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Claudin-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2例普通型导管增生(UDH)、19例非典型性导管增生(ADH)、1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12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导管癌(IDC)、16例有淋巴结转移的IDC组织中Claudin-1的表达情况。结果Claudin-1主要表达于乳腺上皮细胞,表达模式为细胞膜/浆型;与UDH组和ADH组比较,Claudin-1在DCIS和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淋巴结转移的IDC组中的表达显著降低或消失(P〈0.01)。结论在普通型导管增生-非典型性导管增生-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Claudin-1的表达逐渐减弱并消失;Claudin-1可用于乳腺良性上皮增生与乳腺癌的鉴别,但不能用于区别UDH和ADH;Claudin-1可作为乳腺癌诊断的一种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袁雪芹  荆福祥  袁雪英 《吉林医学》2011,32(16):3208-3210
目的:探讨CK5/6、p63标记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根据WHO(2003)乳腺肿瘤分类标准收集乳腺普通型增生(UDH),非典型增生(ADH),原位癌(DC IS)和浸润性导管癌(IDC)标本各12例。应用免疫组化进行CK5/6、p63检测,观察其在不同类型病变乳腺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水平。结果:在UDH中,CK5/6阳性的细胞主要分布于肌上皮和腔内的腺上皮,腺腔中的阳性细胞排列呈马赛克状;p63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两种标志物均呈中-重度阳性着色。在ADH中,CK5/6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肌上皮,腺腔内仅见少许腺上皮呈阳性着色;p63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相比UDH而言,CK5/6和p6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减低。在DC IS中,肌上皮CK5/6仅呈轻-中度阳性着色,而腺腔内腺上皮未见明显着色,p63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与ADH相比而言,CK5/6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但p63的阳性表达率未见明显变化。在IDC中,仅1例肿瘤细胞CK5/6呈阳性着色,另外1例肿瘤间质中可见少许p63阳性表达细胞。结论:联合运用CK5/6、p63可鉴别UDH,ADH,DC IS和IDC。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组织甲状腺素受体β1(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β1,TRβ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其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技术,研究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12例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ctal hyperplasia,UDH)、8例乳腺不典型性导管增生(at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24例导管原位癌(due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组织及10例健康成人女性乳腺组织中TRβ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正常乳腺组织、UDH、ADH、DCIS和IDC中,TRβ1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0.0%(0/10)、16.7%(2/12)、37.5%(3/8)、62.5%(15/24)和80.0%(32/40),正常组织TRβ1基因甲基化率与DCIS和I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正常组对DCIS=0.001,P正常组对IDC=0.000);UDH与DCI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9);UDH与I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TRβ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是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和乳腺增生病癌变过程中起重要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4.
郑国文  王俊安  何磊  魏士雄 《西部医学》2020,32(9):1337-1341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cyclin D1蛋白表达与浸润性癌的关系。 方法 选取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2006年7月~2014年7月期间首诊确诊存档的乳腺组织石蜡标本,且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样本共180例,其中癌旁组织24例(癌旁组)、浸润性癌组织74例(浸润性癌组)、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组织82例[包括普通型导管增生(UDH)20例(UDH组)、柱状细胞病变(CCL)15例 (CCL组)、非典型导管增生(ADH)22例(ADH组)、导管原位癌(DCIS)25例(DCIS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cyclin D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cyclin D1阳性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各组组织中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与DCIS组和浸润性癌组相比,癌旁组、UDH组、CCL组的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肿瘤直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P<0.05);cyclin D1阴性组5年总生存率高于cyclin D1阳性组,两组Kaplan Meri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淋巴结转移、cyclin D1阳性是影响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yclin D1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表达水平高可能为浸润性癌的危险因素,cyclin D1表达水平越高,浸润性癌风险越大,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K5/6、CK8/18、SMA、P63、ER在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孝感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003-2013年存档的乳腺IDPL病理标本150例,其中UDH 21例,FEA 46例,ADH 51例,DCIS32例。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各组标本中CK5/6、CK8/18、SMA、P63、ER的表达情况。结果:UDH组CK5/6的表达明显高于ADH组、DCIS组及FE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H组分别与DCIS组及FE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组与FE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基膜侧均未见CK8/18阳性表达,腔缘侧均见阳性表达,在UDH组、FEA组、ADH组、DCIS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基膜侧SMA及P63连续表达,在UDH组、ADH组、FEA组、DCIS组中,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UDH的腔缘侧可见少许散在表达,在ADH、FEA及DCIS的腔缘侧未见表达。UDH组ER的表达分别与FEA组、ADH组、DCI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EA组、ADH组、DCIS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检测CK5/6、CK8/18、SMA、P63、ER,有助于乳腺增生性病变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CK5/6、CK14、SMA、P53、Ki67、ER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intraductal proliferative lesions,IDP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2006-2011年存档的乳腺IDPL病理标本146例,其中病灶旁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DLU,TDLU组)35例、普通型导管增生(UDH,UDH组,其中2例伴大汗腺化生)32例、不典型导管增生(ADH组,ADHⅠ型55例、ADHⅡ型31例,其中5例伴大汗腺化生)86例、导管原位癌(DCIS组,低级别DCIS 20例、中级别DCIS 3例、高级别DCIS 5例)28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组标本CK5/6、CK14、SMA、P53、Ki67、ER的表达情况。结果 ADH组、DCIS组CK5/6、CK14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TDLU组、UDH组(P<0.05或P<0.01),TDLU组CK5/6、CK14阳性表达率与UD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UDH组、ADH组、DCIS组SMA阳性表达率与TDLU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DH组P53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TDLU组、UDH组(均P<0.01),DCIS组P53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TDLU组、UDH组、ADH组(均P<0.01)。UDH组、ADH组、DCIS组Ki67、ER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TDLU组(均P<0.01)。结论 CK5/6、CK14、SMA、P53、Ki67和ER在TDLU、UDH、ADH(ADHⅠ型和ADHⅡ型)及DCIS之间的表达率不同,其表达率有助于TDLU、UDH、ADH(ADHⅠ型和ADHⅡ型)及DCIS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PPARγ、PTEN在乳腺导管上皮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10 号染色体缺失且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脂酶基因(PTEN)在乳腺导管上皮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V-9000二步法免疫组化进行染色,检测30例乳腺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UDH)、30例不典型增生(ADH)、30例导管原位癌(DCIS) 及6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石蜡包埋组织中PPARγ和PTEN的表达.结果:(1)PPARγ在UDH、ADH、DCIS及IDC中的阳性高表达率呈递增趋势,依次为16.7%(5/30)、43.3%(13/30)、50.0%(15/30)、60.0%(36/60);PTEN呈递减趋势,依次为73.3%(22/30)、63.3%(19/30)、40.0%(12/30)、35.0%(21/60).(2)PPARγ在UDH组与ADH组、ADH与IDC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ADH与DCIS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PARγ和PTE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323 6, P<0.05).结论:PPARγ、PTEN在乳腺导管上皮良、恶性病变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检测 PPARγ、PTEN有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和ERβ)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及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乳腺组织6例,乳腺导管普通型增生(UDH) 11例, 非典型性导管增生(ADH) 7例,导管原位癌(DCIS)23例(其中Ⅰ级8例,Ⅱ级11例,Ⅲ级4例)及浸润性乳腺癌(IBC)11例中ERα和ERβ的表达。 结果ERα的表达在UDH、ADH及Ⅰ级DCIS中呈逐渐增高趋势,而在Ⅲ级DCIS及IBC中的表达降低,ERα的表达在UDH与 DCIS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正常乳腺组织到UDH、ADH、DCIS至IBC的发展过程中ERβ的表达逐渐降低,ERβ的表达在正常乳腺组织与ADH、DCIS和IBC中以及UDH与DCIS和IBC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α和ERβ之间表达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从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到浸润性癌的发展过程中ERα和ERβ的表达各不相同,两者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B细胞淋巴瘤因子3(Bcl-3)、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P53基因编码蛋白和增殖细胞核蛋白(Ki-67)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UDH)、柱状上皮病变(CCL)、非典型导管增生(ADH)和导管原位癌(DCIS)组织中Bcl-3、cyclin D1、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 Bcl-3、cyclin D1、P53、Ki-67蛋白在UDH中均少量表达;在CCL、ADH和DCIS中均明显表达,且随着病变的级别升高,阳性率逐渐增高(P<0.05);Bcl-3、cyclin D1、P53和Ki-67蛋白在CCL、ADH和DCIS中着色强阳性(++~+++)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l-3、cyclin D1、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方面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显著提高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组织甲状腺素受体β1(thyroid hormone receptorβ1,TRβ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其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技术,研究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12例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ctal hyperplasia,UDH)、8例乳腺不典型性导管增生(at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24例导管原位癌(due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组织及10例健康成人女性乳腺组织中TRβ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正常乳腺组织、UDH、ADH、DCIS和IDC中,TRβ1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0.0%(0/10)、16.7%(2/12)、37.5%(3/8)、62.5%(15/24)和80.0%(32/40),正常组织TRβ1基因甲基化率与DCIS和I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正常组对DCIS=0.001,P正常组对IDC=0.000);UDH与DCI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9);UDH与I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TRβ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是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和乳腺增生病癌变过程中起重要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精子抗体(AsAb)与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在不孕、流产中的作用及二者关系,进一步 揭示不孕、流产的病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检测345例不孕、流产妇女血清中的AsAb与 EMAb,按AsAb检测结果分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EMAb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原发不孕及自然流产妇女中, AsAb(-)组EMAb阳性率高达16.67%和19.51%,而AsAb(+)组EMAb阳性率高达43.64%和42.86%,显著高于 AsAb(-)组(P<0.01,P<0.05)。继发不孕妇女中AsAb(-)组EMAb阳性率为18.18%,AsAb(+)组EMAb阳性率 为32.2%,二者无显著性差异(0.01>P>0.05)。结论原发不孕及自然流产妇女中因个体免疫反应差异使某些 人易对体内、外物质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抗体,从而导致不孕或流产。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联合抚触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黄疸及睡眠的影响。方法将经阴道顺产分娩的正常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水疗联合抚触组)50例,对照组(单纯沫浴组)50例。①测定两组10日、28日的体重、身长、上臂围;②观察记录胎便转黄时间,测定皿清胆红素;③记录24h睡眠时间。结果两组新生儿10日、28日体重、身长、上臂同增长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5日时,胎便转黄时间及黄疸指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睡眠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水疗联合抚触可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能加速胎粪的早排出,减轻生理性黄疸程度,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题选择N,N′-二甲基亚硝基脲(DMNU),N,N′-二乙基亚硝基脲(DENU),及其类似物N,N′-二甲基亚硝基硫脲(DMNTU)、N,N′-二乙基亚硝基硫脲(DENTU)为代表,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水解反应速度、脂溶性(HPLC的logk′值)、水解产物和致突变能力。证明了硫脲的脂溶性大于脲的脂溶性。DMNTU对TA100菌株的致突变能力最强,其它较弱。  相似文献   

20.
论述足月妊娠分娩的发动和维持依靠气的推动、温煦、气化、固摄功能和血的营养、濡润功能。顺利分娩既要气血充足,还要气顺血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调补气血,是促进产程,预防难产的重要手段。实验研究结果阐明调补气血中药加强产力、促进产程主要是从改善产妇全身情况,提高机体抗应激、抗疲劳、耐缺氧能力,即所谓使产妇气血充足调和,充分发挥气血在分娩过程中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