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估阴茎癌原发灶切除术及标准淋巴结清扫术后复发类型和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 -2005年73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资料.阴茎部分切除62例,阴茎全切11例.73例均接受区域淋巴结清扫.随访时间16 ~183个月,平均32个月.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p53和Ki-67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患者复发类型、病理特征及预后. 结果 患者术后肿瘤复发20例(27.4%),复发时间为术后6 ~ 17个月,平均11个月,其中3例在末次随访时仍存活.复发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为16 ~83个月,平均26个月.远处及多处复发为高级别肿瘤的常见复发类型(P =0.017).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外累及和p53蛋白表达水平与3年无病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病理分级(P =0.025)和淋巴结状态(P =0.024)是无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病理分级和淋巴结状态是阴茎癌无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高级别肿瘤易发生远处及多处复发.  相似文献   

2.
股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浸润性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早期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可提高生存率。体格检查、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假阳性率高 (2 5 % ) ,可靠方法是腹股沟淋巴结清除后病理检查。因此确定阴茎鳞状细胞癌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 ,选择高危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行治疗性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是重要的。材料和方法  48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 ,切除原发灶 ,行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或严密随访 (平均随访 5 9个月 )。检查内容包括 :肿瘤病理分期 ,肿瘤大小 ,浸润深度 ,分级 ,在原发癌中异形细胞占的比例 ,有无血管浸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预测淋巴结阳性阴茎癌患者手术后无病生存率的列线图. 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淋巴结阳性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接受了阴茎肿瘤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N1期10例,N2期13例,N3期9例.术前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0~19.8μg/L,中位值为0.9μg/L.随访3~31个月,中位时间16.5个月.患者出现疾病复发13例.预后指标包括分期、分级和术前SCCAg水平.采用Cox回归模型建立列线图. 结果 血清SCCAg水平的风险比值为2.76(95% CI:1.40~5.44,P=0.0034),而N分期的风险比值为28.51 (95% CI:2.55~319.11,P=0.0066).列线图一致系数为0.862,经过白助法校正后为0.855;校正曲线显示模型的符合度良好.N分期和术前SCCAg水平是预测淋巴结阳性阴茎癌患者手术后无病一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基于分期和术前SCCAg水平,构建预测淋巴结阳性阴茎癌手术后无病生存率的列线图,有助于个体化判断肿瘤复发的风险及与患者交流和综合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阴茎疣状癌的诊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阴茎鳞状细胞癌的特殊类型疣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阴茎疣状癌患者的诊治资料。患者平均年龄46岁。肿瘤均为菜花状、外生型,最大径2—6cm,局限于阴茎头5例,侵犯至冠状沟近侧3例。经活检病理诊断后,3例肿瘤侵犯冠状沟近侧者和1例位于阴茎头肿瘤较大者行阴茎部分切除术,4例局限于阴茎头者行肿瘤局部切除术。结果病理检查见肿瘤细胞分化好,标本切缘均阴性。1例肿瘤局部切除术者术后14个月阴茎残端复发,再行阴茎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9年,无肿瘤复发或转移。其余7例术后随访4~13年,均无肿瘤复发或转移。肿瘤局部切除术者术后性生活较满意。结论阴茎疣状癌的生物学行为以局部侵袭性生长为主,很少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采用恰当的治疗方法后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阴茎癌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33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鳞状细胞癌患者31例,疣状癌患者2例。5例行阴茎局部病变切除术,26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2例行阴茎全切加会阴部尿道造口术。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20例,其中7例行双侧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0例行一侧改良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对侧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3例行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对侧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33例患者定期随访1~5年,平均随访31个月,1年生存率为93.9%(31/33),2年为87.9%(29/33),5年为72.7%(24/33)。本组6例T1G2期以上阴茎癌患者行预防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生存率为83%(5/6);而另有14例未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死亡7例,生存率为50%(7/14)。在33例阴茎癌患者中,9例可扪及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行双侧淋巴结活检,有6例为阳性,阳性率高达66.7%(6/9);但有3例阴性患者随访过程中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假阴性率为13%(3/23)。有7例伴髂、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随访期间7例患者全部死亡,结论:对阴茎癌患者,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切除肿瘤,并合适地选择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时机和方式,采用一定的手术技巧,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阴茎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阴茎癌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阴茎癌提供成功案例.方法:对15例阴茎癌而接受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发现13例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2例有淋巴结增大,均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结论:阴茎癌容易并发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建议常规行预防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11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施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2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肝癌患者生存时间的临床病理因素,再对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肝硬化、ALT、AST、ALP、GGT、AFP、肝炎、肿瘤肝叶分布、肿瘤直径、肿瘤大体分型、肿瘤数目、卫星病灶、包膜状况、局部肝被膜受侵犯、脉管癌栓、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指标进行分析.术后每3个月于门诊复查血清AFP和肝脏B超,每6个月复查胸部X线片.对复发可疑患者进一步行腹部CT扫描和(或)DSA检查以证实.如有必要,超声引导下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12月30日或患者死亡.生存时间为手术日期到死亡或末次随访日期,以月为单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2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2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肝细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7.93% (13/164),胆管细胞癌为15.00%(9/60),混合型肝癌为8.33% (1/12);213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部位:肝十二指肠韧带10例,肝蒂6例,胰腺后4例,多个部位转移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型、ALP、肝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F =3.386,4.064,2.857,22.988,4.08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混合型肝癌、ALP> 120 U/L、TNM分期为Ⅲ期和淋巴结转移阳性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33,1.592,2.032,4.086,95%可信区间:1.008 ~2.331,1.019 ~2.489,1.214 ~3.399,1.996~8.363;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无失访,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随访率为89.67%(191/213),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1~ 117个月).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2个月(1.0 ~49.0个月),其中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分别为7.6个月(3.0 ~49.0个月)、2.8个月(1.0 ~6.0个月)和3.5个月(3.5 ~3.5个月);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2.7个月(1.0 ~117.0个月),其中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分别为60.6个月(1.0 ~ 117.0个月)、37.9个月(4.0 ~39.0个月)、25.2个月(3.0~36.0个月).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生存情况优于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x2=71.893,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3种不同类型肝癌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34,P <0.05);分别与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比较,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更具优势(x2=16.144,6.000,P<0.05),而胆管细胞癌患者与混合型肝癌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0,P>0.05).结论 混合型肝癌、ALP> 120 U/L、TNM分期为Ⅲ期和淋巴结转移阳性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与肿瘤肝叶分布、卫星病灶、局部肝被膜受侵犯相关;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不同病理类型肝癌患者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混合细胞型肝癌的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原位肝移植治疗的21例混合细胞型肝癌患者以及非肝移植治疗的8例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肝移植术后患者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多因素分析预测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结果 肝移植组21例患者术后围手术期生存率100%.术后生存时间1~ 10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术后无瘤生存时间3~ 103个月,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5个月.1年、2年、3年、5年总体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58%、38%和38%,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52%、38%和38%.非肝移植组生存时间1~1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6个月生存率为50%,1年生存率为0.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伴有肝硬化、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门静脉肉眼癌栓及Allen分型为混杂型可能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门静脉肉眼癌栓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混合细胞型肝癌的一种有效方法,严格筛选适应证可有效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印戒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对17例乳腺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乳腺SRCC约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2% ~4.5%.10例患者就诊时伴淋巴结转移(58.8%),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率分别为71.4% (10/14)、64.9% (9/14).7例患者于随访8个月~11年出现复发或转移,中位随访时间为40.5个月,3例患者入院时已伴远处转移.9例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中,8例患者出现骨转移(88.9%),其中椎体转移6例(66.7%).乳腺SRCC患者治疗方式与同期乳腺癌相同,16例患者行手术治疗,14例患者同时接受化疗.其3年、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3.0%(7/17)、23.0%(5/17).平均随访53个月,死亡率为41.2% (7/17).结论 乳腺印戒细胞癌侵袭性强,受体阳性率高,且治疗后易出现复发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82例阴茎鳞状细胞癌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阴茎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2005年82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77例病例行手术治疗,其中阴茎部分切除术64例,阴茎全切术13例。阴茎切除加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14例(腹股沟淋巴结均为阳性,髂淋巴结均为阴性)。放疗3例,化疗1例,放化疗联合治疗1例。71例患者随访1~10年,5例1年内死亡,17例2~5年内死亡,49例生存5年以上,占69%,其中34例生存10年,占48%,11例失访。结论:包茎、包皮过长是阴茎鳞状细胞癌的重要诱因;HPV感染可能与阴茎鳞状细胞癌发生有关。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有效方法;淋巴结清扫范围应采用由浅至深逐级切除的方式;放、化疗及联合治疗疗效尚不确切。  相似文献   

11.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is a malignant epithelial tumor showing evidence of squamous differentiation. It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cy of the larynx, with several variants (verrucous, exophytic or papillary, spindle-cell, basaloid, acantholytic, adenosquamous) recognized, with well-established precursor lesions. Dysplasia is now separated into only low-grade and high-grade categories. Each SCC variant has unique cytomorphologic features and histologic differential diagnoses that are important to consider, as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are differe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生理性雌激素在化学性诱导大鼠肝癌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5周龄雌性SD大鼠192只分成4组:诱癌对照组(n=46)、假手术组(n=47)、去卵巢组(n=50)、去卵巢+雌激素组(n=49).联合应用二乙基亚硝胺(DEN) 和N-亚硝基吗啉(NMOR) 建立诱导性大鼠高转移肝癌模型,去卵巢+雌激素组大鼠使用生理剂量雌激素进行干预.诱癌20周后,分析各组大鼠肿瘤生成、发展、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 诱癌20周后,去卵巢+雌激素组大鼠肝癌生成率(44.44%)、肺转移率(20.00%)和肝肿瘤平均直径(0.39±0.24)cm均低于去卵巢组(分别为92.59%、65.21%和(0.95±1.2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终点前去卵巢+雌激素组死亡大鼠生存时间(79.54±4.14)d也显著长于去卵巢组(59.54±8.31)d(P<0.05).结论 生理性雌激素抑制大鼠肝癌的生成、发展和转移.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d the effect of estrogen, at physiological concentrations, on our establish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rat model induced by diethylnitrosamine and N-nitrosomorpholine. Methods Fe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group 1, control; group 2, sham-operated; group 3, ovariectomy; group 4, ovariectomy+estrogen) with treatment of a single i.p. injection of diethylnitrosamine (100 mg/kg body weight) and following N-nitrosomorpholine (100 ppm) in drinking water for 20 weeks for establishment of the rat HCC model. Physiological estrogen was administered by 17α-ethynylestradiol at a dose of 30 μg/kg body weight, and those in group 2 were treated with saline after initiation of liver carcinogenesi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HCC (44.44%), the lung metastasis rate (20.00%) and the mean liver nodules (0.39±0.24) cm were reduced in group 4 than in group 3 [92.59%, 65.21%, (0.95±1.22) cm respectively] (P<0.05); The survival time in group 3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in group 4 (P<0.05). Conclusion Estrogen, at physiological concentrations, may reveal a protective role in hepatocarcinogenesis.  相似文献   

13.
奥曲肽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oetreotide,OCT)抑制大鼠诱导肝癌形成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用二乙基亚硝胺溶液(DENA)诱导大鼠肝癌模型,随机分成OCT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大鼠存活情况和肝癌发生率,用免疫组化和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肝脏和肝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受体2(somatostatin receptor 2,SSTR2)蛋白和Mrna的水平.结果 OCT组的存活率70.0%(7/10)明显高于对照组30.0%(6/20)(x2=4.344,P<0.05);DENA喂养16周的诱癌率,OCT组(0%,0/10)低于对照组(30.0%,6/2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50,P>0.05);DENA喂养22周的诱癌率,OCT组(22.2%,2/9)显著低于对照组(83.3%,10/12)(X2=7.843,P<0.01).SSTR2mRNA和蛋白表达随肝硬化加重而增加,DENA喂养16周时最强,DENA喂养22周时明显下降,肝癌内的表达更低于周边组织(分别F=35.010和13.386,均P<0.01);OCT治疗组DENA喂养8周和16周后的SSTR2mRNA和蛋白水平均近似于对照组,但DENA喂养22周时两者的水平均无明显下降,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t=2.806和4.498,均P<0.05).结论 OCT能有效地抑制大鼠肝癌的形成,并减少诱癌大鼠的死亡率,SSTR2表达的维持可能是OCT发挥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Primary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 of the salivary glands are very rare neoplasms that present light microscopic, ultrastructur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of neuroendocrine differentiation. Twelve case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We describe the pathologic features of a case of primary 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 in a 91-year old male and summarize the immunophenotype of previously reported LCNECs of the major salivary glands. It is concluded that primary LCNEC of the salivary glands presents as a high-grade 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whose diagnosis may be hindered by its rarity and non-specific light microscopic features. A high level of awareness,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neuroendocrine markers synaptophysin and CD56, and a thorough diagnostic work-up in order to exclude metastasis from a primary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will allow its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5.
输血对大肝癌切除术后近远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输血对大肝癌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大肝癌切除术病例,结合随访分析输血对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本组大肝癌围手术期输血率为74.6%。近5年输血量及输血率较5年前显著减少(P〈0.01)。不输血组并发症率低于输血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肝门阻断、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以及手术时间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肝门阻断、输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是决定术后并发症的4个独立的预测指标。本组大肝癌1、3、5年总存活率为67%、44%和34%,1、3、5年无瘤存活率为51%、31%和31%。不输血组和输血组的总存活率以及无瘤存活率无显著差别。结论输血是决定大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但输血对大肝癌切除术后存活率无显著影响。肝脏外科医生应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尽可能避免大肝癌切除术围手术期的输血。  相似文献   

16.
由于影像学扫描技术进步、对解剖学认识的加深和肝实质离断器械的革新,肝切除无论从开放手术还是腹腔镜肝切除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普及。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国肝切除的技术进步,我们认为仍然有必要遵循中国肝细胞癌(简称:肝癌)病人的特点,结合现代肝切除的理念,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肝切除技术,并做出一定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肝细胞性肝癌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在临床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中的耐受性、安全性及相关疗效.方法 对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间于我院诊断晚期原发性肝癌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应用t检验及x2检验.结果 本研究16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2.37个月.治疗前Child评分A级者11例、B级3例、C级2例;治疗3个月后,治疗前A级患者中4例进展至B级,B级中2例进展至C级.治疗前MELD平均值为5.31,治疗后1个月为5.38(P>0.05),治疗后3个月为6.67(P>0.05).治疗前Child A级的患者平均总生存期为14.00个月,B/C级患者为8.80个月(P>0.05).根据BCLC分期,B级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3.70个月,C/D级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0.17个月.结论 索拉非尼治疗可延长晚期肝细胞性肝癌的总生存期,并且在不同肝功能状态的患者中均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人乳腺癌组织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AF在10例晚期乳腺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分布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PAF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 90%(9/10)的乳腺癌组织中PAF受体mRNA和PAF表达增强,而癌旁组织中80%(8/10)PAF受体mRNA和PAF表达减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晚期乳腺癌中PAF表达增强,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诱骗受体3(DcR3)表达和意义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和TUNEL技术对62例HCC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15例正常肝组织进行DcR3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44例HCC中DcR3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0.97%,配对癌旁组织为20.96%,正常肝组织无阳性表达,HCC中DcR3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门静脉癌栓形成组中DcR3表达高于阴性组(P<0.01).HCC、癌旁和正常肝组织凋亡指数(AI)分别为3.52±1.65、6.08±1.71和6.87±1.78,HCC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R3阳性表达组中AI明显低于阴性组(P<0.01).结论 DcR3在HCC呈稳定高表达,与癌细胞凋亡相关,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和影响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Delta样配体(DLL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5例肝细胞癌(HCC)中DLL4和VEGF的表达,用CD34进行微血管内皮细胞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DLL4和VEGF表达在HCC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肝组(P<0.01),与HCC的临床病理学分级相关(P<0.01),HCC组中的CD34表达与DLL4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5,r=-0.778);与VEGF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r=0.747),32例共表达DLL4和VECF蛋白者,其平均微血管数(19.70±5.82)个/HP,明显高于非共表达组(7.60±2.12)个/HP(P<0.01).结论 DLL4、VEGF在肝细胞癌血管生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