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人类机体都具有精确的调节体温的机构。气至病所过程对于经穴皮温呈双向调整性作用。我们通过电热鍉针气至病所治疗对于心包经穴温影响的观察,进一步探讨感传对人体经络穴位皮肤温度调节的规律性,为研究经络治疗调控机体代谢的机理打下基础。一、方法 1、以针灸经络病房住院病人感传能气至病所者为治疗观察对象。 2、应用我们研制的恒温式电热鍉针仪对病人进行十四经激发感传气至病所的治疗,每日一条经,气至病所后继续治疗30分钟,28次为一疗程。 3、应用上海产DSW-2型多点数字温度计,对心包经9个穴位,做感传前、中、后、左、中、右(俞穴旁开1.0Cm)的穴位皮肤温度测量。同时记录腋温。室温  相似文献   

2.
体温通常是指机体深部的温度。由于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使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相对衡定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本实验以皮肤温度为指标观察气至病所治疗对穴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至病所治疗对胃经穴温有双向调整作用,以升高为主,亦伴有体温的同步变化。1 治疗方法 以针灸病房住院病人为治疗观察对象,用SDZ—1型声电针仪对病人进行十四经激发感传气至病所治疗,每日1次,每次1条  相似文献   

3.
气至病所疗效的机制是什么呢?我们应用声电鍉针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以脑电图、脑血流图、心电图、穴电图、脉图、穴温等为指标,曾作过一些探讨①②;现将1983年我们所作的气至病所与心电图P波的实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错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中极穴为临床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在针刺中极穴时,得气与否、是否达到气至病所(针感下传至阴部或针感扩散至整个小腹)往往是取得疗效的关键。笔者在针刺中极穴时应用导气法,每使气至病所,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中极穴由深至浅再至深导气法治疗前列腺良性增  相似文献   

5.
气至病所早在《内经》中就已有提到,我们应用声电鍉针采用气至病所的方法治疗疾病取得一定疗效。实验方法:采用SDZ-1型声电鍉针进行十四经激发感传气至病所治疗,同时应用半导体温度计对心包经的穴位做治疗前5分钟及治疗后5分钟及穴位左右旁开1.0cm的对照点皮肤温度侧量。结果分析:1.在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治疗中,对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头痛、脑梗塞、颈椎病,类风湿、甲亢、乳房纤维瘤等进行了疗效观察。其中对冠心病、甲亢等疗效显著,并有心电,T_3、T_4等客观指标的明显改变;对颈椎病致的根性神经痛及头痛疗效亦非常满意,这说明气至病所治疗是有效的。 2.经穴本身治疗前后的穴温变化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是明显的(P≤0.01)而对照点在治疗前后的温度同样存在着差异(P≤  相似文献   

6.
人体代谢过程通过体温变化反映到体表。声电鍉针是经络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医客观化的研究需要当代高科技,为了逐步揭示经络实质,我们应用声电鍉针的方法,探讨肝胆经的穴温变化规律。1 方法 选择我院针灸病房住院患者12例病人,进行声电鍉针气至病所治疗。 应用我院研制的SDZ—1型声电鍉针仪做为刺激源。从十二经井穴开始激发使之气至病所。有感传  相似文献   

7.
黄鼎坚教授治疗五官病常采用风池穴的多点针刺法,巧妙配伍效穴,选穴精要,并擅用慢速捻转进针法,使气至病所,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该文介绍李勇教授基于经筋理论采用苍龟探穴法治疗非特异性腰背痛的经验。李勇教授认为该病由足太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少阳经筋、足少阴经筋和足太阴经筋病变导致经络不通则痛,久而不荣则痛所致,治疗时强调先揣穴,寻找结筋病灶点,然后基于“气至病所”的治疗原则,采用苍龟探穴法对结筋病灶点进行“解结”,继而配以温针灸,解除卡压,恢复气血运行,最后嘱患者进行八段锦锻炼,增强腰背部核心肌群力量,使腰痛恢复且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9.
龚远明  郭仁旭 《陕西中医》1992,13(9):415-415,420
取足三里、三阴交、神门、曲池等穴,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插入艾条进行温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7例,总有效率91.8%,具有改善临床症状,且对心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温针灸足三里对防治老年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对30例血液流变学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指标异常的老年患者进行温针灸双侧足三里穴,治疗一个疗程后,均使增高的血液流变学及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指标降低(P<0.05),提示温针灸足三里对循环系统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刺测定经穴的感传及临床疗效研究谢君国甘肃庆阳地区中医医院(745000)由于针刺气至病所效应的存在,引起人们更加重视研究经络感传课题。一些单位报道感传气至病所时,多可迅速出现疗效。笔者采用了实验经络测定方法测定经穴,对临床常见病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研...  相似文献   

12.
“气至病所”可明显地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已为古今医家所公认。但在实际针刺治疗中,“气至病所”的出现率较低。故设法增加“气至病所”率,应是获得更高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曾有人分别用循经加热、电鍉针压穴刺激、入静诱导或注入某些药物等手段,激发或诱发“气至病所”。这些方法虽有一定作用,但要大量应用于临床,尚有困难。笔者认为,继  相似文献   

13.
至骨针法是一套以刺激骨膜及松解深筋膜为主要刺激靶点的新型针刺疗法。该针法常选取骨缘经穴、奇穴、阿是穴、全息穴、痛敏穴为治疗要穴,以刺激骨膜和深筋膜为针刺特色,以配合腹式深呼吸和主被动运动为治疗特色,注重靶向调节,导气至病所、动至病所。具有操作简便,起效迅捷,作用持久,安全可靠,适应性广等特点,目前在治疗急慢性软组织疼痛、脏腑痛症、神经性痛证、心因性痛证、情志性痛证、癌痛及风湿痹痛等方面疗效确切,尤其对深在性、顽固性的痛证,效果较佳,且有丰富现代研究基础,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运用小剂量黄连素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菌痢98例,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方法既可发生针刺的调节作用,且能使少量有效的药物循经直达病所,收效甚捷。现将治法简介如下: 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及双腿,选天枢穴(双侧)、足三里穴(双侧)。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6号针头吸取黄连素注射液4毫升,每穴注射药液1毫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脉冲加温针灸与单纯脉冲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提供有效方法。方法:将68例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随机分为脉冲加温针灸组(35例)和脉冲组(33例)。脉冲温针灸组先进行脉冲治疗,然后进行针刺治疗,取穴命门穴、双侧肝腧穴、肾腧穴、气海腧、委中穴进行温针灸治疗,每次选取三穴进行温针灸治疗;脉冲组只进行脉冲治疗,均1次/d,3次/周,3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后统计疗效。结果:两组的疗法对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均有效,脉冲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7.1%(34/35),明显优于单纯脉冲组的78.8%(26/33),P0.05。结论:脉冲温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疗效肯定,且优于单纯脉冲组,是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试述胆囊穴     
胆囊穴又称胆囊点,为经外奇穴,是晚近新发现的穴位。经临床施针观察,该穴针感强烈,能诱发“循经传感”现象,并且对相应内脏具有“气至病所”的治疗效应和生理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外奇穴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TGF-β,IGF-1及FGF-2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79例,给予经外奇穴温针灸治疗,共治疗3周。比较治疗前后WOMAC评分、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因子和关节液内炎性因子含量。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膝关节炎患者经外奇穴温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2.41%(73/79);膝关节炎患者行经外奇穴温针灸治疗后WOMAC各项评分和综合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炎患者行外奇穴温针灸治疗治疗后TGF-β,IGF-1及FGF-2含量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炎患者行外奇穴温针灸治疗治疗后关节液TNF-α,IL-1及NO含量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外奇穴温针灸可有效的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疗效,促进软骨细胞增殖,降低关节液内炎性因子含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针经摘英集》收录治病直刺诀针方69则,其选穴多选两经或多经交会穴,临床选穴体现针灸辨证论治的特点;刺穴有先后,穴取双位;刺穴注重腧穴得气效应,气至病所。为后世医家治疗临床疾病提供了丰富的针刺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介绍仝俐功主任医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主要以深刺夹脊穴配合耳针,辨证、循经取穴,气至病所,辅以功能锻炼巩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天和追风膏鍉针温熨治疗脑梗死后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晋城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梗死后中枢性面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温熨组使用鍉针温熨天和追风膏治疗,电针组刺激颧髎穴、水沟穴、地仓穴、迎香穴、承浆穴、巨髎穴治疗。对比两组Sunnybrook面部分级量表评分、静息状态下双侧嘴角至人中下中心点的水平距离差、最大努力示齿时双侧嘴角至下颌中切牙交点的水平距离差。结果:治疗前,两组Sunnybrook面部分级量表评分、静息状态下双侧嘴角至人中下中心点的水平距离差、最大努力示齿时双侧嘴角至下颌中切牙交点的水平距离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温熨组均明显优于电针组(P<0.01)。结论:天和追风膏鍉针温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