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MS-354825:一种新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cr—Abl酪氨酸激酶的活化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发病关系密切,伊马替尼作为Bcr—Abl激酶抑制剂可使CML缓解,但目前伊马替尼耐药的病钟日渐增多。BMS354825作为Src/Abl双重抑制剂,可对伊马替尼耐药的病例产生良好效果。本文就该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Mcl-1基因和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41例CML病人(包括慢性期15例、加速期6例、急变期6例、伊马替尼治疗后遗传学完全缓解8例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的未缓解的CML病人6例)骨髓标本Mcl-1基因、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以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CML各组Mcl-1和Bcr/Abl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χ2=19.12~36.08,P〈0.05)。伊马替尼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Mcl-1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Z=2.547~3.254,P〈0.05);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Mcl-1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Z=0.481~1.922,P〉0.05),但均明显高于慢性期(Z=2.650~3.465,P〈0.05)。Bcr/Abl mRNA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Z=0.480~1.196,P〉0.05)。CML病人Mcl-1与Bcr/Abl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 Mcl-1和Bcr/Abl与CML的病情密切相关,参与CML的发生和发展,是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Lyn激酶在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性白血病(CML)中的作用。76例CML患者分为初治组、伊马替尼耐药组和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Lyn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患者Lyn的表达差异,分析Lyn与I临床特征、BCR/ABL融合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结果表明,76例CML均表达Lyn;伊马替尼耐药组Lyn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初治组及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P〈0.05),初治组和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的Lyn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Lyn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平均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和脾脏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相关(P〈0.05)。Lyn表达与BCR/ABL融合基因定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10例伊马替尼耐药的CML中,1例患者存在t(6;22)和t(2;9)改变,与Ph染色体共存,其余9例患者仅存在Ph染色体改变。结论:CML患者和正常人骨髓细胞均表达Lyn,Lyn在伊马替尼耐药的CML中表达明显增高,Lyn高表达与CML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4.
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一线治疗进展及选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累及多能造血干细胞的获得性疾病,而伊马替尼的问世给CML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近些年来,伊马替尼耐药和不耐受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对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并有逐渐取代伊马替尼成为一线治疗的趋势,国际上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试验来评价其作为一线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Mcl—l基因和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4l例cML病人(包括慢性期15倒、加速期6例、急变期6例、伊马替尼治疗后遗传学完全缓解8例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的未缓解的CML病人6例)骨髓标本Mel—l基因、Be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以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CML各组Mcl—I和Bcr/Abl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X2=19.12—36.08,P〈0.05)。伊马替尼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Mel—l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z=2.547—3.254,P〈0.05);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Mcl—l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z=0.481一1.922,P〉0.05),但均明显高于慢性期(z=2.65—3.465,P〈0.05)。Ber/AblmRNA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及非伊马替尼治疗组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z=0.48—1.196,P〉0.05)。CML患者Mel—l与Bcr/Abl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Mcl—l和Ber/Abl与CML的病情密切相关,参与cML的发生和发展,是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提高对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伴V299L突变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患者的临床认识。收集我院2例伴V299L突变的CML患者尼洛替尼治疗前后的骨髓标本,采用巢式PCR扩增并测序的方法检测A砚突变,分析临床特征。结果表明,2例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均发生V299L突变,1例经尼洛替尼治疗6个月后V299L突变转为阴性,并取得完全血液学缓解;另1例经尼洛替尼治疗7个月后V299L突变转为阴性,并取得明显分子学缓解。结论: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伴V299L突变的CML患者安全性和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伊马替尼的应用使很多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获得了长期生存,但是CML的BCR-ABL1融合基因激酶区突变(kinase domain mutation,KDM)会造成耐药.KDM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是随机出现的.带有不同KDM特征的白血病克隆有一定的演变规律.在伊马替尼用药期间,耐药程度较高的突变细胞容易发展为优势克隆.建议在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时,除了努力发展下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外,还可考虑用传统药物来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8.
伊马替尼通过选择性地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高酪氨酸激酶活性,成为第一个瞄准慢性髓系白血病(CML)致病原因的小分子靶向药物[1-2].最新伊马替尼国际随机研究(IRIS)[3]显示伊马替尼应用于CML慢性期患者,8年总体生存率已达到85%,无事件生存率达81%.然而仍有15% ~25%的患者发生伊马替尼原发或继发耐药[4-5].引起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主要包括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的差异,bcr-abl基因的突变、扩增,肿瘤细胞的药物转运和外排系统,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异常,以及干细胞的休眠等[6].近年来,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对其临床疗效的指导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就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伊马替尼是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有效的药物,但其耐药性的产生以及微量残留病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伊马替尼的疗效.耐药性的产生与几种不同的机制有关,其中包括Abl激酶区域的突变,BCR-ABL的过表达,代偿性的PI3K/Akt/mTOR通路的激活[1-2].  相似文献   

1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克隆性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性费城染色体阳性及BCR-ABL融合基因形成,而BCR-ABL融合基因是靶向治疗的位点。TKI的广泛使用,更是将CML患者的治疗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但近年来伊马替尼(Imatinib,IM)在治疗CML的过程中,其耐药现象不断发生。因此,本文主要就BCR-ABL激酶区突变、BCR-ABL基因扩增、能量代谢异常、体内伊马替尼药代学、白血病干细胞所致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尼罗替尼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35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接受尼罗替尼治疗,400 mg,口服,每日2次,评估其疗效、不良反应、总体生存和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35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小耐受的CML患者,中位尼罗替尼治疗时间1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尼罗替尼治疗相关的非血液学小良反应多为1~2级,主要为胆红素升高(76%)和皮疹(46%).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37%)、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均为26%).患者大多可耐受.进展期(包括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廊发牛率明显高于慢性期.35例接受尼罗替尼治疗的患者中,CML慢性期患者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为38.5%,明显高于进展期患者(22.2%).达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进展期患者发生疾病进展的比例明显高于慢性期.18个月预期总体生存率为(93.5±1.0)%.结论尼罗替尼为对伊马替尼耐药和不耐受的CML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并安全的治疗于段.尼罗替尼治疗慢性期CML更为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2.
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是目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一线药物.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可以使65%~85%的CML患者达到完全的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主要分子反应(MMR)率为40%~70%,完全分子反应(CMR)率为10%~40%[1],但有部分患者对伊马替尼耐药,根据耐药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原发耐药(又称外源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内源性耐药).前者表现为初始治疗无效;后者表现为获得理想反应后失效.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变期原代细胞药物敏感性及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的影响。采用MTT法观察伊马替尼单用与联合硼替佐米对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急变期原代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与P170糖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XIAP基因表达。结果表明,伊马替尼及硼替佐米单药对单个核细胞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联合5、10 nmol/L硼替佐米能明显增强单个核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硼替佐米作用后细胞凋亡明显增高,同时P170糖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耐伊马替尼CML急变期原代细胞高表达XIAP基因,硼替佐米作用后其表达下调。结论:硼替佐米可抑制白血病原代细胞并提高其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硼替佐米可能通过抑制XIAP的表达从而增加凋亡,这为扩展硼替佐米在临床上治疗CML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伊马替尼触发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可能原因及其可能的监控管理措施.方法 报道2例服用伊马替尼过程中出现HBV再激活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并针对发生机制、治疗预防相关措施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的CML患者,在服用伊马替尼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的HBV再激活.经过抗病毒药物和伊马替尼联合治疗,最终获得良好转归.结论 对于长期服用伊马替尼是否会导致病毒再激活问题上仍存在众多争议,鉴于已有相关病例报道,建议所有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前,均进行HBV血清学筛查.只要HBsAg阳性,就应该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并监测血清学、病毒学和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期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号和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产生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几乎在所有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出现,BCR-ABL编码的蛋白具有持续增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使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急变期是CML的晚期,在此期间常常出现其它附加染色体和分子的改变。大量研究表明,BCR-ABL基因与其他失调的基因共同作用并异常激活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促进了疾病的进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对大多数慢性期CML患者治疗效果显著。IRIS5年的临床试验显示:用伊马替尼治疗的98%患者达血液学完全缓解,92%患者达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87%患者达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然而,仍有少数慢性期和大多数进展期患者用伊马替尼治疗疗效欠佳。在耐药机制的研究中发现ABL激酶区点突变与临床耐药关系密切。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改善伊马替尼耐药,本文就急性变的分子机制、伊马替尼耐药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目的旨在评价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23例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每日口服尼洛替尼600-800 mg,对他们的疗效、总体生存和耐受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3例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全部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9例(82.6%)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13例(56.5%)获得完全分子学缓解(CMR),中位尼洛替尼治疗时间13.5(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12-102)个月。尼洛替尼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大半为轻微的,而且可以逆转。结论: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疗效佳,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7.
高三尖杉酯碱(HHT)是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生物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其不良反应较其他抗恶性肿瘤药物低。然而,伊马替尼(IM)治疗CML的显著疗效让HHT逐渐被遗忘。如今,学者们发现,HHT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有临床疗效,从而使HHT再次受到了重视。本文对HHT治疗IM耐药的C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大约4.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Ph阴性染色体异常(Ph-/CA),最常见的类型为+8和-7等,大多为暂时性.少数病例可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伊马替尼抑制Ph阳性克隆从而暴露Ph-/CA或伊马替尼的直接作用有关.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应定期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以及早发现Ph-/CA并长期监测其演变.  相似文献   

19.
大约4.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Ph阴性染色体异常(Ph-/CA),最常见的类型为+8和-7等,大多为暂时性.少数病例可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伊马替尼抑制Ph阳性克隆从而暴露Ph-/CA或伊马替尼的直接作用有关.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应定期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以及早发现Ph-/CA并长期监测其演变.  相似文献   

20.
大约4.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Ph阴性染色体异常(Ph-/CA),最常见的类型为+8和-7等,大多为暂时性.少数病例可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伊马替尼抑制Ph阳性克隆从而暴露Ph-/CA或伊马替尼的直接作用有关.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应定期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以及早发现Ph-/CA并长期监测其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