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医院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发病3个月的致残因素。方法:客观、实时、全面、动态连续地采集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信息。以发病3个月B I≤60分作为致残标准,探索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3个月的致残因素。结果:257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B I60分215例(83.7%),B I≤60分42例(16.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发病时的年龄,既往糖尿病病史,入院时(发病72h内)的OCSP分型,入院时(发病72h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急性期头颅核磁DW I相显示的病灶大小,发病7d内出现的嗜睡、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目偏不瞬、肢体松懈瘫软、肢体拘急、手肿胀、痰难咯出、咳嗽、鼻鼾、微热、小便失禁,但欲寐、舌质老、舌干、薄苔、厚苔、糙苔,发病28d内合并感染,使用降纤治疗及使用醒脑开窍的中成药与发病3个月残疾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发病72h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发病7d内出现目偏不瞬、发病28d内合并感染是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3个月的独立致残因素,而发病7d内舌苔为薄苔是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3个月致残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中风痰证与NIHSS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缺血性中风痰证与神经功能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多中心4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动态采集中风病病程演变过程中的中医四诊及NIHSS量表信息。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从入院当日到发病14天,每天调查一次;发病28、90天各调查一次。NIHSS量表的采集于入院当日、发病3、7、14、28、90天各调查一次。结果:痰证与NIHSS在7个时间点均相关(P<0.05)。结论:痰证在缺血性中风的病情发展与转归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中风针刺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56例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针刺介入时机为发病6h以内,B组为发病6h~3天,C组为发病后3~7天,D组为发病后7~14天。分别于针刺前、针刺14天、针刺28天采用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经治疗后A组与其它三组在ADL、NIHSS及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方面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差异。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越早介入治疗患者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4.
张杨  高颖  马斌  张华  王琪 《天津中医药》2012,29(2):124-127
[目的]通过比较气虚证出现频率不同分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异,探讨缺血性中风气虚证出现频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发病72h内患者605例,动态采集患者发病1-14 d及发病28、90 d时《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气虚证出现的时点频率将患者分为气虚证出现时点≤8个组(298例),气虚证出现时点>8个组(307例)。比较气虚证出现频率不同分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异。[结果]各时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内各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随时间的延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逐渐降低。两组发病14 d与入组当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证出现时点≤8个组发病14 d与入组当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大。[结论]缺血性中风气虚证出现时点多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气虚证出现时点少的患者更重,且气虚证出现时点多的患者发病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无气虚证出现时点少的患者明显,积极扶助正气治疗对改善中风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各证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的关系。方法:对220例患者,在发病的1~3天,通过中医辨证分为7型: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痰湿蒙神型,气虚血瘀型以及阴虚风动型;同时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分析其中医证型与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的关系。结果:缺血性中风早期不同证型间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蒙神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高、生活依赖程度最高,风火上扰型次之,阴虚风动型最低;各证型中Barthel指数以痰湿蒙神型最低、生活依赖程度最高,风火上扰型次之,风痰火亢型最高。结论: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证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相关,其二者可作为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发病前24~72小时内症状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前24~72h内相关症状,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及早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缺血性中风患者急性发病前24~72h内相关症状,对数据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前24~72h内主要相关症状如下:主症为偏身麻木,呵欠频频,持续眩晕,嗜睡,急躁;次症为体胖、臃肿,手麻,头昏沉,颜面正常;伴症为面色晦暗,气息均匀。结论研究表明,若患者但见偏身麻木,或伴见呵欠频频、嗜睡、持续眩晕等症状,可以认为其处于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前24~72h时段。  相似文献   

7.
11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始发证候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始发证候的基本特征.方法:根据患者发病后入院的时间分为0~24小时以内,72小时以内,7天以内3个时间段,对11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证候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痰证、风证、火证、瘀证的发生比例较高,分别为71.2%、59.3%、47.5%、44.9%.风证的发生与发病时间、吸烟相关,火证与吸烟相关,气虚证与性别相关,虚证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证候以实证居多,部分证侯的发生与患者性别、病程、病变程度、患者的体质及既往生活习惯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化瘀Ⅱ号方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评价其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对照组予天丹通络胶囊治疗,从K患者入院并筛选分组后开始给药,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证候积分值。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8%,对照组为71.4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化瘀Ⅱ号方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便秘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及病情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选取34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兼便秘病人(观察组)与急性缺血性中风不兼便秘病人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血浆ET-1水平、血浆NO水平、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指标在梗塞后3个时相的变化意义和临床关系。结果: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梗塞后第1天、第4天、第10天的血浆ET_1和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第4天、第10天的中医症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便秘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浆ET-1和NO水平及病情有影响,提示积极治疗便秘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病情恢复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证候演变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从数据库中提取67例5个时点(住院第1、2、3、7、14天)均进行了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的痰热证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特点及不同演变形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的演变过程中,每个时点均以70%左右的概率保持原证候不变;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始终保持不变组与某个时点发生证候变化组相比,其NIHSS在入院第7、14天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证维持时间较长,不易发生证候变化;痰热证的消失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有关,提示中风病急性期针对痰热证积极治疗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中医综合康复干预中风后失语的中医证候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特点,探索中风后失语的中医证候评价方法,及其证候与症状的变化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观察性研究,针对中风后失语患者,采用辨证针刺治疗+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内科基础治疗为干预手段,针对49例中风后失语患者,在入组当天、干预1个月、3个月随访3个时点进行证候学和症状学观察。结果在3个时点,气虚血瘀、风痰瘀阻、肝肾阴虚+气虚血瘀三类证候分别居于首位,瘀作为主要病理因素,贯穿始终。中风后失语患者入组时以语言謇涩、错语、健忘、舌红、表情淡漠、偏身麻木、神情呆滞为主要症状,即语言症状与健忘、表情淡漠、神情呆滞等认知功能障碍同时发生;经过1个月的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干预后,患者的语言謇涩、错语症状明显改善,同时,健忘、表情淡漠、神情呆滞所占比例亦有不同程度下降。在3个月后随访中,错语和神情呆滞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结论中风后失语患者病程发展过程以气虚血瘀、风痰瘀阻、肝肾阴虚+气虚血瘀三类证候为主,瘀作为主要病理因素,贯穿始终;语言功能与其他认知功能之间相互影响,且中医证候学与症状学观察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为中风后失语的未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任氏脑脉苏茶剂治疗中风后遗症5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任氏脑脉苏茶剂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任氏脑脉苏茶剂治疗,对照组给予中风回春片;3个月后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页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任氏脑脉苏茶剂可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残疾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23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0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早期(病情稳定后48 h内)同时接受针灸及康复治疗,而对照组在发病后1周左右仅接受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5天及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1个月时mRS评分的比较,以了解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残疾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15天及1个月时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个月时,治疗组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的介入可明显促进急性缺血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残障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中医智能腹诊仪从腹力角度对中风急性期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运用中医腹诊仪的腹力测定系统,观察了64例中风始发72h以内患者,并自中风始发72h至中风后14天连续性观察54例患者,并分别与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中风72h以及第14天时左右两侧平均腹力没有显著性差异,(P1>0.10,P2>0.05);中风72h以内腹力高于第14天腹力(P<0.05),二者腹力均高于正常人腹力(P1<0.01,P2<0.05)。结论:中风急性期腹力高于健康正常人;运用中医腹诊仪有助于中风病中医病机病因的客观化、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用中医方案治疗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致残结局中的作用。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5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中医治疗方案,急性期在一般治疗基础上予以活血化瘀中成药血栓通、血塞通或天麻素,待病情稳定后予以针灸治疗和早期功能锻炼,恢复期中药方剂辨证施治,同时予以并发症治疗,辅以推拿,同期加强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患者残疾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NIHSS量表评分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Barthel量表评分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末次随访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为90.59%,自理功能优良率为95.29%。结论:中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确切,可有效修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自理功能,改善致残结局,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施凯莉 《光明中医》2014,29(11):2411-2412
目的探讨辨证施护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中运用的效果。方法对50例中风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施护,观察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辨证施护前后比较,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辨证施护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中运用的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7.
《陕西中医》2017,(10):1370-1372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分期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三七总皂苷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及治疗脑出血的最佳时间。方法:138例小到中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h治疗组、72h治疗组和7d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三个治疗组分别在发病24h、72h、第7天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三七总皂苷治疗,于发病第28天CT测量脑血肿,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和NIHSS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结果:3个治疗组血肿、高敏C反应蛋白、NIHSS评分皆低于对照组水平,且24h治疗组低于72h治疗;72h治疗组低于7d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以促进血肿吸收、降低hsCRP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三七总皂苷治疗脑出血早期使用比晚期使用更有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Ⅱ号方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清热化瘀Ⅱ号方治疗,对照组予天丹通络胶囊治疗,从患者入院并筛选分组后开始给药,两组均治疗14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0~7 d中医证候及演变规律.方法 提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进展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提取患者0~24 h、24~72 h、7d不同时点的四诊信息,观察其不同时点证候及演变规律.结果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24~72h证候演变迅速,复杂多样,“痰”、“火”突出.结论 通过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在0~7 d中医证候演变的研究,对提高该时期辨证施治疗效、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动态演变。方法以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为对象,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第14天、发病第30天的证候要素,应用关联分析法,构建复杂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核心算法,抽取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核心关系网络,分析证候要素在不同时点的动态演变。结果共纳入缺血性中风患者60例,患者入院时证候要素以风证、痰证、血瘀证为主;发病14天、发病30天均以痰证、血瘀证为主。在具体表现方面,入院时以病情数变、神情躁扰不宁、发病即达高峰、高黏滞血症、脉细或细数等表现为主;发病14天时以脉滑或濡、脉弦、舌紫黯为主;发病30天时以高黏滞血症、脉滑或濡、脉弦、舌紫暗为主。结论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在不同时点呈现动态演变,痰证、血瘀证贯穿了病程始终,并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