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特性之稽考和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稽考及其手法量学再认识,分别从穴位渊源考证,腧穴定位,穴名释义,经脉脏腑联系,功用主治特点等几大方面阐述其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并对其主穴的针刺手法、角度、方向、深度和疗效标准进行量化,并从现代医学脑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的角度进行多方位分析,深刻认识到"醒脑开窍"之主穴的中医疗效和西医研究的一致性,从而证实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疗效显著,为降低中风病死亡率和提高中风病康复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早期介入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治疗组于造模成功3h后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药物治疗组于造模成功5h后予香丹注射液腹腔内注射。治疗2h后测定血清及脑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针刺可提高模型大鼠血清及脑组织SOD活性,且血清MDA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醒脑开窍"法早期介入可对SOD、MDA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推测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提高SOD活性,抑制脑组织局部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氧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害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王敏  范江俊  武琳 《陕西中医》2010,31(12):1647-1649
目的:观察补肾益气针刺法治疗脑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漏尿次数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00例脑中风后尿失禁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在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基础上(西医基础治疗及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补肾益气针刺法(以百会、关元、气海为主穴),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以中极、膀胱俞、三阴交为主穴),2组均每日施针1次,14次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漏尿次数的改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漏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补肾益气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漏尿次数,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醒脑开窍针刺法以明确的调神、治神、开窍启闭的立法和严谨的手法量学规范操作,大大提高了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在中风病各期(先兆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治疗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经穴组方的特异性效应,基于既往研究基础和循证医学理论,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醒脑开窍针刺治疗与非经非穴治疗进行对照,比较醒脑开窍组方与非经非穴治疗在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针刺可以改善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NIHSS评分和CSS评分,表明针刺能够有效改善脑梗塞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但醒脑开窍组针刺效应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证实了经穴特异性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赵琦 《陕西中医》2011,32(11):1528-1529
目的:观察针刺足少阳经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偏瘫患者整体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并配以足少阳经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的诸穴治疗足内翻。结果:观察组60例中痊愈21例,显效28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17%。结论:针刺"足少阳经"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穴位对缓解偏瘫后痉挛性足内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调神开窍针法是醒脑开窍针刺法重要组成部分,而醒脑开窍针法是由第二届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针对中风病病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创立的治疗大法。石老据自身多年针刺临床经验,结合中西医对中风病的认识,首次提出"神变"在中风病各期病理机制中占主导地位。针对"神变"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其中"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两个方面,前者一般适用于卒中急性期治疗,后者适用于恢复期、后遗症期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在治疗效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6,(4):488-489
目的:探索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针刺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循环、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针灸科和哈尔滨市五院老年医学科收治的122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选为研究病例,且按照就诊顺序编号分为两组,均采取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另外,对照组61例予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61例予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针刺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7.44±0.97)分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5),而FMA评分(51.54±7.43)分、ALD评分(58.87±7.21)分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高切全血黏度(5.10±0.40)mPa/s、低切全血黏度(8.35±1.07)mPa/s、血浆黏度(1.07±0.20)mPa/s、红细胞压积(41.07±4.77)%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5)。结论:醒脑开窍、疏通经络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可取得理想效果,在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提高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较大优势,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9.
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症状量表法、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作为临床观察及疗效评定标准.与传统的针刺颈夹脊穴方法进行对照比较,并进行红外热像学的客观评价,同时通过测定针刺前后血清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白细胞介素1(IL-1)、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初步探讨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作用机理.结果 四天穴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明显减轻疼痛,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比较明显优于颈夹脊穴针刺法.治疗后两组患者项背部皮肤温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但四天穴治疗组的改善幅度优于颈夹脊穴对照组,肯定了四天穴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项背部病理高温的改善作用优于传统颈夹脊穴.针刺后患者血清IL-1、ET、TXB2、MDA含量降低(P<0.05),6-Keto-PGF1α含量及SOD的活性升高(P<0.05).结论 四天穴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肯定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颈夹脊穴.该针法可减低或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对神经根痛有明显干预作用:可舒张颈部神经根周围微小血管,减轻血液凝聚状态,调节微循环:可干预自由基代谢紊乱,提高机体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能力,从而对颈椎病动力失衡状态发挥综合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方法:将76例进展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神经等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和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神功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论:本法治疗进展性脑梗塞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1972年设立的治疗中风病的大法.历经三十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经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该体系充分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国内外数十家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认真总结,深入探讨石学敏院士设立"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为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石学敏院士针对中风病"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基本病机提出醒脑开窍针刺法,通过在中风病早期和急性期、稳定期和恢复期、后遗症和并发症期及其他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证实了醒脑开窍针刺法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3.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绒绒 《陕西中医》2007,28(10):1381-138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疗效。方法:主穴取内关、人中、三阴交。结果:总有效率为99%。提示:本方法具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独具特色,以它明确的调神、治神、开窍启闭的立法和严谨的手法量学规范操作,大大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减少了死亡率。2007—2010年,我院采用电针醒脑开窍穴、高压氧、神经营养催醒治疗颅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生存状态(PVS)患者52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四海之腧"针刺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四海之腧(29例)、醒脑开窍(27例)和空白对照(30例)3个组,每组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理,比较各组间的临床疗效及纤维蛋白原(FIB)、脂蛋白(Lpa)、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量值的变化。结果:1三组之间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四海之腧组和醒脑开窍组的疗效比空白对照组好(P<0.01),四海之腧与醒脑开窍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四海之腧组各客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醒脑开窍组中Crp、HCY有所下降(P<0.05),但FIB、Lpa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空白对照组则除Crp外均无明显变化(P>0.05);33组的Cr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四海之腧组和醒脑开窍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空白对照(P<0.05);而四海之腧与醒脑开窍之间的Crp、HCY下降幅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四海之腧针刺法与醒脑开窍法一样,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2与醒脑开窍相比,四海之腧针刺法能更加有效地降低各种中风危险因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脑""神"全面深刻的认识,石学敏院士以"脑府"立论创立现代中风病针刺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并针对中风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效。该文先溯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历史沿革,后析石氏"脑主神明"论的形成,再论石氏关于"窍闭神匿"病机的发现,最后结合作者自身体会挖掘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之理论内涵。此外,该文还详述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腧穴处方及各穴的针刺量学操作规范,并基于祖国医学阐述选穴依据,探讨其处方内涵。同时联系现代研究讨论醒脑开窍针法作用机制,进一步证明了该针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中风为人类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如何防治中风病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石学敏院士开创"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针刺干预贯穿疾病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全过程,临床疗效优势明显。本研究从实验室指标血清小分子物质(肽类、环核苷酸等)、血清大分子物质(炎症蛋白、血脂蛋白等)、脑血流(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和脑氧代谢方面切入,分析"醒针"治疗中风病对上述实验室指标的影响,可不同程度改善脑卒中引起的神经、血管损伤,调节脑血-糖-氧负荷,恢复机体功能,进而提高中风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针灸治疗中风的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选穴配方以及针刺的手法量学进行了科学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风病的总病机是“窍闭神匿“,治疗上多选取阴经穴如人中、内关、三阴交等为主,制定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原则,并且从腧穴部位、针刺方向、进针深度、施术手法、施术时间、针刺效应及针刺最佳间隔时间等进行了量学规范,对针灸治疗中风病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痰浊、瘀血、肝风"等病理因素蒙蔽清窍而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石学敏院士依据此病机在1972年提出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其治疗方法主要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辅以疏通经络,并强调针刺手法过程中的手法量学以标准化、规范化整个针刺过程。中风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醒脑开窍"针刺法以调神、开窍启闭立法,治以"醒脑开窍",取穴以阴经穴位和督脉穴为主,改变了以阳经为主治疗该病的传统配穴原则。"醒脑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基础上采用手三针即合谷、劳宫、后溪治疗手指能屈不能伸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患者,女,52岁,2012年1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半身肢体活动不利,查颅脑CT诊断为脑梗死,左半身不遂,左手拘挛,呈握拳状态,自主伸展不能,被动活动比较困难,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患侧手部采用手三针针刺治疗.选取合谷穴、劳官穴、后溪穴,毫针快速刺入以上3个穴位,其中合谷穴及后溪穴均向劳宫穴方向透刺,劳官穴直刺,为求得良好疗效,此三穴采用捻转提插手法,使患者手部会出现酸麻胀痛及放电样感觉,手法不宜过猛,但达力度即可,同时嘱患者左手尽量做握拳、伸展动作数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