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牛磺酸对严重烧伤大鼠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牛磺酸(Tau)对严重烧伤大鼠心肌损害的作用。 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不致伤)、烧伤组(60只)和Tau治疗组(60只)。后两组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烧伤组伤后常规补液,Tau治疗组伤后腹腔注射Tau400mg/kg.于两组烧伤大鼠伤后1、3、6、12、24、48h检测其血浆中心肌肌钙蛋白T(cTnT)、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血浆、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心肌钙离子水平,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并与对照组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将烧伤组大鼠血浆TNF- α、AngⅡ检测结果分别与cTnT检测结果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 烧伤组大鼠伤后3h起血浆cTnT水平较对照组(0.16±0. 03)μg/L显著升高(P<0. 01), 12h达峰值(6. 32±0. 41)μg/L, 48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烧伤组伤后3—48h血浆MDA含量及心肌钙离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 );伤后6—48h血浆和心肌组织TNF- 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水平分别于伤后1—24h、3—24h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Tau治疗组上述指标在伤后多数时相点明显低于烧伤组(P<0. 01). 烧伤组大鼠伤后早期心肌肌丝断裂溶解、线粒体肿胀、嵴减少,Tau治疗组心肌组织接近正常。烧伤组  相似文献   

2.
天然蒙脱石防治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天然蒙脱石对烧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防治作用。 方法 SD大鼠5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烧伤对照组与烧伤治疗组各24只。后两组大鼠预先喂服转染了质粒pUC19的示踪菌JM109,证实质粒已定植于其肠道后,制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模型。烧伤治疗组大鼠伤后立即喂服天然蒙脱石0. 6g d-1 kg-1,烧伤对照组大鼠不喂服药物。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以及烧伤对照组、烧伤治疗组大鼠伤后12h和1、3、5d血液、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情况,并行酶切鉴定;检测大鼠肠组织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用病理学方法观察整段小肠的损伤情况,测量空肠黏膜绒毛高度并计算基底膜细胞核分裂相。 结果 血液细菌培养:伤后1、5d,烧伤对照组阳性鼠数多于正常对照组,烧伤治疗组阳性鼠数少于烧伤对照组(P<0 05).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定量:烧伤治疗组伤后1、5d为(38±16)、(68±20)集落形成单位(CFU) /g;烧伤对照组伤后1、5d为( 228±67 )、( 183±29 )CFU/g,明显高于前者(P<0. 01 ).MDA、SOD含量:烧伤治疗组与烧伤对照组伤后各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烧伤治疗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空肠绒毛高度及基底膜细胞核分裂相明显高于或多于烧伤对照组(P<0. 05或0. 01)。 结论 天然蒙脱石对严重烧伤大鼠肠  相似文献   

3.
危重烧伤患者早期护理工作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危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护理工作量的影响因素,为危重烧伤病房护理人力配备提供借鉴.方法 统计136例危重烧伤患者伤后5 d的护理工作量,对其影响因素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危重烧伤患者第1天护理工作量显著高于其后4 d(均P<0.01);烧伤指数和头面烧伤是危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护理工作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 危重烧伤患者入院5 d内以第1天护理工作量最大,其后逐步递减;危重烧伤患者中烧伤指数高、头面烧伤者护理工作量大;护理管理者在配备护理人力时应予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内皮素1和NO是否参与严重烧伤后早期心功能的迅即变化. 方法 (1)取31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A组(7只)、烧伤A组(10只)、非选择性内皮素A/B受体拮抗剂PD142893组(7只)和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BQ-123组(7只).后3组大鼠制成30%TBSA Ⅲ度烧伤模型,其中PD142893组和BQ-123组伤后即刻分别经静脉给予PD142893(0.1me,/kg)和BQ-123(30 nmol·kg~(-1)·min~(-1)).假伤A组除致假伤外,其余处理同烧伤A组.采用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监测假伤A组和烧伤A组大鼠伤前及伤后10、30、60、180 min时的左心室收缩压(LVSP)、心率、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LV±dp/dt max);计算4组大鼠伤后10 min上述各项心功能指标较各自伤前值变化的百分率.(2)另取2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B组(4只)和烧伤B组(16只),同前致伤.烧伤B组分别于伤后10、30、60、180 min(每时相点4只)取心脏组织,假伤B组伤后即刻取心脏组织,用ELISA法检测内皮素1和NO含量. 结果 (1)与伤前值比较,烧伤A组大鼠伤后10 min LVSP、心率、LV+dp/dt max、LV-dp/dt max即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7.14、16.40、14.09、14.98,P<0.05或P<0.01).假伤A组大鼠受伤前后4项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F值依次为0.59、0.51、1.03、1.04,P值均大于0.05).(2)与伤前值比较,伤后10 min烧伤A组LVSP下降27%、心率下降14%、LV+dp/dt max下降51%、LV-dp/dt max下降50%.PD142893组伤后10 min LVSP下降14%、心率升高4%、LV+dp/dt max下降31%、LV-dp/dt max下降14%,与烧伤A组相比各指标变化情况显著改善(F值分别为8.10、6.50、23.67、10.39,P<0.05或P<0.01).BQ-123组大鼠心率较伤前升高3%、LV-dp/dt max下降26%,与烧伤A组相比明显改善(F值分别为6.50、10.39,P<0.05或P<0.01);其LVSP和LV+dp/dt max变化百分率与烧伤A组接近(F值分别为8.10、23.67,P值均大于0.05).(3)与假伤B组相比,烧伤B组伤后10、60、180min心肌组织内皮素1含量均升高(F=2.85,P<0.05或P<0.01),NO含量于伤后60、180 min明显升高(F=1.87,P值均小于0.05). 结论 内皮素1可能参与了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心功能的迅即下降,在伤后立即出现的心肌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严重烧伤患者核黄素营养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严重烧伤患者核黄素的营养状况。 方法 用登记加询问核实法统计分析 32例严重烧伤患者 [烧伤面积 ( 30 .2± 10 .9) % ,平均烧伤指数 19.7]伤后 37d、814d平均每日核黄素、蛋白质和热能经不同途径摄入量 ,并用荧光法测定 32例严重烧伤患者伤后 37d、814d核黄素 4h尿负荷试验。 结果  32例严重烧伤患者伤后 37d、814d平均每日摄入蛋白质和热能基本达我国烧伤患者热卡估算公式量 ,蛋白质摄入量约占总热量的 17% 18% ,平均每日摄入核黄素约 35mg ,而 4h尿负荷试验核黄素平均排出量均小于 40 0 μg。  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伤后 314d体内缺乏核黄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防疤烧伤膏对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皮肤切割伤模型,创面外用防疤烧伤膏,并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空白处理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透明膜标记称量法和注水法记录伤后3、7、14d创面面积和伤腔容积,伤后7、14d取创面组织作组织学检查.结果:防疤烧伤膏能够减轻伤口炎症反应,促进坏死组织脱落,缩短伤口愈合时间.结论:外用防疤烧伤膏对创面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激动剂PNU282987对致死性烧伤休克犬脂质过氧化损伤和组织含水率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Beagle犬12只,按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烧伤补液组和烧伤PNU282987组,每组6只.采用凝固汽油燃烧法造成5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于伤后0.5 h分别通过颈静脉补液,烧伤补液组给予林格液,烧伤PNU282987组给予等量含有PNU282987 (0.38 mg/kg)的林格液.补液量和速率均根据Parkland公式确定.于伤前和伤后2、4、8、12和24 h颈静脉取血,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于伤后24 h处死动物,留取心、肝、脾、肺、肾和回肠组织,测定组织含水率.结果:两组犬伤后SOD水平显著降低;伤后4 h起烧伤PNU282987组SOD水平显著高于烧伤补液组(P<0.05),而单纯烧伤组SOD水平持续降低.两组犬伤后MDA水平均上升,伤后4h起烧伤PNU282987组血浆MDA水平均显著低于烧伤补液组(P<0.05).烧伤PNU282987组脏器含水率显著低于烧伤补液组[心:(68.6±1.1)% vs.(78.3±1.8)%;肝:(70.0±1.4)% vs.( 79.8±0.7)%;脾:(67.2±1.2)% vs.(78.8±0.8)%;肺:(74.3±0.5)% vs.( 80.2±1.6)%;肾:(71.2±0.8)% vs.( 80.1±0.9)%;回肠:(68.9±1.1)% vs.( 78.7±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U282987能抑制烧伤休克犬复苏时引起的脏器氧自由基生成,减轻组织水肿,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口服补液复苏对严重烧伤家兔心肌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 了解口服补液复苏对严重烧伤家兔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15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烧伤组(42只)、立即补液组(42只)、延迟补液组(30只)和延迟快速补液组(30只).正常对照组不致伤不补液.其余4组家兔均造成40%TBSAⅢ度烧伤,烧伤组不补液,余下3组伤后用灌胃的方式进行口服补液复苏.经家兔颈动脉左心室内置管,测量正常对照组及4组致伤家兔伤后2、6、8、12、24、36、48 h的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以及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LV±dp/dt max),另检测休克期尿量. 结果烧伤组家兔LVSP、LV±dp/dt max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立即补液组和延迟快速补液组上述指标在伤后24 h内高于烧伤组,其中立即补液组LV+dp/dt max在伤后8 h达峰值[(892±116)kPa/s,1 kPa=7.5 mm Hg],LV-dp/dt max在伤后6 h达峰值[(724±149)kPa/s];伤后8 h,延迟快速补液组LV±dp/dt max均达峰值.延迟补液组伤后各时相点LVSP、LV±dp/dt max与烧伤组接近.各组家兔MAP、伤后第1个24 h尿量的比较情况大致与以上指标相似.烧伤组与其余4组比较,各时相点LVE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严重烧伤家兔伤后24 h内给予有效的口服补液,可改善心肌力学指标;延迟复苏的家兔按照延迟复苏补液公式预估补液量,才能进行有效复苏.  相似文献   

9.
严重烧伤早期大鼠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凋亡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及烧伤血清刺激后PMN、巨噬细胞(Mφ)凋亡,以及巨噬细胞吞噬凋亡PMN的变化.方法选用Ⅲ度30%TBSA烧伤大鼠模型,收集伤后0、6、12、24hPMN,分离伤后24h烧伤血清,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MN凋亡百分率;同时收集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检测烧伤血清对Mφ凋亡变化的影响及烧伤后24h大鼠腹腔Mφ对凋亡PMN吞噬能力.结果伤后大鼠PMN凋亡百分率明显降低,伤后6、12、24h各时相点无显著差异.烧伤大鼠血清刺激24h后,PMN凋亡百分率为(15.4±1.2)%,较正常大鼠血清刺激后(50.6±3.9)%显著降低;而Mφ凋亡百分率为(23.2±2.1)%,较正常大鼠血清刺激后(¨.5±1.6)%增多;严重烧伤后大鼠腹腔Mφ对凋亡PMN吞噬能力由(35.0±2.6)%降至(21.8±2.1)%.结论严重烧伤后及在烧伤血清刺激下大鼠PMN凋亡延迟,Mφ吞噬凋亡PMN能力降低,可能凋亡的PMN被Mφ吞噬不完全,最终坏死,释放毒性内容物,是引发SIRS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烧伤患者能量消耗变化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动态监测烧伤后能量消耗 (简称能耗 ) ,探讨影响伤后能量消耗的因素。 方法 应用间接测热仪对 45例烧伤患者进行能耗的动态监测并分析其能耗变化。 结果 烧伤后能耗即刻升高 ,一周左右达高峰 ( 1144 3.78± 32 95 .32 )kJ/d ;烧伤面积越大 ,能耗越高 ;能耗与烧伤后病程有关 ;伤后能耗有变异且接近早期 ,烧伤面积越大变异程度越高 ;中等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能耗较无吸入性损伤患者高 ;大面积烧伤切痂术后能耗明显下降 ;男性患者能耗高于女性患者。 结论 烧伤后能耗有一定规律性变化 ,但深度烧伤面积、伤后时间、吸入性损伤、切痂手术、性别及个体差异均影响烧伤后能耗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开放性电烧伤八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1992年3月-2009年8月,笔者单位共收治8例男性电烧伤患者,年龄12~52(31±12)岁.入院时间:伤后5 h内入院6例,伤后第4周入院2例.烧伤总面积(17±6)%,其中Ⅲ、Ⅳ度(11±4)%TBSA.除膝关节开放性烧伤外,患者均有其他部位不同程度烧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伤后第3天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小板计数的比值(RPR)在严重烧伤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 201 4年12月收治的符合重度以上烧伤标准的成年患者325例,检测患者伤后第3天RDW和血小板计数.根据患者伤后第3天RPR中位数值将其分为高RPR (RPR≥0.124)组和低RPR (RPR<0.124)组,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严重程度、是否有吸入性损伤等指标的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严重烧伤住院期间生存率并将结果带入Cox回归分析,同时绘制61例死亡患者ROC受试者工作曲线,探讨伤后第3天RPR对严重烧伤患者预后的判断作用.结果:伤后第3天高RPR组和低RPR组在严重烧伤住院期间生存率分别为70.2%(118例)和93.0%(1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伤后第3天RPR为预测烧伤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0.398,95%置信区间:0.200~0.794,P<0.01).对61例死亡患者ROC曲线分析提示,伤后第3天RPR值ROC曲线下总面积为0.776(95%置信区间为0.706~0.846,P<0.01).其中伤后第3天RPR的最佳阈值为0.192时敏感性62.3%,特异性86.3%.结论:伤后第3天RPR对严重烧伤患者预后的预测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烧伤后早期应用不同液体复苏患者血钠和红细胞的变化。方法 将 15 0例烧伤患者分为 3组 ,A组为中、小面积烧伤患者 5 0例 ,给予平衡盐溶液 (钠离子 130mmol/L)复苏 ;B组为大面积烧伤患者 5 0例 ,液体复苏方法同A组 ;C组为大面积烧伤患者 5 0例 ,给予高渗乳酸钠溶液 (钠离子 174mmol/L)复苏。观察伤后 1~ 3d患者的补液总量、血钠、红细胞数量及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的变化。对A、B组患者的烧伤指数 (BI)与其伤后 1d的血钠值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 伤后 3d内A组患者补液总量、补钠量均低于其他两组 (P <0.0 1);C组补液总量低于B组 ,而补钠量多于B组 (P <0.0 1)。伤后 3d内B组血钠值接近正常值下限 ,C组血钠值接近正常值上限 ,前者明显低于后者 (P <0.0 5或 0 .0 1)。伤后 3d内B、C组的红细胞数量相近 (P >0.0 5 )。伤后 1dB、C组患者的MCV分别为 (95 .5± 5 .5 )、(92 .1± 4 .5 )fl,伤后 2d各为 (93.2± 6 .4 )、(90 .9± 5 .4 )fl,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 5 )。A、B组患者伤后 1d的血钠值与自身BI呈负相关 (r=- 0 84,P<0.0 1)。  结论 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早期采用高渗盐溶液复苏 ,血钠值平稳且红细胞的肿胀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4.
参麦注射液对烧伤小鼠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小鼠烧伤后巨噬细胞(Mφ)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中药黄芪和参麦注射液对烧伤小鼠Mφ功能和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将小鼠按伤后时间及处理方法分为烧伤前及烧伤后2、6、12、24、48、72、120h组,正常对照组(A组)、烧伤对照组(B组)、正常黄芪给药组(C组)、正常参麦给药组(D组)、烧伤黄芪给药组(E)、烧伤参麦给药组(F).应用吞噬法、RT-PCR等方法分别测定了伤后不同时间及给予中药后烧伤小鼠Mφ各种功能的变化.结果(1)伤后120h内小鼠Mφ的吞噬功能下降,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减低,IL-15mRNA表达发生波动,TNFαmRNA表达显著增高.(2)给予黄芪(2500mg  相似文献   

15.
采用30%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动态检测了伤前及烧伤后血清心肌肌球蛋白轻链I(CMLC_1)含量及心肌酶谱(CK,AST 和 LDH)变化,以进行烧伤后心肌损伤的评价。结果表明 CMLC_1在烧伤后1小时即明显增高,以后持续增高,伤后12小时比对照值升高约20倍,至伤后24,48小时仍保持高水平,伤后72小时开始轻度下降。心肌酶谱则于伤后3小时开始显著升高,至伤后24,48小时已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伤后72小时已接近对照水平。提示:CMLC_1迅速大幅度增高表明严重烧伤早期心肌即发生明显损伤,CMLC_1与心肌酶谱比较具有出现早、高敏感、高特异等特点,是评价烧伤后心肌损伤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烧伤大鼠肠粘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 2 (GLP 2 )对烧伤大鼠肠粘膜细胞增殖及肠粘膜结构的影响。 方法  5 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组、GLP 2组 (烧伤后经GLP 2处理 ,2 0 0 μg/kg ,2次 /d腹腔注射 )与正常对照组。前两组动物于 30 %TBSAⅢ度烧伤后 6、12h及 1、3、5d分别处死 ,另处死正常对照组大鼠。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的表达情况以及血浆二胺氧化酶 (DAO)的活性 ,并行肠粘膜组织学观察。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烧伤组伤后 6、12hPCNA表达稍有增强 ,伤后 1d减弱 ,3d时最低 ,5d时仍低于正常 ;GLP 2组PCNA表达的变化在伤后早期与烧伤组基本一致 ,但伤后 3、5d时强于烧伤组。烧伤组大鼠肠粘膜CyclinD蛋白在伤后 6、12h略有升高 ,但 1d时迅速下降至伤前的 4 0 % ,而GLP 2组CyclinD蛋白表达在伤后 1、3、5d高于烧伤组。大鼠烧伤后血浆DAO活性明显升高 ,经GLP 2治疗 5d后该指标明显降低 (P <0 .0 1)。组织学观察见GLP 2组肠绒毛排列较为规则 ,长短较一致 ,未见明显的上皮脱落。 结论 大鼠烧伤后腹腔给予外源性GLP 2能减轻肠粘膜损伤 ,其机制可能与GLP 2使PCNA、ClyclinD表达增加、促进受损肠粘膜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原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后早期大鼠脑组织中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130只雄性Wistar大鼠设计高原(海拔3800 m)烧伤实验动物模型(TBSA 30%,Ⅲ度),并随机分4组:A组(高原烧伤即时复苏组)、B组(高原烧伤延迟复苏组)和C组(高原正常对照组),同时设D组(兰州地区正常对照组)(海拔1517 m).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干、湿重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运用末端脱氧核苷酸介导的X-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脑皮质细胞凋亡阳性细胞数.结果 A组大鼠脑组织中SOD活性于烧伤后24 h降至最低(90.45±14.78),B组大鼠腩组织中SOD活性除烧伤后12h外各时相点均低于A组(P<0.05).高原烧伤后大鼠脑组织中MDA含量即显著升高,于烧伤后12 h达最高峰(10.63±4.98),其后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B组大鼠脑组织中MDA含量变化趋势同A组,但于伤后7 d仍处于较高水平.脑组织含水量于伤后6 h开始升高,于24 h达高峰(71.70±2.32),于伤后7 d降至正常水平;B组变化趋势同A组.脑皮质TUNEL阳性细胞在伤后1 h即增多,于伤后24 h达高峰(233.33±16.22),于伤后7 d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高原严重烧伤及延迟复苏后,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增加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耗竭,表明其可能参与了高原严重烧伤延迟复苏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烧伤后肠绒毛的改变,探讨其与发生肠源性感染的可能关系。方法选用Wistar大鼠50只,其中10只作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余下40只作为烧伤组,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后,经腹腔补充等渗盐水4ml/100g.观察对照组及烧伤组大鼠伤后8、12、24、48h回肠末端肠黏膜形态、中央乳糜管管径、小肠含水量百分比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大鼠肠绒毛形态正常;烧伤组伤后各时相点肠绒毛肿胀,肠黏膜细胞间出现宽大裂隙,局部有绒毛缺损。烧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中央乳糜管持续扩大,其管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同时管中存有大量的淋巴液。烧伤组大鼠伤后8、12h小肠含水量百分比分别为(70.5±2.2)%、(69.5±3.1)%,明显低于对照组(76.9±1.5)%(P<0.01),而伤后24、48h则与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严重烧伤后大鼠肠绒毛的变化可能会促进肠道毒素和细菌的侵入,肠淋巴通道可能是肠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烧伤后早期肠黏膜对肠道水分的回吸收过程是短暂加强的。  相似文献   

19.
20 0 0年 4~ 8月 ,笔者对 114例烧伤住院患者进行了问卷式心理调查 ,结果表明 ,烧伤患者的心理变化是多样的 ,且有一定的规律、特点和社会属性 ,现报告如下。资 料 与 方 法本组患者 114例 ,年龄 10~ 90岁。烧伤面积 0 .3%~4 5 .0 %TBSA ,Ⅲ度面积最大 15 .0 %TBSA(成人 )。烧伤部位涉及全身各处 ,其中头、面、双手多见。患者伤前身体健康 ,没有精神病史和癫痫史 ,无自杀记录 ,伤后无明显的精神症状。问卷设计有 7个问题 :(1)一般情况 ;(2 )烧伤类型及经过 ;(3)烧伤前后情感的变化 ;(4)伤后最希望医务人员为自己做什么 ?(5 )伤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迅即发生的心功能和脏器血流量变化规律及关系.方法 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6只)和烧伤组(30只).烧伤组大鼠制成30%TBSA Ⅲ度烧伤模型,并设伤后10、30 min及1、3、6 h共5个时相点(每时相点6只);假伤组用37℃温水致假伤.检测2组大鼠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LV±dp/dt max),并以荧光微球法检测大鼠心脏、大脑、肾、脾、胃、回肠血流量.对LV±dp/dt max与心肌血流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与假伤组比较,烧伤组大鼠伤后心率逐渐下降;伤后10 min,MAP、LVSP、LV+dp/dt max、LV-dp/dt max及心肌血流量均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12.062、12.629、11.066、18.374、9.468,P值均小于0.01),其中心肌血流量由(6.8±0.8)mL·min~(-1)·g~(-1)降至(2.6±0.5)mL·min~(-1)·g~(-1).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各指标逐渐回升,伤后1 h达最高值(LV-dp/dt max除外),此后再次降低,伤后3、6 h均显著低于假伤组(各指标F值同前,P值均小于0.01).烧伤组各时相点LVEDP与假伤组接近(F=1.205,P值均大于0.05).(2)与假伤组比较,烧伤组大鼠伤后10 min肾、脾、胃、回肠血流量亦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22.694、20.856、12.653、7.293,P<0.05或P<0.01),但下降幅度不如心脏;伤后1 h或3 h达到最低值.烧伤组大鼠各时相点的大脑血流量与假伤组接近(F=1.812,P值均大于0.05).(3)Lv+dp/dt max和LV-dp/dt max与心肌血流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1和0.617,t值分别为4.456、4.222,P值均小于0.01). 结论 严重烧伤后极短时间内(伤后10 min)即可发生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下降,心脏血流量迅即减少是心功能变化的重要原因,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下降可能是导致其他脏器血流量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