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的摆位误差大小和影响因素,为胸部肿瘤适形放疗计划设计时CTV外放PTV提供参考数据.方法:21例胸部肿瘤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男12例,女9例.其中食管癌9例,肺癌7例,乳腺癌5例.首次摆位后,去掉体膜,在患者体表沿激光十字画出三个等中心点的坐标位置,并以该三个坐标为标准坐标,测量前后、头脚、左右方向摆位误差.每例病例连续测量5次,共计摆位105次.所有病例分为两组,A组11例,测量55次,未在体表标记体膜相对位置.B组10例,测量50次,CT模拟定位时在体表标记体膜相对位置.结果:人与人间以及次与次间均存在一定差别.头脚方向摆位误差最大,腹背方向次之,左右方向最小.B组摆位误差左右方向为(2.2±1.9)mm,头脚方向为(4.3±2.6)mm,腹背方向为(2.6±1.7)mm.与A组比较,误差在Y、Z方向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模拟定位时,在体表标记体膜的相对位置可减少三维适形放疗的摆位误差.胸部放疗的CTV-PTV扩边范围(MPTV)应适当扩充为左右方向5.4mm、头脚方向8.3mm和腹背方向5.5mm.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准确的靶区位置是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旨在分析在肺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疗中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的摆位误差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9例单发肺部恶性肿瘤行立体定向放疗的患者,每次放疗前行CBCT扫描,将得到的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匹配,获得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值,并计算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外扩至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边界.同时,还分析对可能影响摆位误差的临床参数等进行分层比较.结果:29例患者共获得155幅CBCT图像.考虑误差方向时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68±3.62)、(-1.34±3.90)和(0.36±2.15)mm,只考虑误差数值大小时分别为(3.16±2.42)、(3.29±2.48)和(1.74±1.30)mm.根据摆位误差得到CTV外扩至PTV的边界在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分别为9.6、10.0和5.3 mm.病灶位于周围的肺部肿瘤患者前后方向摆位误差更大(P=0.007),下肺病灶、右肺病灶、肺转移灶在头脚方向摆位误差更大(P=0.008、0.000和0.000).结论:肺部肿瘤患者放疗中的头脚和前后方向摆位误差较大,立体定向放疗需采用锥形束CT扫描、呼吸控制等技术以减少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用电子射野图像器件(EPID)拍摄的射野片研究调强放疗治疗鼻咽癌过程中的摆位误差。[方法]比较8例接受调强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的数字重建影像(DRR)和EPID图像,得到各个骨性标志间各个方向的偏差,分别以左右、前后和头脚方向上的最大偏差代表该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范围是-5mm到5.5mm,平均值是(-0.87±1.3)mm,(-0.28±1.5)mm和(-0.55±1.6)mm,大于2mm的误差分别占17.3%、14.3%和17.3%,且各次治疗的摆位误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的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而且各次治疗间也没有显著差异,首次治疗时拍摄射野片验证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采用个体化加长真空垫+热塑网状头颈肩膜体位固定技术实施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摆位误差的大小及其体重的变化趋势.[方法]鼻咽癌患者23例,整个疗程1~6个周次中每周拍摄正侧位EPID图像一次并测量患者体重.将EPID图像与计划CT所生成的DRR图像进行配准,利用获得的配准差值分析摆位误差的大小及其在不同周次间的差异,同时分析患者体重的变化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不分周次的情况下,头脚、腹背、左右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65±0.121cm、0.064±0.122cm、0.038±0.135cm.按不同周次进行划分,头脚、腹背、左右各个方向在6个不同周次的摆位误差无明显差别(P均>0.05).Bivariate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头脚、腹背、左右三个方向上的偏移幅度与体重变化均无关(r=0.147,P=0.152;r=0.102,P=0.321;r=0.114,P=0.267).[结论]采用个体化加长真空垫+热塑网状头颈肩膜体位固定技术实施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在整个疗程中的摆位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重复性,患者体重的变化对摆位误差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测量胸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摆位误差,推算PTV与CTV之间的间隙.方法 对41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每周拍摄1次正侧位EPI,通过比较EPI和数字重建影像(DRR)的差异来测量摆位误差.根据公式计算出PTV与CTV之间的间隙.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对22例接受根治性放疗患者应用不同PTV与CTV的间隙值分别设计两套模拟治疗计划,A组x、y和z轴均为10 mm,B组采用本研究结果 的间隙值.应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来比较两套计划间的差异.结果 x、y、z轴的PTV与CTV的间隙值分别为8.72、10.50、5.62 mm.两套模拟计划间的脊髓最高照射剂量不同,A计划为(4638.7±1449.6)cGy,B计划为(4310.2±1528.7)cGy(t=5.48,P=0.000);脊髓并发症概率也不同,A计划为4.82%±5.99%,B计划为3.64%±4.70%(Z=-2.70,P=0.007).结论 笔者单位胸段食管癌接受3DCRT时在x,y和z轴上的PTV与CTV之间的间隙值分别为8.72、10.50、5.62 mm;与3个轴均为10 mm的间隙值相比应用本研究结果 制定治疗计划可更有效地保护脊髓.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的摆位误差大小和影响因素,为胸部肿瘤适形放疗计划设计时CTV外放PTV提供参考数据。方法:21例胸部肿瘤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男12例,女9例。其中食管癌9例,肺癌7例,乳腺癌5例。首次摆位后,去掉体膜,在患者体表沿激光十字画出三个等中心点的坐标位置,并以该三个坐标为标准坐标,测量前后、头脚、左右方向摆位误差。每例病例连续测量5次,共计摆位105次。所有病例分为两组,A组11例,测量55次,未在体表标记体膜相对位置。B组10例,测量50次,CT模拟定位时在体表标记体膜相对位置。结果:人与人间以及次与次间均存在一定差别。头脚方向摆位误差最大,腹背方向次之,左右方向最小。B组摆位误差左右方向为(2.2±1.9)mm,头脚方向为(4.3±2.6)mm,腹背方向为(2.6±1.7)mm。与A组比较,误差在Y、Z方向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模拟定位时,在体表标记体膜的相对位置可减少三维适形放疗的摆位误差。胸部放疗的CTV-PTV扩边范围(MPTV)应适当扩充为左右方向5.4mm、头脚方向8.3mm和腹背方向5.5mm。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量化胸部肿瘤患者放疗旋转摆位误差以及单纯调整平移摆位误差前、后旋转误差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参加"千伏锥形束cT(KVCBCT)在线引导放疗剩余摆位误差研究"患者的锥形束cT图像.选择20例患者入组研究,其中肺癌16例、食管癌2例、胸腺瘤2例,中位年龄61岁(19~80岁).每例患者治疗期间每周行KVCBCT引导放疗分析1次,共分析6次.将20例患者的224幅KVCBCT图像和计划设计CT图像进行离线配准,获取患者旋转摆位误差.患者左右方向的旋转误差为俯仰误差(P_1),头脚方向的为滚动误差(R_1),前后方向的为偏斜误差(Y_1).分析患者单纯调整平移摆位误差前(P_1、R_1、Y_1)与后(P_2、R_2、Y_2)的旋转摆位误差差异以及相关性.结果 胸部肿瘤患者的P_1、R_1、Y_1分别为-0.28°±1.52°、0.21°±0.91°、0.27°±0.78°,其中P_1与R_1、P_1与Y_1均相似(t=-1.44,P=0.158;t=1.44,P=0.158),R_2与Y_2不同(t=2.73,P=0.010).P_2、R_2、Y_2分别为-0.39°±1.40°、0.23°±0.78°、0.22°±0.87°,其中P2与R_2、P_2与Y_2、R_1与Y_1均相似(t=1.73,P=0.092;t=1.66,P=0.106;t=1.72,P=0.093).单纯调整平移摆位误差前后P_1与P_2、R_1与R_2、Y_1与Y_2均相似(t=0.24,P=0.813;t=1.11,P=0.910;t=0.19,P=0.849).无论是单纯调整平移误差前还是后,3个方向间的旋转摆位误差均无相关性(r_1=-0.11,P=0.270;r_2=-0.09,P=0.332).结论 3个方向间的旋转摆位误差均无相关性,单纯调整平移摆位误差前、后旋转误差无变化,但俯仰和偏斜旋转误差的校正需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TOMO自带的MVCT图像引导系统,分析食管癌患者治疗摆位误差,指导计算CTV到PTV外扩间距。方法 随机抽取2016年间64例在我院接受TOMO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在每次摆位后行MVCT获得图像,并将其与定位时KVCT图像进行配准。记录患者在x、y、z轴平移和横截位旋转(roll)摆位误差并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利用M= 2.5∑+0.7δ计算PTV的外扩间距。结果 颈段、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的CTV-PTV外扩间距在x、y、z轴向略有不同;胸上段食管癌患者使用头颈肩膜固定在y轴向平均摆位误差低于体膜固定(P=0.000);体膜固定时第5、6周z轴摆位误差略小于前几周(P=0.036);3种图像配准模式得出的摆位误差相近(x轴P=0.868,y轴P=0.491,z轴P=0.169,roll方向P=0.985)。结论 食管癌患者摆位误差较大,TOMO自带的图像引导系统MVCT可以很大程度减少摆位误差,确保每次治疗精度。同时建议临床上在不同食管癌分段使用不同CTV-PTV外扩间距。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建议使用头颈肩膜来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MV级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对130例放疗病人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30例,胸部肿瘤放疗患者50例,盆腔肿瘤放疗患者50例,使用6MV X线通过EPID获得0°和 90°两射野的实时位置验证片,并与计划系统产生的数字化重建影像的验证片进行对照,计算并分析所测定的摆位误差。结果:3%的头颈部患者摆位误差超过3mm,20%的胸部患者摆位误差超过5mm,10%的盆腔患者摆位误差超过5mm,对这些超过误差范围的患者重新调整位置,达到治疗要求。各部位在X轴(左右方向)、Y轴(头脚方向)、Z轴(前后方向)三个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头颈部1.59mm、1.38mm、1.42mm,胸部2.40mm、2.52mm、2.01mm,盆腔2.11mm、2.35mm、1.98mm。结论:利用EPID可以有效检测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是放射治疗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改进激光标志对于采用真空袋体位固定的食管癌患者放疗摆位误差和摆位时间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例真空垫体位固定的食管癌放疗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激光标志方法,一组采用改进的标识方法。通过治疗机的电子影像装置(EPID)拍摄位置验证图像,与计划系统生成的标准射野数字重建图像(DRR)比较,分析两组病人X轴(左右方向)、Y轴(头脚方向)、Z轴(前后方向)摆位误差的大小,用秒表记录两组患者的摆位时间。结果:改进组与传统组相比,X轴方向和Z轴方向摆位误差显著减小,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轴方向摆位误差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摆位时间,改进组明显小于传统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激光标志可以减小真空垫固定体位的食管癌患者放疗摆位误差,提高了摆位重复性,缩短了摆位时间,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中摆位误差对剂量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测量食管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对大体肿瘤体积(GTV)、临床靶体积(CTV)和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探讨计划靶体积(PTV)外放范围的合理性.方法 对42例食管癌患者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测量其摆位误差,每例患者接受摆位验证6次(1次/周).在治疗计划系统上模拟实际摆位误差,评价实际治疗过程中GTV、CTV和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结果 42例食管癌患者左右、前后、头脚方向摆位系统误差分别为-2.31、-0.55、-0.16mm,随机误差分别为4.42、4.35、4.48 mm.摆位误差使食管癌患者GTV 95%体积接受的剂量(D95)与原治疗计划相比降低了32 cGy,CTV D95降低了88 cGy.原计划和结合摆位误差计划的全肺接受20 Gy照射体积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V20)分别为22.49%和22.02%,心脏平均剂量分别为2077.62 cGy和2036.23 cGy.原计划中无一脊髓受量超过4500 cGy,结合摆位误差计划中18例脊髓最大剂量超过4500 cGy,其中1例最大剂量为5503.90 cGy.结论 摆位误差使GTV、CTV的受照剂量有所下降,双肺、心脏受照剂量未见明显变化,部分患者脊髓最大剂量超过耐受量.  相似文献   

12.
胸段食管癌IGRT中摆位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使用CBCT测量食管癌IGRT中的摆位误差,为ART开展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使用千伏级CBCT采集23例胸段食管癌治疗前、后摆位图像,探讨配准方法、病变部位以及不同治疗时间IGRT前摆位误差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 骨性及灰度匹配在x、z轴测量摆位误差有显著差异。不使用CBCT下PTV在x、y、z轴向胸上段癌分别外扩6、17、6 mm,胸中段癌分别外扩4、17、6 mm,胸下段癌分别外扩11、11、4 mm。每次使用CBCT行疗前摆位误差纠正则x、y、z轴向分别外扩2、2、4 mm。不同治疗时间IGRT前摆位误差在y轴上相近(P=0.858),在x、z轴上自第5周开始IGRT前摆位误差均高于其他几周(P=0.001, P=0.000)。结论 胸段食管癌IGRT中建议采用灰度配准。不同部位食管癌PTV在x、y、z轴向外扩范围应有所不同。IGRT可使PTV外放边界显著缩小。疗前期摆位误差可考虑用于指导后续治疗,治疗后期患者x、z轴向疗前摆位误差变大,建议自第5周时更换体膜进行模拟定位,重新制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Kilovoltage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has been developed to provide accurate soft-tissue and bony setup information. We evaluated clinical CBCT setup data and compared CBCT measurements with 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 (EPID) images for lung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AND MATERIALS: The setup error for CBCT scans at the treatment unit relative to the planning CT was measured for 62 patients (524 scans). For 19 of these patients (172 scans) portal images were also made. The mean, systematic setup error (Sigma), and random setup error (sigma)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CBCT and the EPI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BCT and EPID and the rotational setup error derived from the CBCT were also evaluated. An offline shrinking action level correction protocol, based on the CBCT measurements, was used to reduce systematic setup errors and the impact of this protocol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CBCT setup errors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e EPID setup errors for the cranial-caudal and anterior-posterior directions (p < 0.05). The mean overall setup errors after correction measured with the CBCT were 0.2 mm (Sigma = 1.6 mm, sigma = 2.9 mm) in the left-right, -0.8 mm (Sigma = 1.7 mm, sigma = 4.0 mm) in cranial-caudal and 0.0 mm (Sigma = 1.5 mm, sigma = 2.0 mm) in the anterior-posterior direction. Using our correction protocol only 2 patients had mean setup errors larger than 5 mm, without this correction protocol 51% of the patients would have had a setup error larger than 5 mm. CONCLUSION: Use of CBCT scans provided more accurat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setup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than did portal imaging.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随着放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鼻咽癌放射治疗已经进入了精确放疗时代,摆位误差成为影响放疗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本研究在千伏级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与兆伏级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2种影像模式引导下治疗鼻咽癌,在头枕+头颈肩面膜、真空气垫+头颈肩面膜固定2种方式下的摆位误差分析比较。方法:随机选取40例鼻咽癌患者分成2组(头枕+头颈肩面膜组,真空气垫+头颈肩面膜固定组),每组组内再分成CBCT扫描组和EPID验证组。将CBCT扫描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骨性配准、将EPID拍摄的正侧位片采用突出性骨性标志进行手动配准,分别得出x、y、z共3个线性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值,对获得的2组数据进行组内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比较数据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头枕+头颈肩面膜组摆位后行CBCT扫描,在x、y、z方向上进行配准所得的平均误差分别为:x方向(0.67±2.01)mm、y方向(0.51±1.71)mm、z方向(0.57±2.04)mm;拍摄EPID验证片配准所得误差均值:x方向(0.69±2.19)mm、y方向(0.54±2.03)mm、z方向(0.61±2.11)mm。真空气垫+头颈肩面膜固定组摆位后行CBCT扫描,在x、y、z方向上进行配准所得的平均误差分别为:x方向(0.42±1.81)mm、y方向(0.33±1.55)mm、z方向(0.50±1.75)mm;拍摄EPID验证片配准误差均值:x方向(0.44±1.87)mm、y方向(0.43±1.70)mm、z方向(0.54±1.77)mm。采用头枕+头颈肩面膜组、真空气垫+头颈肩面膜固定组的误差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不同的影像模式(CBCT与EPID)进行摆位误差的比对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2种固定方式下头颈部真空气垫+头颈肩面膜固定的患者体位重复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食管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N1期)患者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2001-2008年间112例N1期食管癌中60例接受3DCRT、52例接受IMRT,全组放疗总处方剂量DT56 Gy~70 Gy分28 ~ 35次5.6~7.0周完成.58例行顺铂、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其中40例同期放化疗、18例序贯放化疗.结果 全组放疗后总有效率为98.2%,其中3DCRT和IMRT的分别为96.7%和100%(x2=1.77,P=0.184).随访率为99.1%,其中随访满2、3年者分别为68、53例.全组1、3年总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2.5%、23.7%、17.0个月.3DCRT和IMRT的1、3年总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2%、19%、12.4个月和75%、40%、17.0个月(x2=4.74,P=0.030),1、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4%、45%和72%、59%(x2=2.27,P=0.132).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65岁、颈胸上段癌、食管造影病变长度>5 cm、瘤体CT最大径≤4 cm、T4期、疗前进半流及流食者的生存率IMRT明显高于3DCRT(x2=4.63、5.56、7.19、5.08、4.43、4.48、8.25,P=0.031、0.018、0.007、0.025、0.035、0.034、0.004),而男性、>65岁、胸中下段癌、造影病变≤5 cm、CT瘤体最大直径>4 cm、T1-3期、疗前进普食、化疗(是/否)、放疗剂量(<66Gy/≥66 Gy)的生存率IMRT与3DCRT均无差别(x2=1.28、0.27、0.17、0.03、1.98、0.01、0.43、2.45、1.73、1.24、2.64,P=0.258、0.602、0.684、0.859、0.160、0.973、0.511、0.117、0.189、0.234、0.104).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x2=9.50,P=0.002).结论 N1期食管癌IMRT较3DCRT有一定生存优势,但有待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复发行再程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安全性、疗效及影响生存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46例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复发行3DCRT再程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应用Log-rank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6例患者未完成放疗,40例患者顺利完成放疗,3DCRT总有效率为80.0% (32/40).1、2年生存率分别为47.5% (19/40)、20.0% (8/40).再程放疗中出现2+3级的放射性消化道反应19例(47.5%)、放射性肺炎14例(35.0%)、造血系统毒性反应6例(15.0%)、心脏毒性4例(10.0%),全组均未出现4度以上放射性损伤及治疗相关性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8.432,P=0.015)、放疗间隔时间(x2=7.006,P=0.008)、放疗剂量(x2=18.718,P=0.000)、大体肿瘤体积(GTV) (x2=10.121,P=0.006)、辅助化疗(x2=5.014,P=0.025)、肿瘤长度(x2=7.391,P=0.025)、野内复发(x2 =9.933,P=0.002)、肿瘤控制情况(x2=14.665,P=0.001)与预后密切相关;病变部位有影响总生存的趋势(x2=5.493,P=0.064);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2=4.759,P=0.029)、放疗间隔时间(x2 =4.139,P=0.041)、GTV (x2=4.799,P=0.024)、肿瘤控制情况(x2=4.501,P=0.030)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结论 对于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3DCRT再程放疗虽然毒性反应大,但其可提高近期疗效.年龄、放疗间隔时间、GTV、肿瘤控制情况是再程放疗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中的平移和旋转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对肿瘤计划靶体积(PTV)及脑干受照剂量的影响,探讨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在线校正的必要性.方法 3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调强放疗中每周1次行治疗机下的锥形束CT扫描(共6次),其图像与计划CT图像融合配准获得x、y、z轴方向平移摆位误差和相应的旋转误差.将上述误差引入治疗计划系统中重新计算得到PTV、脑干等的剂量或体积参数并与原计划的行配对t检验.结果x、y、z轴方向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1.06、0.95、1.31 mm,旋转误差分别为1.04°、1.06°、0.81°.6次摆位误差再计划的PTV 95%体积剂量(D95)和最小剂量明显小于原计划的(6526.6 cGy:6630.3 cGy,t =3.98,P =0.000和5632.6 cGy:5792.5 cGy,t=-2.89,P=0.007).6次摆位误差再计划的脑干接受45 Gy剂量体积(V45)和1%脑干体积剂量(D01)明显大于原计划的(3.54%:2.75%,t =3.84,P=0.001和5129.7 cGy:4919.3 cGy,=4.36,P=0.000).结论 平移和旋转摆位误差导致PTV D95明显不足,脑干V45、脑干D01均明显增加,因此头颈部肿瘤放疗过程中在线误差纠正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负压真空垫固定双下肢法与自制泡沫脚垫固定双脚踝法固定体位方式在直肠癌IMRT中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2014年选取12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均分成A、B组,A组患者负压真空垫固定双下肢法,B组患者采用自制塑料泡沫脚垫固定双侧脚踝法。采集108人次(A、B组各54人次)治疗前后KV-CBCT图像行灰度平移误差配准,成组t检验两组患者在左右方向(x轴)、上下方向(y轴)、前后方向(z轴)的摆位误差。结果 两组患者y轴摆位误差相近[(2.13±0.64) mm∶(2.61±1.17) mm,P=0.399];x轴摆位误差A组低于B组[(1.51±0.28) mm∶(2.70±1.05) mm,P=0.039],A、B组误差率分别7.41%、42.59%;z 轴上A组也低于B组[(1.10±0.29) mm∶(2.37±0.71) mm,P=0.002],A、B组误差率分别1.85%、35.19%。结论 直肠癌放疗摆位采用负压真空垫固定双下肢法有效避免了双下肢左右平移和内外旋转,从而减少摆位误差,比自制泡沫脚垫固定双脚踝法的精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根治术后局部复发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应用雷替曲塞联合奈达铂化疗并同步调强放疗的疗效、安全性和预后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5年3月四川省肿瘤医院诊治的54例根治术后局部复发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雷替曲塞联合奈达铂化疗并同步调强放疗.放疗剂量60 ~ 66 Gy/30 ~ 33次.在放疗过程中至少完成2周期化疗,雷替曲塞3mg/m2,第1天,奈达铂80 mg/m2,第1天,21 d为一周期.结果 54例患者完全缓解4例(7.4%),部分缓解38例(70.4%),客观缓解率为77.8%.1、2、3年生存率和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62.9%、27.5%、12.2%和18.0个月.1、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和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33.9%、12.6%和8.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近期疗效(x2=3.935,P=0.047)、复发部位(x2=11.280,P=0.001)和术后病理分期(x2=5.141,P=0.023)与生存率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近期疗效(x2=6.044,P =0.014)、复发部位(x2=7.019,P=0.013)和术后病理分期(x2=3.404,P=0.036)足独立的预后因素.≥3级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降低发生率分别为24.1%、3.7%、13.0%.胃肠道不良反应为1~2级恶心呕吐和急性腹泻,发生率分别为18.5%、7.4%.1~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27.8%、20.4%.结论 雷替曲塞联合奈达铂化疗并同步调强放疗治疗根治术后局部复发食管鳞状细胞癌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缓解率和生存率,且不良反应轻,值得进一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治疗后近期疗效好,单部位复发和术后病理分期早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