0期患者血清VEGF-D(321.13±33.11)pg/ml(P<0.01),患者血清VEGF-D含量随着肿瘤TNM分期的升高而升高(r=0.660,P<0.01)。结论:鼻咽癌患者血循环VEGF-D的水平随着鼻咽癌进展而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5.
王清妹  关为群 《医学综述》2009,15(22):3390-339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不仅与组织器官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还参与炎症、创伤愈合及缺血性组织修复等。目前的研究证实,人牙本质基质及牙髓组织中亦存在少量VEGF,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到外界的生理或病理性刺激时,人牙本质基质及牙髓组织可释放VEGF参与牙髓修复或局部炎性反应。本文就牙髓组织中VEGF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乳腺癌VEFG,bFGF及其受体的表达和与微血管计数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乳腺癌VEGF ,bFGF及其受体的表达特征和与微血管计数的关系。方法 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 70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 ,FLK - 1,bFGF ,FLG阳性系数值和MVC值 ,探讨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腋窝淋巴结转移组VEHF ,bFGF ,FLK - 1,和MVC值明显高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VEGF ,FLK - 1,FLG和MVC值临床分期 0~Ⅱ期和Ⅲ~Ⅳ期组间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VEGF ,bFGF表达与MVC的表达呈高度正相关 ,VEGF和bFGF ,VEGF和FLK - 1,bFGF和FLG表达呈相关。结论 乳腺癌VEGF ,bFGF及其受体与肿瘤血管生成、淋巴转移密切相关 ;VEGF ,bFGF可以促进其受体的表达 ;VEGF的表达与bFGF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眼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VEGFR)系统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眼针治疗。再灌注3、24、72h后,免疫组化法检测脑微血管密度及VEGF、VEGFR2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VEGF mRNA、VEGFR2 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缺血再灌注24、72h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各时间点VEGF、VEGFR2表达明显增加,VEGF mRNA、VEGFR2 mRNA表达明显上调(P均<0.05)。结论   眼针可以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微血管生成,其机制与上调VEGF/VEGF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Matrigel建立血管形成的体外培养体系,研究肿瘤细胞对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进而探讨VEGF与肿瘤血管新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应用Matrigel建立血管形成的体外培养体系;传代培养口腔鳞癌细胞株,制备肿瘤细胞条件培养液;实验分浓度效应组和时间效应组;对各实验组观察、照相后95%冰乙醇固定,CD34及激酶结构域区受体(KD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采用光镜下计数管腔数及计算机图像分析对结果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肿瘤细胞条件培养液作用于培养的HUVECs后,培养体系的管腔数增多,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P<0.01);随培养体系的管腔数增多,血管内皮细胞KDR表达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P<0.01)。结论肿瘤细胞可以促进Matrigel体外诱导人内皮细胞的血管形成及KDR表达上调,并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10.
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都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而肿瘤血管生成又受多种因子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最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可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而诱导肿瘤血管生成.因而以VEGF及VEGFR为靶点抗肿瘤血管生成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对以VEGF及VEGFR为靶点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刘华  周和中  邓金双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30-1132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D(VEGF-D)及其受体的表达,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VEGF-C、VEGF-D、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水平。比较各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差别。同时记录宫颈癌患者不同肿瘤组织类型、组织分化程度、FIGO分期及肿瘤浸润程度血清VEGF-C、VEGF-D、VEGFR-3水平的差别。结果对照组VEGF-C与CIN组比较(P〉0.05);宫颈癌组(无/有淋巴转移)VEGF-C水平均较对照组、CIN组升高(P〈0.05),且宫颈癌淋巴转移组血清VEGF-C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血清中VEGF-D和VEGFR-3水平低于其他三组水平(P〈0.05);四组患者血清中VEGF-D和VEGFR-3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宫颈癌(淋巴转移)组、宫颈癌(无淋巴转移)组、CIN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C、VEGF-D与VEGFR-3水平正相关(r=0.97,0.75,P〈0.05)。宫颈癌Ⅱ期患者血清VEGF-C、VEGF-D和VEGFR-3水平均较宫颈癌I期升高(P〈0.05);宫颈癌不同组织类型(鳞癌/腺癌)、不同组织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血清中VEGF-C、VEGF-D和VEGFR-3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宫颈癌浸润到深肌层患者血清VEGF-C、VEGF-D和VEGF-R3水平均较浅肌层患者升高(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C、VEGF-D和VEGFR-3水平与淋巴转移相关,且血清VEGFC、VEGF-D水平可能通过VEGF-R3途径参与肿瘤的淋巴转移,VEGF-C、VEGF-D和VEGFR-3可作为宫颈癌淋巴转移和预后的生物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抗肿瘤研究的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刺激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在肿瘤新生血管中高表达,因此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理想靶点。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除了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阿伐斯汀外,小分子抑制剂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等也已经广泛使用;另外,一些具有上市潜力的药物,如范得他尼、西地尼布、瓦他拉尼、阿西替尼等也值得关注。已上市和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VEGFR小分子抑制剂按结构大致分为6类:喹啉及喹唑啉类、哒嗪类、吲唑类、咪唑和吡咯嘧啶类、吲哚类和其他结构等。对VEGF、VEGFR的生物学功能,其代表性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瑞鹏  郭平凡 《医学综述》2008,14(15):2258-226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能特异的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它是一种具有促血管生成活性的功能性蛋白。VEGF受体特异性地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VEGF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发挥生理功能:①促血管内皮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②增强血管通透性的功能。其活性的发挥受到多因素、多水平的调节,如缺氧、癌基因、细胞因子、细胞间质成分等。本文从VEGF的促血管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因素等方面对其生物学行为和特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何松坚 《河北医学》2011,17(7):988-99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t,VEGF)是一种促血管新生因子,也具有促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生长因子、炎症因子、缺氧等可刺激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分泌VEGF,目前认为VEGF在缺血、炎症、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具有生理和病理作用,其可促进血管新生及侧枝循环形成,VEGF拮抗剂Avastin可治疗眼部新生血管疾病及部分恶性肿瘤。本文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作用、促血管新生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B16黑色素瘤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小鼠B16黑色素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和TGFα)的表达情况 ,并对其表达的相关性作初步研究。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S -P法 )对 2 0例小鼠B16黑色素瘤进行上述四种抗体染色。结果 VEGF ,bFGF ,TGFβ 1,TGF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80 .0 % ,5 0 .0 % ,6 5 .0 % ,80 .0 % ,而四者均表达阳性及四者均表达阴性的百分率分别为 5 0 .0 %和 10 .0 % ,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VEGF与TGFα具有相关性 (r=0 .6 5 2 ,P <0 .0 5 ) ,而其余则没有相关性。结论 B16黑色素瘤能够表达多种血管生长因子 ,VEGF与TGFα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其前提和基础是肿瘤细咆的不断增殖,而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必备条件是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增加血管通透性。近年来其在实体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备受关注。现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是 1989年由Ferrara等在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体外培养液中首先提纯得到的一种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因子 ,它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变细胞外基质、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 ,在胚胎发育、创伤愈合、炎症反应、肿瘤生长与转移等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 ,随着对VEGF研究的深入 ,发现了VEGF家族的新成员VEGF B、VEGF C、VEGF D。由于VEGF、VEGF B、VEGF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血清及局部视网膜组织中PEDF、VEGF的变化在氧致视网膜病变大鼠中的作用。方法将48只7D龄SD大鼠新生乳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置于浓度为75%的高氧环境中生活5d后,返回正常环境饲养,对照组于正常环境中饲养。17d及22d龄时分别行视网膜造影铺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突破内界膜内皮细胞数,免疫组化检测视网膜PEDF、VEGF的表达,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A)检测两者血清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分别与相应对照组相比,视网膜呈缺血缺氧性增殖性表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d龄模型组视网膜VEGF染色明显增强,阳性率增加(P<0.01);22d龄模型组PEDF染色较17d龄减弱,阳性率减少(P<0.01);各组血清VEG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d龄模型组血清PEDF浓度较17d正常组明显减少(P<0.01),22d龄模型组较17d龄血清PEDF增加(P<0.01)。结论血清内PEDF浓度的明显降低,视网膜组织局部VEGF的异常高表达,使血清及局部组织内PEDF/VEGF平衡的破坏可能是视网膜血管增殖性变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学特性及与胶质瘤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FGF家族成员之一,由155个氨基酸所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8kd的低分子量bFGF是其活性主要形式。其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的4q25处。bFGF与细胞作用需要有2个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和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才能完成它的生物学功能。bFGF具有广泛的细胞增殖效应,可诱导新生血管生成,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和胚胎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神经系统的分化与维持,还是骨组织工程中信号调节因子之一。bFGF在胶质瘤的血管生成中有作用,并且能够促进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的增殖,同时抑制其凋亡。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髓中血管生成在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病及预后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2 8例初治的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患者的骨髓活检标本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Flt 1、KDR、微血管密度 (MVD)的变化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初治AML患者骨髓病理组织中KDR、VEGF和MVD的表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内皮细胞出芽现象广泛存在 ,生成的微血管无明显血管管腔形成 ,而正常骨髓组织的微血管管腔大而直 ;VEGF及KDR与MVD呈正相关 ;化疗后完全缓解组骨髓组织的VEGF、KDR阳性率及MVD明显下降 (P<0 .0 5 ) ,治疗后未完全缓解组的VEGF、KDR阳性率及MVD与治疗前无显著性下降 (P >0 .0 5 ) ;Kaplan Meier分析显示治疗前VEGF阳性组的生存时间大于VEGF阴性组 (P <0 .0 5 ) ,但治疗前KDR、MVD的表达情况与生存时间无相关性。结论 :AML骨髓组织中存在血管生成 ,VEGF KDR信号传导通路在急性白血病血管新生中起主要作用 ,VEGF的表达与AML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