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病例 女,62岁,因乳腺癌化疗于左侧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留置管(总长约65 cm),化疗结束后带管出院,院外护理不当致导管与导管柄连接处断裂,发现时体外只剩下导管柄,已看不到导管,患者发现异常后立即入院,X线透视下见体内导管段一端位于左肺动脉内,一端位于左锁骨下静脉近心端,中间段跨越上腔静脉、右心房及右心室(图1),患者心理异常紧张.结合患者病史及异物形态,考虑"PICC管断裂.导管端漂人心脏"的诊断,鉴于患者体质较弱且手术取出难度大、创伤大,故考虑介入方法取出异物.  相似文献   

2.
尹迪  许爽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4):1390-1390
患者女,64岁,因“结肠癌术后第5周期化疗”于2008年8月收入院。患者于2月前选择美国巴德公司生产4F三向瓣膜式导管经右侧贵要静脉置入,置管过程顺利,管头到达上腔静脉,体内留置长度为46cm,外留长度为7cm。置管成功后立即给予X线胸片定位,胸片结果证实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管头位于上腔静脉平第二、三肋间,遂行For-Fox方案化疗4个周期,未诉特殊不适,在院外期间患者每周行PICC维护1次,未见异常。本次入院为患者结肠癌术后第5期化疗,入院后行正位胸片检查,发现PICC导管移位入同侧颈内静脉约6cm。  相似文献   

3.
陈旭霞  付岚  许辉琼 《华西医学》2010,(11):1988-1989
目的总结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封管维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10年1-5月应用0.5mL含尿激酶12.5万U的生理盐水代替常规肝素封管液,对PICC管行封管维护,使PICC管在患者整个化疗间歇期保持通畅。结果通过对13例32次PICC管尿激酶封管显示,尿激酶封管能维持PICC管通畅长达23d,平均15d,通畅率达93.7%,无感染无出血发生,患者封管前后检测外周血出凝血(DIC)各项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尿激酶封管能维持PICC管通畅,经检测对患者出凝血系统无影响,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以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入院治疗的469例乳腺癌患者均行PICC置管治疗,探讨穿刺部位、穿刺次数、置管时间以及化疗次数与PICC置管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发生感染与患者PICC管的穿刺部位和穿刺次数不相关(P〉O.05),而与PICC置管时间及化疗次数相关(P〈O.05)。结论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感染的高危因素为患者的置管时间及化疗次数,患者PICC置管的时间越长及化疗次数的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就增加;在置管治疗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注意伤口的干燥与无菌,避免不必要的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观察记录78例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并与116例传统的浅静脉化疗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作比较。结果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较浅静脉化疗患者显著降低(P=0.023)。78例PICC置管患者全部成功置入,出现导管堵塞1例,心律失常1例,导管送人困难2例,导管脱出2例,穿刺部位渗血2例,感染2例,接触性皮炎2例,静脉炎3例,静脉血栓形成4例。结论PICC置管操作安全,成功率高。相比传统浅静脉化疗,可以显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护理人员掌握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可以有效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6.
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临床上广泛用于中期至长期(5d~1年)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其中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是安全可靠的选择。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放化疗科自2005年10月始对肿瘤患者在化疗前采用PICC置管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学勤  王缘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161-2163
目的通过观察实施护理干预前后化疗患者PICC置管穿刺点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推断实施护理干预对减少PICC置管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性。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接受PICC置管术的化疗患者126例按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3例。对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的两组化疗患者PICC置管穿刺点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出血发生率38.1%(24/63),干预组12.7%(8/63),两组出血的发生率差别显著(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减少PICC置管穿刺点出血的并发症,使PICC置管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1例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该技术不受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NICU患者等。尽管PICC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现将1例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观察记录58例经VAP输液的肿瘤化疗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并与115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的化疗患者导管问题、感染、局部红肿、静脉炎发生率作比较。结果经VAP输液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较经PICC化疗患者显著降低(P=0.040)。58例VAP患者全部成功置入,出现导管堵塞1例,感染1例,局部红肿1例,导管夹闭综合征1例。结论 VAP置管相比PICC置管化疗,可以显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护理人员掌握VAP置管并发症的防治措施、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可以有效延长VAP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经外周血管(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颈脉)穿刺置管,其管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恶性肿瘤化疗、静脉营养支持、长期静脉输液等患者。我院肿瘤科于2008年4月至2009年6月开展PICC技术共68例,得到了护理人员及患者认可。  相似文献   

11.
PICC置管化疗并发静脉炎15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和维护简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于反复多次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PICC在使用过程中可发生静脉炎,严重者因不能耐受而拔管。2007—01/2008—12我科对15例PICC置管化疗并发静脉炎的患者进行护理,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乳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期间自我护理能力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经PICC置管的乳腺癌化疗患者81例,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对患者PICC置管期间自我护理能力现状进行评估,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不同资料的患者ESCA得分,经线性回归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81例乳腺癌化疗患者经评估,PICC置管期间ESCA评分平均为(101.36±10.58)分,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文化程度、置管时间、家庭关怀度、患者积极度资料的患者ESCA评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资料的患者ESCA评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置管时间、家庭关怀度及患者积极度均为PICC置管期间自护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期间自护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文化程度、置管时间、家庭关怀度及患者积极度均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在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的波形规律性.方法 选择符合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30例,置管操作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室完成.PICC导丝外接心电导线,通过转换器转接监护仪的左腋中线与左肋下缘连接处电极,在推进PICC导管时,记录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A点)、头臂静脉(B点)、上腔静脉上段(C1点)、中段(C2点)、下段(C3点)和右心房入口(D点)、右心房内(E点)7个标志点的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和导管插入深度,并与置管前常规体表心电图(O点)作对照.结果 O、A、B、C1、C2、C3、D、E各点P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PICC导管尖端分别位于A、B、C1、C2、C3、D、E点时导管插入平均深度为41.2 cm、43.1 cm、45.0 cm、48.3 cm、51.0 cm、53.4 cm、56.6 cm.结论 新型静脉内心电图法引导PICC置管时出现特征性的宽大负向P波与Q波呈"W"波形,标志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下段,是PICC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  相似文献   

14.
易琼  兰英  尹宏 《华西医学》2011,(9):1399-1400
目的了解化学疗法中不同居住地点留置经外围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且带管出院患者的依从性问题。方法2009年5月-2010年4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00例行日间化学疗法的留置PICC患者,就影响带管出院依从性的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地化疗患者对PICC导管带管出院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外地患者(P〈O.05)。就影响因素而言,本地、异地化疗患者所担忧的问题不尽相同,异地化疗患者对带管出院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导管维护困难(81.8%)、并发症发生(67.3%)、导管维护质量(60.0%)等与治疗密切相关的几个因素。结论大力开展上臂PICC置管术即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术,以解决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美观、活动自如等问题。加大对区、县级医院护理人员PICC导管维护技能及并发症处理的培训,以提高外地患者PICC导管带管出院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徐培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5):8712-8712
目的探讨化疗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80例化疗患者行PICC置管总结。结果本组80例患者,未出现感染、血气胸静脉炎等并发症;1例因血管条件太差穿刺失败;1例由于操作者首次置管技术不熟练重复穿刺;76例1次穿刺成功,2例患者导管堵塞而被迫拔管。结论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安全细致的护理观察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何丽娟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8):619-619,621
从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t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将导管经肘前浅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PICC留置时间长,可达2年之久。在肿瘤患者的化疗中,PICC既能够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又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科从2006年使用该新技术以来发现了1例因PICC置管引起化疗药物外渗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丁小娟  姚亚宏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2009-2009
[摘要]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用于为患者提供长时间性的静脉输液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对于需要化疗的患者,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使患者常承受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的痛苦。肿瘤患者化疗时使用PICC置管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而且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保证化疗过程顺利地完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PICC置管化疗患者在导管维护管理中出现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对PICC置管化疗患者的导管维护质量。方法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424例PICC置管化疗患者在院内院外导管维护管理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424例PICC置管化疗患者在对其导管进行维护管理中出现并发症25例,占5.90%,其中院内维护发生10例(穿刺点感染1例、机械性静脉炎7例、导管堵塞2例),占2.36%,院外维护发生15例(导管滑脱2例、穿刺点感染5例、机械性静脉炎2例、导管破损4例、导管堵塞2例),占3.54%。结论对PICC置管化疗患者的导管进行系统的维护管理,可以减少患者穿刺部位的感染率及拔管率,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患者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赛丁格尔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8例需行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3例。治疗组采用改良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舒适率及并发症发病率。结果治疗组一次置管成功率、舒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管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提高了一次置管成功率及舒适度,降低了并发症发病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周围静脉导入且头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为肿瘤患者提供了安全、无痛、持续的静脉化疗通路。导管异位是指置管后摄胸片示PICC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进入颈内静脉等其他血管或心脏,可能与患者个体差异、血管解剖结构变异等因素有关。2010年11月,本院肿瘤内科为1例佝偻病患者行PICC置管,出现导管异位,现将原因分析及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