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对小儿无痛胃镜检查时丙泊酚用药剂量及注射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7月在我院行小儿胃镜检查的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静注丙泊酚前预先给予0.3mg/kg艾司氯胺酮,2min后再给予2mg/kg丙泊酚,对照组在静注丙泊酚前给予2mL生理盐水,2min后给予2mg/kg丙泊酚,若患儿在胃镜置入或检查时出现体动反应,且影响医师操作,则追加丙泊酚1mg/kg。检查结束后,记录丙泊酚总用药剂量,对比两组患儿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内镜医师对麻醉的满意度,采用Ambesh四分法评价患儿丙泊酚注射时疼痛评分以及疼痛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注射痛的发生率以及注射痛Ambesh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丙泊酚用药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动、呛咳、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镜医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行小儿无痛胃镜检查时,预先给予小剂量艾司氯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临床剂量艾司氯胺酮在小儿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中对疼痛、血流动力学和手术应激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7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80例鼾症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所有患儿均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照组患儿麻醉诱导采用罗库溴铵注射液+咪达唑仑注射液+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丙泊酚乳状注射液静脉推注,麻醉维持采用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丙泊酚乳状注射液静脉泵注;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采用罗库溴铵注射液+咪达唑仑注射液+盐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丙泊酚乳状注射液静脉推注,麻醉维持采用亚临床剂量盐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丙泊酚乳状注射液静脉泵注。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拔管后5 min、15 min、30 min、1 h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儿拔管时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均低于术前,而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OD、GS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临床剂量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艾司氯胺酮联合七氟醚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寻乌县人民医院进行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患儿71例,随机将71例患儿分为对照组35例、研究组36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麻醉处理,对照组给予患儿七氟醚,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艾司氯胺酮麻醉。对比两组患儿T1(术前麻醉时)、T2(切皮反应时)、T3(拔管反应时)、T4(术后变化时)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情况,并且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相关指标。结果 T2、T3、T4时,两组患儿HR水平下降,RR水平上升,且与对照组患儿相比,研究组患儿HR水平较低,RR水平较高(P<0.05)。手术后两组患儿苏醒时间相比,研究组患儿苏醒时间较短(P<0.05);两组患儿平均动脉压(MAP)水平上升,且与对照组患儿相比,研究组患儿MAP水平较低(P<0.05);两组患儿质醇、血糖水平上升,且与对照组患儿相比,研究组患儿质醇、血糖水平较高(P<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43%、5.56%。结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给予艾司氯胺酮联合七氟醚麻醉,麻醉效果较为明显,在临...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Beagle犬静脉注射S(+)盐酸氯胺酮和盐酸氯胺酮的急性毒性反应,同时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为S(+)盐酸氯胺酮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近似致死剂量法(ALD),给药剂量分别为3.5、8、18、40.5、91.2、136.8mg/kg。同时进行毒代动力学采血,采血时间为药后0min、10min、20min、30min、1h、2h、4h、6h。采用LC/MS方法测定血药浓度,使用DA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给药剂量为136.8mg/kg时,S(+)盐酸氯胺酮和盐酸氯胺酮组动物死亡。各剂量组药后分别可见流涎、流泪、颤抖、肌张力增加或下降等反应。3.5、8、18、40.5、91.2剂量下S(+)盐酸氯胺酮的AUC0-4分别为60870、81801、556309、1608988、3969715μg/L(min,Cmax分别为9870,6824,81430、218966、523788μg/L,t1/2z分别为16.6、14.2、35.1、68.2、73.2min;盐酸氯胺酮组AUC0-1分别为17738、115982、831504、2105286、4924419μg/L(min,Cmax分别为1515、10655、112319、295016、669319μg/L,t1/2z分别为16.7、32.6、34.4、38.6、74.8min。结论Beagle犬静脉注射S(+)盐酸氯胺酮、盐酸氯胺酮等剂量下的毒性反应基本相同,近似致死剂量范围均为136.8~91.2mg/kg。两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也随着剂量的增加规律性的相应增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静脉输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对腹腔镜胆囊切除(LC)患者术后恢复质量(QoR)和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0.9%生理盐水)、0.2 mg组[艾司氯胺酮负荷剂量0.2 mg/kg,维持剂量0.2 mg/(kg·h)]和0.3 mg组[艾司氯胺酮负荷剂量0.3 mg/kg,维持剂量0.3 mg/(kg·h)];三组分别纳入50、51和51例。在诱导后气管插管前分别静脉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0.2 mg/kg和0.3 mg/kg艾司氯胺酮,分别持续静脉输注直至胆囊切除。主要结局为术后1 d的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拔管后以及术后4 h、8 h、12 h、24 h和48 h静息与运动(咳嗽)时的疼痛评分(NRS值);血流动力学参数;术中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麻醉恢复时间;术后SpO2<95%、眩晕、噩梦、眼球震颤、复视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1 d, 0.2 mg组和0.3 mg组的总QoR-40、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心理支持、自理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剂最氯胺酮麻醉诱导用于小儿腺样体肥大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3~12岁的患儿随机分为A组(氯胺酮诱导剂量为2 mg/kg)与B组(氯胺酮诱导剂量为1 mg/kg).麻醉诱导时,A组氯胺酮2 mg/kg静脉注射复合丙泊酚与维库溴铵,B组氯胺酮1 mg/kg静脉注射复合丙泊酚与维库溴铵,两组麻醉维持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术中根据循环反应和体动情况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记录术中的循环变化、术后麻醉恢复情况和疼痛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组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不明显(P>0.05),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缩短(P<0.01),两组术后6h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2 mg/kg剂量氯胺酮麻醉诱导比较,1 mg/kg剂量氯胺酮麻醉术后清醒更迅速,术中循环稳定及术后早期疼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全身麻醉诱导中丙泊酚用量的影响,并评估其应用安全性。方法 选择拟行剖宫产术的住院产妇60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艾司氯胺酮低剂量组(L组)和高剂量组(H组),每组20例。3组均采用快速静脉诱导,L组、H组分别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5、0.5 mg·kg-1,C组给予氯化钠注射液,随后均给予丙泊酚1 mg·kg-1·min-1、瑞芬太尼1μg·kg-1、罗库溴铵0.6 mg·kg-1。于Nacrotrend指数稳定在D1~D2水平时行气管插管,后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静脉泵注维持麻醉,手术剖出婴儿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5μg·kg-1。比较3组产妇麻醉诱导中丙泊酚的用量,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时及胎儿取出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Nacrotrend指数,记录每组麻醉诱导时间、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时间、麻醉复苏时间以及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新生儿的Apg...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对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于切皮前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术中持续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0.4 mg·kg-1·h-1至术毕前20 min。C组在相同时间点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两组术前1 d(T1)和术后第1(T2)、3(T3)、5(T4)天认知功能和围术期神经认知紊乱(PND)发生率。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S)评估两组术后2(S1)、4(S2)、12(S3)、24 h(S4)患者疼痛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T1~T4时血清IL-6和S100β水平。观察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A组T2和T3时MoCA评分高于C组(P<0.01)。A组PND发生率低于C组(6.67%vs.26.67%)(P<0.01)。A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少于C组(P<0.01)。A组S1~S3时NRS评分均低于C组(P<0.01)。A组T2和T3时血清IL-6和S100β水平低于C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艾司氯胺酮超前镇痛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院区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50例,年龄29~65岁,BMI 21~3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生理盐水组(C组)、艾司氯胺酮0.25 mg/kg组(M组)和艾司氯胺酮0.5 mg/kg组(H组),每组50例。C组在气管插管后1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 M组和H组则分别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5 mg/kg和0.5 mg/kg。所有患者麻醉诱导、维持、术后镇痛用药完全一致。记录入室(T0)、输注生理盐水/艾司氯胺酮即刻(T1)、手术切皮(T2)、缝皮(T3)、气管拔管(T4)及出手术室时刻(T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2 h、4 h、6 h、8 h运动和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后抢救性镇痛药物使用例数、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按压次数及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寒战、嗜睡的发生率。结果 在T0、T1、T2及T...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麻醉中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进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00例,通过艾司氯胺酮的不同剂量分为两组,每组50例。小剂量组予以0.2 mg/kg的艾司氯胺酮进行麻醉,大剂量组予以0.4 mg/kg的艾司氯胺酮进行麻醉,比较两组镇静评分、炎症因子水平、血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6 h,小剂量组镇静评分低于大剂量组(P<0.05),但两组12、24、48 h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刻IL-6、TNF-α水平及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大剂量组(P<0.05)。结论:0.2 mg/kg艾司氯胺酮术后2、6 h的镇静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陈贻人  郑雅静  陈樱 《天津医药》2022,50(11):1209-1212
目的 评估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联合纳布啡用于眼眶减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纳入拟行眼眶减压术的患者共计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纳布啡组(N组)和氟比洛芬酯联合纳布啡组(F+N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于手术结束后即刻静脉注射镇痛药物。F组患者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N组患者静脉注射纳布啡0.1 mg/kg;F+N组患者静脉注射上述2种药物。使用数字评价量表(NRS)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估3组患者返回病房后即刻(T0)、术后2 h(T2)、术后12 h(T12)的疼痛和镇静情况。记录患者术后24 h内低血压、恶心、呕吐、寒战、呼吸抑制、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最终共纳入116例患者,F组、N组、F+N组分别纳入38例、38例、40例患者。F+N组患者T0时点、T2时点NRS评分显著低于F组和N组患者(P<0.05),3组患者T12时点NR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T0、T2、T12时点Ramsay镇静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低血压、恶心、呕吐、寒战、呼吸抑制及瘙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中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联合纳布啡能够为眼眶减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镜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1年3-6月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门诊择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联合信封分配隐藏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缓慢静脉注射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0.1μg/kg+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2 mg/kg,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啶在日间宫腔镜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入的宫腔镜麻醉患者3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8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4.74±5.12)岁,体质量(57.52±6.58)kg;研究组患者年龄(35.32±4.51)岁,体质量(56.02±7.01)kg。对照组使用丙泊酚复合七氟烷,研究组使用右美托咪啶复合七氟烷。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时(T1)、手术中(T2)、清醒时(T3)的生命体征、苏醒情况、麻醉后恢复评分以及不良反应、Ramsay镇静评分、警觉/镇静(OAA/S)评分、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发生率、T0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HR、MAP、SpO2在T1、T2、T3时与T0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HR、MAP均出现一定程度下降;研究组患者的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比3.89%(7/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后10、20、30 min的麻醉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6.67(3/180)比38.33%(18/180)]和噩梦回忆发生率[0比16.67%(8/180)]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研究组的Ramsay镇静评分及OA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研究组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1.03±0.27)分比(2.46±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89,P<0.001)。结论 对于日间宫腔镜手术可使用右美托咪啶,能够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较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不同麻醉维持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拟于厦门市湖里区妇幼保健院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68例患者,用密封信封法随机分组为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8.73±6.52)岁,产次(2.86±0.58)次;观察组患者年龄(49.24±6.87)岁,产次(2.92±0.63)次。对照组予以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联合间断吸入七氟醚的静吸复合麻醉维持,观察组予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的单纯静脉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T2)、建立气腹后5 min(T3)、术毕(T4)、拔管时(T5)、拔管后30 min(T6)7个时刻]与不良反应情况。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诱导和术后苏醒、拔管、定向力恢复的时间更短(均P<0.05),观察组术后躁动2例(5.88%),对照组术后躁动10例(29.41%),两组躁动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6时刻,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水平均存在明显波动(均P<0.05),观察组患者T2与T3时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心动过缓,观察组发生3例,对照组发生5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静脉麻醉维持方案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优于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方案,且有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应激反应发生风险,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5.
张瑛  邹晓清  钟勇 《药品评价》2021,(2):126-128
目的:探讨纳布啡在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患者中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于萍乡市安源区妇幼保健院产科行剖宫产手术的401例产妇,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布托啡诺组(n=200)和纳布啡组(n=201),两组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不同时点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包括术后2?h(T1...  相似文献   

16.
杨蓉蓉  徐兴国  卞小翠  黄新冲 《天津医药》2022,50(12):1324-132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157例择期胸外科手术患者进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40例)给予0.375%罗哌卡因,低(39例)、中(40例)、高(38例)剂量组分别给予0.5、1.0、2.0 μg/kg右美托咪定及0.375%罗哌卡因。记录入室时(T0)、麻醉诱导时(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30 min(T3)、术毕(T4)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术后不同时间静息、活动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肾上腺素、皮质醇(Cor)水平。结果 中、高剂量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自控镇痛次数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低剂量组术后自控镇痛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T2时间点高剂量组HR、MAP低于其他3组,T3时间点高剂量组HR低于对照组和中剂量组(P<0.05);与对照组、低剂量组比较,中、高剂量组术后12、24、48 h时静息及活动状态VAS评分、Cor均降低,术后12、24 h 肾上腺素降低;低剂量组术后24、48 h静息状态VAS评分、肾上腺素水平,术后12、48 h活动状态VAS评分,术后24 h 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术后12 h静息状态VAS评分低于中剂量组(P<0.05)。结论 1.0 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应激反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不同给药时机对骨科止血带所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布托啡诺预处理组(Y组)、布托啡诺后处理组(H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均采取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止血带充气前5 min,Y组患者缓慢静脉注射0.02 mg/kg布托啡诺;在止血带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对乳腺包块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包块手术患者60例,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C组,n=30)及实验组(D组,n=30),每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1+0.375%罗哌卡因20 ml)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同实验组右美托咪定容积0.9%氯化钠)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分别记录患者入室时(T0)、胸椎旁神经阻滞后15 min(T1)、手术开始时(T2)、肿块切除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SpPO2(血氧饱和度)和Ramsay镇静评分。观察2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T1~T4时MAP降低、HR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T1~T4时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T0时MAP、HR及各时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感觉神经阻滞恢复时间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乳腺乳腺包块切除术,可明显增强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缩短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神经阻滞恢复时间,利于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内脏痛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LC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GB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SGB组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SGB,注入1%利多卡因6 m L,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入等量生理盐水,2组术毕均用1%罗哌卡因10 mL局部浸润腹部切口。记录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切皮时(T2)、气腹建立时(T3)、气腹建立后10 min(T4)、术毕(T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后0.5、4、12、24 h的内脏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术后24 h内PONV发生情况及止吐药物使用情况。分别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第1晚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麻醉满意度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GB组MAP和HR在T1、T4时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SGB组术后4 h、12 h内脏痛NR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止吐药物使用率降低(P&...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麻醉诱导对血流动力学、腰椎手术术后拔管期的影响,探讨艾司氯胺酮麻醉诱导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解放军第970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的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标准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芬太尼组(F组),各30例。E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8.0±7.5)岁;F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7.4±7.2)岁。麻醉诱导时,所有患者均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3 mg/kg,E组伍用艾司氯胺酮0.5 mg/kg,F组伍用芬太尼5 μg/kg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气管插管前即刻(T1)、插管完成后1 min(T2)、5 min(T3)心率(heart rate,HR)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等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拔管时间、术后准确活动双下肢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T0时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T1时MAP较T0时均显著降低[E组(90.5±7.9)mmHg(1 mmHg=0.133 kPa)比(99.6±8.2)mmHg、F组(89.0±9.8)mmHg比(97.5±5.7)mmHg,均P<0.05];气管插管后,E组患者MAP快速回升,T2[(101.4±10.9)mmHg]、T3[(99.5±7.3)mmHg]时点同T0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组患者T2[(91.5±6.9)mmHg]、T3[(92.1±7.9)mmHg]时同T0时比较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诱导后,F组患者HR波动较为明显,T1时[(61.4±7.5)次/min]较T0时[(67.7±10.7)次/min]显著降低,插管后T3时[(73.1±10.1)次/min]较T0时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组患者各时点HR均无显著变化(均P>0.05)。E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拔管后准确活动双下肢时间均显著低于F组[(10.3±0.8)min比(13.5±1.5)min、(7.9±2.3)min比(9.1±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组患者苏醒期躁动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F组[3.33%(1/30)比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麻醉诱导有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术后认知功能恢复,降低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