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纳布啡在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患者中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于萍乡市安源区妇幼保健院产科行剖宫产手术的401例产妇,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布托啡诺组(n=200)和纳布啡组(n=201),两组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不同时点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包括术后2 h(T1)、术后6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包括T1、T2、T3、T4时Ramsay镇静评分]、泌乳始动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烦躁焦虑、嗜睡、头晕头痛]。结果:纳布啡组T1~T4时VAS评分低于布托啡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4时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泌乳始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布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布托啡诺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布啡在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患者中的镇痛效果较好,镇静效果与布托啡诺相当,对产妇泌乳始动时间影响较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程会会  孟庆涛 《安徽医药》2019,23(11):2283-2287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成人扁桃体切除术后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纳布啡镇痛效果。方法选取 2017年 8月至 2018年 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扁桃体切除术并要求术后镇痛的扁桃体肥大病人 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氟比洛芬酯( F)组、纳布啡( N)组和氟比洛芬酯联合纳布啡( FN)组,每组 40例。 F组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 50 mg,接镇痛泵氟比洛芬酯 150 mg+托烷司琼 10 mg+0.9%氯化钠溶液,配制成 100 mL溶液。 N组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纳布啡 10 mg,接镇痛泵纳布啡 60 mg+托烷司琼 10 mg+0.9%氯化钠溶液,配制成 100 mL溶液。 FN组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10 mg,接镇痛泵氟比洛芬酯 100 mg+纳布啡 40 mg+托烷司琼 10 mg,配制成 100 mL溶液。三组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后 1、3、6、9、12、24、36 h的疼痛进行评分,采用 Ramsay评分对术后 1、3、6、9、12、24、36 h的镇静进行评分;记录三组 8、12、24 h静脉自控镇痛( PCIA)给药次数超过 5次的病例数;比较三组术后镇痛满意度;记录三组术后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均能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 FN组静息时各时间点 VAS疼痛评分高于 F组( P<0.05)N组静息时各时间点 VAS疼痛评分与 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F组和 N组术后各时间点 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3、6、24、36 h FN组 Ramsay镇静评分高于 F组和 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镇痛满意度评价满意者 FN组( 38例),高于 F组( 30例)(P<0.05);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 FN组分别为 2、1、0、1例,明显低于 F组(4、4、4、4例)(P<0.05);呼吸抑制发生率 FN组(2例)低于 F组(5例)(P<0.05);烦躁发生率 FN组(1例)低于 F组(2例)和 N组(2例)(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纳布啡在成人扁桃体切除术后镇痛方面有显著效果,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应用氟比洛芬酯,观察其对全髋置换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及对TXA2、GPⅡb/Ⅲ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A组)和地佐辛组(B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全麻诱导相同,患者入室开放静脉通道,监测血压(BP)、ECG、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分别于手术结束前30min缓慢静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A组)50mg和地佐辛注射液(B组)5mg。术毕即刻连接PCA泵.分别于四个时间点麻醉诱导前(T1)、手术结束时(T2)、手术结束后12h(T3)24h(T4)采集外周血3m 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测定,选取血清。测定各时间点GPⅡb/Ⅲa、和TXA2的含量,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Ramsay)对两种药物术后镇痛效果进行对比。采有10cm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价,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10为强烈疼痛。结果: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氟比洛芬酯组)与B组(地佐辛组)TXA2、GPⅡb/Ⅲa的表达在T3和T4时刻B组的表达显著高于A组。结论:(1)氟比洛芬酯可以有效缓解全髋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2)氟比洛芬酯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黏附和聚集,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疼痛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80例行L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选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10分钟予帕瑞昔布钠40mg加5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10分钟静脉推注5ml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治疗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拔管时(T0)、拔管后5分钟(T1)、拔管后30分钟(T2)的躁动评分(RS)及镇静评分(RSS),同时观察两组术后2小时(T3)、术后4小时(T4)、术后12小时(T5)、术后24小时(T6)的疼痛评分(VAS)。结果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0、T1、T2各时点RS评分低于对照组,RSS评分高于对照组;T3、T4、T5、T6各时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能有效减轻LC术后患者疼痛,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超前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头皮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对开颅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开颅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n=60),头皮神经阻滞组(N组),地佐辛联合头皮神经阻滞组(S组)。N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于切皮前10 min采用0.5%罗哌卡因行眶上神经(2 mL)、耳颞神经(5 mL)、枕大神经(5 mL)、枕小神经(5 mL)神经阻滞;S组患者诱导前15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10 mg,切皮前10 min采用0.5%罗哌卡因行眶上神经(2 mL)、耳颞神经(5 mL)、枕大神经(5 mL)、枕小神经(5 mL)神经阻滞,分别记录2组患者清醒拔管后即刻(T1)、1 h (T2)、6 h (T3)、12 h (T4)、24 h (T5)及48 h (T6)视觉模拟评分(VAS)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并于T1、T5、T6时点抽取动脉血测定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皮质醇(Cor)浓度。结果:S组在T3、T4、T5及T6时点VAS评分低于N组(P<0.05),S组在T1、T5及T6时点E、NE及Cor浓度均低于N组(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头皮神经阻滞超前镇痛较单一头皮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佳,能更好抑制应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 探讨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异泊酚复合纳布啡静脉麻醉时纳布啡的最适剂量。方法:自愿实施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300例随机分成纳布啡Ⅰ组(N1组,纳布啡0.10 mg·kg-1)、纳布啡Ⅱ组(N2组,纳布啡0.15 mg·kg-1)、纳布啡Ⅲ组(N3组,纳布啡0.20 mg·kg-1)。各组患者分别静注相应剂量纳布啡,5 min后再缓慢注入丙泊酚,而后实施人工流产术。比较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收缩压(S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记录各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以及术中辅助呼吸、术后恶心呕吐、离院时眩晕比例,苏醒5 min后腹痛VAS评分及麻醉效果。 结果:3组患者麻醉后SBP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苏醒后SBP均恢复正常;HR及SpO2则未见明显变化。3组患者各时点SBP、HR及SpO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2组、N3组患者术后中重度腹痛比例显著低于N1组(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优于N1组(P<0.05)。N1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与苏醒时间均明显高于N2组和N3组患者(P<0.05);N1组、N2患者的离院时间、离院时眩晕者比例等明显低于N3组患者(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适宜剂量的纳布啡(0.15 mg·kg-1)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复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后多模式镇痛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拟行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成年女性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注射用芬太尼0.1mg稀释至10ml,拔管后即刻静脉缓慢推注;氟比洛芬酯组(F组):氟比洛芬酯100mg,拔管后即刻静脉缓慢推注;氟比洛芬酯复合酒石酸布托啡诺组(FB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mg复合酒石酸布托啡诺1mg稀释至10ml,拔管后即刻静脉缓慢推注。观察静脉给药后0、2、4、8、12、24h的镇痛、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F组在术后4h镇痛评分低;FB组在术后2、4及8h镇痛评分低,2及4h镇静评分高(P<0.05)。与F组比较,FB组在术后2及4h镇痛评分低,在2h镇静评分高(P<0.05)。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酒石酸布托啡诺静脉注射安全有效,能够更好的满足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后早期镇痛,且镇静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何艳  金孝  江飞 《江西医药》2014,(1):78-80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联合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两种镇痛方案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行腹部手术后静脉使用舒芬太尼+布托啡诺(B组)与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酯(F组)镇痛的患者共140例临床资料,分析其镇痛效果和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12h、24h VAS评分均小于3分,术后12h B组VAS评分、Ramsay评分均低于F组(P〈0.05),24h B组VAS评分、Ramsay评分低于F组(P〉0.05)。 F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两组镇痛方案均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B组术后早期的镇痛镇静效果较优,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较低,故临床使用时应结合病情选择。  相似文献   

9.
周萍 《世界临床药物》2014,(11):683-685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拟施髋关节置换的老年(年龄〉60)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镇痛组(D组)和舒芬太尼镇痛组(SF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前30 min D组缓慢静注地佐辛5 mg+氟比洛芬酯50 mg,SF组静脉缓慢推注舒芬太尼0.5μg/kg,术后两组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2、4、8、24、48 h的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后24 h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安静状态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翻身和深呼吸等活动时D组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SF组(P〈0.05);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D组显著低于SF组(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术后镇痛安全有效而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吗啡用于开胸手术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F、M组),每组30例,术毕接电子泵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F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吗啡3mg为首量,维持配方为吗啡24mg+氟比洛芬酯300mg+生理盐水共150ml,背景流量2ml/hr,单次剂量3ml,锁定时间30min。M组在相同时间点给吗啡3mg为首量,维持配方为吗啡60mg+生理盐水共150ml,参数同F组。分别记录和统计手术后12、48h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镇静评分(Ramsay评分)、泵按压次数、伤口引流量及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镇痛效果相近,VAS评分和48h伤口引流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镇静评分、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低于M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有1例呼吸抑制,F组无呼吸抑制。两组均未见消化道出血。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吗啡用于开胸手术术后静脉镇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前静脉注射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学龄前儿童镇静效果和麻醉诱导合作度的影响。方法 全麻下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90例,年龄1~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S1组、S2组和S3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的剂量分别为0.6、0.8和1.0 mg/kg),每组30例。记录患儿用药前(T0)、用药后1 min亲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晚期癌症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中氟比洛芬酯复合布托啡诺、吗啡的镇痛效果。方法 40例Ⅱ~Ⅲ级晚期癌症患者应用PCIA镇痛,分为两组:氟比洛芬酯+布托啡诺组(B组)、氟比洛芬酯+吗啡组(M组),观察48h内(6h,12h,24h,48h)的镇痛、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8h内的VAS评分和镇静评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少于M组。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布托啡诺用于晚期癌症自控镇痛的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低于吗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不同给药时机对骨科止血带所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布托啡诺预处理组(Y组)、布托啡诺后处理组(H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均采取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止血带充气前5 min,Y组患者缓慢静脉注射0.02 mg/kg布托啡诺;在止血带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比洛酚酯超前镇痛对周围型肺癌微波消融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周围型肺癌微波消融术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氟比洛酚酯超前镇痛组(A组)、氟比洛酚酯术后镇痛组(B组)。A组于微波消融术前静注氟比洛酚酯50mg;B组于手术结束时静注氟比洛酚酯50mg。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术后0、1、4、8和12h的疼痛程度及术后24h总体镇痛评价。记录患者追加镇痛药和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术后VAS各时点B组均高于A组;术后24 h总体VAS B组高于A(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氟比洛酚酯超前镇痛应用于周围型肺癌微波消融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内脏痛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LC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GB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SGB组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SGB,注入1%利多卡因6 m L,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入等量生理盐水,2组术毕均用1%罗哌卡因10 mL局部浸润腹部切口。记录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切皮时(T2)、气腹建立时(T3)、气腹建立后10 min(T4)、术毕(T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后0.5、4、12、24 h的内脏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术后24 h内PONV发生情况及止吐药物使用情况。分别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第1晚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麻醉满意度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GB组MAP和HR在T1、T4时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SGB组术后4 h、12 h内脏痛NR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止吐药物使用率降低(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比较肾鹿角形结石截石斜仰卧位及俯卧位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4月肾鹿角形结石患者180例,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100例(A组)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80例(B组)。A组男43例、女57例,年龄(53.42±10.71)岁,采取俯卧位;B组男34例、女46例,年龄(52.83±11.25)岁,采取截石斜仰卧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穿刺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Ⅰ期结石清除率、住院日、血流动力学(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改变。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结果 两组穿刺部位和Ⅰ期结石清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手术时间、住院日分别为(90.13±17.70)min、(10.15±1.54)d,均低于A组(107.25±45.55)min、(14.92±5.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00%(0/80),低于A组6.00%(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30 min(T0)、麻醉成功后(T1),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25 min(T2)、拔管时(T3),B组收缩压分别为(132.00±13.50)mmHg(1 mmHg=0.133 kPa)、(128.97±11.84)mmHg,舒张压分别为(80.24±9.88)mmHg、(80.56±7.93)mmHg,均高于A组的(125.24±15.63)mmHg、(123.84±15.65)mmHg及(75.94±13.92)mmHg、(73.93±10.25)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T0、T1时收缩压分别为(138.30±16.83)mmHg、(134.72±17.56)mmHg,舒张压分别为(84.00±13.00)mmHg、(81.23±12.84)mmHg,与T2时(125.24±15.63)mmHg、(75.94±13.92)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和组间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肾鹿角形结石患者经皮肾镜碎石术采用截石斜仰卧位和俯卧位的效果相当,但截石斜仰卧位较俯卧位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日,且手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60例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全身麻醉)与研究组(30例,接受右美托咪定全身麻醉)。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7.21±6.33)岁;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7.38±6.42)岁。对比两组的开眼时间、拔管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及苏醒时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诱导前(T0)及维持后15 min(T1)、30 min(T2)时的收缩压(S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麻醉并发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T0时,两组颅内动脉瘤患者HR、SBP、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1时,研究组MAP为(99.35±10.62)mmHg(1 mmHg=0.133 kPa),高于对照组(87.45±4.8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动脉瘤患者HR、S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研究组HR、SBP、MAP[(69.52±6.27)次/min、(146.33±5.67)mmHg、(98.12±7.69)mmHg]均高于对照组[(66.43±5.29)次/min、(143.77±3.57)mmHg、(89.38±4.62)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开眼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16.37±2.03)min、(35.20±10.07)min、(12.28±2.38)min,均短于对照组(24.28±4.95)min、(54.43±12.86)min、(24.20±6.7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颅内动脉瘤患者苏醒时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动脉瘤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7,P=0.448)。结论 盐酸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良好确切,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苏醒质量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