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叶天士从营卫角度治疗肺系病的思路。[方法] 收集《叶天士医学全书》中收录的《临证指南医案》《眉寿堂方案选存》《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著作中涉及营卫理论的肺系病相关医案,进行分类、归纳,探讨叶氏的治疗思路。[结果] 收集到的医案涉及到咳嗽、咯血、失音、肺痿、肺痹、哮证、喘证、痰饮等疾病,从病因病机上可以分为营卫实证和营卫虚证两大类,实证主要为外感寒邪或温热类邪气所致,叶氏治以解表宣肺、清肃肺卫和清营凉血等法,体现了其卫气营血辨证思维;虚证可分为卫虚、营虚和营卫俱虚证,叶氏注重以甘药补养脾胃、化生营卫,并强调脾胃分治。[结论] 叶天士继承和发展了源自于《黄帝内经》的营卫学说,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和独特的脾胃思想运用于肺系病的治疗,大大拓宽了肺系病的临床治疗思路,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叶氏医案存真》一书,是我国医学大师叶天士的家传验案,其辨证之精,用方之巧,较叶氏门人华岫云所辑之《临证指南医案,尤多神奇之处,故本书堪称医案中之精华,为业医者不可不读之书》。本书作者是:成都中医学院彭宪彰,为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特从《叶氏医案存真》一书中选出一百案原著,逐一加以校释。作者并于各别医案之注后,附自己平时用叶氏本书之理论、治法与方药于临床,收到较好效果之典型病案,约十余例,以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临证指南医案》是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能够代表叶天士学术思想和经验的文献,叶氏理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近10年,不少学者基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理、法、方、药、病证、辨证等方面对叶氏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治燥医案散见于《临证指南》、《未刻本叶氏医案》等书中。“但叶氏之书,本不易读。”加上吴瑭生平最推崇叶氏之学,唯谓叶氏“不识燥证”,人多信之,致如叶霖所说:“今之医士,畏难而乐易,避深而就浅,日习《温病条辨》、《温热经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辨治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是清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他一生博采各家之长,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从而成为治温病第一家。他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也颇有成就,其特色在于对脾胃学说的发挥和从脾胃论治全身疾病。《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医案)是叶氏医案中内容最  相似文献   

6.
《临证指南医案·湿》共载医案52例,集中展现了叶天士论治湿病的学术思想.叶氏遵《内经》将湿分为外受与内生,秉承刘完素三焦理论并有所发挥,用以辨治湿病.其重视体质,治湿先辨体质阴阳而知其寒热,湿热者治以祛湿清热,尤重祛湿;寒湿者治以温化寒湿,然寒湿阴邪,更易伤阳,重在温阳;病久阳衰,常法难治,求变于奇经以获良效.叶氏治疗...  相似文献   

7.
对《临证指南医案》中使用的下法病案及方药进行分析、归纳,认为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了丰富的下法理论,叶氏学习古方古法,对先世医家下法理论继承和发展,但又不拘泥于古方古法,灵活多变。体现了叶天士在下法应用中“以通为用”、“以通为补”,根据病位、病性、病情轻重缓急的不同随证立法组方,注意顾护阴液、邪正兼顾等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痹症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自《内经》以下,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而辨证,治疗亦不外驱风、散寒、除湿、通络等法。通过对《临症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和《叶案存真》等的学习和探讨,认为清代名医叶天士治此,既发皇古义,又颇有创新。现将叶氏治痹之法归纳为五法,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加以评述,聊供临证现参考。  相似文献   

9.
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辛润开肺思想在便秘中的运用。叶天士治疗便秘时主张腑病治脏、下病上取,特立辛润开肺一法,其立法严谨、用药灵活、配伍精当。然其所著《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案语甚为简括,其诊治之法甚难掌握,以《临证指南医案》为蓝本,节选肠痹、肺痹及其他散在各门中典型医案,并结合其他古籍加以分析探讨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学大家叶天士治疗喘证的思路及方法。[方法]收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喘证的医案及处方,对处方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其治喘思路及方法。[结果]叶氏认为,肺系疾病不外乎咳、痰、喘,治喘本乎肺,却不拘泥于肺。叶氏治喘,以肺体为中心,着眼于肾、肝、脾胃、三焦等脏腑,依据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相互关联及转化,分而治之。治疗喘证以辨阴阳、辨虚实、辨脏腑、辨缓急为特点,治疗方法包括温肺化饮法、清热泻肺法、宣肺利水法、补中益气法、补肾纳气法、温阳利饮法、分消走泄法、降气活血法、益胃养阴法、固元收摄法10种。[结论]叶氏治喘求古博新,以肺体为中心,着眼于肾、肝、脾胃、三焦等脏腑,依据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相互关联及转化,分而治之。其治疗经验值得后辈医者探讨学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清代医家叶天士的学术思想,探讨其调气机法治胃病经验.[方法]通过对《叶天士医学全书》中叶氏医案的整理、分析、归纳,阐述叶天士在治胃病中如何运用调气机法.[结果]叶天士认为诸病与人体气机运行异常有关,治病关键是取药物性味,调整气机的升降出入使其复常,治疗胃病亦然.胃病的发生与肝脾密切相关,胃腑以降为顺,脾宜升,肝宜平.用药以甘温轻清之品升脾,辛泄苦降之属平肝,甘凉滋润、辛温通阳以降胃阴胃阳.临证中常多种方法合用.[结论]叶天士在治疗胃病中善用调气机法,继承发扬了前人学说而经验独特,对现代中医临床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柴胡运用规律及特色。方法:采用自行研发的"医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柴胡的运用从症状、病机、方药等方面,采用频次计数法挖掘整理。结果:检索出相关医案49则,涉及症状有46种,主要为脾胃病证、肝胆及其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妇科病证等;病机总频次为74次,主要与脾胃病证有关和肝胆病证相关;与柴胡配伍的药物有80味,主要为当归、甘草、白芍药、人参、陈皮、白术、茯苓等。结论: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使用柴胡的特色是:柴胡可配伍芍药、当归、白术、茯苓等药物疏肝胆以调和肝脾;柴胡配升麻可升举下陷之清阳,具有升提中气之效,在案中用于便后下血,中气下陷坠肛而痛、久泻等证的治疗;柴胡可以通过疏肝解郁、补益中气而用于内伤发热的退热。并在《温热论》中在小柴胡汤和解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减,创立和解凉血祛瘀、和解温里、和解行气等法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室证。  相似文献   

13.
先贤叶天士先生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历代医家学者具有不同的见解,我们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意在说明肝脏在女子特定育龄期妇女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炼30年来针对叶天士温病理论与临床经验主要研究成果,为深入叶氏温病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叶天士"、"叶桂"、"温热论"、等为关键词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叶氏生平、温病学理论研究相关学术论文、博硕士论文,汇总叶氏生平及温病学术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分析研究特征,把握研究发方向。[结果]中医界学者对叶氏生平、著作、温病卫气营血理论、温病治法等内容从不同视角作了广泛研究,对温病学说核心内容的阐析以及温病临证思维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基于现有叶氏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叶氏生活年代社会背景资料研究叶天士诊疗传染性疾病的经验具有较好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烂喉痧出现年代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代医学界对烂喉痧(猩红热)究意是一种中国自古就有还是从外部传入的传染病一直聚讼纷纭,几乎现有所有的研究,都是围绕着传统医籍特别是所谓“叶天士医案”展开的,很少顾及当时历史情况。在对医籍所载与历史上发生的实际情况的比照分析分析中可认为:叶天士之烂喉痧医案与叶天士本人无关,系后人借名伪托,雍正十一年苏南发生的大疫,有较大可能是伤寒流行,即使也有烂喉痧,也绝不存在烂喉痧首度流行的事实。实际上,康熙晚期,烂喉痧已被当作过去较少见的疫病在苏南出现。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为吴门医派的代表性人物,通过对叶氏《临证指南医案》的分析研究,系统整理叶氏对络病学说的认识及其在内伤杂病临床应用的经验。叶氏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著名论点,阐明了络病的病因病机,并在前人基础上创辛香通络、化瘀通络、虫蚁搜络等治疗大法与方药。深入研究其络病学说对提高辨治疑难杂证的临床疗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久病入络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络”的本质及与“久病入络”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久病入络”理论在疾病发展及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揭示《叶氏女科证治》的学术特色,详列经带胎产病证、细分缕析,兼及男子小儿相关病证、内容全面,证因方治、贯穿始终,析理中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能补奇经是叶天士治疗奇经虚证的大法,用于治疗奇经虚损之崩漏,以补益奇经和宣通脉络相结合,补肝肾,益因,固阳明,调阴阳,佐以辛润能络,苦辛芳香,宣通气血,以补为主,以通为用,动静相随,祛旧生新,止血塞流,培本复旧,足为临床高速卵巢内分泌,促进排卵,调整月经周期效法。  相似文献   

20.
整理并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调治脾胃病证的方药,归纳叶天士调治脾胃病证遣方用药有如下特色:扶正为先;通补为用;药食同源;喜用药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