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海洋来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真菌A-f-11中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含吲哚基的二酮哌嗪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光谱特征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cyclo—L—tryptophyl-L—proline(1),N—Prenyl—cyclo—L—tryptophyl—L—proline(2),tryprostatln B(3),demethoxyfumltremorgin C(4),fumitremorgin C(5),cyclotryprostatins B(6)和fumitremorgin B(7),其中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利用丽丝胺罗丹明法,对7个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中分离鉴定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 利用MCI GEL CHP20凝胶吸附树脂柱层析、硅胶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凝胶 Sephadex LH-20 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方法并结合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SRB、MTT法评价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罗氏海盘车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个环二肽生物碱类化合物 Fellutanine A (1)和1个吲哚生物碱N-(2-(1H-吲哚-3-基)乙基)-2-苯乙胺(2)。化合物1对MGC803细胞的抑制率为53.99%,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结论 两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罗氏海盘车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1的发现说明罗氏海盘车中存在非核糖体肽合成酶,进一步研究其合成路线、从中分离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可以为挖掘罗氏海盘车药用价值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海洋真菌烟曲霉H1-04(Aspergillus fumigatus H1-04)生产的抗肿瘤活性产物。方法以生物活性为导向.利用液液萃取、硅胶柱色谱、制备HPLC等技术分离纯化活性化合物;根据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学结构:采用SRB法和MTT法测试评价抗肿瘤活性。结果与结论从烟曲霉H1—04发酵物中分得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fumiquinazoline J(1)、fumiquinazoline F(2)、fumiquinazoline G(3)、fumiquinazoline C(4)、fumiquinazoline A(S)、tryptoquivaline J(6)和pseumtin A(7)。化合物1~7对小鼠乳腺癌tsFT210细胞均呈一定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1、4和7对人肝癌BEL-7402、人肺癌A549、人白血病HL60和小鼠白血病P388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为首次从自然界分离获得,其抗肿瘤活性也属首次报道,化合物6为首次从海洋来源微生物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成吲哚美辛5-氟尿嘧啶甲酯,并对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方法以5-氟尿嘧啶及吲哚美辛为主要原料,经2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应用Hela、HT1080、kB、Heps及Bel-7 402等5种肿瘤细胞系对吲哚美辛5-氟尿嘧啶甲酯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选用小鼠肉瘤S180瘤株、肝癌H22瘤株和Lewis肺癌实体瘤3种瘤株为指标,对吲哚美辛5-氟尿嘧啶甲酯的体内抑瘤活性进行考察。结果经熔点测定及1H-NMR、MS及IR确证目标产物结构,产品收率为66%;吲哚美辛5-氟尿嘧啶甲酯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很弱,但对于小鼠S180、H22及Lewis 3种实体瘤的抑制作用与5-氟尿嘧啶相近。结论吲哚美辛5-氟尿嘧啶甲酯为5-氟尿嘧啶的前体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国南海海绵Iotrochota sp.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多种色谱手段,对海绵Iotrochota sp.的二氯甲烷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报道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6个化合物进行人高转移肝癌细胞(LM3)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包括4个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1-4)及2个酚类化合物(5、6),分别鉴定为:1H-indole-3-carbaldehyde(1)、5-bromo-1H-indole-3-carbaldehyde(2)、1H-indole-3-hydroxyacetyl(3)、5-bromo-3-(hydroxylacetyl)-indole(4)、4-hydroxy-benzeneethanol(5)、3-hydroxy- benzeneethanol(6)。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绵Iotrochota sp.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4为C-5溴代吲哚生物碱,本文首次对其NMR数据进行了报道。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3对LM3及HepG2细胞株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29.3及46.3 μM;其他化合物不显示抑制作用(IC50>50 μM)。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南极潮间带来源真菌Pseudeurotium sp. HDN17-894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方法 对目标菌株进行大量发酵获取粗提物,综合利用正相、反相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以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分离手段对粗浸膏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以及单晶衍射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同时对照相关文献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筛选得到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结果 从菌株HDN17-894中分离得到1对新的吲哚-3-酮螺环外消旋体化合物(±)-Pseudeurdole(1),其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发现的含吲哚-3-酮螺环己二烯酮骨架的化合物;以及2个硫赭曲菌素类化合物(2~3),3个二苯醚类化合物(4~6)和1个聚酮类化合物(7)。对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3、7对不同致病菌展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3对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6 μg/mL。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采自中国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域的双尖山海绵Mycale biacuta进行深入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综合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手段,结合NMR、MS等波谱数据分析并对比文献数据,对双尖山海绵M. Biacuta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从双尖山海绵M. biacuta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包括1个三萜:角鲨烯(1),6个芳香类化合物: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2),(2,4-二氯苯基)-2,4-二氯苯甲酸酯(3),对-羟基苯甲醛(4),p-hydroxybenzoylcarbinol(5),苯乙酸(6),E-1-(4-hydroxyphenyl)-buten-3-one(7),5个吲哚类生物碱:1,3-二氢-2H-吲哚-2-酮(8),3-吲哚甲酸(9),5-吲哚甲醛(10),3-(propan-2-yliden)indolin-2-one(11),3'',3''-dimethylspiro[indolin-3,2''-oxiran]-2-one(12)和4个核苷:腺嘌呤(13),脱氧腺苷(14),2''-脱氧尿苷(15)和胸苷(16)。结论 化合物1~16为首次从双尖山海绵M. biacuta中获得;化合物11和12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深海来源曲霉16-02-1的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活性跟踪模式,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代谢产物,结合化学反应的理化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采用MTT法测试抗肿瘤活性,纸片法测试抗真菌活性。结果从曲霉16-02-1产物中分离鉴定了新曲霉酸(1)、ferrineoaspergillin(2)、(2’S)-4-甲氧基-3-(2’-甲基-3’-羟基)丙酰基-苯甲酸甲酯(3)、黄曲霉素(4)、环(反式-4-羟基-L-脯氨酸-L-亮氨酸)(5)、环(反式-4-羟基-L-脯氨酸-L-苯丙氨酸)(6)、尿嘧啶(7)和(11S)-新羟基曲霉酸(8)等8个化合物。化合物1~8对人癌细胞K562、HL-60、HeLa、BGC-823有一定抑制作用,在100μg.mL-1浓度下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在33.6%~43.6%之间,1和8还对白色念珠菌和土曲霉表现出较弱抑菌活性。结论首次从深海来源真菌产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和8,其中1为曲霉16-02-1的主产物,发酵产率28.8mg/L。首次报道3的2’S和8的11S绝对构型、8的13 C NMR数据及其在DMSO-d6和CD3OD中的1 H NMR数据、以及8在DMSO-d6中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的NMR证据。化合物2~4和8对部分人癌细胞的抑制活性亦首次测试报道。  相似文献   

9.
沙利度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合成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N-取代沙利度胺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方法以2.氨基-β-D-吡喃葡萄糖盐酸盐为原料,经过6步反应得到化合物N-(3’,4’,6'-三乙酰-1’-溴代吡喃葡萄糖)-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该化合物经过溴代、取代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通过对4T1细胞存活率的测试测定20个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设计合成的20个目标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所有化合物均经过1H-NMR谱确证,部分化合物经IR、MS谱确证。结论所有目标化合物对4T1细胞均具有-定的抑制生长作用。表明所合成的沙利度胺衍生物均有-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0.
1-(5-取代糠基)吲哚啉-2-酮衍生物的合成和初步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具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新型吲哚啉-2-酮类化合物,本研究以5-甲酰基-2,4-二甲基-1H-吡咯-3-羧酸乙酯与5位不同取代的吲哚啉-2-酮(2a~2d)为原料,首先经缩合得3-吡咯亚甲基-吲哚啉-2-酮(3a~3d),再经N烃化反应得到1-(5-甲酰基糠基)-3-(吡咯亚甲基)-吲哚啉-2-酮(4a~4d),然后与吲哚啉-2-酮缩合得到以5-亚甲基糠基连接的双吲哚啉-2-酮化合物(5a~5d)。所合成的12个新型吲哚啉-2-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确认。采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测试所合成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中6个化合物对SPC-A1肺癌肿瘤株体外抑制活性优于舒尼替尼,特别是化合物5a~5d, IC50值均小于5 μmol·L-1,值得作为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真菌无活性野生株产紫青霉G59的庆大霉素抗性突变株2-5-3-1新产抗肿瘤活性产物。方法在活性跟踪和薄层检测指导下,通过与原始菌样品直接对照,利用液液萃取、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重结晶等技术,分离纯化活性产物。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用MTT法测试样品对K562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从突变株2-5-3-1发酵物中分离鉴定了麦角甾醇(1)、fructigenine A(2)、rugulosuvine A(3)、大黄素(4)和ω-羟基大黄素(5)。化合物1~5在100μg/ml浓度下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2.8%、60.8%、41.2%、84.6%和37.1%,其中1、2和4的IC50分别为93.1、58.4和30.0μg/ml。结论化合物1~5均为产紫青霉G59不生产而突变株新产抗肿瘤活性产物。用DMSO介导的庆大霉素抗性筛选方法可以将无活性真菌野生株转化成活性突变株并供新产活性产物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阐明海泥青霉Penicillium sp.WF-06的抗肿瘤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28℃下,130r/min摇床发酵7d培养生产菌WF-06,活性跟踪分离纯化WF-06发酵液中的活性单体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ESI MS、UV、IR、NMR等)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采用细胞形态镜检、MTT方法评价单体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蒲葵子Livistona chinesis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蒲葵子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苜蓿素(1),棕榈酸(2),油酸(3),十六碳酸乙酯(4),亚油酸乙酯(5),十六烯酸乙酯(6),菜油甾醇(7),胆甾醇-3-O-β-D-葡萄糖苷(8),荭草苷(9),异荭草苷(10),牡荆素(11),异牡荆素(12),异鼠李素-3-O-β-葡萄糖苷(13),谷甾醇(14),豆甾醇(15).结论 化合物4、6、8~13为首次从蒲葵子中分离得到,9、11、12为首次从棕榈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阐明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山楂叶体积分数为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芳香族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乙氧基-4-羟基苯甲酸(1)、3,4-二甲氧基苯丙醛(2)、对乙氧基苯甲酸(3)、对甲基苯甲酸(4)、对羟基苯甲酸(5)、3-甲氧基-4-甲基苯甲酸(6)、对甲氧基苯丙酸(7)、对甲氧基苯丙醛(8)、反式对乙氧基桂皮酸(9)、1-(3,4,5-三甲氧基苯基)乙烷-1’S,2’-二醇(10)、3-甲氧基对羟基苯甲醛(11)、对羟基苯甲醛(12)、6-羟基苯甲酸苄酯-2-O-β-D-葡萄糖苷(13)。结论化合物1、2为新天然产物,3~13为首次从山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从菊科石胡荽属植物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L.)A.Br.etAschers.)的干燥全草中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醇乙酸酯(1),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2),β-谷甾醇(3),棕榈酸(4),木栓酮(5),短叶老鹳草素(6),苯甲酸(7),紫花牡荆素(8),艾香素(9),胡萝卜苷(10)。其中化合物2、5,7~9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从薄荷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委陵菜酸(tormenticacid,1),野椿酸(eusc叩hicacid,2),乌,$-@(ursolicacid,3),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4),尿嘧啶(uracil,5),琥珀酸(succinicacid,6),(9E)-8,11,12-trihydroxyoctadecenoicacidmethylester(7),neoechinulinA(8)。化合物1,2,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7和8为在唇形科中首次分到。  相似文献   

17.
刺山柑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刺山柑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及反相硅胶(Rp-18)柱层析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刺山柑果实8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二氢-4羟基-5-羟甲基-2(3H)呋喃酮(1)、7-hydroxy-2-oxoindolin-3-ylaceticacid(2)、吲哚-3-甲醛(3)、尿嘧啶(4)、山柰酚芸香苷(5)、芦丁(6)、(6S)-hydroxy-3-oxo-a-ionol(7)、spionosideB(8)、β-谷甾醇(9)、β-胡萝卜苷(10)、β-胡萝卜苷-6′-硬脂酸酯(11)、肌醇(12)和尿苷(13)。结论化合物1~3,12和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从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Merr.]全草8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蒙花苷(1),5,4′-二羟基-3,7-二甲氧基-6-甲基黄酮(2),内消旋二氢愈创木脂酸(3),β-蜕皮甾酮(4),24(S)-5α-lanost-9(11)-ene-3β,24,25-triol(5),积雪草酸(6),对羟基苯甲酸(7),反式桂皮酸(8),松柏醛(9),芥子醛(10),尿嘧啶(11)。其中化合物1~5和7~11为首次从葎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黑老虎根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黑老虎根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valeroyl-binankadsurin A(1)、kadsuralignan J(2)、acetyl-binankadsurin A(3)、五味子甲素(4)、去氢二异丁香酚(5)、内消旋二氢愈创木脂酸(6)、豆甾-4-烯-3-酮(7)、没食子酸(8)、水杨酸(9)、2-甲氧基苯甲酸(1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1)、5-羟甲基糠醛(12)、天师酸(13)、α-棕榈酸甘油酯(14)。结论化合物5、7~11、13、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蒙古黄芪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法结合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蒙古黄芪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aR,11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1),(3R)-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2),5′-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3),芒柄花苷(4),(6aR,11R)-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5),(3R)-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6),5′,7-二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7),芒柄花素(8),黄芪甲苷(9),黄芪皂苷II(10),蔗糖(11),腺嘌呤核苷(12),十六烷酸单甘油酯(13),十六烷酸(14)。结论化合物5,7,11~14为首次从黄芪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蒙古黄芪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