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施万细胞对植入损伤脊髓内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及其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和克隆新生大鼠海马组织的神经干细胞;同时获取坐骨神经和臂丛神经,从中分离和纯化施万细胞。在移植前先用核荧光(Hoechst33342)标记神经干细胞。实验组为神经干细胞和施万细胞联合移植入大鼠脊髓半横断处,对照组为单独神经干细胞移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组织化学技术,在移植后7d、14d、21d和30d分别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神经干细胞比对照组迁移的更远,分化为神经丝蛋白染色阳性神经元样细胞的数量比对照组的多,并且有较长的突起长出。在30d实验组中,移植的神经干细胞有部分呈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阳性。而在对照组中,移植区内仅有少数呈AchE染色弱阳性的神经干细胞。结论 在脊髓损伤处,施万细胞可促进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迁移和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有些神经元样细胞能长出较长的突起,有些呈现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测神经营养素-3(NT-3)基因修饰施万细胞(SCs)对神经干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影响。方法:神经干细胞(NSCs)分别与NT-3基因修饰SCs(NT-3-SCs)、LacZ基因基因修饰SCs(LacZ-SCs)和SCs在体外共培养,7d后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NSCs的分化并计算其中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率。结果:NSCs在体外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NF阳性)和神经胶质样细胞(GFAP阳性),与未基因修饰的SCs相比,NT-3-SCs能更有效地提高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率,而LacZ-SCs与SCs没有明显区别。结论:NT-3-SCs能促进N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脑组织中具有再生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是否具有直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还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两种诱导条件下体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能力。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2组培养,一组细胞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另一组细胞与已培养成球的神经干细胞共培养进行诱导,共培养之前行Brdu标记。诱导3d后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贴壁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原纤维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组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24h后胞体回缩呈锥形,突起延长且数量增多,有神经元样形态,且细胞间相互连接成网络状,3d后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原纤维,其中少部分同时表达酪氨酸羟化酶。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组神经干细胞球很快解离,迅速贴壁,共培养的贴壁细胞大量增殖且多呈神经元样,胞体细长多突起,相互间连接成网,多数贴壁细胞分别单独表达神经原纤维和酪氨酸羟化酶,少数细胞可见Brdu/神经原纤维,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酪氨酸羟化酶双标阳性。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可定向转化为神经元,并有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可能。在该实验条件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效果好于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脂结合蛋白(BLBP)在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向神经元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BLBP过表达腺病毒和干扰慢病毒载体,并从大鼠胚胎海马组织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采用Nestin免疫荧光鉴定NSCs;将体外培养的NSCs分为4组:腺病毒阴性对照组(Ad-NC组),BLBP过表达腺病毒组(Ad-BLBP组),慢病毒阴性对照组(LV-NC-RNAi组)和BLBP干扰慢病毒感染组(LV-BLBP-RNAi组)。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BLBP表达;病毒感染4 d后免疫荧光检测分化细胞中βⅢ微管蛋白(Tuj1)阳性神经元数量。结果 Ad-BLBP组较Ad-NC组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数量少,突起短而少;LV-BLBP-RNAi组较LV-NC-RNAi组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多,突起多而长。结论 下调BLBP的表达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NSCs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5.
Jagged1蛋白抑制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拥军  崔筱英  吴树亮  金连弘 《解剖学杂志》2005,28(2):124-126,F004
目的:研究Jagged1蛋白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胚胎脑神经干细胞,用Jagged1蛋白、Jagged1蛋白 γ泌肽酶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观察分化后神经元所占的比例。结果:分离的细胞能持续增殖,并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在Jagged1蛋白的影响下,分化后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γ泌肽酶抑制剂能阻断Jagged1蛋白的诱导作用。结论:培养的细胞为神经干细胞,并表达Notch受体;Jagged1蛋白能抑制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这种分化作用是通过Notch受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诱导的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机制。方法:采用骨髓基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共培养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状态,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神经元在神经细胞后代中所占的比例。结果:(1)骨髓基质细胞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高比例神经元;(2)骨髓基质细胞可促进神经元的存活。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提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和促进神经元存活的信号物质。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方法较多,而采用不同诱导方法时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化成神经细胞的比例是不一样的。适宜的诱导条件是实现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必要条件。 目的:比较两种常见的化学诱导法与共培养法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差异,以寻找一种诱导效果高、实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方法。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化学诱导法和共培养法诱导分化比较两种方法所获得的神经细胞数目、细胞形态和特异性抗体阳性率。 结果与结论:培养7 d后两组均可见大量贴壁细胞形成突起,呈放射状生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均为阳性。共培养法第5天可见典型神经细胞结构,突起数量较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50.82±2.46)%,化学诱导法培养第7天可见神经样细胞形成,并有突起,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43.56±1.74)%。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共培养法诱导分化后的神经样突起数量多并较早互相形成连接,且共培养法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高于化学诱导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组织胚胎学     
人胚胎小肠CgA-IR细胞的形态学研究;成人房窒结的超微结构;几丁质多孔体联合培养大鼠胎脑神经细胞脑内移植的实验研究;胎盘异铁蛋白对小鼠胚胎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大鼠腰髓内Calbindin D-28K样、SP受体样及Fos阳性神经元向臂旁外侧核的投射;重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受损周围神经施万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过程中Nogo-A降解片段的检测;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TNF-α对大鼠离子型谷氨酸受体1表达的影响;体外培养脊髓神经元损伤后c-Jun蛋白表达;施万细胞和L-NNA对脊髓半横断后脑干红核神经元存活的影响;氯化锂促进不同年龄成年小鼠齿状回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不同浓度的银杏内酯B对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多巴胺含量的检测;高压力对体外培养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蛋白的影响;app/psl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脑内胶质细胞的激活及iNOS的表达;成人与新生儿心脏连接蛋白43表达差异;神经垂体多肽激素分泌颗粒释放形式和转运途径的形态学研究;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和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蛋白在成年大鼠脊髓内的表达与定位;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各区NMDA受体亚单位1 mRNA的表达变化;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及其无血清神经细朐诱导;绿色荧光蛋白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成骨诱导。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观察了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对胚胎神经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从孕 12 d大鼠胚胎神经管分离神经干细胞 ,进行体外培养 ,分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组及对照组。培养过程中观察神经干细胞的生长 ,于培养第 3、5、10 d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培养细胞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以观察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状况。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可明显地促进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组化细胞计数显示 ,培养第 3 d,特异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加 ;培养第 5 d,特异烯醇化酶阳性细胞数是对照组的 1.9倍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为对照组的 1.6倍 ,前者表达增加明显 ;培养第 10 d,两者的阳性细胞数仍高于对照组 ,但增加不明显。不同培养时间的胞体最长突起长度也均高于对照组 ;胞体直径及表面积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大。说明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既能促进胚胎神经干细胞的生长 ,也可促使其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 ,尤以神经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切割海马伞大鼠海马中65 kD、83 kD差异蛋白是否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方法:切割海马伞后的海马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65 kD、83 kD差异蛋白胶条与大鼠神经干细胞球共培养,计数神经球朝胶条方向1/4扇区内迁移出的细胞数。10 d后行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荧光,计数其中MAP-2阳性神经元数,图像处理其胞体面积和细胞周长。结果:83 kD切割组朝胶条方向迁移的细胞最多,迁移速度最快。其分化的神经元数量多,胞体大、周长长,明显地优于83 kD正常组、65 kD切割组、65 kD正常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大鼠海马组织中83 kD蛋白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浓度的银杏内酯B 对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丁英  曾园山  张伟  陈穗君 《解剖学报》2004,35(5):484-48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银杏内酯B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从新生大鼠海马中分离和培养神经干细胞。将其接种在24孔培养板中,并分成4组:20mg/L内酯B组、40mg/L内酯B组、60mg/L内酯B组和对照组。4组神经干细胞被分别加入含不同浓度银杏内酯B的DMEM/F12培养液,在培养7d和14d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其神经丝蛋白(NF)、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Oligo)的表达,并计算阳性染色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在同一时间内不同浓度银杏内酯B组分化为NF阳性神经元样细胞的百分率都比对照组高,但不同浓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同一时间内不同浓度银杏内酯B对少突胶质样细胞的百分率影响不大。而不同浓度银杏内酯B组分化为GFAP阳性星形胶质样细胞的百分率都比对照组高,并随其浓度的增加而百分率增高。结论不同浓度的银杏内酯B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似与其浓度关系不大;对少突胶质样细胞的百分率影响不大;对星形胶质样细胞的百分率有促进作用,并随浓度的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12.
EGF和bFGF对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旨在探索可促进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并形成较多的克隆球以及其分化出较多神经元的因素。取成鼠前脑室下区的组织进行原代培养 ,将之分为三组分别加入 EGF、b FGF以及 EGF+ b FGF,观察克隆球的形成状况。一周后收集三组原代细胞克隆球 ,加入完全培养液 (仅含 10 %胎牛血清 )进行分化实验。分化 14 d后 ,分别用 MAP-2和 GFAP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标记 ,计算阳性细胞数量。无血清培养结果显示 ,b FGF组和 EGF+ b FGF组原代培养液中形成的原代克隆球数量和直径的差别不明显 ,但都明显地大于 EGF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 ,b FGF组和 EGF+ b FGF组中的克隆球分化出 MAP-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多于 EGF组 ,而 EGF组则能产生较多的胶质细胞。提示 ,b F GF能促进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 ,所形成的细胞克隆球能分化为较多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P19细胞向神经元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P19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发育的可能性。方法 经维甲酸(RA)诱导4d的.P19细胞按神经细胞培养方法培养12d,分别用NSE、MAP-2和TH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AchE进行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分化细胞的特征。结果 经RA诱导的P19细胞培养12d,大多数细胞转变为类似于神经元的形态,长出突起并相互联络成网。经NSE免疫组织化学显示,12d培养物中神经元约占89%。P19诱导的神经元培养12d,神经元突起经MAP-2染色呈阳性反应。TH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神经元中TH染色阳性神经元约占0.8%。组织化学显示.神经元中AchE染色阳性神经元约占71.09%。结论 P19细胞在体外经定向诱导分化可以产生较高比例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4.
新生大鼠视网膜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诱导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新生大鼠视网膜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 从新生大鼠视网膜分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克隆,传代。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血清单独或联合培养诱导其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化学技术对分化前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分离获得的细胞具有连续克隆的能力,表达nestin。分化后细胞分别表达多种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BDNF与血清联合作用可使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提高。结论 新生大鼠视网膜内存在具有自我更新与多分化潜能特性的神经干细胞,BDNF作为辅助诱导剂,可促进其存活、分化、成熟,并可能诱导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5.
大鼠胚胎脑和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分离大鼠胚胎脑和脊髓神经干细胞,经培养传代后,撤除生长因子(bFGF和EGF)并给予 1%胎牛血清促其自然分化,然后比较两者的分化规律,以及传代次数对分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完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来源于脑和脊髓的神经干细胞均可分化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但两者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均随细胞体外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显著下降 (P<0. 05);此外,脑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远高于脊髓来源的神经干细胞 (P<0. 01)。提示,来自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神经干细胞在分化潜力上存在差别,体外传代会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时间点人胚胎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比例.方法 取胎龄8~12 周的人胚胎脑海马,机械分离成单细胞悬液,以2×106 个细胞/ml接种到含h-EGF、h-bFGF和h-LIF的DMEM/F12培养液中.用1?S诱导神经干细胞球分化,12 h后行RNA-结合蛋白(musashil)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分别在2、5、7、14和23 d时行β-Ⅲ微管蛋白(β-Ⅲ Tubulin/Tuj1)、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半乳糖脑苷脂(galc)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 诱导分化12 h时细胞球中绝大部分细胞为Musashil阳性细胞,第2 d时有少量的β-ⅢTubulin和GFAP阳性细胞,未见galc阳性细胞;第7 d时β-Ⅲ Tubulin阳性细胞数目最多,约为细胞总数的48.2%,以后逐渐下降,而GFAP阳性细胞数目在第2~23 d内呈逐渐增加趋势,到第23 d时达细胞总数的65.3%;随分化时间延长,只能检测到极少量的galc阳性细胞.结论 1?S可促使人神经干细胞分化为中枢神经系统的3种主要细胞类型,且其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比例在不同时间点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体外培养胚胎神经管神经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孕12天大鼠胚胎神经管分离神经干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分为bFGF组、EGF组、bFGF+EGF组及对照组:培养过程中观察干细胞的生长,培养2小时做nestin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培养第5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培养细胞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以观察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状况。结果:取材细胞大部分为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各实验组均可促进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分 化。免疫组化中,EGF使神经干细胞增殖成团,增加GFAP的表达(P<0.01);bFGF能明显增加NSE及GFAP的表达(P<0.01);两种因子联合应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均比对照组增多(P<0.01)。结论:EGF和bFGF两类生长因子均能促进胚胎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在分化方面,EGF倾向于诱导干细胞增并向着胶质细胞分化,bFGF则诱导干细胞分 成更多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8.
新生大鼠不同脑区内神经前体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海马、中脑和顶叶皮质内神经前体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及其分化后所产生的神经元的形态特征,本研究使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体外扩增细胞技术和克隆形成实验分析了神经前体细胞的自我更新特性;采用神经前体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方式,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研究了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特点。结果发现:(1)新生大鼠海马、中脑和顶叶皮质内的神经前体细胞,在体外的分裂增殖能力无明显区别;(2)新生大鼠海马、中脑和顶叶皮质内的神经前体细胞在相同的条件下,其后代细胞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同,但不同脑区内神经前体细胞所产生的神经元的形态却表现出明显不同。这些结果提示新生大鼠不同脑区内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潜能已有了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