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高分辨率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波技术检测了507例患者颈动脉,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97例)和对照组(110例)。所有患者均测定血压、血脂、尿酸(UA)、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cy)、胆红素等水平,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间吸烟、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UA、Hcy和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LDL-C、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Hcy和TG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HDL-C为保护因素。【结论】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而新的危险因素可以成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河北省围场县40岁以上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1560例作为分析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情况分为2组.正常组IMT<1.0 mm,720例.颈动脉硬化组,IMT≥1.0 mm,840例.采集患者性别、年龄、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等病史资料,身高、体重指数、及血压等体格检查资料,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等检验资料.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显著相关(P<0.01).体重指数、高血脂、尿酸等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饮酒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性别之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有所差别.男性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女性组,男性组动脉粥样硬化组吸烟史患者明显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河北省围场县40岁以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吸烟等都是可控的危险因素.平衡饮食,适当运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减少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10例,根据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A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患者B组在年龄、糖尿病病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尿酸(SUA)水平均高于A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尿酸水平、年龄,糖尿病病程、LDL-C是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血清胆红素与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测定96例高血压病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及选择性抑制法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30例对照组的TBIL、DBIL、IBIL、TC、TG、LDL-C、HDL-C、ox-LDL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高血压病组的TBIL、IBIL血清胆红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组的TC、LDL、ox-LDL的值均高于对照组,而HDL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TBIL、DBIL、IBIL与ox-LDL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与血脂相关,能参与脂质代谢,低血清胆红素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体检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我院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人员进行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64.0%,其中,男性为81.8%,女性为38.7%.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在年龄(P=0.000)、性别(P=0.000)、高血压病的发生率(P=0.000)、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P=0.008)、尿酸(UA)水平(P=0.002)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体重指数(BMI)(P=0.247)、血糖(P=0.684)、总胆固醇(TC)(P=0.891)、甘油三酯(TG)(P=0.99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65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0.948)及BMI(P=0.649)、TC(P=0.738)、TG(P=0.800)、LDL-C(P=0.855)、血糖(P=0.888)不同级别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年龄、性别有关.健康体检中应增加血尿酸水平的检测,以利于早期识别、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颜文飞 《当代医学》2013,(10):112-1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云南省老年病医院脑梗死1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123例,动脉粥样硬化无斑块组37例)与150名健康对照组,检测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8.00%,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76.88%,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与对照组相比,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浓度显著高。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明显降低。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相比,血清TG、LDL-C、Lp(a)浓度显著增高。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血清TG、TC、LDL-C、Lp(a)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3):323-326
目的:研究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对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A组,2型糖尿病未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B组,健康体检者作为C组。测定各组受试者血清中PCSK9、脂质代谢指标、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的含量。结果:A组和B组血清中PCSK9、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CyPA、对氧磷酶-1(PON-1)、PON-3、丙二醛(MDA)、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的含量均显著高于C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I(ApoAI)的含量均显著低于C组;A组血清中PCSK9、TG、TC、LDL-C、ApoB、CyPA、PON-1、PON-3、MDA、8-iso-PGF2α的含量均显著高于B组,HDL-C、ApoAI的含量均显著低于B组;A组中PCSK9高水平亚组血清中TG、TC、LDL-C、ApoB、CyPA、PON-1、PON-3、MDA、8-iso-PGF2α的含量均显著高于PCSK9低水平亚组,HDL-C、ApoAI的含量均显著低于PCSK9低水平亚组。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的PCSK9能够影响脂质代谢过程、增强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赖伟权   《中国医学工程》2011,(6):136-136,138
目的探讨并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中膜厚度(IMT)以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观察组(无颈动脉斑块)与对照组(有颈动脉斑块)。结果甲组患者的性别比、吸烟率、高血压病患病率及年龄、收缩压、FBG、2hPG、TC、LDL-C均值高于乙组,HDL-C均值低于乙组。结论高龄、男性、吸烟、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均为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李同英 《中外医疗》2014,(18):14-15
目的探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病情活动期血清脂质代谢紊乱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0例病情活动期未用激素以及免疫调节药物治疗的早期RA患者进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l(apoAI)、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检测,观察RA患者活动期血清脂质代谢特点。结果①病情活动期未经治疗RA患者中发生血症代谢异常总例数是45例,占90%,异常的发生率分别是:高LP(a)血症为68%、低apoAI血症为40%、低HDL-C血症为30%、高TG血症为22%、高apoB血症为22%、高TC血症为16%、高LDL-C血症为16%。②早期RA病情活动期42例女性患者与8例男性患者于血脂差异无显著性;③早期RA病情活动期Tc、LDL-C、apoB与年龄、BMI呈正相关;TG与BMI呈正相关;HDL-C与CRP、DAS28呈负相关,apoAI与DAs28呈负相关。结论 RA患者血脂异常影响着AS的发生而发展,年龄、病程、BMI等因素影响着RA的预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减轻RA危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3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彩色超声检查,将108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126例未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年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尿微量清蛋白(UMA)等因素,并对因素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FBG、2 hPBG、TG、HDL-C、HbA1c、LDL-C、FINS、U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FBG、LDL-C、HbA1c、UMA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应同时进行多因素全面控制,尤其应注意血糖、血压、脂代谢和UMA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李林娟  刘鑫  张永莉 《广东医学》2013,34(2):291-29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8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52例。另收集健康体检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记录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一般生化指标。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BMI、SBP、FPG、TC、LDL-C、HbA1C及血清visfatin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WHR及IM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BMI、WHR、SBP、FPG、TC、LDL-C、HbA1C、IMT及血清visfatin,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visfatin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并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2.
姚永江  高延辉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1):1366-1367
目的探讨三子养阴汤辅治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按患者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二联降压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三子养阴汤治疗,均治疗3个月。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计算脉压差,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中医证候积分,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除对照组TG外,两组血压、TG、TC、LDL-C、IMT及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HDL-C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血压、TG、TC、LDL-C、IMT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HDL-C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00%vs85.00%,P〈0.05)。除观察组1例患者左前臂出现一过性皮肤瘙痒症状外,均未见其他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三子养阴汤辅治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能够有效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78例高血压病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正常颈动脉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糖尿病史和血压,测定尿酸及其他生物化学指标.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颈动脉组.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血脂、血压的相关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控制血压,缓解IR,防止IR综合征的发生,延缓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方法将105名绝经后女性分为单纯糖尿病组45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名。检测各组年龄、空腹胰岛素(FINS)、雌二醇(E2)、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GHb A1c)、体重指数(BM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糖尿病组FINS、TG、TC、LDL-C、SBP、DBP、GHb A1c、HOMA-IR、BMI均升高,E2均降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E2下降,FINS、SBP、DBP、HOMA-IR均升高。相关分析显示,E2与FINS、TC、LDL-C、HOMA-IR、SBP、BMI相关;HOMA-IR与TG、TC、LDL-C、BMI相关。结论雌激素水平异常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紊乱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赵梅花  闫峻  黄丽明  赵红宇 《海南医学》2016,(14):2270-227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体检符合高尿酸血症诊断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高尿酸血症组,以同期体检血尿酸值正常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非高尿酸血症组,连续跟踪观察5年,100例完成随访,其中高尿酸血症组46例,非高尿酸血症组54例。比较两组受检者基线时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肪含量(Fat%)、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观察以上各指标5年的变化,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基线时两组受检者的BMI、WHR以及Fa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SBP、DBP、FBG、TG、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随访期间,高尿酸血症组血尿酸水平均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与非高尿酸血症组各自组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8例(39.1%),非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1例(20.4%),高尿酸血症组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组基线时血尿酸水平偏高(OR=0.049,95%CI=0.003~0.784)和Fat%超标(OR=0.277,95%CI=0.082~0.939)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应早期加强高尿酸血症的干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 258例T2DM患者中共检出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86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达33.3%。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HbA1c、ISI、TG、LDL-C等因素均具有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ISI、TG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SBP、2 h BG、ISI、TG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控制及预防,防止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胡轩 《陕西医学杂志》2013,(12):1599-160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合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血压及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30例2型糖尿病患者非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A组,30例高尿酸血症非2型糖尿病患者为B组,3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为C组,另随机选取我院门诊健康查体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D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量其血压和血脂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非高尿酸血症组患者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高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②高尿酸血症非2型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压收缩压、TC、TG、LDL-C升高,HDL-C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与正常组患者相比血压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降低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④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与糖尿病非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相比血压收缩压、TC、TG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与高尿酸血症非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血压收缩压、TC、TG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血压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均明显升高,HDL-C降低。在临床工作中,治疗胰岛素抵抗的同时降低高尿酸血症可能会收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比值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比值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健康医学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脂检测的4 282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相关因素〔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腰围、体质指数、血压和血糖、血红蛋白、血尿酸、TC、三酰甘油(TG)、LDL-C、HDL-C、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家族史〕进行分析。结果4 282例体检者中1 438例(33.6%)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2 844例(66.4%)未发现明显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年龄、性别、吸烟、血糖、收缩压、LDL-C、HDL-C、超敏C反应蛋白均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若用LDL-C/HDL-C和TC/HDL-C分别替代LDL-C、HDL-C或者TC和HDL-C,LDL-C/HDL-C和TC/HDL-C比值仍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与TC/HDL-C比值(β=0.1760)相比,LDL-C/HDL-C比值的偏回归系数(β=0.3292)更高。结论当用于预测颈动脉粥样斑块时,LDL-C/HDL-C比值比TC/HDL-C比值更具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内二科诊治的4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1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纳入高尿酸组,余339例患者纳入正常尿酸组,测定并记录其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DBP、TG、LDL-C及UAER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eGFR明显低于正常尿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BMI、eGFR、UAER为T2DM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2DM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与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蛋白尿及肾功能受损有关.对于T2DM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尿酸水平,注意控制体重、血脂,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高血压病患者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和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94例高血压病人,按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两组;选择74例高血压病病人,按有无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为两组,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测量血压、血脂、血糖,计算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即TG/HDL的比值的对数值).结果 与不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病组相比,合并冠心病组的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餐后2小时血糖(2hBG),致动脉硬化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TC,AIP差异最显著(P<0.01).与不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组的高血压病相比,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IP差异有显著性(P<0.05),AIP最明显(P<0.01).结论 AIP间接反映LDL-C颗粒的大小,可作为高血压病发生血管粥样硬化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