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胆汁回输在胆管损伤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胆管损伤病人在应用自体胆汁回输中其电解质、营养指标情况,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10例胆管损伤修补和胆汁外引流病人,于术后第3~9天采用鼻肠管进行自体胆汁回输,统计病人电解质、营养指标并计算住院日;将其结果与同期随机分组的胆管损伤术后10例病人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胆汁回输在胆管损伤修补术后应用,可更好地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改各营养状况和减少住院日。结论:自体胆汁回输对胆管损伤术后恢复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体胆汁回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胆道术后病人行胆汁回输护理促进疾病恢复,。方法:对34例胆道术后病人行胆汁回输总结对自体胆汁回输的护理。结论:通过对34例胆道术后病人行胆汗回输的护理,总结了对自体胆汁回输的护理方法,提出了护理要点,认为回强胆汁回输的护理,对疾病恢复有促进作用,缩短了病程,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胆道探查手术后经鼻肠管胆汁回灌的使用情况并观察其效果。方法 于胆道手术前预先放置鼻肠管,手术后的第48h开始,把“T”管引流出的胆汁全部从鼻肠管回灌入肠道,并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通过对照“T”管引流出的胆汁全部丢弃和全部回灌入肠道两种处理方法的比较,病人在术后3d内活动、肝功能的恢复、切口愈合等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胆道探查术后把“T”管引流出的胆汁全部经鼻肠管回灌入肠道,对病人的康复和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汁回输术在患者胆管手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胆管系统疾病病人在胆管手术后行胆汁回输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分别在术后第2~7 d行胆汁回输,胆汁回输后患者的消化功能恢复快,水电解质的失衡发生率低,并能改善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日。与同期胆管系统疾病但没有行胆汁回输治疗的病人比较疗效,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胆管手术后通过胆汁回输治疗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汁回输在低体重患者胆道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2例低体重胆道疾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胆汁回输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于术前、术后第7天检测两组患者肝功能、营养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体重下降、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禁食期每日输液量。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胆汁回输组患者术后TBIL、ALT下降幅度和血清ALB、PRE升高幅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术后体重与术前相比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降较胆汁回输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回输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禁食期每日输液量低于对照组。结论低体重患者胆道术后行胆汁回输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胆汁(胃液)回输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方法对外科2005--2007年13例因各种原因行胆道(胃肠道)外引流病人中,通过鼻空肠导管或空肠造瘘管途径开展胆汁(胃液)回输。结果胆汁(胃液)回输维持电解质平衡,减少补液,改善了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防治肠道细菌易位加重感染,增强免疫功能,缩短住院时间。结论早期自体胆汁(胃液)回输,安全、可靠、简便,在临床上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将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对照组25例采用鼻胃管。两组的营养液均使用Nutricia产品能全力或百普力,营养液均应用喂养泵或输液泵持续匀速输注。观察两组营养指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ICU时间。结果两组的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胃潴留、呕吐、返流、误吸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住ICU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危重患者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联合鼻肠营养管行外引流胆汁回输及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行PTCD同时留置复尔凯鼻肠营养管组(试验组)和单纯行PTCD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内脏蛋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TB-2等与术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肝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内脏蛋白指标ALB、TRF、PRE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对ALB、PRE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TRF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TRF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PTCD外引流胆汁回输结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肝功能及内脏蛋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梁炜 《广西医学》2009,31(5):682-684
目的探讨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将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对照组25例采用鼻胃管。两组的营养液均使用Nutricia产品能全力或百普力,营养液均应用喂养泵或输液泵持续匀速输注。观察两组营养指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ICU时间。结果两组的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胃潴留、呕吐、返流、误吸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住ICU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危重患者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总结10例腹部术后需肠内营养联合胆汁回输患者的护理,包括:引流管、胆汁收集、胆汁回输及肠内营养的护理.认为腹部术后肠内营养联合胆汁自体回输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减少补液、改善营养、维持电解质平衡,有助于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1.
张海丽  徐仲璇  李玉洁 《吉林医学》2011,32(26):5519-5520
目的:探讨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插管时导丝的留置时间在危症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将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观察组25例在鼻肠管插入胃内后导丝退出管口3 cm后留置6 h;对照组25例鼻肠管插入胃内后导丝完全退出。两组的营养液均为瑞素,均应用喂养泵持续匀速输注。观察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鼻肠管呛咳时滑出、患者的营养状况观察组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导丝在插入胃内后退出3 cm并导丝在胃内留置6 h的危重患者进行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更能提高一次性插管率,更为安全、有效的给予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减少术后胆法丢失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回输型胆道T管,于术中将回输管通过奥迪氏括约肌插入小肠,术后将T管引流的胆法从回输管中回输至小肠中,结果:42例患者通过本法成功地完成了胆法回输,术后患肖化功能的恢复,肌体机能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回输型胆道T管应用于胆道探查术后,可以有效地避免胆法丢失,维护术后水电解质平衡,促进病人术后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3.
鼻肠管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秋兰 《华夏医学》2006,19(5):873-874
目的:探讨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对32例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置入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并进行针对性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营养状况,预防不良反应。结果:本组4例发生腹泻,经减慢输注速度或降低营养液浓度后症状缓解;10例发生咽部炎症,给予草珊瑚含片治疗后缓解,32例患者均治愈。结论: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安全有效,良好的护理配合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复尔凯螺旋鼻肠管早期予以空肠内营养(EN)在急性重症胰腺炎(ASP)中的应用原则、方法及疗效。方法32例ASP患者在临床综合治疗的前提下,早期放王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并给予空肠内营苯,观察空肠营养组与对照组炎症反应指标的变化及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的对比分析。结果32例ASP患者在入院后3~11d,平均第七天给予肠内营养,与对照组相比较,其血沉及C-反应蛋白呈明显下降趋势,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SP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早期予以空肠内管养对于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炎症反应的作用显著,可以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ASP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腹部术后患者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于术后12h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留置鼻胃管,以肠外营养为主,等肠蠕动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生活指标、生化指标、胃肠道恢复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及营养代谢障碍,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肠蠕动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腹部术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代谢需要,改善肠道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减轻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6年3月期间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行开腹手术取石,观察组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切开胆管取石术(LCBDE),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补液、术后恢复、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21.36±14.36)min、术中补液量(2475.65±520.70)mL、术后排气时间(20.96±5.25)h、下床活动时间(14.56±4.26)h、术后住院时间(6.69±0.68)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并发症风险低、术后恢复效果高,应推广使用该微创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自体血回输与异体输血对择期行脊柱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在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骨科行脊柱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术中只进行自体血回输的患者20例(A组)和术中仅输入异体血的患者20例(B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主要血常规指标、手术前后体温、术后恢复指标及用血费用。结果 A组患者术后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指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用术中血量达到或超过4 U,自体血回输费用低于异体输血费用。结论自体血回输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指标。在用血量较大的情况下,自体血回输可以降低用血费用。  相似文献   

18.
施海燕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1,31(6):484-485,48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经鼻肠管应用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3月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7例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时间顺序分成全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外周总淋巴细胞水平术后第2天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术后第l4天后逐渐恢复,与术前变化不显著(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的各个并发症发生率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全肠外营养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肛门排气时间及营养支持的时间,较全肠外营养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经鼻肠管合理应用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水平,促进肠蠕动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成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行肠外营养与同时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食管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接术中是否留置鼻肠管分成A、B两组,每组45例,A组术后单纯留置胃管作胃肠减压同时行静脉肠外营养,B组除留置胃管外,同时留置鼻肠管从术后第一天开始行肠内营养,监测术前和术后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浆蛋白(ALB)、前清蛋白(PA)和转铁蛋白(TF),观察并比较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和住院时间等。结果术后7d和14dB组Hb、PA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胃肠道功能恢复要早,住院时间缩短。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在肠外营养的同时留置鼻肠管早期行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留置胃管减压予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0.
黄蓉  张菊明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3):1600-1601
目的:探讨脾破裂手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选择75例脾破裂手术患者,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采用自体血回输,对照组采用异体输血,比较两组异体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清电解质变化及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平均输入异体血(299.16±38.65)ml;对照组平均输入异体血(1050.28±72.57)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电解质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中仅用自体输血者无输血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在脾破裂手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安全有效,可节约血源,减少异体输血量,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