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介绍了伊曲康唑注射液的制备和质量控制,对制得的伊曲康唑注射液的含量和稳定性等作了研究,结果证明制备方法良好,样品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伊曲康唑注射液的制备和质量控制,对制得的伊曲康唑注射液的含量和稳定性等级作了研究,结果证明所用制备方法制出的样品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3.
伊曲康唑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其在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伊曲康唑是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其胶囊剂的生物利用度低,血药浓度不稳定,限制了它在较严重的系统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用羟丙基-β-环糊精与伊曲康唑进行包合,可大大提高伊曲康唑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用此包合物制备的伊曲康唑注射液可用于严重的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治疗.现对伊曲康唑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其在系统性真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伊曲康唑脂质体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伊曲康唑脂质体体外抗深部真菌作用。方法:测定伊曲康唑脂质体对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5种临床常用深部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平皿菌落计数法进行菌落计数,制备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的菌落数-时间曲线,并与伊曲康唑注射液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伊曲康唑注射液比较,伊曲康唑脂质体对5种深部真菌的MIC、MBC基本一致,对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的菌落数-时间曲线基本一致。结论:伊曲康唑脂质体与伊曲康唑注射液对5种深部真菌具有相似的体外抗真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伊曲康唑-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颗粒的制备与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伊曲康唑-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颗粒,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采用加热搅拌法,在酸性条件下将伊曲康唑制备成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采用制备颗粒一般方法制备伊曲康唑-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颗粒。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质量控制。 结果伊曲康唑-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颗粒制备工艺简单,增加伊曲康唑的溶出度,质量控制方法简单易行。结论该制备工艺简便,增加了伊曲康唑的溶出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伊曲康唑注射液的无菌检查方法。方法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XIH方法对伊曲康唑注射液进行无菌检查。结果样品管无菌生长,6株阳性对照菌生长良好。结论采用方法验证试验进行伊曲康唑注射液的无菌检查,可行。  相似文献   

7.
1例63岁中老年男性因“咳嗽、发热伴淋巴结肿大1月余”入院,根据淋巴结穿刺的病理结果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菌肺部感染。患者病情严重,感染累及心脏,全身炎症反应强烈。确诊后立即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抗真菌治疗,但在治疗的第19天,医生将伊曲康唑注射液改为伊曲康唑胶囊序贯治疗,临床药师考虑到患者此时的病情尚不稳定且伊曲康唑口服胶囊的生物利用度低,其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抗菌浓度,建议继续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控制病情,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考虑给予生物利用度较高的伊曲康唑口服溶液序贯治疗。临床医生采纳临床药师的意见,继续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予以出院。3周后患者门诊随访,病情进一步好转,且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伊曲康唑纳米晶体并进行药剂学性质表征。方法:采用湿法介质研磨结合冷冻干燥工艺制备伊曲康唑纳米晶体;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伊曲康唑纳米晶体的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伊曲康唑粒子的形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研究伊曲康唑纳米化前后晶型和化学结构变化情况;采用浆法比较伊曲康唑纳米化前后及市售胶囊在pH 1.2、pH 4.0、pH 6.8的溶液以及水等4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行为。结果:制备的伊曲康唑纳米晶体平均粒径为317 nm,PDI值0.29;纳米化前后伊曲康唑晶型和化学结构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在pH 1.2、pH 4.0、pH 6.8的溶液以及水等4种溶出介质中,药物溶出速率快慢顺序为伊曲康唑纳米晶体> 市售伊曲康唑胶囊> 物理混合物及伊曲康唑原料药。结论:采用湿法介质研磨结合冷冻干燥工艺,可以制备平均粒径小且较为均匀的伊曲康唑纳米晶体;纳米化后伊曲康唑仍为结晶态;制成纳米晶体可以明显改善伊曲康唑的溶出性能,利于改善药物的口服吸收。  相似文献   

9.
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的三唑类抗真菌药,本研究对应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恶性血液病伴发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伊曲康唑包合物注射液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伊曲康唑注射液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 βCD)为增溶剂,采用溶液 搅拌法制备伊曲康唑包合物注射液,采用HPLC法测定伊曲康唑的含量。结果HP βCD对药物具有较好的增溶作用,伊曲康唑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澄明度等性质均符合要求。结论伊曲康唑包合物注射液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注射剂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伊曲康唑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伊曲康唑脂质体及伊曲康唑注射液,建立液相-质谱联用分析(LC—MS/MS)方法测定血浆中的伊曲康唑药物浓度。结果:伊曲康唑血浓度在10~1600n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89),伊曲康唑脂质体及市售伊曲康唑注射液大鼠体内MRT分别为(3.68±0.19)h和(1.70±0.06)h,AUC分别为(155.47±13.84)mg·L^-1·h和(87.12±5.55)mg·L^-1·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曲康唑脂质体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伊曲康唑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高危人群的不断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近年来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液相继在欧美及我国批准使用,对于高危病人伊曲康唑的预防性应用能显著降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因此,本文拟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液在各种危重病病人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预防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蒋振  朱永泽 《医药导报》2011,30(9):1224-1226
[摘要]目的分析伊曲康唑的应用情况以及与热带念珠菌耐药性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浙江省人民医院2007~2009年伊曲康唑的用药频度,以及热带念珠菌对其的耐药率,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热带念珠菌是该院分离率较高的真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46.8%~76.9%,与伊曲康唑注射液的用药频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3,P<0.05)。结论该院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具有较高的耐药率,临床上应严格控制伊曲康唑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制备伊曲康唑柔性脂质体,并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以大豆卵磷脂为成膜材料和聚山梨酯80为边缘活化剂,薄膜分散法制备伊曲康唑柔性脂质体,考察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及稳定性。采用Franz扩散池,以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考察伊曲康唑柔性脂质体及其溶液的体外透皮性能差异。结果:伊曲康唑柔性脂质体平均粒径为(222.5±15.34)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26±0.09),Zeta电位为(-5.09±1.52) m V,平均包封率为(83.80±2.18)%。体外透皮实验表明,伊曲康唑脂质体中伊曲康唑12 h的累积渗透量(Q12)是伊曲康唑溶液的2.21倍;渗透速率(Jss)是伊曲康唑溶液的2.20倍;皮肤滞留量(Qs)是伊曲康唑溶液的6.2倍。结论:伊曲康唑柔性脂质体可显著提高伊曲康唑的体外累积透皮量和皮肤滞留量,有望成为新型局部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5.
黄磊  张赤  陈映群 《医药导报》2006,25(11):1155-1157
目的比较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重症监护室早期经验性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开放的临床试验,入选的40例患者具有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均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广谱抗生素治疗3~7 d无效。将入选患者随机分配为伊曲康唑治疗组和氟康唑治疗组各20例。伊曲康唑治疗组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200 mg,q12 h,先治疗2 d,随后给予200 mg,qd,共5 d,再改用伊曲康唑口服液口服,每次200 mg,bid,治疗14 d;氟康唑治疗组给予氟康唑注射液400 mg静脉滴注,qd,共治疗21 d。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真菌感染情况、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和疗效。结果伊曲康唑组总有效率65.0%,不良反应率30.0%;氟康唑组总有效率50.0%,不良反应率5.0%,但两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过程中,氟康唑组出现2例深部真菌感染。结论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均可作为现阶段重症监护室早期经验性治疗的一线药物,但伊曲康唑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伊曲康唑注射液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伊曲康唑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波长为262nm。结果线性范围0~38.08μg·ml-1,伊曲康唑的平均回收率为99.1%,RSD为0.24%,r=0.9999(n=6)。结论该法方便快速准确,可作为伊曲康唑注射液含量测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伊曲康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临床开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注射液和口服液序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疗效,以及与两性霉素B和(或)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时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临床研究,自2004年6月-2005年9月间共收治17例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均采用伊曲康唑单独或联合两性霉素B和(或)氟胞嘧啶治疗,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至少1 wk以上。伊曲康唑注射液静脉滴注d 1~2为200 mg,q 12 h,d 3~14为200 mg·d-1;继之伊曲康唑口服液200 mg,q 12 h序贯治疗,两性霉素B 20~30 mg·d-1缓慢静脉滴注和(或)氟胞嘧啶6 g·d-1,分4次口服。结果:确诊病例14例,临床诊断病例3例,病原菌包括隐球菌、曲霉菌和小型无绿藻。2例治疗2 d死亡,未纳入疗效评估,临床总有效率为73%(11/15)。其中2例脑曲霉病、1例无绿藻脑膜炎、8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均获痊愈;3例隐脑进步,1例侵袭性脑曲霉病无效死亡。治疗过程中,伊曲康唑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肝功能异常,口服液治疗中部分病人有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食欲下降,发生在服药2 mo以后。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和口服液单独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临床研究,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患者22例.确诊4例、拟诊10例、经验性治疗8例.剂量用法:d1~d2,伊曲康唑注射液200mg,iv,bid;d3~d14,200mg,iv,qd;d15~d42,改用伊曲康唑胶囊200mg,bid.结果:确诊和拟诊的14例患者真菌清除率为6/14,阴转率为6/14;综合疗效评价有效率为8/14,痊愈率为2/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8.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重症深部真菌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报告12例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Hcc)输注伊曲康唑注射液发生4例堵管的案例。通过科学认真的分析和讨论,认为即使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输注药物,由于伊曲康唑药物特性和PICC导管本身的特点,也极易导致PICC管腔堵塞。得出结论:在没有配套的伊曲康唑专用冲洗液出现前,PICC不适合输注伊曲康唑注射液,经浅静脉输注该药物才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伊曲康唑,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及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宇  尹鸿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204-3205
伊曲康唑(ITZ,1)是三唑类抗真菌药,其抗菌谱广耐受性好,是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艾滋病、系统性真菌感染以及慢性肉芽肿的重要药物.传统的伊曲康唑胶囊吸收不规则且血药浓度波动很大,开发伊曲康唑注射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对于不能口服或患有胃肠道疾病的病人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伊曲康唑水中溶解度极低(小于1.0μg/ml),故要开发研制成注射液,使其符合临床要求,则需将其溶解度提高10 000多倍.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2)是一种低毒、安全、有效的药物增溶剂,被认为是极有潜力的注射用辅料[1].为了提高伊曲康唑的溶解性能,选择采用包合技术,研制了伊曲康唑包合物并进行相关包合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