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构建人 IL-12(hIL-12)p40 和 p35 双亚基真核共表达载体并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方法 根据 hIL-12 p40 和 p35 亚基全长 cDNA 序列分别设计合成引物行 PCR 扩增,将扩增所得 p40 和 p35 片段采用 overlap PCR 法拼接,获得的 rhIL-12 融合基因与 pGEM-T Easy 质粒连接,将鉴定正确的 pGEM-T/rhIL-12 重组质粒克隆至 pcDNA3.1(+)真核表达质粒中,构建 pcDNA3.1(+)/rhIL-12 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测序鉴定。将鉴定正确的 pcDNA3.1(+)/rhIL-12 经脂质体介导转染 hMSC,同时以转染 pcDNA3.1(+)空质粒作为对照组,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在转染后第 4 天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 rhIL-12 融合基因的表达;另分别在转染后第 2、4、6、8、10、12、14 天,采用 ELISA 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 rhIL-12 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 PCR 扩增结果显示特异性扩增出 p40(1000 bp)、p35(600 bp)、rhIL-12(1600 bp)片段,均与预期 DNA 表达片段大小一致。pcDNA3.1(+)/rhIL-12 测序显示克隆的 rhIL-12 基因序列与报告序列完全相同。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转染 pcDNA3.1(+)/rhIL-12 的 hMSC 生长形态和生长速度与对照组 hMSC 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蛋白质印迹和 ELISA 检测显示,转染 pcDNA3.1(+)/rhIL-12 的 hMSC 培养上清液中可见 rhIL-12 融合蛋白的持续表达;而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 rhIL-12 融合蛋白表达。 结论 成功构建了 hIL-12 p40 和 p35 双亚基真核共表达载体 pcDNA3.1(+)/rhIL-12,为利用 hIL-12 进行非病毒载体抗肿瘤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携带 eap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具有活性的重组 EAP 融合蛋白。 方法 PCR 法扩增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 DNA,回收、 纯化的扩增产物与 pMD18-T 载体相连接得重组质粒 pMD18-T-EAP,转化 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酶切鉴定;未酶切组作为对照组重组质粒 pMD18-T-EAP 和 pET28a(+)表达载体分别用 Nde I 和 Xho I 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连接,转化 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酶切鉴定;空载体作为对照组。用不同浓度(终浓度 1、2、4、8 mmol/L)和不同诱导时间(1、2、3、4、5、6 h)的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对阳性重组菌进行表达优化,分别取 E.coli上清液和沉淀做电泳分析。应用 MagneHisTM 蛋白纯化系统纯化重组 EAP 融合蛋白,并通过薄层扫描测定蛋白质的浓度。 结果 所获 eap 基因与 GeneBank 的基因序列同源性 > 99%;氨基酸同源性达 100%。重组质粒经 IPTG 诱导,阳性重组菌转化子均有表达;当吸光度(A )值等于 0.6 ~ 0.8 时,相对分子质量约 70 000 处出现目的蛋白条带。破碎的重组菌 pET28a-EAP上清液中目的蛋白条带较清楚,沉淀中几乎看不到。终浓度 1 mmol/L 为最佳蛋白表达工作浓度。IPTG 诱导 1 h 重组 EAP 融合蛋白有一定量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增加不明显,3 h 时的表达量达最高,之后,蛋白表达量变化不明显。表达的重组 EAP 融合蛋白含量占全菌体蛋白的 29.6%。 结论 成功地克隆和表达了金黄色葡萄球菌重组 EAP 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以 EAP 蛋白作为免疫原预防和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可表达力达霉素(LDM)辅基蛋白基因与抗 IV型胶原酶单链抗体(scFv)融合蛋白的重组菌株,获得既具有靶向性、又具有抗肿瘤活性的 scFV-LDM。方法 以大肠埃希菌-链霉菌穿梭质粒 pBS03 为基础构建同源双交换质粒 pBS-scFv,利用接合转移将该质粒转入球孢链霉菌(S. globisporus)C-1027,根据抗性差异筛选获得重组菌株。用 PCR、DNA 印迹法对重组菌株进行验证。用 SDS-PAGE 检测重组菌株中目的融合蛋白的表达。用抑菌圈试验检测重组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结果 经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菌株 S. globisporus C-1027- scFv。PCR 显示重组菌株扩增产物与预期一致,DNA 印迹分析显示重组菌株得到与预期吻合的杂交片段,表明 scFv-LDM 融合蛋白基因已经成功取代 LDM 辅基蛋白基因。SDS-PAGE 结果显示重组菌株不再产生辅基蛋白。抑菌圈试验显示重组菌株发酵液在第 5 天能够检测到抑菌活性。初步结果表明,重组菌株可产生 scFv-LDM 融合蛋白。 结论 成功构建了可产生 scFv-LDM 融合蛋白且具有分泌活性的重组菌株。这对改造和研发新型单抗导向药物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与 IL-21 基因共转染的体外抗肿瘤效应。 方法 制备 pRSC-GM-CSF- IL21 重组质粒,再用脂质体将 质粒 pRSC-GM-CSF、pRSC-IL21 和 pRSC-GM-CSF-IL21 分别转染人卵巢癌 SKOV3 细胞(依次命名为 SKOV3/GM- CSF、SKOV3/IL21、SKOV3/GM-CSF-IL21 细胞)。以 RT- PCR 方法检测 GM-CSF 与 IL-21 表达;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噻唑蓝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细胞周期分布,细胞表面 HLA-AB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I 类相关基因(MIC A/B)、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1)的表达,以及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对 NK 细胞活性的影响。以未转染的 SKOV3 细胞和转染空质粒 pRSC 的细胞(SKOV3/Neo)为对照。 结果 经酶切与测序鉴定,pRSC-GM-CSF-IL21 重组体构建正确,共转染 SKOV3 细胞中有目的基因 GM-CSF、IL-21 的表达。各组细胞的形态学、增殖特性、细胞周期分布及 HLA-ABC 表达无明显变化。SKOV3、SKOV3/Neo、SKOV3/GM-CSF、SKOV3/IL21 和 SKOV3/GM-CSF-IL21 细胞的 MIC A/B 表达量分别为 19.24% ± 2.31%、31.11% ± 3.76%、37.27% ± 3.04%、54.97% ± 4.77% 和 63.94% ± 5.90%;ICAM-1 表达量分别为 35.88% ± 3.06%、37.75% ± 4.09%、68.59% ± 4.84%、78.53% ± 5.78% 和 84.10% ± 3.98%;加入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后 NK 细胞活性分别为 31.8% ± 3.6%、42.7% ± 3.3%、54.7% ± 7.4%、55.9% ± 4.4% 及 63.4% ± 6.4%。SKOV3/GM-CSF-IL21 细胞分别与 SKOV3、SKOV3/ Neo 细胞比较,3 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GM-CSF 与 IL-21 基因共转染可上调 SKOV3 细胞表面 MIC A/B 与 ICAM-1 表达,表达产物可增强 NK 细胞活性,这有助于免疫细胞激活,增强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H5 N1亚型禽流感病毒株密码子优化的血凝素(HA)DNA疫苗并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 应用MacVector软件分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Viet Nam 1203/04株HA(H5-VN HA)基因序列,对这些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处理,人工合成优化后的H5-VN HA基因。将密码子优化H5-VN HA基因与pSW3891质粒连接,并以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信号肽取代H5-VN HA信号肽,构建成表达H5-VN HA基因的重组质粒,命名为HA-VN.tPA(即密码子优化的H5-VN HA基因DNA疫苗)。以HA-VN.tPA转染293T细胞,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细胞中HA蛋白的表达。以HA-VN.tPA对2只新西兰兔进行DNA免疫,用ELISA方法检测分析免疫后兔血清中HA特异性抗体的产生。结果 密码子优化的H5-VN HA基因中哺乳动物细胞偏爱的密码子频率高于野生型H5-VN HA基因。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结果表明,HA-VN.tPA转染293T细胞后,细胞裂解液中检测出HA蛋白的表达。ELISA分析结果表明,以HA-VN.tPA免疫3次后,实验兔体内产生了较高水平的HA特异性抗体(血清中平台期抗体滴度达1:13 500)。结论 成功构建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密码子优化的HA 基因DNA疫苗,该疫苗可引导免疫后宿主体内产生高滴度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表达猪圆环病毒 2 型的 ORF2 蛋白,并对表达蛋白进行小鼠免疫效力评价,为猪圆环病毒病疫苗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持。 方法 根据 GenBank 中猪圆环病毒 2 型(PCV-2) ORF2 基因序列,设计了 1 对引物。从疑似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的死亡仔猪病料中提取基因组 DNA,用 PCR 方法扩增出 ORF2 去信号肽基因,将该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 pET32a,获得重组质粒,经 PCR﹑酶切以及序列分析鉴定,表明插入的片段为目的基因,插入的位置、大小和阅读框均正确,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 pet32a-ORF2,阳性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Blgold(DE3),用 IPTG 诱导表达并确定表达的最佳条件,表达产物经纯化后,以每只小鼠 0.2 mg 免疫 5 周龄的雌性小鼠,然后用 ELISA 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抗体的产生情况。 结果 纯化的重组蛋白能使小鼠产生了抗猪圆环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从第 7 d 开始产生抗体,第 28 d 抗体水平达到最高,抗体可维持 7 周以上,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结论 表达目的蛋白能在小鼠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为进一步研究猪圆环病毒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叉头蛋白 3(Foxp3)、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ζ、IL-10 等免疫抑制因子的表达强度与卵巢上皮性癌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 5 种因子分别在79 例卵巢上皮性癌、16 例卵巢交界性肿瘤、30 例卵巢良性肿瘤和 20 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人工半定量评分方法分别对 Foxp3、TGF-β1 和 VEGF、CD3-ζ、IL-10 的表达结果进行评判,并分析 5 种因子在卵巢上皮性癌中表达强度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及其表达强度与卵巢上皮性癌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TGF-β1 在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卵巢上皮性癌、卵巢交界性肿瘤和卵巢良性肿瘤组织(P = 0.009),而其他 4 种因子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均 P < 0.001)。TGF-β1 的表达强度只与 CD3-ζ 有关(P = 0.001),CD3-ζ 的表达强度与其他 4 种因子均有关(P < 0.01),Foxp3、VEGF、IL-10 的表达强度相互之间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均 P < 0.01)。Foxp3 和 TGF-β1 的表达强度均与卵巢上皮性癌的总生存期有关(P 值分别为 0.010、0.013),而 VEGF、CD3-ζ、IL-10 的表达强度均与卵巢上皮性癌的总生存期无相关性;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TGF-β1、术后残余和化疗规范性为卵巢上皮癌的 3 个重要预后因素(P < 0.05);在卵巢上皮性癌中,TGF-β1 的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FIGO 分期、病理分级、术后残余、淋巴结转移以及化疗规范性等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 结论 5 种免疫抑制因子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Foxp3 和 TGF-β1 的表达强度与卵巢上皮性癌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人β—NGF基因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人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cDNA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活性。方法 将质粒pGEM-β-NGF进行酶切并回收β-NGFcDNA片段,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β-NGF。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方法转染COS-7细胞,对阳性克隆COS-7细胞的mRNA和培养上清分别进行Northern blot分析和观察对PC12细胞突起生长的作用,结果 β-NGF基因在COS-7细胞中获得表达,阳性克隆COS-7细胞培养上清能够促进PC12细胞突起生长,结论 目的基因在COS-7细胞中成功表达β-NGF蛋白,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羊种布鲁菌 05/43 株侵染绵羊肺泡巨噬细胞的 cDNA 文库。 方法 培养的绵羊肺泡巨噬细胞经羊种布鲁菌 05/43 株侵染后,以 Trizol 试剂提取其总 RNA, 用 cDNA 文库构建试剂盒构建巨噬细胞的 cDNA 文库。随机选取 cDNA 文库中的 18 个克隆进行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测定,测序结果用 BlastX 和 BlastN 软件在 GenBank 蛋白质库和核酸库中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 结果 构建的 cDNA 文库的库容量为 1.192 × 106,重组率为 95.65%。18 个 EST 测序,12 个与 CD 抗原基因、细胞因子基因、蛋白酶基因等已知功能的基因序列相关,6 个为未知功能基因的 EST 序列。 结论 成功构建了羊种布鲁菌 05/43 株侵染绵羊肺泡巨噬细胞的 cDNA 文库,这将有助于阐明该菌株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SNAV- GAD -Ig[GAD- Ig融合基因是由小鼠GAD(glutamicaciddecarboxylase)基因插入到小鼠IgG3重链(Ig)基因的N端而成的 ], 制备含GAD- Ig融合基因cDNA的重组缺陷型腺相关病毒 -2 (rAAV2- GAD -Ig), 并探讨rAAV2所介导的GAD- Ig是否能诱导I型糖尿病(IDDM)动物模型 NOD(nonobesediabetic)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方法: 从含GAD- Ig融合基因的中介载体BSSK(BSSK- GAD- Ig)中, 用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SNAV中, 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SNAV- GAD Ig。以脂质体法将pSNAV GAD -Ig转染到rAAV2包装细胞BHK -21中, 产生rAAV2 -GAD- Ig。采用R-T PCR、Westernblot和ELISA法, 检测rAAV2- GAD -Ig感染的BHK- 21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应用GAD抗原体外诱导特异性T细胞的二次应答, 来检测rAAV2所介导的GAD -Ig是否能诱导NOD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结果: GAD- Ig目的基因已整合到靶细胞的基因组中, 并能以分泌形式表达目的蛋白GAD- Ig。将rAAV2 GAD- Ig肌注后, NOD小鼠能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结论: 获得了可用于NOD小鼠治疗研究的rAAV2 GAD- Ig。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结核分枝杆菌Ag85B和鼠IL 12基因的共表达载体pBud85B IL12。方法 :将结核分枝杆菌Ag85B基因和鼠IL 12基因同时克隆入含多启动子的共表达载体pBudCE4 .1中 ,构建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85B IL12。以pBud85B IL12转染COS 7细胞 ,通过RT PCR及ELISA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 :在COS 7细胞中同时可检测到Ag85B和IL12的表达。结论 :pBud85B IL12共表达质粒的成功构建 ,为对其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及免疫保护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Mtb8.4/hIL12嵌合基因疫苗免疫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克隆结核分枝杆菌Mtb8.4/hIL12嵌合基因疫苗,并在COS7细胞中表达,研究该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克隆Mtb8.4/hIL12嵌合基因,并导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中,构建pCIneoMtb8.4/hIL12重组真核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PCR及DNA序列测定等鉴定后,转染COS7细胞,用RTPCR和Westernblot鉴定Mtb8.4/hIL12嵌合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用Mtb8.4/hIL12嵌合基因疫苗免疫C57BL/6N小鼠,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检测细胞因子的水平,并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杀伤作用。结果:pCIneoMtb8.4/hIL12重组质粒构建成功。以其转染COS7细胞后,Mtb8.4/hIL12嵌合基因在转录水平获得表达。Mtb8.4/hIL12嵌合基因疫苗能诱导较强的抗原特异性Th1型细胞免疫应答,IFNγ和IL2的分泌增加,IL4的分泌减少,特异性CTL的杀伤活性增强。结论:成功地构建pCIneoMtb8.4/hIL12重组质粒,并在COS7细胞中表达。构建的Mtb8.4/hIL12基因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明显诱导CTL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3.
SARS-CoV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对SARS冠状病毒 (SARS CoV)M、N、S和E蛋白 ,构建 4种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1 M、pVAX1 N、pVAX1 S和pVAX1 E ,为研制SARSDNA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GenBank中SARS病毒基因序列分别设计M、N、S和E引物 ,用RT PCR方法从感染SARS病毒的Vero E6细胞中扩增得到M、N、S和E片段 ,构建重组质粒pVAX1 M、pVAX1 N、pVAX1 S和pVAX1 E。并以重组质粒转染COS 7细胞 ,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方法鉴定重组质粒体外的表达。结果 经酶切鉴定及DNA序列测定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 ,细胞转染实验表明 ,构建的 4种重组质粒均能在COS 7细胞内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 4种SARS CoV 4种蛋白抗原真核表达质粒 ,并能在真核细胞内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14.
大鼠TCR Vβ8.2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构建含大鼠TCR Vβ8.2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体内外的表达。方法:以RT-PCR法分离Lewis大鼠脾淋巴细胞中的TCR Vβ8.2基因片段,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TARGET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TARGET-TCR Vβ8.2,并转化E.coli JM109,经蓝白斑筛选阳性菌落,进行菌落PCR和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以肌注法免疫BALB/c小鼠,采集注射部位股四头肌处的肌肉,用RT-PCR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TCRVB8.2基因在注射部位的转录和表达:通过脂质体介导,将再组质粒导入COS-7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靶基因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结果:测序鉴定证实,TCR Vβ8.2基因已被正确插入到pTARGET载体中,并检测到在肌肉组织和COS-7细胞内重组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TCR Vβ8.2,并在体内体外均可检测到其转录和表达,为进一步进行TCR VβDNA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重组共表达载体pSLC-IRES-IL-2的构建及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共表达质粒pSLC-IRES-IL-2,并在COS-7细胞中表达。方法:根据人SLC和IL-2cDNA的序列分别设计、合成引物,构建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相连的SLC和IL-2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SLC-IRES-IL-2,用电穿孔法以共表达质粒转染COS-7细胞。用Westernblot检测SLC和IL-2的表达。结果:Westernblot检测表明,以重组共表达质粒pSLC-IRES-IL-2转染的COS-7细胞能表达SLC和IL-2,表达产物的Mr同预期的结果相一致。结论:成功地构建SLC和IL-2基因的共表达质粒,以其转染COS-7细胞后,能分泌性表达SLC和IL-2,为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一定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赖型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在COS-7细胞中表达,为钩端螺旋体DNA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方法:从赖型钩端螺旋体017株全基因组中PCR扩增出目的基因,双酶切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LipL32.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LipL3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COS-7细胞中获得瞬时和稳定表达.结论:赖型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为钩端螺旋体DNA疫苗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含人连接蛋白Connexin26(Cx26)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非洲猴肾细胞(COS-7)中获得稳定、高效表达的方法。方法提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RNA,经逆转录制备成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从cDNA中扩增Cx26基因,将其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中获得pCI-Cx26重组子-采用酶切法和测序法鉴定。用脂质体将pCI-Cx26转染COS-7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用RT-PCR和SDS-PAGE检测对表达产物进行检测。结果从人外周血RNA制备而成的cDNA中可扩增出预期大小的Cx26基因片段,pCI-Cx26经双酶切测序证实构建成功。RT-PCR和SDS-PAGE检测到pCI-Cx26在COS-7细胞中获得稳定、高效表达。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人连接蛋白Cx26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Cx26:pCI-Cx26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可见Cx26基因在COS-7细胞中获得稳定、高效的表达。该结果为今后进行pCI-Cx26基因治疗Cx26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耳聋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卡氏肺孢子菌p55-v3及p55-v0抗原基因真核表达载体,mRNA水平鉴定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以卡氏肺孢子菌总RNA为模板,RT-PCR技术扩增p55-v3及p55-v0抗原基因,连接至pTA2载体,再克隆到pVAX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VAX-p55-v3和pVAX-p55-v0。重组质粒在感受态DH5α大肠杆菌中大量扩增后,转染至COS-7细胞,RT-PCR鉴定其在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构建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与文献报道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9.8%和99.9%;其编码的氨基酸与文献报道的同源性为100%。RT-PCR显示p55-v3和p55-v0成功转染至COS-7细胞,并在其中进行基因表达。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VAX-p55-v3和pVAX-p55-v0重组质粒,并在COS-7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阐明p55-v3的免疫保护功能以及核酸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了获得小鼠催产素受体 (mouseoxytocinreceptor,mOTR)基因的全长编码区和构建mOTR的真核表达载体 ,以及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真核表达mOTR。方法 :采用RT PCR方法 ,获得有相互重叠序列的mOTR的羧基端和氨基端的cDNA片段并分别将其亚克隆入PMD 18 T载体。通过对这 2个片段加入酶切位点、双酶切和相互连接 ,获得全长的编码序列。然后将mOTR的全长的编码序列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 N3,再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 N3 mOTR质粒转染到COS 7细胞中并进行了瞬时真核表达。结果 :将mOTR的羧基端和氨基端的cDNA片段亚克隆入了PMD 18 T载体。连接并最终获得了mOTR编码区的全长序列 ,构建了pEGFP N3 mOTR真核表达载体。将pEGFP N3 mOTR载体转染入COS 7细胞 ,并成功地进行了瞬时真核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包含mOTR全长编码区序列的pEGFP N3 mOTR真核表达载体 ,并在COS 7细胞中进行了瞬时表达 ,为今后研究mOTR的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结核杆菌Hsp65与EGFP融合基因的构建及DC疫苗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构建结核杆菌H37Rv株Hsp65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EGFP)的融合基因pEGHsp65, 并以其转染小鼠的树突状细胞 (DC), 制备抗结核的DC疫苗。方法: 采用PCR技术, 从培养的结核杆菌H37Rv株中抽提Hsp65基因,克隆到含有EGFP基因的质粒pEGFP- C1中, 构建pEGHsp65融合基因。以其转染Hela细胞, 在共聚焦激光扫描荧光显微镜下观测不同时间荧光表达的强弱, 并用RT- PCR检测Hsp65mRNA的表达。以pEGHsp65融合基因转染小鼠骨髓细胞经GM- CSF和IL -4诱导分化的DC, 用MTT比色法检测DC疫苗刺激未致敏脾细胞的增殖。结果: 用EcoRⅠ和BglⅡ双酶切鉴定证实, H37Rv株Hsp65DNA已插入重组表达载体pEG -FP- C1中。将融合基因转染入Hela细胞, 48h转染率最高;用RT- PCR在mRNA水平上可检测到Hsp65mRNA的表达。用MTT比色法检测表明, 融合基因转染的DC能激活并引起未致敏的脾细胞增殖。结论: 成功地构建pEGHsp65融合基因和以其制备的DC疫苗, 为进一步观察其治疗结核病的效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