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广藿香本草及引种历史考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通过对广藿香的本草学研究,考证其基源及在我国的引种历史,澄清文献记载的混乱,以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方法:考查古今文献记载和应用历史追溯,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广藿香药用品种本来并不混乱,但在原植物名称、产地和特性描述中,与同科藿香属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us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结论:通过本草考证与综合分析,证明明代以前本草记载的藿香,均为今之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广藿香在我国引种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梁代或以前。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古代相关本草、医籍、经史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藿香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栽培、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可为含藿香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本草考证分析可知,历代本草多以“藿香”为正名,所用主流基原均为Pogostemon cablin,为区别于明代以来我国民间习用的同科另一种植物土藿香Agastache rugosa及推崇道地产区而有“广藿香”之名;广藿香原产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早期因作香料经广东等地传入我国,宋代以来便已在我国南方引种成功;药用部位多为其干燥地上部分,亦有将其叶、梗分开单独使用;历代推崇的道地产区为广东,现广东广州、肇庆、湛江和海南省多有栽培,以石牌所产最为知名;广藿香主要为扦插繁殖,二月生苗,六月采收;产地加工方法主要为闷晒法,放置阳光下反复闷晒至有芳香气味、颜色转黄;炮制方法多以净选后生品入药。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养胃汤中所用藿香以P. cablin为基原,取叶片生品入药,而藿朴夏苓汤则建议选择土藿香A. rugosa除去根及老茎的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3.
藿香最早的文献出处可追溯到东汉杨孚《异物志》,作为药名在本草中单列一条始见于宋朝《证类本草》。长期以来的历史,形成了土藿香与广藿香二者临床并用的局面,阐释二者的区别,厘清二者的入药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和历代本草古籍及名家医著,对土藿香与广藿香相关古籍记载进行了研究。发现藿香入药最早见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广泛应用于临床则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藿香正气散为代表。藿香产于东南亚,后移栽于岭南,从香料演变为中药,在清代温病学派盛行时期,更是成为重要中药,于明代定名为"广藿香",以示道地。广藿香之名最早见于明代王肯堂《医学穷源集》,比此前观点所认为的首见于民国《增订伪药条辨》提前了300多年。与之相对的江浙一带产生土产藿香,最终定名土藿香。二者历史上共同演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雷公藤的本草考证,收集雷公藤别名,明确药材的来源,为其资源相关品种的开发提供本草学依据,并从古籍中寻找是否有减毒措施。方法:考证历代本草及地方本草对雷公藤或其别名的描述,进行分析。结果:历代本草对雷公藤的记载不够清晰,清代以后的本草开始记载,从中总结出配伍解毒等方面内容,可为临床应用或减毒提供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5.
藿香类临床常用中药主要有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 Benth.和唇形科藿香属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 O. Ktze.(又名土藿香),两者由于名称类似,容易造成混淆和混用。从本草考证、现代标准收录、化学成分差异、安全性用药4个方面总结2种藿香的研究现状。本草考证显示,明代以前只有藿香一名,根据植物形态及繁殖方式的描述确定为现今使用的广藿香;温病学派兴起后,土藿香在江浙一带开始使用,具有一定的药用历史。2种藿香曾作为正品藿香来源短暂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但《中国药典》1985年版之后仅收载广藿香。比较其化学成分,2种藿香含有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其临床功效有别的主要原因。广藿香临床使用尚无不良反应报道,而土藿香挥发油中的甲基胡椒酚成分具有致癌性,临床应用需谨慎。综合现代使用和研究情况,为规范药品名称,避免临床使用混淆,建议相关标准恢复传统藿香之名,基原为广藿香,同时以土藿香之名收载藿香属藿香,以示区别。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记载乌梢蛇的历代典籍以及现代文献进行查阅与分析,从乌梢蛇的本草考证、加工与炮制、化学成分、质量标准、临床应用和药理药效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阐明对乌梢蛇认识和应用的逐步演进过程,为乌梢蛇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全面梳理没药的应用历史,为没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立足历代本草文献及相关方剂文献,进行梳理和考证。结果:厘清了没药的功效主治、应用及配伍、性味与炮制方法。结论:没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进口药物,历代本草书籍中记载的没药功效主治、性味基本一致,略有不同,但应用配伍与炮制方法逐步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中药透骨草原植物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骨草为中医外科较常用中药,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之功效,其来源极为复杂,历代本草记载不一.作者通过调查和各种书籍记载,计有20科42种5变种植物做透骨草使用或称做透骨草.本文对其原植物进行了初步考证,发现历代本草记载的透骨草有四种:益母草、地构叶、风仙花及铁线透骨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高乌头的本草考证,收集高乌头别名,明确药材来源,为其资源相关品种的开发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考证历代本草及地方本草对高乌头或其别名的描述,查阅文献明确现代研究,进行分析。结果历代本草对高乌头的记载不够清晰,清末以后的本草开始记载,从中总结出高乌头基原、药用部位、别名、采收加工、功效及应用。结论高乌头系毛莨科乌头属植物高乌头Aconitum sinomontanum Nakai的干燥根,具有很好的药用前景和开发价值,可以为后期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五加皮和刺五加的本草学考证,研究其原植物基原及产地、功效等,为刺五加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和分析历代本草到近现代本草著作的记载,对刺五加和五加皮形态、产地、品质和加工考证,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通过梳理古代文献,推断古代本草著作中记载的五加皮品种,并不是刺五加植物。刺五加从1977年版《中国药典》开始作为独立的药物记载。结论本研究为刺五加的应用以及扩大药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蛤蚧的称谓、产区、性状、功效、真伪、用药部位进行本草考证。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进行考证。结果:文献调查表明,蛤蚧称谓以象声词命名;广西自明代起为蛤蚧主产区,清代起成为道地产区;宋之前蛤蚧以平喘止咳功效为主,明代以后增加补肾壮阳功效记载。结论:通过现代科学研究佐证了蛤蚧历代本草记载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为实施蛤蚧优良品种选育提供重要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土茯苓为常用中药,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药用历史,现收载于《中国药典》,然而古本草中有关土茯苓的记载存在着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及名称混淆的现象。从名称、基原、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方面,对历代本草典籍中有关土茯苓的记载情况进行了梳理考证,为其临床使用和开发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现代所用土茯苓的基原植物最早以"禹余粮"之名记载于《本草经集注》中,而最早出现"土茯苓"药名的则是明代的《滇南本草》。土茯苓的药材性状描述、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等方面的考证表明,古今的记载和描述基本一致。通过本草考证,明确了土茯苓药用历史的连续性,并澄清了其名称误用的原因,为土茯苓药材的正本清源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甘草为我国传统常用大宗中药。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及医药典籍中甘草的记载,对甘草名称、原植物、产地、性状、质量评价、炮制方法、药性及功效主治进行考证。考证结果发现,甘草别名较多,尤以"国老"著称。其中,霝,大苦之称揭示汉代以前甘草品种混乱,自汉代以后才达到统一。原植物形态描述及图例考证认为,古本草记载甘草均为乌拉尔甘草,不包括《中国药典》记载正品甘草的另外2个种: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产地考证发现甘草核心产区已发生变迁,从以山西为主产区变迁为今天的以西北地区(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为主要产区。性状特征及质量评价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均以外皮细紧,紫红色外皮,断面有纹理,质坚实,富粉性为佳。炮制方法考证结果显示,其炮制方法经历了多样化的历史时期,随着应用实践,只有蜜炙法得以传承。药性及功效考证认为,本草中关于其药性的记载稍有不同,其功能主治古今基本一致。本文对历代典籍中记载的甘草进行考证,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以乌拉尔甘草常用,主产地已发生变迁,蜜炙法是甘草唯一得到传承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主治未发生较大变化,该研究结果为甘草的深入研究、资源开发、保护及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石膏药性内容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及古今应用,认为石膏"大寒"之性值得商榷,"微寒"之性更为稳妥,通过考证能让广大医者正确认识石膏,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本草中记载的中药玉竹的基源植物,并对中药玉竹进行全面的本草考证,为研究中药玉竹提供文献依据。方法:查阅历代本草书籍,从形态、功效以及炮制方法鉴别女萎和葳蕤,又对中药玉竹进行本草考证,分别进行了名字来源的考证,植物形态的考证以及对其功效进行了论证,并对现代玉竹的食用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考证出玉竹在历代本草品种来源:本草中记载的葳蕤为现代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本草中记载的女萎为今毛茛科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玉竹的本草考证包括名字来源的考证,玉竹又名荧,地节,马薰,称为玉竹以表示根状茎形状。茎似小竹竿,叶光莹如竹叶,地下根状茎长而多节,故有玉竹和地节之称。形态考证:根状茎圆柱形,互生叶,叶椭圆形,先端尖。玉竹功效为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玉竹现代不只作为药品应用,还广泛应用在保健品以及食疗中。结论:玉竹作为传统的药食两用的中药材,适应广,用量大,疗效好。加强对玉竹的应用研究,生产方面的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将玉竹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把玉竹的产业做大、做强,让玉竹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发展方向。表明玉竹具有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历代本草书籍,对石韦的基源进行考证。方法:查阅历代本草书籍以及标准进行整理,对石韦原植物及药材品种进行研究。结果:考证发现历代本草记载的石韦品种主要来源于石韦Pyrrosia lingua(Thunb.) Farwell、北京石韦Pyrrosia davidii(Gies.) Ching及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Bak.) Ching,而今记载药用石韦主要来源于石韦属Pyrrosia十余种植物。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石韦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Bak.) Ching、石韦Pyrrosia lingua(Thunb.) Farwell或有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Christ) Ching的干燥叶,其中有柄石韦并未在古代本草书籍中有记载。结论:该研究为理清古今石韦来源、石韦的辨别、资源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历代本草书籍,对石韦的基源进行考证。方法:查阅历代本草书籍以及标准进行整理,对石韦原植物及药材品种进行研究。结果:考证发现历代本草记载的石韦品种主要来源于石韦Pyrrosia lingua(Thunb.) Farwell、北京石韦Pyrrosia davidii(Gies.) Ching及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Bak.) Ching,而今记载药用石韦主要来源于石韦属Pyrrosia十余种植物。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石韦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Bak.) Ching、石韦Pyrrosia lingua(Thunb.) Farwell或有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Christ) Ching的干燥叶,其中有柄石韦并未在古代本草书籍中有记载。结论:该研究为理清古今石韦来源、石韦的辨别、资源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张景岳《新方八阵》中的几味在中药材标准和权威药学典籍中没有明确记载的药物进行了引据考证,以便为其以后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对"锡灰""、脑荷"的记载,并对其加以比较、分析后,认为《新方八阵》所记载的中药"锡灰"为铅灰,"脑荷"应该是指苏州龙脑薄荷。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植物名称、基原、产地、功效等方面对黄柏进行考证,为其现代用药安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立足历代主流本草文献,对黄柏打关信息进行梳理和考证。结果:黄柏植物名称经历了蘖(niè)木→蘗(bò)木→檗木→黄檗的变化,由此也引发了原植物在宋代前后的变迁。古代本草所记载的"檗木""黄檗"及"黄柏"均指现今的川黄柏,关黄柏为后起药材,历代本草无记载,1941年《朝鲜药局方》始有关黄柏的记载。黄柏的性味和功效古今较为统一。结果:厘清了黄柏名称及原植物的变化,以及产地和功效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瓜子金进行全面的本草考证,探析本草中记载的中药瓜子金的基源植物,为研究中药远志寻找文献依据。方法:查阅历代本草书籍,从名字、形态、功效、主治方面对远志进行考证。结果:考证出历代远志的本草品种来源:本草中记载的远志为现代远志科植物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 Houtt.和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以及远志科植物西伯利亚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瓜子金又名金锁匙、神砂草、地藤草,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稀狭披针形为形态特征;功效为化痰止咳,活血止血,安神,清热解毒。结论:瓜子金作为近年来新发现的中药材,功效强、用量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和利用前景。加强对瓜子金的应用和生产管理方面的研究,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对瓜子金进行产业化开发,让瓜子金产品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