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目的 利用铁调素基因敲除雄性小鼠构建铁蓄积小鼠模型,观察小鼠铁代谢指标以及骨微结构的改变,探讨慢性铁蓄积对小鼠骨转换、氧化应激指标的动态作用。方法 根据基因鉴定将小鼠分为铁调素敲除组(KO组)与野生型组(WT组),正常饮食,分别在7、12、18月龄作为观察点,检测小鼠体重、胫骨铁含量,肝脏铁染色,分析小鼠股骨骨微结构,检测血清铁调素、铁蛋白、骨转换指标骨钙素(OCN)、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水平以及反映氧化应激水平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比较两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异,各时间点KO组小鼠的血清铁调素指标均显著低于WT组小鼠,KO组小鼠的血清铁蛋白、肝铁、骨铁含量均显著高于WT组小鼠;KO组小鼠纵向比较提示随着年龄增大,铁蓄积越来越明显。Micro-CT结果显示,与WT组小鼠比较,KO组松质骨BMD、Tb.Th、BV/TV、Tb.N、ConnD均显著下降(P<0.05),Tb.Sp、SMI显著升高(P<0.05)。KO组小鼠皮质骨面积低于WT组小鼠。横向同年龄比较,KO组小鼠的血清OCN、SOD水平均显著低于WT组小鼠(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去卵巢结合蔗糖铁诱导家兔铁蓄积状态骨质疏松模型,以期为有关铁蓄积状态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基础。方法将30只5月龄的新西兰雌性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去势组和铁蓄积组;每组分别于术前1天检测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1NP),1型胶原羟基末端肽(CTX)及血清铁蛋白水平,并行腰椎骨密度测量;去势组和铁蓄积组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对照组仅切开卵巢周围部分脂肪;1周后铁蓄积组耳缘静脉注射蔗糖铁,剂量为15 mg/kg,每周1次,共12周;对照组和去势组以同样方式和频次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所有组分别于术后4、8、12、16、20、24周检测血清P1NP,CTX及血清铁蛋白水平,并行腰椎骨密度测量。结果 (1)所有家兔注射蔗糖铁后均未出现昏迷、抽搐、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不良反应或致死的情况;(2)铁蓄积组血清铁蛋白水平在造模后8、12、16、20及24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铁蓄积组与去势组血清P1NP,CTX水平在造模后12周、16周、20周及24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铁蓄积组血清P1NP,CTX水平在造模后20周及24周均明显高于去势组(P0.05);(4)铁蓄积组与去势组腰椎骨密度丢失百分率均在造模后第24周超过25%(33.72%、25.92%)。结论去卵巢结合蔗糖铁可成功建立家兔铁蓄积状态骨质疏松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本院88例老年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88例老年T2DM骨量减少患者作为对照A组,88例老年T2DM骨量正常患者作为对照B组。比较各组血清Cys-C、25(OH)D3、BGP水平、血糖指标、血脂指标、骨矿物质密度(BMD),分析研究组血清各指标水平与血糖指标、血脂指标、BMD的相关性。研究组均行常规对症治疗6个月,依据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发生者、未发生者,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各指标水平及变化值,分析其对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Cys-C水平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25(OH)D3、BGP水平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Cys-C水平与BMD呈负相关,25(OH)D3、BGP水平与BMD呈正相关(P<0.05);发生者治疗前后血清Cys-C水平高于未发生者,25(OH)D3、BGP水平低于未发生者,各指标变化值低于未发生者(P<0.05);血清各指标变化值降低可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P<0.05);治疗3个月后血清各指标变化值联合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AUC大于治疗1个月后(P<0.05)。结论 老年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Cys-C水平升高,25(OH)D3、BGP水平降低,联合检测其水平变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输血相关铁过载患者在使用去铁胺(DFO)降铁治疗后骨密度的变化,探讨去铁胺对铁过载骨质疏松患者辅助治疗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研究22例输血相关铁过载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患者DFO降铁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和血清生化指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非参数检验分析研究患者DFO降铁治疗前后骨密度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进行DFO有效的铁螯合治疗后,患者血清铁蛋白(Fer)明显下降,由基线水平的2019.95±630.77 ng/m L降至843.61±91.01 ng/m L(P0.05);股骨颈和腰椎的骨密度明显增加,分别由基线水平的0.73±0.12 g/cm2、0.92±0.14 g/cm2增加至0.77±0.09 g/cm2、0.94±0.14 g/cm2(P0.05);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者分别由治疗前的4、12、6例变为治疗后的10、11、1例(P0.05)。结论 DFO降铁治疗可改善输血相关铁过载患者的低骨量状态。本研究为DFO可能用于伴有铁过载的骨质疏松症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有意义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甲磺酸去铁胺对精索静脉曲张睾丸支持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细胞实验选择小鼠睾丸支持细胞TM-4,设置对照组(A组)、甲磺酸去铁胺+对照组(B组)、氯化钴组(C组)、甲磺酸去铁胺+氯化钴组(D组)。C组和D组加入400 μmol/L氯化钴,随后培养细胞24 h构建精索静脉曲张氧化应激模型。B组和D组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输血相关铁蓄积患者的骨密度,探讨继发性铁蓄积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54例输血相关铁蓄积患者资料,检测患者每次输血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以及相关生化指标,并检测研究结束时患者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以及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Pearson或Spearman直线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研究患者骨密度与铁代谢指标、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平均血清铁蛋白水平为1273.14 ng/ml,明显升高,平均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T/Z值分别为-1.75和-1.48,低于正常人水平;将患者分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3组,3组患者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以及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分为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和正常骨量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患者36例,占总数67%,与正常骨量组相比,这些患者年龄大,接受输血治疗的时间长,糖尿病发病率高,血清白蛋白低以及血清铁蛋白高和转铁蛋白低;相关分析提示腰椎或股骨颈骨密度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输血治疗时间、血清铁蛋白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行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和血清铁蛋白是影响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矫正年龄因素,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与血清铁蛋白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和-0.40(P0.05)。结论输血相关铁蓄积患者存在骨密度降低,骨密度与体内铁蓄积水平呈负相关。本研究为继发性铁蓄积与骨质疏松研究提供了新的临床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小剂量反复多次低分子右旋糖酐铁和蔗糖铁静脉用药后对慢性肾衰竭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方法 以5/6肾大部切除术建立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右肾切除术后第4周,将实验大鼠分为4组:低分子右旋糖酐铁(糖酐铁)组、蔗糖铁组、对照组、假手术组。观察6周,检测各组大鼠体内氧化应激、铁代谢等指标。 结果 糖酐铁组和蔗糖铁组大鼠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而两铁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大鼠的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 < 0.05);两铁剂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而两铁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酐铁组和蔗糖铁组血浆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显著高于对照组[(127.84±21.19) μmol/L、(134.21±29.38) μmol/L比 (81.83±19.93) μmol/L,P < 0.05],而两铁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铁剂组大鼠血浆丙二醛(MDA)高于对照组,而蔗糖铁组高于糖酐铁组[(6.06±0.73) nmol/L比(4.99±0.80) nmol/L, P < 0.05]。糖酐铁组、蔗糖铁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 < 0.05),而蔗糖铁组显著低于糖酐铁组和对照组[(2123.11±74.78) nmol&#8226;ml-1&#8226;min-1比(2352.84±163.90) nmol&#8226;ml-1&#8226;min-1、(2310.23±125.99) nmol&#8226;ml-1&#8226;min-1,P < 0.05]。 结论 静脉补铁可部分纠正5/6肾大部切除肾衰竭大鼠的贫血,改善铁代谢指标。反复静脉小剂量补铁对慢性肾衰竭大鼠氧化应激状态有不良影响,而低分子右旋糖酐铁的不良影响低于蔗糖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每周透析2次(4 h/次);B组:每周透析3次(4 h/次),A组和B组前30 d加用蔗糖铁治疗,为A1、B1组,后30 d改为蔗糖铁加左卡尼汀治疗,为A2、B2组。另取健康体检对象15例为C组。A、B两组每次治疗前1 h、治疗后1 h采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5 ml。检测以下指标:人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血清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Hct)、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sn,SF)、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SAT)、尿素氮(BUN)、肌酐(SCr)、白蛋白(albumin,Alb)、总蛋白(total protein,TP)。设计预实验,用于检测试剂盒和仪器的稳定性,并关注C组检测的结果是否在试剂盒和仪器规定的正常范围之内、分析试剂盒和仪器的稳定性,分析最佳取样量。结果 A2、B2组使用左卡尼汀和蔗糖铁患者MDA明显下降(P0.05),而GSHPX水平明显升高(P0.05),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无论左卡尼汀使用与否,透析次数3次患者的MDA、GSHPX以及SOD高于透析次数为2次的患者。结论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氧化应激起到了显著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绝经后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血清铁蛋白与维生素D的相互关系,探讨铁蓄积对绝经后髋部脆性骨折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分析240例绝经后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资料,患者均检测血清铁蛋白(Fer)、25(OH)D3、骨转换及生化指标。按每10岁为1个年龄组,方差分析统计各组血清Fer、25(OH)D3和骨转换指标随年龄变化情况;按血清铁蛋白水平分组,t检验分析Fer正常组和Fer升高组25(OH)D3和骨转换指标的差异;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明确血清Fer与 25(OH)D3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血清Fer普遍升高,而且随增龄而增加,25(OH)D3普遍降低,随增龄而下降(P <0.05);血清Fer升高组血清25(OH)D3水平明显低于Fer正常组(P<0. 05);血清Fer和25(OH)D3水平存在负相关(r= -0,22,P =0.001),矫正年龄因素,二者仍然负相关(r= -0.19,P= 0.004);血清Fer与骨转换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绝经后脆性骨折患者存在铁蓄积和低维生素D状态,二者存在负相关。该结果为铁蓄积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铁过载小鼠骨质疏松模型中血清骨转换指标的变化.方法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枸橼酸铁铵建立对照和高铁小鼠模型.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测定小鼠双侧股骨中段和第四腰椎骨密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铁蛋白、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5b)、Ⅰ型胶原C端肽(CTX)、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含量.结果 高铁组小鼠双侧股骨中段和第四腰椎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铁组小鼠血清中铁蛋白、TRAP-5b、CTX、RANKL含量分别为(269.72±54.06) μg/L、(41.46 ±8.00) U/L、(7720.00 ±3554.00) pmol/L、(94.22±29.79)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 101.18±17.10) μg/L、(19.57±9.02)U/L、(3140.00 ±632.00) pmol/L、(47.70±15.08) ng/L(P<0.05);BALP、BGP含量分别为(7.84±1.74) μg/L、(58.54±4.60) 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18.63±6.23) μg/L、( 100.99±18.22) μg/L(P<0.05);OPG含量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铁过载可能通过抑制骨形成,促进骨吸收引起小鼠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