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每日唤醒疗法在ICU持续镇静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红 《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1):61-63
ICU的重症病人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之中,约50%的病人对于其在ICU中的经历保留有痛苦记忆,70%以上的病人在ICU期间存在着焦虑与躁动[1]。2006年《ICU镇静镇痛指南》提出,镇静、镇痛治疗是ICU常规治疗的一部分。采用镇静治疗可使病人处于休眠状态,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病人行计划镇静镇痛的临床效果,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300例ICU机械通气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行常规持续镇静,观察组150例行计划镇静,比较两组病人的ICU住院时间、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ICU住院时间、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机械通气病人行计划镇静镇痛可缩短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王敏  张艳  钱小丽  管义祥 《全科护理》2022,(26):3667-3670
探讨基于以病人和家属为中心的舒适化浅镇静(eCASH)理念的镇静镇痛干预在重症监护室(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ICU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82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镇静镇痛干预,观察组行eCASH理念下的镇静镇痛干...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咪唑安定联合芬太尼在ICU危重病人机械通气镇静镇痛治疗中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在ICU里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各类呼吸衰竭的危重病人120例,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各60例,先静注咪唑安定0.04~0.06mg/kg+芬太尼1~2ug/kg行镇静镇痛诱导,以咪唑安定0.03~0.2mg(kg·h)、芬太尼0.05~0.2ug/(kg·h)的剂量,用注射泵持续混合静脉内泵入。维持理想的镇静深度约2级~3级。观察各项镇静指标。结果:达到满意镇静深度的时间(54.4±9.6)s,镇静效率94%。停药后苏醒时间(142±28)min,有8例用药后出现血压下降,经短暂处理后恢复,6例停药清醒后再入睡,5例停药后出现恶心。结论:咪唑安定联合芬太尼作为ICU镇静镇痛剂安全有效,只要合理地实施镇静镇痛方案,能使ICU病人取得满意的镇静镇痛效果,可减少对危重病人的刺激,减少痛苦,降低氧耗量和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5.
吴立炜  王晓梅  张文龙  孟庆亚 《全科护理》2021,19(16):2238-2241
目的:探讨目标性镇痛镇静结合早期活动对心脏外科术后病人重症监护室(ICU)谵妄的影响.方法:选取心脏外科手术后入住ICU的80例机械通气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镇痛镇静治疗及ICU护理常规,干预组实施目标性镇痛镇静结合早期活动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病人谵妄发生情况、停药后唤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结果:干预组谵妄发生率为17.5%,低于对照组的42.5%(χ2=5.95,P<0.05).干预组病人停药后唤醒时间为(0.15±0.07)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58)h(t=-4.135,P<0.01).干预组机械通气时间(11.41±2.53)h较对照组(17.25±3.49)h缩短,ICU入住时间(22.02±4.25)h较对照组(28.82±2.45)h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61、-5.379,P<0.05).结论:心脏外科术后病人实施目标性镇痛镇静结合早期活动护理管理可降低ICU谵妄发生率,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停药后唤醒时间,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镇痛与镇静治疗是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病人基本治疗的一部分,在镇痛与镇静治疗过程中如何对病人腹部体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起到实时监护的作用,是ICU护士面临的难题,因为镇痛和镇静本身掩盖了病人部分体征,临床表现并不明显。我科在2012年收治1例病人入院时未发现肠穿孔而在恢复肠道营养后出现腹部空腔脏器穿孔,护士在监护过程中发现了异常体征,并及时向医生反馈信息,现将临床资料及监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彭树兰  陈丹  潘慧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817-818
目的探讨对ICU护士进行镇痛镇静相关知识的培训效果。方法对71名ICU护士采用专家集中课堂授课和互动讨论的形式进行镇痛和镇静治疗相关知识培训,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镇痛和镇静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培训后ICU护士对镇痛镇静治疗指征和治疗药物的知晓率上升,镇痛镇静相关知识的得分提高(P(0.05)。结论对ICU护士进行镇痛镇静治疗知识的培训可提高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提高ICU护士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ICU患者应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策略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ICU两个护理单元住院患者,单号楼层58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镇静,双号楼层376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策略,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镇静药物使用剂量、谵妄发生率及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谵妄发生率及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程序化镇痛镇静策略较常规镇痛镇静能使ICU患者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镇痛与镇静治疗是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病人基本治疗的一部分[1],在镇痛与镇静治疗过程中如何对病人腹部体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起到实时监护的作用,是ICU护士面临的难题,因为镇痛和镇静本身掩盖了病人部分体征,临床表现并不明显。我科在2012年收治1例病人入院时未发现肠穿孔而在恢复肠道营养后出现腹部空腔脏器穿孔,护士在监护过程中发现了异常体征,并及时向医生反馈信息,现将临床资料及监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13年《ICU成人病人疼痛、躁动和谵妄处理的临床实践指南》(PAD)对镇静镇痛、谵妄管理的最佳证据进行了临床推荐,但是镇静镇痛不足或过度仍然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问题。本研究对Vincent教授提出的"以护士为主导,以病人为中心"的舒化浅镇静理念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其对我国临床镇静镇痛护理实践的启示,旨在为以后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镇痛镇静联合使用可有效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对创伤性治疗的不适,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已成为危重症患者I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ICU患者多存在各种致痛因素,机械通气患者也常需要充分的镇静镇痛,因此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觉更舒适,以减少身心的损害。吗啡是ICU镇静镇痛中的常用药物之一,地佐辛(de—zocine)是一种新型强阿片类镇痛剂,本文观察吗啡与地佐辛在ICU病人中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总结我院重症监护室(ICU)实施人文关怀管理的各项措施,通过树立人文理念,提高医务人员素养,对病人进行交流、触摸、镇静镇痛、合理运用放松训练,以提高ICU护理人员素养,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3.
疼痛和焦虑情绪对重症医学科(ICU)患者造成严重心理应激,甚至影响患者预后。恰当的镇痛镇静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及不适感,降低谵妄发生风险,实现器官功能保护。ICU镇痛镇静治疗需秉承先评估后治疗、先镇痛后镇静的原则,进行镇痛镇静治疗时必须注重使用非药物性措施改善患者的舒适性。因此制订完整、简洁的流程有助于镇痛镇静治疗实施,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4.
侯春蕾  张碟  邓颖  苏丹 《中华护理杂志》2019,54(10):1529-1533
目的 了解ICU护士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知信行现状,分析影响在临床中开展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策略的因素。方法 2018年3月—6月,采用自编问卷对北京市5所三级甲等医院的ICU护士进行横断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ICU护士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的知识、态度和行为(42个条目),满分42分,以及获得知识的来源及影响因素(2个条目),问卷总内容效度为0.906。结果 共回收调查问卷282份。知识、态度、行为的得分分别为(6.01±2.06)分、(6.78±2.60)分和(11.40±3.64)分,总分为(24.18±5.72)分。不同职称护士知识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ICU类型护士态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职称、受教育程度、护理工作年限、ICU类型及ICU工作年限的护士行为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护理工作年限和护士所在ICU类型是ICU护士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知信行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ICU护士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知识水平偏低,对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的态度较积极,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行为尚欠缺,神经重症ICU护士和护理工作年年限少于5年的ICU护士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知信行总体水平高于其他护士,护理管理者应建立和完善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培训体系,强化ICU护士的知识和行为,通过培训提高其镇静镇痛集束化护理的知信行水平。  相似文献   

15.
刘嘉龙  郭文超  滕娇  秦寒枝 《循证护理》2023,(19):3421-3427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镇静策略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病人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ce Library、Scopus、中国知网(CNKI)、维数据库普(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关于不同镇静策略对ICU机械通气病人谵妄发生率影响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4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项研究,包含5种镇静策略,涉及2 838例病人。纳入研究质量均为B级。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ICU机械通气病人谵妄发生率方面,除每日唤醒策略外,舒适化浅镇静策略、程序性镇静策略、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目标导向性镇静策略明显优于常规镇静护理(P<0.05)。排序概率图显示程序性镇静策略对ICU机械通气病人谵妄的干预效果最佳,其次为目标导向性镇静策略。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程序性镇静策略可能是降低ICU机械通气病人谵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李新  张岚 《天津护理》2014,22(6):520-521
<正>ICU镇静越来越受关注,但镇痛镇静的现状仍不乐观。往往在镇痛镇中忽视了疼痛及疼痛评估,存在镇静治疗过程中医生顾虑多、镇静评估重视度不够、频次不确定、镇静观念不够、镇静适度者少等问题。如何使患者达到理想的镇静状态,目前ICU尚无统一的方案。程序化镇静已成为近年来ICU研究的热点。程序化镇静是以镇痛为基础,有镇静计划的目标,并根据镇静深度评分调节镇静剂用量的系统镇静。可减少  相似文献   

17.
莫景 《全科护理》2020,18(7):848-851
[目的]观察eCASH理念在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病人中镇静镇痛、结局指标和早期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机械通气病人按照入科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eCASH理念进行干预,比较两组病人镇痛、镇静药物使用次数、最早下床时间、肌力测评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人镇痛、镇静药物使用次数、ICU住院时间、最早下床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肌力测试(≥4级)情况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人为本的eCASH理念应用于ICU机械通气病人早期活动中可减少病人镇静、镇痛药物使用次数,缩短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促进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提升病人后期康复能力。  相似文献   

18.
ICU气管插管病人的镇痛、镇静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插管因能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误吸,并能进行辅助性或控制性机械通气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放置导管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引起患者烦躁不安,甚至自行拔管,导致咽喉部损伤,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因此做好气管插管病人的镇痛、镇静及护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ICU气管插管患者镇痛、镇静的原因、目的 、药物的选择和镇痛、镇静水平的评价及镇痛、镇静的护理五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ICU镇静和镇痛的新策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危重病症、重症监护病房(ICU)特殊环境设置和治疗、护理相关操作是引起ICU患者疼痛与不适的常见原因,不利于危重患者的康复。ICU镇静、镇痛新策略强调:(1)识别引起疼痛的原因以避免不加区别地应用镇静-镇痛药物;(2)个体化应用镇痛-镇静药物;(3)采用科学的镇静评估方法,评测镇静水平,避免过度镇静影响临床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的镇静和镇痛安全管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2月期间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镇静、镇痛管理方案,观察组给予护士主导的镇静和镇痛安全管理,比较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总镇静时间、舒适度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总镇静时间、治疗舒适性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主导的镇静和镇痛安全管理能够有效地缩减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总镇静时间,提高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舒适性,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