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反馈式教育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院患者短期康复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在社会认知理论指导下设计基于反馈式教育的康复方案并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出院前及出院4周的康复锻炼自我效能、康复锻炼依从性、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出院后第4周,观察组康复锻炼自我效能,康复锻炼依从性,膝关节评分,膝关节屈曲角度、伸展角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反馈式教育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锻炼依从性及自我效能,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肢智能负重机器人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 选取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实施下肢智能负复机器人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智能负重机器人应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减轻训练疼痛,有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保留韧带残端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12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的3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其中15例保留韧带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观察组),18例未保留韧带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膝关节IKDC评分。结果 3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感染、膝关节不稳、Cyclops病变。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膝关节IKD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无论是否保留韧带残端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相对更高。然而本研究着眼于功能性评价,缺乏对患者本体感觉、生物学改变、组织病理学研究,上述结论还需要纳入更多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术后初期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将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2例初次行TKA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记录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将Lysholm评分≥70分者纳入康复良好组(n=53),Lysholm评分70分者纳入康复不佳组(n=49)。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康复自我效能感量表(SER)评分、依从性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差异,对TKA术后初期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康复良好组的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HAMA评分及HAMD评分低于康复不佳组,SER评分和依从性评分高于康复不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疼痛、并发症发生、焦虑及抑郁状态是TKA术后初期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危险因素,康复自我效能和训练依从性则是保护因素(P 0.05)。结论给予患者积极的止痛治疗,采取措施减轻心理压力、减少并发症发生,增强自我效能和锻炼依从性,可促进TKA患者术后初期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与自我效能理论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训练干预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按髋关节置换术常规功能康复锻炼流程,让患者学习掌握功能锻炼的内容、方法和时间。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及自我效能理论设计干预方案进行干预。对干预前、后不同时间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康复锻炼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焦虑及抑郁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等级、自我效能评分、术后2周及3个月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信念模式及自我效能理论干预可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对调动患者自身潜能,促进功能恢复具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伴支持对初治HIV阳性患者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及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11例初治HIV阳性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行门诊健康教育与随访指导;干预组采取培训同伴支持者,组成同伴、患者、个案管理师参与的健康教育小组,开展小组主题活动、微信群教育及督导等。干预6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第3个月、6个月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自我效能、抑郁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同伴支持可提高初治HIV阳性患者后期服药依从性,对自我效能及抑郁干预效果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对老年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人膝关节肌力和位置觉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人66例(66膝),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33膝),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对照组33例(33膝),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肌力以及位置觉差异。结果术前,两组病人Lysholm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病人患侧膝关节伸肌和屈肌峰力矩、峰力矩/体重及总功率在60°/s和120°/s测试速度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病人在30°和60°位置觉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各项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可改善老年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人膝关节功能,改善膝关节肌力和位置觉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实施院外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膝关节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住院期间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出院后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观察组出院后给予功能康复训练指导,1个月内每周1次,以后每个月1次.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膝关节镜术后患者进行院外功能康复训练指导,能使患者获得延续的护理,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施行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的4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行关节镜下非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观察组行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观察术后治疗效果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膝关节稳定性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本体感觉评分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患侧本体感觉评分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患侧本体感觉评分低于健侧(P0.05)。术后12个月,对照组患侧本体感觉评分较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本体感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可更好地促进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的恢复,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膝关节镜术后患者实施院外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的效果。方法将60例膝关节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住院期间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出院后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观察组出院后给予功能康复训练指导,1个月内每周1次,以后每个月1次。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膝关节镜术后患者进行院外功能康复训练指导,能使患者获得延续的护理,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康复方案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重建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南京市第一医院于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80例ACL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时间段的康复训练方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分别进行本体感觉康复训练与普通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与1年的屈膝15°、45°、75°等的本体感觉恢复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6个月、1年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态平衡性、经皮电神经刺激以及变异适应性等康复训练方案,有利于关节镜下ACL重建患者本体感觉的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早期训练对髋关节与股骨头置换术后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训练对髋关节与股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5例行髋关节和股骨头置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采用早期系统训练指导方法,时照组22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果术后2周及3个月观察组病人关节活动及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功能训练能改善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3.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and its role in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knee has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since the 1980 s. More precise and more anatomic surgical techniques have developed based on 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on the anatomy and biomechanics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he rehabilitation arena has also risen to the challenge to provide state-of-the-art rehabilitation to complement advances in surgical stabilizati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gration of the abundance of literature on surgical reconstruction, graft biology, and behavior guides the design and progress of the rehabilitation program.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must balance the loading of tissues necessary to stimulate the recovery of the kne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avoiding stresses that compromise graft integrity. Historically,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have been temporally based. A performance-based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may prove to be more universally applicable and less confining. Achieving the critical clinical milestones, the basis for rehabilitation progression, ensures that all patients are adequately challenged while at the same time assuring that none are progressed too quickly. Combining contemporary surgical and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will maximize the patient's potential and ensure optimal patient function and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80例在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40例/组)。对照组接受运动功能训练和股四头肌内侧头、胫前肌处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于每次功能训练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前实施。术后4、8、12周评估两组患者的患肢膝关节主动屈伸关节活动度(AROM)范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双侧腿围,术后半年随访患者的患肢膝关节屈曲AROM,并以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肢功能状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屈曲AROM、VAS评分和双侧腿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治疗组患膝疼痛VAS低于对照组(Z=-2.68,P<0.05;Z=-4.53,P<0.01;Z=-3.84,P<0.01);治疗4周、治疗8周两组膝关节AROM范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0.92,均为P>0.05),治疗12周、术后6月治疗组膝关节AROM范围大于对照组(t=-3.72、-4.42,均为P<0.01);治疗4周、8周、12周治疗组腿围差低于对照组(t=3.68、7.14、9.70,均为P<0.01)。术后6个月时治疗组Lysholm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90,P<0.01)。 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疼痛和肢体功能改善等具有治疗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局部冰敷疗法的早期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关节外科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冰敷组平均年龄(27±8)岁,对照组(27±7)岁。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冰敷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术后立即给予10% NaCl冰袋冰敷,观察两组患者疼痛度,肿胀度,膝关节活动度,足趾氧饱和度的区别。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个月,冰敷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0,P<0.05;t=5.286,P<0.05;t=6.799,P<0.05;t=14.150,P<0.05;t=5.670,P<0.05)。冰敷组患膝取三定点测量术后24、48、72 h肿胀值均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髌骨中点t=4.101,P<0.05;t=9.430,P<0.05;t=5.800,P<0.05;髌骨上极2 cm处t=3.187,P=0.003;t=6.539,P<0.05;t=3.002,P<0.05;腓肠肌最粗处t=4.105,P<0.05; t=8.437,P<0.05;t=5.670,P<0.05)。冰敷组术后6 w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03,P<0.05)。冰敷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2,P=0.067)。冰敷组与对照组患肢足趾末梢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立即给予冰袋冰敷并持续72 h,并结合适当的功能锻炼,可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减轻患肢肿胀发生、改善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同时冰敷并不会影响患肢末梢血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化本体感觉训练配合康复路径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我院96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损伤患者,年龄(39±4)岁,男66例(68.75%),女30例(31.25%)。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常规组(n=48)、联合组(n=48),分别采取常规康复和康复路径+强化本体感觉方法训练8周。统计两组不良事件及训练前后患膝关节位置(中间段、伸展段、屈曲段)重现偏差、运动控制能力、步行功能、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 结果9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11±0.68)个月。(1)训练8周后联合组伸展段、中间段、屈曲段患膝关节位置重现偏差(4.02±1.15、4.05±0.89、4.11±0.94)低于常规组(4.61±1.20、4.72±0.93、4.78±0.87),VL、RF、VM的RMS(75.61±5.62、80.52±6.71、74.48±5.12)高于常规组(67.79±6.17、74.12±5.94、68.95±5.56)(P<0.05);(2)训练8周后联合组运动控制能力、步行功能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3)联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33%与常规组4.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强化本体感觉训练配合康复路径可改善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损伤患者表面肌电图,缓解疼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本组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11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施行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交叉等多韧带重建术,根据重建材料、手术方法和患者个体差异制定系统的围手术期康复训练计划,加强出院后持续康复训练的指导,分阶段对康复效果进行随访。结果随访1周~29个月,平均随访(14.29±9.1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10°,最小的均〉95°,无关节不稳定症状。11例膝关节前抽屉试验及外侧侧方应力试验均为(-);后抽屉试验:(+)9例,(-)2例,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35,Z=3.066,P均小于0.01)。结论根据患者多发韧带损伤特点,制定个体化、系统的围手术期康复训练计划,加强出院后持续康复训练管理,对促进关节镜下重建多发韧带损伤术后关节功能的全面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移植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中隐神经髌下支损伤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应用自体移植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的病例,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存在胫前皮肤感觉障碍,分为感觉障碍组和无感觉障碍组。t检验比较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VAS疼痛评分,卡方检验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有9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感觉障碍组20例,无感觉障碍组77例。2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BMI、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VAS及术中额外取肌腱等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Lysholm评分、VAS疼痛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体移植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中隐神经髌下支的损伤引起的胫前皮肤感觉障碍,不会对膝关节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关节镜下人工韧带移植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关节镜下应用人工韧带重建膝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应用LARS人工韧带对16例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重建,术后予以早期康复锻练,对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55~96min,平均65min。16例均随访3~30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无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按照IKDC评分标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结论LARS人工韧带的应用能避免取材部位的并发症,操作简便,可早期康复锻炼,极好的恢复关节屈伸度,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手法加中药熏蒸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治疗作用和对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者50例,分为治疗组(手法加中药熏蒸组)和对照组(康复治疗组)。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9例,采用等长肌力锻炼、逐渐加大屈曲幅度和渐进性负重等常规康复治疗手段;治疗组男15例,女10例,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和手法,中药熏药采用海桐皮汤方由熏药机加热雾化后局部熏蒸,手法治疗根据韧带愈合生物力学规律,把握屈膝程度、松解手术后粘连。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作为疗效评价标准,以随访中MRI上测量的骨隧道宽度变化作为腱-骨愈合情况的观察指标。结果:Lysholm膝关节评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组内比较,总分均随时间推移改善(治疗组F=36.54,P0.05;对照组F=28.12,P0.05);组间比较,术后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t=0.105,P0.05;术后3个月t=5.361,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腱-骨愈合情况在术后3个月和1年随访时胫骨和股骨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加中药熏蒸治疗有利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早期功能恢复,且不会影响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