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赟 《河南中医》2014,(5):791-792
大青龙汤在《伤寒论》中为一峻汗方,具发越水气之功,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出现汗郁肌表,当出不出,均可用之以发越。但在临证使用时必须要抓住一个重要表现"不汗出而烦躁"。  相似文献   

2.
因势利导法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懔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金匮·水气病》载:“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这些都是因势利导法的具体体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灵活运用了因势利导法这一祛邪原则,这对今天的临床应用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昌松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09-511
《金匮要略》是一部治疗杂病理法方药俱备的专著。汗法通常用于外感热病的治疗,在《伤寒论》一文中论述最详,然其在杂病中的运用亦颇为详尽,可资临床借鉴以启迪思维。1发汗解表法在杂病中的适应病证 《金匮要略》论治杂病达45种之多,运用发汗解表法治疗的病证有:痉病、湿病、疟病、历节病、血痹病、虚劳病、咳嗽上气病、腹满、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下利、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其中运用汗法最多的是湿病及水气病,其它则为杂病兼外感证。具有发汗的方药,仲景多在条文中出现“发其汗”、“发汗则愈”、“脉浮者”,或在方后…  相似文献   

4.
宋述强 《河南中医》2012,32(10):1281-1282
真武汤为《伤寒论》之经典名方,由附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组成,具有温阳健脾,利水除饮的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临床凡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皆可应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一、桂枝汤证分类《伤寒论》第13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后世称“桂枝四症”,凡病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无问中风伤寒或杂病,均当选用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对于桂枝汤的使用大抵有如下分类: 1、六经表桂枝汤证《伤寒论》六经病证,虽各有其特点,但每一经都囊括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桂枝汤能调和营卫、解肌散风故凡六经经表之证,多用此方治疗,诸如第12条为太阳中风经表证,第234条为阳明经表证等。 2、表里同病桂枝汤证《伤寒论》表里同病而使用桂枝汤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表证挟有里实者,治当先解表后攻里,如44条云:“太  相似文献   

6.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7.
豆豉即淡豆豉,《伤寒论》又名香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的制品。其味辛,性微温,入肺、胃经,具有轻清宣泄作用。《本草汇言》载:“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张仲景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以豆豉选  相似文献   

8.
麻黄连招赤小豆汤.见《伤寒论》262条(赵本,下同)。原文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招赤小豆汤主之。”对本条是否兼有表证,麻黄是否为表证而设,历来存在分歧。笔者愚见,方中麻黄为发越郁热、祛湿退黄而设,本条证为里热发黄而不兼表证。1张仲景爱用汗法治疗里热《索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张仲景继承了《内经》这一治法,常用麻黄发汗达到发越郁热的目的。《伤寒论》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本条方后注云“汗出愈”。本条的证候是上热下寒、正…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汗法禁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汗法是以药物或热力的作用,使腠理开疏,汗液外泄,而使在表之病邪外出的治疗方法。《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故汗法是《伤寒论》常见的治疗方法。由于发汗为祛邪之法,用之不当,易于伤正。仲景在《伤寒论》不厌其繁地反复指出其禁忌,涉及条文达二十余条。下面本文拟从体质、脉症、疾病、误汗的后果等方面,探讨汗法的禁忌。1 禁汗之因 《伤寒论》禁用汗法的原则主要有二:一是保护  相似文献   

10.
王晓玲  陈亮  唐勇 《陕西中医》2011,32(6):746-747
<正>本人在研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对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进行了归纳整理,本文试从以下八个方面初步探讨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1回阳救逆,力挽沉疴纵观《伤寒论》,张仲景对凡有上吐下泻汗出厥逆,脉沉微,濒临亡阳垂危阶段的病例,均用附子,并必配干姜以助温经回阳救逆之  相似文献   

11.
论汗及汗法     
汗法是治疗表证的基本大法,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奠定了汗法的立法依据。张仲景著《伤寒论》,将汗法针对于太阳病及太阳变证、兼证的治疗,为后人所推崇。至张元素汗剂方药除辛温剂用仲景方外,  相似文献   

12.
水气病辨证是《伤寒论》中的重要部分 ,然而仲景在论中并没有系统地进行讨论 ,而是散见于六经病各个篇节。《金匮要略》曾设水气病专篇进行论述 ,但伤寒水气病并不等同于金匮水气病 ,所以为了更好地掌握仲景对于水气病的辨证治疗 ,笔者将《伤寒论》中有关论述进行分析归纳 ,试探求《伤寒论》水气病的涵义及其治疗特色。1 水气及水气病的涵义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没有直接阐述水气的涵义。考之原文 ,对水气的论述 ,既有明确指出“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方证 ,也有虽未明言水气而实为水气为病的真武汤方证。论中所述之水邪之所以称为“水气…  相似文献   

13.
从“表证误汗”谈《伤寒论》对汗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贤彬 《四川中医》1997,15(2):15-16
表证,是指病位浅在肌表,由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外感病的初起阶段。治宜发汗解表,祛邪外出。《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有邪者,债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可见汗法是治疗表证的起手用法,若使用得当,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使用不当则变证百出越害无穷。本文试从表证误汗的角度来探讨《伤寒论》对汗法的贡献,以期对认真研读《伤寒论》,正确使用发汗法有所种益。一、表证误汗的原因凡不当汗而开之,或当汗而开之不当者,均属误汗。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数种。1.不辨风寒风热混施表药:外感表证当首辨风寒…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汗出不彻”的临床深义张勇辽宁中医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110032)主题词《伤寒杂病论》,考证,医古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相似文献   

15.
1 汗后伤阳的辨证汗法是祛除表邪的治疗方法 ,故为《伤寒论》治疗太阳经病首用之法。而汗为阳气加于阴液所化 ,若是中风误用峻汗之法 ;或虽未用峻汗 ,而病者体弱 ,不胜药力 ;或不参天时 ,暑热之季用峻汗 ;或汗而再汗等 ,均可导致汗出过多 ,甚至“如水流漓”。如此则阳气随汗出而耗泄 ,相应于阳虚的程度及部位 ,出现不同之变症。《伤寒论》“太阳篇”中所列举汗后伤阳条文 ,为此类变症的辨证提供了借鉴。1 1 汗后卫阳受损《伤寒论》6 8条云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中“发汗病不解”之“不”字 ,《…  相似文献   

16.
雍晨  汪悦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5):30-32, 35
以张仲景《伤寒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为引,试从微汗法之法理关键、制法目的、药量权衡、煎服将息之法的运用、微汗的禁忌等方面浅谈《伤寒论》对于微汗法的运用,并阐释了微汗法对后世的影响及现代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贾延利 《中医杂志》2008,49(12):1138-1138
《伤寒论&#18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 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卷后《释音》:“ ,音殊,短羽鸟飞 也。”明代方有执注云:“ ,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项几儿然,形容病人颈项俱病者,俯仰不能自如之貌。”其实,这一观点来自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 ,鸟之短羽飞 也,象形。凡 之属皆从 。读若殊,市朱切。”古今学习研究《伤寒论》者均读“ ”为“shushu”并把“ ”写为无钩挑的“ ”字。  相似文献   

18.
汗法是通过使用药物、针灸、护理等方法使人体汗出,从而发挥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使邪气随汗而解的治法,《内经》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指出了汗法是病邪在表的治疗大法。而微汗是仲景运用汗法的基本原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如《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絷絷然,一时间许益佳,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厥阴病篇“阳复太过”之说,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临床,应当摒弃;《金匮要略》柔痉“不恶寒”不能注释为“不怕冷”,“不恶寒”即“恶风”之,意;《伤寒论》第21条表证已去,其主方桂枝去芍药汤当属温里剂;《伤寒论》阐述麻黄汤禁例的诸条经文中“不可发汗”之语,不能简单地注释为“不能发汗”;《伤寒论》第359条的“寒下”非指虚寒下利之症,乃患者擅自寒凉攻下之谓;《伤寒论》第10条“不了了”当指眼睛昏花而言。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已具体运用了八法 ,但总的可归于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三大治法之中。现仅就其祛邪法探讨于下 ,以就教于同道。1 因势利导 ,祛除病邪张仲景非常重视人体的功能状态 ,强调要根据邪侵部位和正气驱邪趋势而施治。如风寒侵袭太阳经脉 ,当卫气浮盛于表有抗邪于外之势时 ,治宜顺应人体抗邪之势 ,发汗祛邪以安正 ,强调病证不拘时日 ,凡表证仍在者 ,当发其汗 ( 4 4条、46条、48条 ,条号依宋本《伤寒论》,下同 ) ;若邪入太阳之腑 ,热结膀胱 ,气化失司 ,小便不利者 ,则治以化气行水 ,兼以解表 ;而膀胱蓄血 ,少腹急结或硬满 ,精神如狂者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