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分析伴梗塞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并评价梗塞前心绞痛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247例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AMI前2周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梗塞前心绞痛组和非梗塞前心绞痛组,分析其临床和造影特点,并评价其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结果梗塞前心绞痛组共107例(43·3%)。与非梗塞前心绞痛组比较,梗塞前心绞痛组年龄较大(分别为62·3岁和60·8岁),左室射血分数较高(60·8%:57·2%,P=0·043)。两组间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死亡、再梗塞、急诊CABG、心源性休克、术后室颤需电复律的联合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塞前心绞痛对AMI直接PCI近期疗效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陆凤翔  张权 《江苏医药》1999,25(10):775-775
本文对比分析106例心肌梗塞前24~72小时内有心绞痛与118例无心绞痛患者急性心梗(AMI)后临床资料,以了解梗塞前一定时间心绞痛对AMI面积、梗塞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及病死率的影响,从而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预后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对象1988年1月至1997年12月本院住院AMI(诊断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患者。根据AMI发病前24~72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A(梗塞前。已绞痛组)、B(无梗塞前心绞痛组)两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见附表。方法两组患者治疗状况相似,入院后查心肌酶谱,每4~6小时查酶谱共3~4次,选取肌酸…  相似文献   

3.
对147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血白细胞(WBC)计数及近期预后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老年AMI病人的CPK随血WBC计数的增加而增高;WBC计数增高的老年AMI病人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与WBC计数正常组比较显著增高。认为老年AMI病人血中WBC计数与梗塞面积及近期预后关系密切。应予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卢瑞福 《天津医药》1998,26(1):17-19
观察11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的影响。将病人分为3组。AMI前48小时内发生心前区疼痛,既往无心绞痛发作史的59例为Ⅰ组。AMI前48小时内有心前区疼痛,既往有心绞痛发作史的38例为Ⅱ组。AMI前无心前区疼痛的18例为Ⅲ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CPK峰值、AMI部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率的影响。结果:CPK峰值差异有显著意义(Ⅰ组与Ⅱ组比较q=10.89,P<0.01。Ⅱ组与Ⅲ组比较q=18.51,P<0.01。Ⅰ组与Ⅲ组比较q=11.26,P<0.01)。AMI部位差异无显著意义(单壁与≥2壁X~2=4.07,P>0.05)。心律失常差异有显著意义(3组间比较P<0.01)。心力衰竭差异无显著意义(3组间P>0.05)。心源性休克差异有显著意义(3组间比较P<0.01)。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意义(3组间比较P<0.05)。结论:支持心肌缺血预适应的概念,提示对无缺血预适应的AMI病人应更加严密的监护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1986年Murry等人提出了心肌缺血预适应(或缺血预处理),是指短暂心肌缺血后心肌对其后长时间缺血的适应状态。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缺血适应可以延迟心肌细胞坏死、缩小心肌梗死范围、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1,2],一些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发病前24-48小时内有心绞痛(AP)发作者预后优于无心绞痛发作者,认为多次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也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3]。我们对3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病史进行分析,以探讨心肌缺血对AMI近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986年Murry等人提出了心肌缺血预适应(或缺血预处理),是指短暂心肌缺血后心肌对其后长时间缺血的适应状态.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缺血适应可以延迟心肌细胞坏死、缩小心肌梗死范围、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1,2],一些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发病前24~48小时内有心绞痛(AP)发作者预后优于无心绞痛发作者,认为多次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也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3].我们对38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病史进行分析,以探讨心肌缺血对AMI近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各种因素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总结分析某院近5年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早期入院组与晚期入院组患者年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8.898,P=0.031)。当收缩压<80mmHg或舒张压<60mmHg时,AMI患者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分别为χ2=99.329,P=0.00;χ2=78.521,P=0.00)。发病前有无心绞痛对AMI患者死亡率有很大的影响(χ2=9.303,P=0.02);心肌梗塞面积对AMI死亡率有着重要的影响(χ2=25.016,P=0.00)。结论:心梗病人的年龄、血压、梗塞部位、范围及有无侧支循环直接关系到AMI患者病情的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当急性心肌梗塞(AMI)出现心原性恶心和/或呕吐时,传统认为与下壁梗塞有关。最近,Herlihy等研究表明,呕吐与 AMI 的具体梗塞部位无关,但于梗塞范围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对此进行了重复性研究。一、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符合 WHO 标准的住院 AMI 患者41例,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42~87岁(平均62岁)。梗塞部位:前壁(包括前间壁)者19例,下  相似文献   

9.
陈德元 《天津医药》1999,27(7):440-441
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发生左室下壁心肌梗死(MI)易合并右心室MI,原因不明。最近的研究表明左心室前壁MI,发生前有心绞痛发作绞无心绞痛发作者MI的面积小,预后较好、本文观察了左心室下壁MI病人,梗死前发生心绞痛对合并右室 MI的发生率和近期临床经过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 1对象回顾性收集我院从 1992年6月至 1997年6月共收治初次急性心肌梗死(AMI)资料完整者450例。在发病开始后10小时内入院,根据心电图诊断下壁AMI者。 2 AMI的诊断典型胸痛持续 30分以上,血浆心肌酶(CK、CKMB)高于正常值的2倍以上,入院时即刻心电图Ⅱ、Ⅲ、aVF导…  相似文献   

10.
韦焕能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96-2296
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使心肌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产生的耐受现象被定义为缺血预适应(IP),近年来多个临床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多次短暂心绞痛发作起到IP的效果。本文探讨AMI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对AMI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无Q波心肌梗塞2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润芝  赵文和 《河北医药》1992,14(3):145-145
近年来无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NQ AMI)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注意,国外报道其发病率约占急性心肌梗塞(AMI)的1/3。现将我们收治的NQ AMI200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组为我收住院1~7日内诊治的NQAMI200例(全部病例均为WHO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37例,女性63例.年龄24~84岁.平均56岁。既往有心肌梗塞史占35%,心绞痛史60%。1.2临床特点:NQ. AMI的临床特点首发症状为心绞痛、既往有心肌梗塞病史、心肌梗塞前有心绞痛史,梗塞范围较小,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较小,心肌梗塞并发症较少,肌酸磷酸梅幅值大于正常值2~3倍,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高达42.3%,住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临床和实验性心肌梗塞后血清CK 及其同功酶CKMB 和梗塞区与非梗塞区心肌内CKMM、CKMB 含量变化表明;梗塞后48小时或72小时内血清CK、CKMB 呈升高、高峰、下降的动态规律,它们敏感地反映了损伤心肌内酶释放过程。血清CKMB 不受横纹肌损伤因素影响,胸痛发作后72小时内可诊断AMI;对诊断AMI 入院后再次心梗具有很高的特异性(98%)。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动物试验证明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梗塞前心绞痛心肌保护的重要机制。本文分析了 10 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病人梗塞前心绞痛对心肌梗塞范围的影响 ,分为梗塞前心绞痛组 (A组 ) ,梗塞前无心绞痛组 (B组 )。结果显示 :A组心肌梗塞范围 ,CPK峰值、心功能损伤、室壁瘤形成及死亡率均明显下降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本文还对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可能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模拟预适应药物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八十年代初期Lange等观察到重复的冠脉阻塞并不伴有ATP的进行性减少 ,认为首次短暂性的缺血能阻止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再次降解[1]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塞后心绞痛与再梗塞、梗塞延展二者的发生率、并发症、病死率及相互关系。方法 13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4周内观察其症状、体征、心电监测、心电图及心肌酶变化。结果 134例AMI患者4周内发生梗塞后心绞痛38例(28.4%),发生再梗塞和梗塞延展9例(6.7%)。梗塞后心绞痛患者发生再梗塞和梗塞延展显著多于无心绞痛患者(15.8%与3.1%,P<0.05);梗塞后心绞痛患者并发心功能不全显著多于无心绞痛患者,再梗塞和梗塞延展患者并发心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多于无再梗塞和梗塞延展患者,P<0.05;4周的病死率,在梗塞后心绞痛组及再梗塞和梗塞延展组均增加,分别为15.8%和22.2%。结论 梗塞后心绞痛是再梗塞和梗塞延展高危者;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梗塞和梗塞延展的发生使并发症增加,病死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P)反复发作对急性心肌枉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AMI患者160例分为非老年组74例,老年组86例两组。每组再分成无发作组和反复发作组分别与AMI时三大并发症及死亡率对比,用统计学χ2检验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为差异无显著意义。结果非老年组与老年组比较SAP反复发作在心衰、休克、两年内死亡方面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SAP反复发作对AMI的影响,非老年人预后较好,老年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刘玉洁  陈闽荔 《天津医药》1997,25(8):466-468
151例急性尽肌梗死屠 中有57例发生梗死后早期心绞痛。该组病人伴心绞产有史,高血压史,陈旧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无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组。梗死后心绞痛在静息下发作者占50.88%,轻微活动状态发作者占29.82%,在静息或轻微活动均有发作者占19.30%。多数初次发作于第1周内,少数发作于梗塞后第2周内。41例患者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多支血管病变病人梗死后心绞痛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7.
刘柏年  孙根义 《天津医药》2003,31(8):500-50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的缺血预适应(IP)效应.方法选择AMI合并2型DM患者(DM组)117例,同期无糖尿病AMI患者(非DM组)412例.按AMI前24 h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分为AP(+)组及AP(-)组,分别分析其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并发症及心源性住院病死率等指标.结果非DM组中AP(+)组的CK-MB峰值、室速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心源性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AP(-)组,出院时LVEF明显高于AP(-)组(P<0.05);DM组中AP(+)组及AP(-)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于无糖尿病的AMI病人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而这一缺血预适应效应在糖尿病患者中丧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伴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并评价梗死前心绞痛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247例行直接PCI的AMI患者,根据AMI前2周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和非梗死心绞痛组,分析其临床和造影特点,并评价其对直接PCI近期疗效的影响。结果梗塞死心绞痛组共107例(43.3%),比非梗死前心绞痛组年龄较大(分别为62.3和60.8岁),左室射血分数较高(60.8%比57.2%,P=0.043)。两组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住院期间病死、再梗死、急诊CABG、心源性休克、术后室颤需电复律的联合终点事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直接PCI近期疗效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倪士珍  赵炳让 《天津医药》1989,17(4):202-205
急性心肌梗塞后复发心绞痛者为再梗塞和死亡的高危病例。本文报告64例,其中85.94%(55/64)为小范围或非透壁性梗塞,67.18%(43/64)于梗塞后一周内复发心绞痛。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改变:梗塞原位缺血者(IITIZ)19例(29.69%),非梗塞导联(IAAD)45例(70.31%),差异很显著(P<0.01),5年随访40例(62.50%)发生再梗塞,死亡19例(占再梗塞的47.50%;占本组病例的29.68%),再梗塞发生于前壁者死亡危险甚大(14/19)。4例随访期内实行冠状动脉造影,证明心肌梗塞后心绞痛病例多伴严重广泛冠状动脉病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了30例AMI患者血清SICAM-1,并与3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和3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AMI发生后24小时内血清sICAM-1明显高于UAP和正常对照组(P<0.001),梗塞面积越大,sICAM—1升高越明显.AMI发生后7日内,sICAM—1呈上升趋势,7~14天sICAM-1开始下降,14天仍高于其余两组.结论 血清sICAM-1与AMI发生及梗塞面积呈正相关,可作为AMI病情变化的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