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黄梓醇脑保护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祝慧凤  万东  张芬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3):2983-2986
对地黄有效成分梓醇治疗脑疾病的药理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梓醇具有抗脑缺血损伤,促神经修复和重塑;抗老年性痴呆,改善记忆等药理作用,其机制与梓醇抗氧化、抗细胞凋亡和上调轴突生长蛋白表达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地黄叶中有效成分梓醇进行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1:99),检测波长为21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40 ℃.结果 地黄叶中梓醇含量为2.1%.结论 地黄叶中有效成分梓醇含量较高,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怀地黄营养器官中梓醇的积累动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太霞  李景原  胡正海 《中草药》2004,35(2):208-209
目的 揭示梓醇在怀地黄不同营养器官中的积累规律。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 在怀地黄根、茎和叶3种营养器官中都含有梓醇,但不同器官中梓醇含量有显著差异。其中,茎、叶中梓醇含量较高,块根中梓醇含量较低。在同一营养器官中梓醇积累呈现规律性变化。幼叶梓醇含量低,随着叶发育成熟,其梓醇含量逐渐增高。在块根中梓醇含量随着块根的发育增粗逐渐增高。结论 怀地黄块根有效成分的含量高峰与其产量高峰一致,都在11月初地上部分枯萎时,因此,此时应为怀地黄的适宜采收期,与传统的怀地黄采收期相吻合。叶和茎中也含有梓醇,且含量高于块根,因此,建议对怀地黄地上部分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梓醇的药效学及化学转化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综述梓醇的药效学和化学转化研究进展,为梓醇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总结有代表性的文献,从药效学和化学转化入手,对梓醇的研究现状加以归纳。结果:梓醇是地黄等中药材主要的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来源。结论:应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为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邹利  刘珂  祝慧凤  俸珊 《中国中药杂志》2018,(20):4118-4124
梓醇为地黄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缓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水肿,促进内皮细胞存活与增殖作用。而其是否对高血糖引发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间紧密连接损伤具保护作用还未知。该文评价了梓醇对高糖致大鼠BMECs紧密连接破坏的保护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原代分离715 d SD大鼠BMECs,经30 mmol·L-1高糖损伤后,观察梓醇对其存活率、内皮素-1分泌、跨膜电阻、紧密连接超微结构、骨架蛋白F-actin重构、紧密连接蛋白和黏附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梓醇(0. 3,3. 0,30. 0μmol·L-1)呈剂量依赖性提高BMECs存活率、降低内皮素-1的分泌、提高BMECs间跨膜电阻;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其还能增强BMECs间紧密连接;免疫荧光染色证实梓醇上调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ZO-1的表达,逆转高糖所致F-actin细胞骨架重排;q-PCR结果也进一步证实梓醇呈剂量依赖性上调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occludin,ZO-1,ZO-2,ZO-3和黏附连接蛋白α-actintin,vinculin,cateinins的mRNA表达(P <0. 05)。该研究表明梓醇对高糖致BMECs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细胞间紧密连接与黏附连接表达,逆转细胞骨架蛋白F-actin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均匀设计法探讨壳聚糖澄清剂用于精制降糖通脉水提液时对梓醇含量的影响。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壳聚糖澄清法及乙醇醇沉后的药液所含的梓醇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壳聚糖澄清法可较好地保存降糖通脉君药地黄中有效成分梓醇的含量。结论:壳聚糖澄清法可替代醇沉用于精制降糖通脉水提液。  相似文献   

7.
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含量分析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述近年来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含量的分析测定状况。方法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对文献中报道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中药地黄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梓醇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受药材来源、加工炮制方法、分析方法和提取工艺等影响,地黄不同炮制品中梓醇含量报道差异较大。在科学严谨的取样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以梓醇作为地黄质量评价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梓醇活性成分对MPP+诱导的BV2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实验,并通过对照组、梓醇组、MPP+模型组、梓醇+抗CDNF抗体组和抗CDNF抗体组对DA摄取能力测定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为(99.8±0.7),梓醇组为(87.1±2.3),MPP+模型组为(63.4±2.4),梓醇+抗CDNF抗体组为(73.5±2.6),抗CDNF抗体组(73.5±2.6)。结论:梓醇对MPP+损伤的BV2细胞有较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均匀设计考察壳聚糖澄清法精制降糖通脉水提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利用均匀设计法探讨壳聚糖澄清剂用于精制降糖通脉水提液时对梓醇含量的影响。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壳聚糖澄清法及乙醇醇沉后的药液所含的梓醇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壳聚糖澄清法可较好地保存降糖通脉君药地黄中有效成分梓醇的含量。结论:壳聚糖澄清法可替代醇沉用于精制降糖通脉水提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地黄主要有效成分梓醇对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兔窦房结细胞凋亡及细胞骨架β-微管蛋白(β-tubulin)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机制。方法取新生乳兔窦房结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梓醇高、中、低剂量组。以缺氧缺糖模拟缺血、恢复氧和糖的供应模拟再灌注造成窦房结细胞损伤模型。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培养基,梓醇高、中、低剂量组给予终浓度为100、20、10μg/m L药物,应用酶标仪、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窦房结细胞凋亡率、β-tubulin的形态变化。结果模型组细胞凋亡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β-tubulin裂解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梓醇高、中、低剂量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β-tubulin结构明显完整,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0.01)。结论梓醇抑制模拟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窦房结细胞凋亡,保护窦房结β-tubulin形态可能是地黄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先秦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医家认为手足口病与心密切相关,正气不足、气候反常与骤变、感受温邪、戾气,经脉瘀阻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宋金元时期医家对温病、疮疹等发病的病位及特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将先天因素"胎毒"纳入发病的重要病因,并指出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认为内有血热,再加上外感风热,兼有寒、暑、湿之气,或时邪疫毒等,内外因素共同影响,导致本病的发生。明清时期的文献指出本病病位在于脾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感受温热、湿热之邪气,或脏腑积热而致,并把经络理论与情志因素纳入其中。此时期对本病的发病特点、证候症状以及注意事项等有了具体的认识,为后来学者留下了参考依据。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小儿的身体素质,均衡饮食,少食肥甘厚腻之品,切忌暴饮暴食,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从而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其次,做好本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其语言深奥典雅,风格隽秀,是中医古籍中运用修辞的典范。其修辞现象既是文字运用的一大特色,又是翻译的难点所在。故基于比喻、摹声、讳饰、谐韵等辞格角度,探讨如何依据题旨情境,在英译中实现本体与喻体、声象与物象、词形与韵律的有机结合,从而一方面清楚表达语义和逻辑关系,创建合理的结构形态和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展示中医内涵与文化意蕴,在译语中构建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情感意境,实现“形与意”“情与理”的符号转换,具有良好的学理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卵巢早衰(POF)病位在胞宫,但与肾、肝、脾、心、肺等脏腑有关;病因病机为寒邪侵袭、气血亏虚、肝郁气结、痰瘀阻滞,终致经络阻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早期多为实证,继则变为虚证,久则虚实夹杂。治疗上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标本兼治、补泻兼施,治则为疏通经络、益气健脾、补益肝肾、温养胞宫、祛痰化瘀,注重调理多个脏腑的功能,运用针刺、艾灸、拔罐、刺血、脐疗、手足心膏摩诸法同用的方案治疗,操作方便,月经来复快,疗效巩固。且自我按摩手、足部的穴位,能够发挥患者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按摩足部而波及生殖器区域,对生殖功能起到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6.
天然产物合成途径解析既是本草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也是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石。该文综述了近期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天然合成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的一般策略:即首先通过同位素示踪实验结果和化学反应原理、已分离鉴定的中间产物等信息推测出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然后利用共表达分析和/或基因簇发掘筛选出途径中的候选基因;最后对所有候选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和酶活性检测确定参与代谢途径的酶,并可在原物种中进行该酶基因的抑制或过表达研究,进一步确认该酶在原物种体内的功能。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将有助于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化合物来源,并可为中草药的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功能性分子标记",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动中药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中药药理学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中药药理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学科发展滞后,研究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研究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作者较系统地提出了相应对策,其内容包括加速学科自身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训和研究基地,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加强学科合作,加大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引入高新技术,建立中药药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深入了解中风患者照顾者的照顾感受,以探索促进照顾者心身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采取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名中风患者的照顾者进行非结构访谈,并用现象学分析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通过阅读、分析、反思、分类和提炼主题,得出4个主题:承受巨大的压力与痛苦;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全身心投入照顾中;在照顾中感受真情。结论中风患者照顾者的照顾感受包括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研究结果同时揭示了照顾者感受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文化对照顾者感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穴位共计72个,使用频次为1005次;所用腧穴归属为督脉、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频次最多,其累积频率达82.29%;其中风池穴的频率为19.11%;夹脊穴的频率为17.13%;百会穴的频率为12.3%,三穴累积频率达64.28%。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阴阳气血,临床选取督脉、足少阳胆经、奇穴以及风池、夹脊、百会三穴治疗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