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103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做双患者做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径及血流参数的方法学以及正常颈动脉的的多普勒频谱特征。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颈动脉内径及血流参数的差异,并提出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和颈总动脉和血流速度的比值可能有助于检出羟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 狭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定的颈总动脉 (CCA)、颈内动脉 (ICA)及椎动脉 (VA)的血流参数、血管内径的正常值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 2 5 1例健康人各年龄组的颈动脉及椎动脉的血管内径及血流参数。结果 :颈动脉及椎动脉内径随年龄增加而增大 ;颈动脉内径男性宽于女性 ;椎动脉内径左侧宽于右侧 ;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PI值、RI值与年龄无明显关系。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客观评定颈、椎动脉结构及供血情况从而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栓塞、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颈部动脉彩超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68-69,9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的改变,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1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有无硬化斑块、狭窄率、血管走行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所探查到的大部分观测项目在两组问有明显差异。两组间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椎动脉出现盗血现象7例。结论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颈动脉超声声像图表现。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观察并测量颈动脉管腔内径、内膜—中膜(IMT)厚度、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脉冲多普勒,分析颈动脉血流变化的频谱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指标;鉴别颈动脉狭窄与闭塞,估测狭窄程度以及评估颈动脉闭塞的范围;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5例患者中共有50条颈动脉受累,其中39条(78%)颈总动脉受累,4条(8%)颈外动脉受累,7条(14%)颈内动脉受累。在39条受累的颈总动脉中,37条表现为动脉壁IMT弥漫性增厚;2例局限性增厚。1例颈总动脉内膜剥脱伴夹层动脉瘤形成,IMT厚度1.8~5.7mm,管腔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超声检查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符合率与DS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24,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颈动脉管壁的特征性变化,并可显示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异常,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颈动脉超声声像图表现.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观察并测量颈动脉管腔内径、内膜-中膜(IMT)厚度、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脉冲多普勒,分析颈动脉血流变化的频谱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指标;鉴别颈动脉狭窄与闭塞,估测狭窄程度以及评估颈动脉闭塞的范围;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5例患者中共有50条颈动脉受累,其中39条(78%)颈总动脉受累,4条(8%)颈外动脉受累,7条(14%)颈内动脉受累.在39条受累的颈总动脉中,37条表现为动脉壁IMT弥漫性增厚;2例局限性增厚.1例颈总动脉内膜剥脱伴夹层动脉瘤形成,IMT厚度1.8~5.7 mm,管腔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超声检查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符合率与DS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24,P>0.05).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颈动脉管壁的特征性变化,并可显示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异常,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长期吸烟者的颈动脉。方法:应用彩色超声仪对45例长期吸烟者和20例健康无吸烟者正常组颈部动脉进行常规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观察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结果:长期吸烟者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明显高于无吸烟者。结论:长期吸烟者血管内功能受损,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定的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及椎动脉(VA)的血流参数、血管内径的正常值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251例健康人各年龄组的颈动脉及椎动脉的血管内径及血流参数。结果:颈动脉及椎动脉内径随年龄增加而增大;颈动脉内径男性宽于女性;椎动脉内径左侧宽于右侧;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PI值、RI值与年龄无明显关系。结论:彩色多普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参加体检的5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受检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两组颈总、颈内动脉内径、IMT及斑块检出率、PSV、VRI及MSRBL水平。结果:(1)研究组颈总动脉内径、颈内动脉内径、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研究组颈总动脉PSV、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MSRBL、颈内动脉MSRBL水平均分别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颈总动脉VRI、颈内动脉VRI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中具有较高地应用价值,可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诊疗、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慢性肾病(CKD)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入选CKD患者46例随机分成3组:多囊肾(ADPKD)组(12例)、腹膜透析(PD)组(14例)和血液透析(HD)组(20例);同时选择普通志愿者23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测量参数,包括: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CKD患者中HD组右侧颈总动脉和PD组及HD组左侧颈总动脉的IMT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ADPKD组、PD组和HD组颈总动脉及ADPKD组与PD组颈内动脉PS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CKD患者中PD组和HD组左侧颈内动脉的EDV均较对照组与ADPKD组明显增高(P<0.01),而PD组和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的测量可以定量评价C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状况,为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6例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颈动脉体瘤6例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头沿颈部两侧颈总动脉区向上纵横切扫查.观察肿块内部血流分布情况,分析频谱形态,测量血流峰值速度、阻力指数等参数.结果: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实质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边缘较规则.颈内、颈外动脉间距增宽,较大瘤体围绕血管生...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恢复期患儿血管病变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u XQ  Huang GY  Liang XC  Tao ZY  Chen WD  Lin Q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0):2117-2120
目的:探讨川崎病恢复期的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僵硬度指数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共204例受试者纳入试验。包括51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冠状动脉病变组),50例川崎病无冠状动脉病变者(冠状动脉正常组),103名正常儿童(对照组)。观察血压、血脂、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僵硬度指数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肱动脉内皮功能冠状动脉病变组(5.2%±1.9%)和冠状动脉正常组(6.8%±2.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2%±4.1%,均P〈0.01);颈动脉僵硬度指数在冠状动脉病变组(4.0±0.6)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3.6±0.6)和对照组(3.4±0.5,P〈0.05和P〈0.01)。同样,冠状动脉病变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447mm±0.024mm)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0.426mm±0.016mm)和对照组(0.424mm±0.016mm,均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分组是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僵硬度指数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显著决定因素。相关性检验分析显示,各组在调整年龄后,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僵硬度指数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两两比较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川崎病恢复期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颈动脉僵硬度增加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综合采用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僵硬度指数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超声检测指标可更全面评价川崎病恢复期血管病变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南昌城区中老年人群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建立正常参考值。方法将422名30岁以上成年人(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者除外)按除年龄因素外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为正常组与对照组两个队列。以年龄段各分为5组,并分男女亚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IMT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厚;IMT显著增厚出现在男性年龄〉40岁、女性年龄〉50岁时;男性的IMT均值较女性略厚;39岁以下或50岁以上各组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对照组均值较正常组的增厚(P〈0.05)。颈总动脉内径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宽;男女两性颈总动脉内径均从50岁后明显增宽;颈总动脉内径男性较女性增宽(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随增龄而增长,39岁以下正常组队列和对照组队列均未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0岁以上正常组队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发生率为5.06%,对照组队列为20.60%;男、女性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颈动脉狭窄3例5条血管,狭窄〉50%,均发生在对照组队列。结论该研究以正常组队列40岁以上各组的颈总动脉IMT均值作为南昌城区中老年人群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的颈动脉IMT正常参考值;该研究各年龄组IMT测定值较国内文献报告数值稍低;年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多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并经超声检查颈动脉有不同程度斑块者44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口服,每晚1次,共2年。每6个月检测1次患者血脂水平,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系统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阿托伐他汀可以使TC、LDL-C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治疗时间延长,TG水平逐渐降低;HDL-C水平渐升高,但直至治疗18个月及24个月,才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与治疗前相比,颈动脉内径有所扩大,血流速度增加,阻力指数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确切,并有扩大血管内径,改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萍 《海南医学》2008,19(4):4-5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与动态心电图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经CAG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超声观察颈动脉IMT及动态心电图试验结果,与CAG结果对照。结果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不同分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和冠状动脉记分随CAG严重程度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H或0.01),颈动脉IMT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Kappa值;动态心电图结果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特意性Kappa值。结论颈动脉超声和动态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的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颈动脉超声检查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入选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2组:A组,观察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管腔狭窄≥50%,A组患者再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冠状动脉病变亚组;B组,对照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管腔狭窄〈50%。分别对各组的HbAlC、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合并糖尿病资料进行比较,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A组患者HbAlc明显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明显,斑块形成及合并糖尿病患者较多,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累及支数越多,相对应HbAlc数值越高,内膜中层增厚患者越多,双支、三支亚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斑块形成及合并糖尿病,单支病变亚组患者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支及三支病变亚组患者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AlC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更好地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程度,对指导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测冠心病(CHD)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双侧颈动脉、双侧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探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65例作为CHD组,选择不明原因有心悸、胸闷、气短、胸痛等不适感觉的患者65例作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测量其左、右颈动脉、股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GLU)。结果CHD组TC、TG、LDL-C、GLU均高于对照组(P<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1);CHD组颈、股动脉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CHD组颈、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股动脉分叉处斑块检出明显多于其他部位(P<0.01)。结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较显著,冠状动脉病变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密切相关,及早行外周动脉超声检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莉  姜静 《西部医学》2010,22(1):142-143
目的探讨冠心痛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0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内-中膜厚度和有无动脉硬化斑块,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并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5例冠心病患者中,32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71.1%;非冠心病组35例中有10例(28.6%),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时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义红  田青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56-157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98例有冠心病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98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出粥样斑块57例,其中40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例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41例颈动脉内膜增厚,无粥样斑块,其中1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5例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廖旺  吴忠  王圣  王卫  李斌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1):2010-2011
目的测定颈动脉内中膜背向散射积分(IBS,IntergratedBackscatter)值,探讨其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SONOS5500对冠心病组28例和对照组14例对象进行IBS测量,并比较两组IBS值的差异。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IB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IBS值降低可能与冠心病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无创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比较冠心病(CAD)患者与非CA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情况,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与CAD的关系.方法: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的137例患者根据血管病变分成分为4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n=31)、单支病变(n=36)、双支病变(n=33)、三支病变(n=37),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后1周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测定其生化、血脂水平,测量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计算体重指数,并记录其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且有统计学意义;随着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的增加,CAD的发生明显增加.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CAD关系最为紧密,可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来筛查出伴有心血管多种危险因素CAD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