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杨芬  邢娟 《中国校医》2022,36(6):436-438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Kegel锻炼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接诊的90例产后FPF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单纯Kegel锻炼,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盆底Ⅰ类和Ⅱ类肌肌力μV、肌纤维收缩时间、最大阴道内压以及压力性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44);两组干预3个月后盆底Ⅰ类肌肌力、Ⅱ类肌肌力、肌纤维收缩时间以及最大阴道内压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盆底Ⅰ类肌肌力为(4.212±0.351)μV、Ⅱ类肌肌力为(4.983±0.508)μV、Ⅰ类肌肌纤维收缩时间为(4.383±0.456)s、Ⅱ类肌肌纤维收缩时间(4.191±0.494)s、最大阴道内压为(83.282±4.157)cmH2O,高于对照组的(2.023±0.315)μV、(2.314±0.451)μV、(3.264±0.418)s、(3.053±0.412)s、(73.355±4.260)cmH2O,有统计学差异(t=31.421、26.626、12.342、11.970、11.201,P均<0.001);研究组干预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4.44%、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5.56%,低于对照组的22.22%、5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4.464,P=0.013、0.03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Kegel锻炼能够有效增强产后FPFD患者盆底肌力,延长肌纤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补中益气汤对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黄石市妇幼保健院产后6周的初产妇346例,肌力为Ⅱ~Ⅳ级。将346例产妇随机分为3组:补中益气汤组(A组)、生物反馈电刺激组(B组)、生物反馈电刺激和补中益气汤联合组(C组),将A、B组作为对照组。用Phenix盆底治疗仪检测各组产妇治疗前后Ⅰ、Ⅱ类盆底肌纤维及肌电位均值;同时采用ICI-Q-SF问卷、POP-Q量表、FSFI问卷分别判定产妇的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及性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各组盆底肌电位均值明显升高;联合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补中益气汤SUI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盆底脱垂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联合组治疗后高水平性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提高显著(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补中益气汤对产后盆底康复疗效显著,并且其疗效优于单种治疗,其差距有统计学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干预在产后女性盆底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2017年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产后42 d妇女400例,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进行盆底肌锻炼200例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干预的200例为研究组,比较盆底康复治疗1疗程后两组盆底肌力及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发生率差异。结果两组盆底肌力各测量指标及SUI发生率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盆底电测肌电值、Ⅰ、Ⅱ类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SU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盆底治疗相比,盆底康复治疗联合自我管理干预能够更显著地提高产妇的盆底肌力,降低SUI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产后第1次复查的96例产后42 d的产妇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8次后进行盆底肌锻炼,对照组行盆底肌锻炼。分别于产后6周及产后6个月对两组妇女进行盆底电生理指标检测,根据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应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生命质量和性生活质量。结果产后6周时,观察组妇女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均较对照组差(P<0.05);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观察组妇女Ⅰ类肌纤维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及以上肌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9.6%和76.6%,Ⅱ类肌纤维肌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Ⅲ级及以上肌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3.7%和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POP-Q分度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6周和产后6个月两组生命质量及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产妇产后6个月内的盆底电生理指标,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松弛综合征的疗效,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6月于产后42 d随访时出现盆底松弛综合征的1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生物反馈组、盆底肌训练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比较4组产妇治疗前后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肌电、疲劳程度、盆腔器官脱垂(POP)分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性生活质量。结果联合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肌电均显著好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物反馈组和盆底肌训练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肌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疲劳程度均显著好于其余3组(均P0.05)。生物反馈组和盆底肌训练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疲劳程度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的POP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的性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盆底肌训练组(均P0.05)。生物反馈组和盆底肌训练组产妇治疗后的性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在产后盆底松弛综合征的治疗中能起到协同作用,可有效提高产妇的盆底肌力,促进盆底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如Kegel训练和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对于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效果,评估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对于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复作用。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6月,在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足月经阴道分娩,并于产后第42天返回医院接受盆底肌功能评估的60例盆底肌肌力下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研究组受试者采用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至产后第18周,再改为Kegel训练至产后1年。对对照组受试者采用Kegel训练至产后1年。2组受试者在产后第6、10、18周及1年时,盆底Ⅰ、Ⅱ类肌纤维不同级别肌力发生率比较,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影响因素分析,分别以其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为因变量,治疗措施、时间、治疗措施与时间交互效应为自变量,进行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LMIXED)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并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4016),并与所有受试者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受试者年龄、孕次、人体质量指数(BMI)、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治疗前盆底Ⅰ、Ⅱ类纤维的肌力分级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控制治疗措施因素后,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变化,均具有显著时间趋势,即随着训练时间延长,产后盆底肌功能不断恢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204、116.344,P<0.001);控制时间因素后,研究组治疗措施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2.239,P<0.001),但是2组治疗措施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治疗措施、时间、治疗措施与时间交互效应,均为受试者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影响因素,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t=-3.220、6.280、4.340,P=0.002、<0.001、<0.001;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t=-3.080、5.350、3.510,P=0.003、<0.001、<0.001)。 结论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和Kegel训练,均可显著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而且随着训练时间延长,肌力不断恢复。与Kegel训练相比,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可以更快、更有效、更持久改善初产妇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并且疗效优于Kegel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与Kegel运动对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22例盆腔器官脱垂产妇分为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研究组(92例)和Kegel运动治疗对照组(130例)进行康复训练,并对康复3个月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产妇治疗后盆底浅层和深层、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较治疗前均明显提升(对照组t值分别为-2.86、-3.50、-2.61、-3.23,均P<0.05;研究组t值分别为-16.54、-14.65、-15.99、-14.06,均P<0.01),其中研究组治疗前后Aa、Ap、C、tvl、D、gh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4、-2.99、-5.14、-2.09、-2.67、4.21,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a、gh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3、3.46,均P<0.01).治疗后两组结果比较Aa、C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1、5.42,均P<0.05),表明研究组较对照组阴道前壁脱垂改善及宫颈位置上移明显.结论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及Kegel运动锻炼对产后妇女的盆底康复均有一定的作用,但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较Kegel运动康复锻炼能更好地促进妇女盆底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结合盆底生物反馈评估,对产后3天、6周初产妇按标准进行调查和评估。将138例自愿接受盆底康复训练者,配对分为kegel、盆底生物反馈和对照组进行训练,每疗程8周,训练前后均进行评估,并评价训练疗效。结果:各组产后6周SUI发生率较孕期明显降低(P<0.05);Kegel训练组、盆底生物反馈组训练后产后SUI发生率较训练前明显降低(P<0.01);各训练组训练后SUI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训练组训练后盆底肌电收缩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生物反馈组与其它2组比较亦明显增强(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Kegel训练对产后SUI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产后42 d诊断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在不同时间段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就诊,产后42 d复查诊断盆底功能障碍后进行盆底治疗1疗程的产妇378例,根据产后不同治疗时间段分组,A组(314例),产后42 d~3月;B组(50例),产后3~6月;C组(14例),产后6月~2年,比较盆底治疗前后产妇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及脏器脱垂情况。结果 A组在盆底治疗前后,盆底电测肌电值、Ⅰ类、Ⅱ类肌力较训练前增强,SUI发生率、阴道前壁脱垂率、子宫脱垂率、阴道后壁脱垂率较之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盆底电测肌电值、Ⅰ类、Ⅱ类肌力较训练前增强,SUI发生率较之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前壁脱垂率、子宫脱垂率、阴道后壁脱垂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盆底电测肌电值、Ⅰ类、Ⅱ类肌力较训练前增强、SUI发生率较之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在产后42 d~3月内,疗效显著。产后3~6月和产后6月~2年因脏器脱垂进行治疗的人群,需要增加疗程进一步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和Kegel训练治疗自然分娩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丽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自然分娩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Kegel训练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松弛素水平及肌力改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松弛素水平略有下降,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动态压力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Ⅰ类、Ⅱ类肌肌力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配合kegel训练治疗自然分娩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力,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盆底四维超声联合盆底肌力测定在筛查早期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广州市从化区妇幼保健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35例SUI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72例未出现SUI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盆底四维超声参数[膀胱颈移动度(bladder neck descent,BND)、膀胱尿道后角(posterior urethrovesical angle,PUA)、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bladder neck-symphyseal distance,BSD)]、盆底肌纤维肌力及肌电值水平,分析盆底四维超声参数、盆底肌纤维肌力及肌电值对SUI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不同超声参数、盆底肌纤维肌力及肌电值水平患者发生SUI的危险度。结果 观察组BND,PUA水平高于对照组,BSD、Ⅰ类盆底肌纤维肌力、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肌电值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盆底四维超声参数BND,PUA,BSD,盆底肌纤维肌力,肌电值联合诊断SUI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的患病情况及盆底肌康复联合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间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盆底中心接受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960例,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单纯的Kegel训练组(对照组)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结合Kegel训练联合治疗组(观察组)进行临床研究,分析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的患病状况及盆底康复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相关治疗,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慢性盆腔疼痛及女性性功能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16.00、5.37、5.02、4.50,均P<0.05);治疗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收缩力观察组也较对照组有明显地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38、21.13,均P<0.05)。结论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盆底肌康复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妊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生产并于产后6周内进行盆底肌力筛查的510例初产妇以分娩方式分组(新生儿体重正常者)以及以新生儿体重对产妇分组,分别从这两方面对产后盆底肌力改变及其妊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Kegel训练联合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统计疗效情况。结果新生儿正常体重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组(χ2值分别为9.332、9.917,均P<0.01),巨大儿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组(χ2值分别为9.962、10.829,均P<0.01)。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相比,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0.183、0.472,均P>0.05)。采用Kegel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方案对肌纤维肌力异常的产妇(400例)进行康复治疗后,产妇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和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t值分别为27.456、25.067,均P<0.001)。结论分娩方式不同对产后盆底肌力可能无影响,新生儿体重影响产后盆底肌力。产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于产妇的盆底肌功能的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3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按照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次数分为第二次剖宫产分娩组、第一次剖宫产分娩组、第一次阴道分娩组。3组产妇均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并联合Kegel运动锻炼盆底肌肉。比较3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Ⅱ类肌纤维的最大值变化及上升时间、Ⅰ类肌纤维平均值变化及变异性。观察研究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的临床疗效。结果两次剖宫产分娩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经过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治疗后,其Ⅰ类肌纤维平均值明显增加,但是变异性没有明显改变,Ⅱ类肌纤维最大值显著降低,其具体上升时间无明显变化。第一次阴道分娩产妇治疗前有196例,完整参与整个治疗的产妇有81例。第一次阴道分娩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经过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治疗后,其Ⅰ类肌纤维平均值明显增加,但是变异性没有显著改变,Ⅱ类肌纤维最大值显著增加,其具体上升时间无明显变化。第一次剖宫产分娩盆底功能障碍产妇治疗前有85例,完整参与整个治疗的产妇有28例。第一次剖宫产分娩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经过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治疗后,其Ⅰ类肌纤维平均值明显增加,但是变异性没有显著改变,Ⅱ类肌纤维最大值显著增加,其具体上升时间无明显变化。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治疗对第一次剖宫产分娩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和第一次阴道分娩盆底功能障碍产妇有效果,对第二次剖宫产分娩盆底功能障碍产妇无明显效果。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治疗后,盆底肌Ⅰ类肌纤维平均值、变异性,Ⅱ类肌纤维最大值,测试上升时间均显著增加,即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可修复受损害的盆底肌,改善产妇的临床症状,使盆底肌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Kegel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产后6周有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A组(电针+Kegel训练) 45例和B组(生物反馈电刺激+Kegel训练) 45例,均接受每周3次连续6周的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后、产后6个月采用盆底肌力检测、1 h尿垫试验、POP-Q分度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产后6个月两组患者盆底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肌力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与治疗前的肌力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产后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A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差值均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组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由治疗前55. 6%降低为治疗后11. 1%、产后6个月15. 6%; B组由治疗前55. 6%降低为治疗后33. 3%、产后6个月35. 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电针联合Kegel训练有助于提高盆底肌力,改善盆底功能,有利于产后轻中度尿失禁或盆腔器官脱垂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产后和围绝经期妇女SUI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6月自愿在该中心进行产后42 d检查的320名妇女、产后3~5年进行妇女病健康查体的197名妇女以及围绝经期进行盆底功能筛查的175名妇女作为研究对象,筛查异常和判定为压力性尿失禁(SUI)者分为相应的3组,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配合阴道哑铃、阴道哑铃及Kegel运动对自愿接受治疗者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疗效。结果产后42 d组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配合阴道哑铃治疗SUI有效率为94.7%(18/19),与Kegel运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组总有效率为76.3%(45/59),产后3~5年总有效率为70.4%(38/54),围绝经期治疗SUI总有效率为42.4%(28/66),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配合阴道哑铃治疗SUI总有效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配合阴道哑铃治疗SUI的疗效显著,是治疗轻中度SUI的最有效方法,产后早期是预防和治疗SUI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产后测试盆底肌肉肌力低于Ⅲ级的产妇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治疗组产妇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并配合日常自主盆底肌锻炼(Kegel锻炼);对照组产妇采用健康宣教配合Kegel锻炼。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产妇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肌电位及肌纤维疲劳度均优于对照组,盆腔脏器脱垂分度优于对照组,尿失禁程度轻于对照组,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锻炼可提高产后盆底肌功能,治疗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效果确切且比较安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因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于绍兴第二医院盆底康复中心就诊的患者共1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早期康复训练组)和观察组(早期产后康复训练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包括Kegel运动、呼吸训练及核心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应用电生理检测方式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肌力,选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及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分别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漏尿相关情况及盆腔脏器脱垂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84.29%,高于对照组70%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及POP-Q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及POP-Q分期比较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水平及POP-Q分期比较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CI-Q-SF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结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提高SUI患者临床疗效,提高盆底肌肌力,缓解SUI症状及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产后6~8周妇女盆底功能情况,为制定产后盆底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1 462例产后6~8周妇女盆底筛查结果,探讨分娩方式、产次、新生儿大小等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结果 阴道分娩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盆底动态压力不正常、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脏器脱垂(POP)、腹直肌分离、阴道口闭合不全发生率分别为86.7%、75.2%、97.7%、14.4%、74.1%、60.3%、43.9%;剖宫产组分别为79.8%、74.2%、93.9%、6.7%、43.3%、70.8%、5.0%.除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外,其余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中经产妇和初产妇Ⅰ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91.5%和84.9%,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83.3%和72.1%;新生儿体重≥3 500 g和<3500 g产妇Ⅰ类肌纤维不正常率分别为91.9%和85.4%,Ⅱ类肌纤维肌力不正常率分别为83.3%和7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经产妇和初产妇Ⅰ类肌纤维不正常率分别为86.4%和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1、2次及以上剖宫产产后腹直肌分离66.8%和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妊娠和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产后应及时进行盆底康复治疗,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对比剖宫产与自然分娩的产后盆底生物反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入院剖宫产分娩46 d后的压力性尿失禁(SUI)初产妇136例(对照组),另选取自然分娩46 d后的SUI初产妇136例(观察组)。两组初产妇均接受4周的产后盆底生物反馈+盆底功能锻炼+盆底电刺激治疗,帮助初产妇恢复盆底肌功能,治疗后比较两组初产妇盆底肌综合肌力与盆底功能受损症状发生率。结果自然分娩的产后盆底生物反馈临床疗效较好。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用产后盆底生物反馈,观察组最大收缩压为(38.17±7.77)μV,对照组最大收缩压为(36.36±5.23)μV,观察组初产妇的肌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经4周产后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初产妇膀胱颈移动度分别为(25.28±2.57)mm和(28.16±4.21)mm,观察组与对照组初产妇的性生活评分分别为(69.21±6.70)分和(62.03±9.3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产妇SUI恢复的显效、有效、无效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自然分娩初产妇应用产后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之后,盆底肌力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