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评价ADC值在不同强化形态及不同肿块大小的乳腺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36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根据其不同的强化形态及大小分为3组,分别为非肿块样强化组(G1)、最大径≤2.0 cm的肿块样强化组(G2a)、最大径>2.0 cm的肿块样强化组(G2b).采用单激发EPI序列,3个扩散敏感梯度,b值分别为0、800、1000 s/mm2.两样本比较t检验分析各组内恶性与非恶性病灶平均ADC值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绘制ROC曲线检验诊断效能.计算不同阈值下,ADC值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并与形态学评价相结合,确定合适的b值和阈值.结果 G1组恶性与非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b=8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1.13±0.23)×10-3和(1.28±0.27)×10-3mm2/s,t=1.636,P=0.112;b=10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1. 05±0.20)×10-3和(1.20±0.23)×10-3mm2/s,t=1.720,P=0.109];G2a组恶性与非恶性病灶平均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b=8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15)×10-3和(1.37±0.37)×10-3mm2/s,t=4.803,P=0.000;b=10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0.99±0.14)×10-3和(1.30±0.34)×10-3mm2/s,t=5.235,P=0.000];G2b组恶性与非恶性病灶平均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b=800 mm2/s时,平均ADC值分别为(0.97±0.14)×10-3和(1.40±0.39)×10-3mm2/s,t=4.227,P=0.000;b=1000 mm2/s时,恶性病灶与非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3±0.14)×10-3和(1.35±0.36)×10-3mm2/s,t=4.329,P=0.000].b选取800或1000 s/mm2时,ADC值在肿块样强化组中的诊断效能相同(x2=0.36,P=0.5460).当b值取1000 s/mm2,阈值取1.25×10-3s/mm2时,ADC值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7.7%和97.1%.结论 ADC值对于肿块样强化的乳腺病灶具有诊断价值,但不适用于非肿块样强化灶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结合T2WI在包膜期脑脓肿和囊性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23例包膜期脑脓肿和24例脑囊性转移瘤患者的MRI常规平扫、增强及DWI检查资料,b值取0、500 s/mm2、1000 s/mm2,根据信噪比(SNR)及图像质量指数(QI)取最佳b值的DWI,分别测量病灶囊变区、囊壁、对侧正常脑组织平均ADC值并计算3项rADC值,两组间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包膜期脑脓肿T2WI低信号暗带及靶环征是鉴别囊性转移瘤的MRI特征性表现.取b值1000s/mm2时,脑囊性转移瘤囊变坏死区DWI呈低信号22例,高信号1例,囊变坏死区、囊壁、对侧正常脑组织平均ADC值分别为(0.64±0.14)×10-3mm2/s、(1.56 ±0.17)×10-3mm2/s、(0.79±0.18)×10-3mm2/s,脑囊性转移瘤囊壁rADC值、病灶rADC值、囊液rADC值分别为1.19±0.37、0.48 ±0.25、2.74±0.75.包膜期脑脓肿囊液DWI呈高信号,包膜期脑脓肿囊变区、囊壁、对侧正常脑组织平均ADC值分别为(2.10±0.28)×10-3mm2/s、(1.51±0.09)×10-3mm2/s、(0.81±0.15)×10-3mm2/s,包膜期脑脓肿囊壁rADC值、病灶rADC值、囊液rADC值分别为1.37±0.48、1.49±0.62、0.95±0.50.包膜期脑脓肿与脑囊性转移瘤囊液ADC值、病灶rADC值、囊液rADC值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囊壁ADC值、囊壁r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包膜期脑脓肿壁上T2WI特征性的低信号暗带及靶环征有别于囊性转移瘤,b值=1000 s/mm2时囊液DWI、囊液ADC值、病灶rADC值、囊液rADC值能有效反映包膜期脑脓肿与囊性脑转移瘤的不同囊液性质,DWI结合T2WI对包膜期脑脓肿与囊性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确定一个最佳的用于乳腺MR DWI的b值.方法 按照前瞻性设计,选取怀疑乳腺癌的乳腺可触性包块患者40例,术前行双侧乳腺MR和DWI扫描,b值分别取1000、800和600 s/mm2,肉眼判断DWI图像等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b值的DWI像信噪比和病灶ADC值,采用ROC曲线评价ADC值诊断价值.结果40例患者中乳腺癌26例,良性肿块14例,DWI显示36例,共42个病灶.3组b值下的DWI图像质量均较好,加例中视觉分级达A级的分别占75.0%(30例)、77.5%(31例)和77.5%(31例).3组b值DWI图像对病灶的检出能力相同.b=1000、800和600 s/mm2的信噪比平均值分别为63±22、82±27和96±29,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1.44±0.28)× 10-3、(1.50±0.32)×10-3和(1.52±0.29)×10-3mm2/s,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5).恶性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1.00±0.25)×10-3、(0.98±0.19)×10-3和(1.07±0.22)×10-3mm2/s,3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58).3组b值的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885和0.865;诊断良恶性病变的阈值分别为1.295×10-3、1.435×10-3和1.335×10-3mm2/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0.0%、92.0%和84.0%,特异性均为9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2%,95.8%和95.5%.结论综合图像信噪比和ADC值诊断价值,认为在乳腺DWI中,b=800 s/mm2是乳腺DWI成像的最佳b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DC值及相对ADC值(rADC)对乳腺肿块样和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1例乳腺病变患者(共177个病灶)的术前 MRI和DWI(b=0和800s/mm2)资料,测量并比较(t检验)乳腺肿块和非肿块样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及rADC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值及r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中的效能。结果:177个乳腺病变中良性病变112个,恶性病变65个;按病变形态分组,肿块性病变144个,非肿块性病变33个。肿块性病变中恶性47个,平均 ADC 值及平均 rADC 值分别为(1.06±0.27)×10-3mm2/s和0.62±0.17;良性97个,平均ADC 值及 rADC 值分别为(1.58±0.26)×10-3mm2/s 和0.91±0.17;ROC分析显示,以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23×10-3mm2/s和0.72作为阈值,鉴别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1%、92.8%和80.9%、89.7%。33个非肿块性病变中恶性18个,平均ADC值及rADC值分别为(1.25±0.40)×10-3mm2/s 和0.76±0.25;良性15个,平均 ADC 值和 rADC 值分别为(1.50±0.18)×10-3mm2/s 和0.89±0.12;ROC分析显示,以ADC和rADC值分别为1.36×10-3mm2/s、0.84作为阈值,鉴别非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80.0%和77.8%、73.3%。结论:根据ADC和rADC值可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诊断价值略高于rADC值,对乳腺肿块性和非肿块性病变应采用不同的ADC。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乳腺病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对56例乳腺病灶经病理证实的女性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MR-DWI),采用2个b值.计算病变的平均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值和相对ADC值,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b=500 s/mm2时,恶性病变和良性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1.02±0.18)×10-3mm2/s、(1.61±0.32)×10-3mm2/s;b=1000 s/mm2时,恶性病变和良性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0.99±0.16)×10-3mm2/s、(1.59±0.33)×10-3mm2/s.b=500 s/mm2或1000 s/mm2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均明显低于良性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2)2个不同b值组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P=0.001<0.05).(3)以恶性病变平均值95%参考值范围上限界值作为恶性病变上限阈值点,ADC值(b=500 s/mm2和b=1000 s/mm2)及相对ADC值(b=500 s/mm2和b=1000 s/mm2)的阈值点分别为1.32×10-3mm2/s、1.25×10-3mm2/s、0.81、0.78,取这些阈值点作为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指标,此4种方法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87.5%(28/32)、90.6%(29/32)、90.0%(27/30)、93.3%(28/30),特异度均为91.7%(22/24),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79.2%、82.3%、81.7%、85.0%.结论 ADC值是一项磁共振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可靠指标,相对rADC值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提供另一有潜在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疾病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5例患者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和T2WI平扫、DWI(选用b值为800和1000 s/mm2)及动态增强(DCE).结果:65例患者共发现68处病灶,其中恶性肿瘤37个,良性病灶31个,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b值为800 和1000 s/mm2时,ADC值大小排列顺序均为恶性肿瘤<良性病灶<正常腺体<囊肿.在这两种b值下,正常腺体、良性病灶及恶性肿瘤的ADC值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同一类型组织的ADC值也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正常腺体和恶性肿瘤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b值为800 s/mm2、ADC值为0.734×10-3~0.760×10-3s/mm2时,以及b值为1000 s/mm2,ADC值为0.724×10-3~0.752×10-3s/mm2时,DWI对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均可达到90%.结论:DWI在乳腺疾病的定性诊断中有较大优势,B值在800和1000 s/mm2之间时,DWI能够较好地鉴别各类病灶.  相似文献   

7.
3.0 T MR DWI在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0 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采用GE 3.0T Signal EXCITE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对47例肝脏局灶性病变(57个病灶)行DWI,其中25例良性病变30个病灶,22例恶性病变27个病灶.b值选用0、500、1000 s/mm2,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b值为500 s/mm2和1000 s/mm2时,良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3.12±1.58)×10-3mm2/s、(2.23±1.01)×10-3 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2.01±0.95)×10-3mm2/s、(1.31±0.37)×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评价ADC值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99、77.8%、76.6%、77.2%、75.0%、79.3%和0.852、81.5%、90.0%、85.9%、88%、84.3%.结论 3.0 T MR DWI ADC值在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b值为1000 s/mm2时所测ADC值较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 DWI诊断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价值,寻找较合适的诊断界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9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69个病灶)和67例良性肿块患者(69个病灶)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和DWI检查,分别测量乳腺癌病灶和其对侧正常乳腺、良性病灶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通过绘制各组ADC值的ROC曲线,寻找各组病变间ADC值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的ADC值为(0.925 ±0.268)×10-3 mm2/s,对侧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680±0.446)×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8,P<0.01);良性肿块的ADC值为(1.350±0.383)×10-3 mm2/s,对侧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690±0.35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P<0.01);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1).将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良性肿块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恶性和良性肿瘤所得ADC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794和0.847.ADC值鉴别恶性肿瘤与其对侧正常组织、良性肿瘤与其对侧正常组织、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之间的最佳ADC值界值分别为1.185×10-3、1.505×10-3、1.015×10-3mm2/s,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9%和85.5%、79.7%和63.5%、75.4%和87.0%.结论 MR DWI对诊断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具有较好的价值,鉴别其与良性病变的ADC界值为1.015×10-3mm2/s.  相似文献   

9.
扩散加权成像与MRI动态增强检测小乳腺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扩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对比增强MR成像(DCE MRI)对小乳腺癌的检出敏感性,并评价DW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48例共70个乳腺小病灶(最大径≤2 cm)被纳入研究对象,其中恶性病灶45个,良性25个.所有患者均行DWI和DCE MRI,DCEMRI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序列,绘制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DWI采用回波平面成像(EPI)序列加用全局自动校准部分并行采集(GRAPPA)技术,取2个扩散敏感因子(b)值(800、1000 s/mm2)行横断面扫描,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2种检查方法 的诊断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DCE MRI正确诊断了40个小乳腺癌及19个良性小病灶,TIC显示小乳腺癌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9%(40/45)及87.0%(40/46).DWI中,在2种b值(800、1000 s/mm2)条件下小乳腺癌平均ADC值分别为(1.153±0.192)×10-3和(1.079±0.186)×10-3 mm2/s,而良性小病灶的平均ADC值为(1.473±0.252)×10-3和(1.419±0.255)×10-3 mm2/s;同组患者在2种b值条件下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恶性2组小病灶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值取1000 s/mm2 时,根据DWI信号结合ADC值测量结果 可以正确诊断39个小乳腺癌及19个良性小病灶,其对小乳腺癌检出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为86.7%(39/45).DWI与DCEMRI的诊断结果 有很好的一致性,DWI联合DCE MRI可以提高检出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达93.3%(42/45))及91.3%(42/46).结论 DWI对小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ADC值的测量可以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的定量分析在确定乳腺病变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220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①临床拟诊良、恶性肿瘤的患者;②乳腺 MRI 检查后在本院进行手术或粗针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的患者;③乳腺 MRI 检查前未进行活检及各种干预性措施的患者;④病灶截面积≥25 mm2者;⑤患者乳腺纤维腺体组织为 ACR 分型中Ⅱ~Ⅳ型(即纤维腺体体积≥25%者)等的病例进行乳腺 MRI 的扩散成像(DWI)序列诊断价值的前瞻性研究。所有病例术前均接受 MRI 检查,包括 DWI (b=800 s/mm2)。测量患者的病灶、对侧胸肌、同侧及对侧正常纤维腺体的 ADC 值,并计算2个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值,即rADC1=病灶 ADC 值/对侧正常纤维腺体 ADC 值和 rADC2=病灶 ADC 值/对侧胸大肌 ADC 值,比较 ADC 与 rADC 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220例病灶中良性病变105例,恶性病变115例。当病灶 ADC 值的良恶性诊断阈值为1.20×10-3 mm 2/s 时,曲线下面积为0.923,其敏感度为88.7%,特异度为87.6%,诊断准确率达88.2%。当rADC1值的诊断阈值为0.70时,曲线下面积为0.834,其敏感度为82.6%,特异度为79.0%,诊断准确率达80.9%。当rADC2值的诊断阈值为0.81时,曲线下面积为0.873,其敏感度为83.5%,特异度为78.1%,诊断准确率达81.0%。结论:DWI 表观扩散系数(ADC)与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的定量分析在确定乳腺良恶性病变性质中的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当 b 值相同时,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 值)对于乳腺疾病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特异性高于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其敏感性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胸大肌作为参照,其诊断价值与正常纤维腺体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rADC)测定对直肠癌周围淋巴结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68例经肠镜诊断的直肠癌患者行常规MRI及DWI扫描,测定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的ADC值,并计算rADC值。对良性增生、转移淋巴结ADC值及rADC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依照手术病理结果,入组良性增生组共12个,转移组共18个。良性增生组ADC值为(1.0513±0.1284)×10-3 mm2/s,rADC值为0.8756±0.1197;转移组ADC值为(0.8957±0.1608)×10-3 mm2/s,rADC值为0.6832±0.148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858,P=0.009;F=13.974,P=0.001)。把良恶性淋巴结作为变量检验ADC值和rADC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ADC值为检验变量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诊断价值中等,以0.9682为阈值,其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67.3%。以rADC值为检验变量,ROC曲线下面积为0.824,较ADC值ROC曲线下面积大,诊断价值中等,以0.7666为阈值,其敏感度91.7%,特异度73.2%。结论 ADC值及rADC值的测量对直肠癌周围区域淋巴结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DC值和相对ADC(relative ADC,rADC)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通过病理或活检证实的乳腺病变,其中良性病变组31例,恶性病变组41例,测量病变区ADC值及其周围正常腺体ADC值,并计算rADC(病变ADC值/周围正常腺体ADC值),将良性病变组ADC值和恶性病变组ADC值;良性病变组rADC和恶性病变组rADC分别做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绘制ROC曲线。结果良性病变组ADC(1.33±0.24)×10-3 mm2/s,恶性病变组ADC(0.94±0.25)×10-3 mm2/s(t=-6.755,P<0.001);良性病变组rADC 0.71±0.12,恶性病变组rADC 0.50±0.12,(t=-7.389,P<0.001)。ADC值最佳诊断分界点为1.264×10-3 mm2/s,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灵敏度为80.5%,特异度为80.7%,rADC最佳诊断分界点为0.624,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灵敏度为85.4%,特异度为90.3%。结论ADC值、rADC可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rADC的诊断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疾病,其中良性病变22个,恶性病变18个;均行DWI检查,测定病灶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正常组织进行比较,计算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应用SPSS 16.0软件比较其平均值,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作ROC曲线,求其最佳诊断阈值。结果: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55±0.35)×10-3和1.00±0.18)×10-3 mm2/s,其rADC值分别为(0.82±0.19)和(0.52±0.08)。良恶性病变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以ADC值及rADC值为诊断标准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其中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0.04),rADC值的AUC为(0.965±0.03),诊断阈值分别为1.17×10-3 mm2/s、0.66,相应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88.9%)和(95.5%、94.4%),rADC值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ADC值。结论: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rADC值有更好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高b值MR DWI及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5例患者在行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前行不同b值(分别为500、1500 s/mm2)的DWI扫描,对171个怀疑或高度怀疑恶性病变者行回顾性分析.以正常乳腺组织为参考基准,选择增强图像中异常强化的高信号病变,同时在高b值(b= 1500 s/mm2)DWI中视觉判定是高信号的病变定义为恶性病变阳性结果,否则为良性病变阴性结果.对其中111个DWI视觉判定阳性结果的病变计算ADC值.依据全部病变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应用Fisher精确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分析高b值DWI视觉评估中恶性和良性病变的阳性和阴性病灶数,以ADC值=1.13×10-3 mm2/s作为临界值,计算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 乳腺病变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71个乳腺病变中,91个恶性病变,80个良性病变.高b值DWI视觉评估,139个阳性结果中,恶性病变83个,良性病变56个;32个阴性结果中,良性病变24个,恶性病变8个(非肿块性导管原位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浸润性癌和肿块样导管原位癌(DCIS)在DWI视觉判定中为阳性,8例非肿块性DCIS判定为假阴性,总体的敏感度为91.2% (83/91),特异性为30.0% (24/80).110个肿块样病变和1个局灶性病变DWI视觉评估阳性结果的病变中,63个恶性病变平均ADC值为(0.73±0.24)×10-3 mm2/s,48个良性病变平均ADC值为(1.19±0.42)×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18,P<0.01).以ADC值=1.13×10-3mm2/s作为临界值时,61个恶性病变为阳性结果,2个黏液癌为假阴性结果;27个良性病变为阴性结果,21个良性病变为假阳性,诊断敏感度是96.8%(61/63),特异度为56.2% (27/48).结论 高b值DWI及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作用,但在诊断非肿块性乳腺病变时仍需慎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结合短时间反转恢复回波成像(STIR-EPI)背景抑制(BS)技术在乳腺癌成像的技术参数及其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乳腺癌的MR DWIBS测得各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利用三维最大强度投影(3D-MIP)重组及黑白反转技术,观察病变显示效果.观察乳腺痛DWI及DWIBS两种方法的显示率.对乳腺各组织的ADC值进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在乳腺癌与良性病变ADC值的比较中,采用t检验.对两种成像方法乳腺癌的显示率进行配对资料X2检验.结果 在扩散敏感因子(b)=800 mm2/s的图像中,乳腺癌多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分别为:肿瘤实质(0.93±0.25)×10-3 mm2/s、瘤内坏死灶(2.06±0.17)×10-3 mm2/s、正常腺体(1.92±0.23)×10-3 mm2/s、转移性淋巴结(1.10 ± 0.14)×10-3mm2/s,各种组织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WIBS经MIP重组及黑白反转技术,病变周围组织信号被抑制,得到类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图像.在乳腺癌中,DWIBS对肿瘤实质(92.3/)及转移性淋巴结(88.4/)的显示率要高于DWI序列(分别为57.6/和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307、12.235,P均<0.05).乳腺癌与良性病变ADC值分别为(1.092±0·17)×10-3和(2.154±0.53)×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26,P<0.05).结论 MRDWIBS在显示病灶方面有一定优势,应用DWI结合ADC值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成像仪完成DWI成像,扩散敏感系数(b值)选用0、1000s/mm^2。测量经病理证实的13个甲状腺恶性结节、27个甲状腺良性结节以及20例正常甲状腺的ADC值,比较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正常腺体之间ADC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和正常腺体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one-wayANOVA,F=26.664,P=0.000)。甲状腺良性结节平均ADC值为(2.43±0.54)×10^-3mm^2/s,恶性结节平均ADC值为(1.49±0.35)×10^-3mm^2/s,正常甲状腺平均ADC值为(1.84±0.20)×10^-3mm^2/s。甲状腺良、恶性结节ADC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17,P=0.000)。将ADC值2.04×10^-3mm^2/s确定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的阈值,其95%置信区间为0.84~1.01,诊断敏感性为85.2%,特异性为100%。结论:3.0T磁共振DWI成像的ADC值可以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ADC值和癌灶最大径与Ki-67不同表达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资料,患者于新辅助化疔前及化疗第4周期后行MR DWI及增强扫描.测量化疗前后癌灶的ADC值及最大径,并计算其变化率△ADC%和△D%.利用Ki-67指数不同,将所有癌灶分为A、B、C三组:A组Ki-67< 20%,B组Ki-67为20% ~ 60%,C组Ki-67> 60%.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3组癌灶化疗前后ADC值、△ADC%、最大径及△D%的差异.结果 化疗前A组(15例)癌灶的ADC值为1.1 × 10-3 mm2/s[(0.9×10-3~1.2×10-3)mm2/s],高于B组[8例,0.9×10-3 mm2/s(0.9×10-3~1.0×10-3) mm2/s]和C组[25例,0.9×10-3mm2/s(0.7 × 10-3~1.2×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后C组癌灶的ADC值为1.3×10-3 mm2/s[(0.2×10-3 ~ 1.4×10-3)mm2/s],高于A组[1.1×10-3 mm2/s,(1.0× 10-3 ~ 1.2×10-3)mm2/s]和B组[1.1×10-3 mm2/s(1.0×10-3~1.1×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前后C组癌灶的ADC变化率为45.5%(- 12.0%~78.6%),大于A组[45.5%(- 12.0% ~ 78.6%)]和B组[45.5%(- 12.0%~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前、后癌灶的最大径A组分别为2.2 cm(2.0~2.4 cm)和1.0 cm(0.0~ 1.4 cm),均小于B组[化疗前3.7 cm(3.6~3.9 cm),化疗后2.9 cm(0.0 ~3.1 cm)]和C组[化疗前3.4 cm(2.7 ~4.2 cm),化疗后1.9 cm(0.0 ~2.2 c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癌灶化疗后最大径的变化率为21.6%(- 15.2% ~ 27.5%),小于A组[52.7%(-23.6% ~72.1%)](P<0.01)和C组[51.2%(- 10.3%~92.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Ki-67指数不同表达程度的癌灶,新辅助化疗前、后癌灶的ADC值不同,癌灶的ADC值及最大径线对于化疗的反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