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比国内外非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现状,参考国际医学信息学会要求,为我国非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设置提出建议,分析并指出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列举国内外医学信息学代表教材,参考国际医学信息学会的建议,针对国内非医学信息学专业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先进的医学信息学内容,阐明教材编写原则及形式,以期加强非医学信息学专业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3.
继续医学信息教育是面向医药卫生信息人员开展的以更新医学信息管理知识、提高医学信息技术能力为目的的继续教育活动。在总结我国继续医学信息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继续医学信息教育发展战略重点及实施我国继续医学信息教育战略规划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医学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典型的“三阶段”的教育: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是指医学院在校学生接受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指医学院校学生毕业后在住院医师阶段接受的专业领域临床技能培训。继续医  相似文献   

5.
建立健全我国护理信息学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教育层次、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几方面比较中美两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状况的差异,进而从学科从属与研究范围、教学需求、教育层次、教学模式、培训对象、入学标准、学会组织几方面探讨我国医学信息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国际医学信息学会 ( International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IMIA)2010年修订的《关于开展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学教育的建议》为依据,结合我国目前医学生基本临床信息技能及医学信息学教育现状,以医学文献检索为课程基础,构建适合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的医学信息学课程,使医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医疗卫生实践对基本信息技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美医学信息学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教育层次、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几方面比较中美两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状况的差异,进而从学科从属与研究范围、教学需求、教育层次、教学模式、培训对象、入学标准、学会组织几方面探讨我国医学信息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序言     
邱贵兴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2):F0002-F0002
一个医学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典型的“三阶段”的教育: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是指医学院在校学生接受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指医学院校学生毕业后在住院医师阶段接受的专业领域临床技能培训。继续医学教育针对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生接受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也就是“四新”的培训。继续医学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医学教育。医生这个职业要求专科医生要接受终身的继续医学教育。  相似文献   

9.
利用医学文献信息 促进继续医学教育本院附院图书室冯保珍继续医学教育是指完成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后所接受的在职专业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医学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了解整个医学科学的最新发展趋势,是一种职业性的终生教育.这种教育在...  相似文献   

10.
医教信息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4):126-126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纪要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院校协会、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骨干教师培训  相似文献   

11.
高等医学教育信息化评估对推动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巨大作用。在对国外教育信息化评估标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提出了高等医学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建立的原则,采用德尔菲法总结出高等医学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的四个维度:技术环境、教师信息素养、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应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终身教育是指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进行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二是教育体系结构的有机联系和协调一致;三是教育体系内部不同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之间具有包容性。医学院校的特有社会职能就是对医务人员实施医学终身教育,履行这一社会职能的有效措施有三条:一是构建多层次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网络;二是选择切合医疗工作实际的培训项目;三是利用专业学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岗位培训证书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来激劢医务人员的医学终身教育“消费”。  相似文献   

13.
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怡 《医学教育》2005,(6):30-31
医药信息学日益成为医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随之而来的医药信息学人力资源建设和医院信息技术(IT)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必然面临着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重大变革。本文就广东省近年来医药信息学的发展和医院对 IT专业人员的需求,以及省内各医药院校对医药信息学人才的培养措施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广东药学院对医药信息学教育进行结构重组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试论医学院校的医学终身教育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终身教育是指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进行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二是教育体系结构的有机联系和协调一致;三是教育体系内部不同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之间具有包容性。医学院校的特有社会职能就是对医务人员实施医学终身教育,履行这一社会职能的有效措施有三条:一是构建多层次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网络;二是选择切合医疗工作实际的培训项目;三是利用专业学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岗位培训证书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来激劢医务人员的医学终身教育“消费”。  相似文献   

15.
美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介绍了美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并从教学层次、学位授予、课程设置、科研及师资等方面对美国近20所医学信息学教育机构进行分析和整理,以期从中得到某些启示,推动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继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模式。国内外医学影像网站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学会、学术期刊和教育资源及论坛网站三大类。本文在介绍国内和国外有代表性的医学影像网站基础上,分析了它们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着重阐述了将其应用于继续医学教育方面的几点措施,包括建立可获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权威学术网站、加强各类医学影像网站的资源和功能建设、推动智能化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等。希望医学影像专业网站与继续医学教育的结合更加紧密,为影像专业人员提升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一个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7.
在文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结合NoteExpress、Bibexcel和Ucinet文献统计软件,对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现状从高产作者、发文期刊、社会网络分析几方面进行研究,结合欧美国家医学信息学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为国内医学信息学教育发展提出建议,对本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指标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主动适应卫生服务需求、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实现终身教育和职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医学教育制度。本院主要从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规章制度,加强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管理等方面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从而提高卫生队伍素质和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ree models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PE) are described: an education model, which reflects the mainstream of CPE practice and focuses on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nd assessment; a social change model, which considers the total environment in which CPE occurs; and a problem-based model, which focuses on the professional context and order of complexity of professional problems. Each model is described, and its strengths and drawbacks as applied to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