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哈乐治疗10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哈乐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珐17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哈乐+非那雄胺)(n=103)和对照组(非那雄胺)(n=69),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前列腺体积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变化。结果治疗后IPSS研究组下降了(9.8±0.6)分,对照组下降了(6.7±0.7)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后两组Qmax[(7.2±0.4)mL/s%(4.1±0.3)mL/s]、残余尿量[(22.7±2.0)mL vs.(18. ±2.2)mL]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研究组前列腺体积和血清PSA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哈乐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主观症状及客观指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保列治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3年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临床研究长期服用保列治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门诊收集单独服用保列治5mg并超过3年以上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52例,回顾性统计分析该组患者前列腺体积、症状评分、剩余尿、尿流率变化,以及尿潴留、血尿的发生率。结果:服用保列治2~3个月见效,3年后观察,与给药1年后的各项指标相仿,前列腺体积缩小12.6%,最大尿流率增加3.5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症状评分下降4.5分,剩余尿量下降20ml。本组患者无尿潴留、前列腺源性血尿发生,3年服用保列治安全有效。结论:长期每日服用保列治5mg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能够稳定前列腺最初的下降体积和改善了的最大尿流率;减少了尿潴留和前列腺源性血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坦洛新(坦索罗辛)缓释片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6年9月~2007年8月,选择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83例,给予高选择性a,受体阻断剂盐酸坦洛新(坦索罗辛)缓释片0.2mg,每晚1次,连服4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MFR)、平均尿流率(AFR)、残余尿量(Ru)、前列腺体积、血压等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经过4周服药治疗,患者的IPSS评分及残余尿量明显下降(P〈0.01),而MFR与AFR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列腺体积及血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坦洛新(坦索罗辛)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症状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且副作用较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蔡哌地尔(浦畅)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阳性药物平行对照法,240例BPH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试验组给予每晚口服萘哌地尔片50mg;对照组给予每晚口服盐酸特拦唑嗪片2mg,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和临床疗效评价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以平均尿流率(Qave)、生活质量评分(QOL)和残余尿量的变化作为次要疗效指标。结果 治疗8周后,共有236例进入统计分析。IPSS、Qmax、Qave、QOL、残余尿量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不良事件较少,但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试验组没有出现。结论蔡哌地尔(浦畅)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坦索罗辛和非那甾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80例,平均年龄64.5岁,随机分为两研究组,两组患者治疗前I-PSS、最大尿流率、剩余尿量和前列腺体积的基线值差异比较无显著性意义,观察记录治疗12周前后I-PSS、最大尿流率、剩余尿量和前列腺体积的变化。结果坦索罗辛组治疗后I-PSS、Qmax和剩余尿最均有明显改善(P<0.05),非那甾安组治疗后剩余尿量有明显改善(P<0.05),坦索罗辛组比非那甾安组在改善I-PSS和Qmax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坦索罗辛较非那甾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起效快,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特别是在Qmax和IPSS方面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单用坦索罗辛(商品名:哈乐)治疗BP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BPH患者随机分为坦索罗辛组、坦索罗辛+翁沥通组及坦索罗辛+保列治组,比较治疗后患者前列腺体积、IPSS症状评分、剩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变化以及药物费用。结果:三组在降低IPSS症状评分、增大最大尿流率、减少膀胱剩余尿和缩小前列腺体积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用坦索罗辛组药物费用最低。结论:单用坦索罗辛即可很好地控制BPH。  相似文献   

7.
Yang Y  Hong BF  Fu WJ  Xu Y  Chen YF  Zhang CE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4):951-953
目的 比较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PVP)与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TUV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随机采用PVP与TUVP两种手术方式治疗BPH患者163例,其中PVP组105例,TUVP组58例。对两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冲洗液清亮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最大尿流率、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IPSS、QOL、Qmax、剩余尿量(RUV)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症状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VP组手术时间平均(37±15)min,PVP组则为平均(45±28)min,TUVP手术操作时间少于PVP,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术中出血量少、拔除尿管早,优于TUVP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前列腺症状评分及最大尿流率疗效相同。TUVP组术后血尿明显(41.4%),需膀胱冲洗,而PVP术后尿路刺激症状明显(55.2%,P〈0.05)。结论 PVP手术是一种手术过程非常安全、并发症少,能达到与TUVP完全相同治疗效果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将35例有射频热疗史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分成两组,分别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SPP)及经尿道前列腺电液化术(TVP),比较近期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术后3月评估,两组患排尿困难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术后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MFR),残余尿(RU)值比较,P值均<0.05,但TVP组术后并发症少于SPP组,认为对有射频热疗史的BPH患,TVP是较佳治疗方案,应慎选SPP。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妙散加味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40名年龄50~80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安慰剂)组和三妙散加味(舒尿宝)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QOL)、前列腺体积(PV)、最大尿流率(Qmax)和膀胱残余尿量(PVR)的变化。结果 IPSS总分虽然舒尿宝组改善较安慰剂组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P=0.120);IPSS刺激症状在舒尿宝组有明显改善(P=0.053),夜尿也明显减少(P=0.083)。最大尿流率Qmax在舒尿宝组治疗后有明显增加(P=0.061)。治疗后舒尿宝组的有效率达70%,安慰剂组为36.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别(P=0.038)。结论舒尿宝有助于改善前列腺增生患者下尿道症状。  相似文献   

10.
托特罗定对前列腺电切术后短期症状改善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托特罗定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短期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 64例拟行TURP的患者被分为两组,治疗组(n=33)于术后给以口服托特罗定直至拔导尿管后14d,对照组(n=31)不服用托特罗定,分别记录术前和拔管后1、7、14、28d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梗阻症状评分和刺激症状评分,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拔管后7、14d的IPSS和刺激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梗阻症状评分没有差异。拔管后28d两组的尿流率、残余尿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托特罗定可以改善BPH患者TURP术后的早期症状,并且不影响尿流率和残余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和逼尿肌功能的诊断意义.方法:对95例BPH患者进行压力-容积和压力-流率测定.结果:95例BPH患者中BOO 57例,无BOO23例,其余15例为可疑或分析困难.BOO组前列腺体积大于无BOO组(62.4±16.1)cm^3 vs(41.0±7.1)cm^3(P<0.05),最大尿流率(Qmax)小于无BOO组(5.4±1.9)ml/s vs(12.4±5.0)ml/s(P<0.05),两组IPSS评分无差别(23.7±4.4)分vs(25.2±4.9)分(P>0.05).BOO组有逼尿肌不稳定收缩(DD34例,无BOO组D119例.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判断有无BOO存在,了解BPH患者的逼尿肌功能.IPSS不能判断患者的下尿路症状(LUTS)是否因BOO导致.BPH患者前列腺体积不足很大,但LUTS明显时,应行尿动力学检查.自由尿流率测定对BOO诊断有一定帮助.DI是无BOO患者发生LUT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α1A、α1D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萘哌地尔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萘哌地尔25mg,每日1次口服,对50例BPH伴OAB患者进行了为期6周的治疗。于治疗前后,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估(QOL)及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尿量(VV),以及血压和心率为评估指标,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服药6周后,可评价病例46例。IPSS平均降低9.75分(P<0.01),其中,排尿症状评分平均降低3.97分(P<0.01),储尿症状评分平均降低5.78分(P<0.01);QOL平均降低1.95分(P<0.01),Qmax平均增加4.29ml/s(P<0.01),Qave平均增加3.75ml/s(P<0.01),VV平均增加55.12ml(P<0.05)。血压及心律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4.35%(1例患者出现头晕)。结论:萘哌地尔治疗BPH伴OAB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3.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后早期拔除导尿管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后早期拔除导尿管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采用PKRP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4例,观察组术后1~2d拔除导尿管,对照组术后5~7d拔除导尿管,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指标,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情况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3.7±1.5)d]、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10.9%)与对照组[(6.8±1.9)d、25.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3个月随访结果提示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4.9±2.2)分vs(5.3±2.3)分]、最大尿流率[(21.5±5.6)ml/s vs(19.1±4.9)ml/s]、残余尿[(16.8±10.3)ml vs(18.9±12.3)ml]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两组间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KRP术后早期拔除导尿管住院时间更短、感染发生率更低,且不影响远期效果,值得提倡推广,使之逐渐成为PKRP术后处理常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伴有或不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尿液前列腺素E2(PGE2)的浓度,确定PGE2是否与BPH继发的OAB相关。方法:86例因下尿路症状(LUTS)就诊的BPH患者根据OAB症状评分(OABSS)分为OAB组和非OAB组。同时选取34例无LUTS的50岁以上男性为对照组。检测这些研究对象的尿液PGE2浓度,并检测BPH患者的残余尿、最大尿流率、前列腺体积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记录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OABSS评分。OAB组给予口服坦索罗辛(0.2mg,1次/d)和酒石酸托特罗定(2mg,2次/d),非OAB组只给予坦索罗辛(0.2mg,1次/d)治疗。PGE2浓度除以尿肌酐浓度为标准化的尿PGE2值。结果:对照组PGE2浓度均明显小于OAB组和非OAB组(P均0.05);OAB组PGE2浓度高于非OAB组(P0.05)。经过12周治疗后,OAB组PGE2浓度随着OAB症状的改善明显下降(P0.05),而非OAB组PGE2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OAB组的IPSS储尿期评分、OABSS评分都和PGE2浓度无关(P均0.05)。结论:伴有OAB症的BPH患者尿液PGE2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者和不伴有OAB的BPH患者,并随着OAB的改善而下降。尿PGE2可作为BPH患者OAB存在与否的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对BPH大鼠前列腺导管系统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去势组、模型组、模型加补肾活血组4组,每组25只。其中模型组、模型加补肾活血组以去势加丙酸睾酮法复制BPH模型。自造模起,模型加补肾活血组给予2.34 g/ml补肾活血方流浸膏灌胃,其余各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共37 d。去势后第38天处死各组大鼠,并留取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前列腺导管系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肌动蛋白分布及阳性细胞数;TUNEL法检测前列腺导管系统上皮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模型加补肾活血组无论前列腺导管近段[(36.42±8.10)%vs(15.28±4.30)%,P0.01]还是远段[(8.71±2.28)%vs(4.42±2.07)%,P0.05],TGF-β1阳性细胞百分数均明显升高,但只有近段α-肌动蛋白阳性细胞率高于模型组[(28.14±7.43)%vs(18.28±4.07)%,P0.01],但仍然低于对照组[(33.57±6.85)%,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模型加补肾活血组前列腺腺管远、近段上皮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下降[远段:17.60±4.86 vs 3.07±1.14(P0.01)、12.37±2.25(P0.05);近段:39.42±9.20vs 3.86±1.34(P0.01)、31.14±5.64(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加补肾活血组前列腺腺管远、近段上皮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补肾活血方可通过上调TGF-β1表达,抑制前列腺导管系统近端的平滑肌数量减少,促进前列腺腺管上皮细胞凋亡,从而有效地抑制了良性前列腺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PK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优缺点。方法分别采用TURP(357例)、PKRP(326例)治疗BPH,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S)、最大尿流率(MFR)、残余尿(RUV)的改善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术式患者术后IPSS、QOLS、MFR、RUV均得到显著改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Ⅰ~Ⅱ度前列腺增生,两组术式手术时间无差异;对Ⅲ度前列腺增生,TURP组手术时间短于PKRP组(P〈0.01)。两组术式术中切除前列组织重量、术中出血及术后主要观察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TURP组3例发生电切综合症,2例因前列腺包膜穿孔中转开放手术,而PKRP组无上述情况发生。PKRP组术后并发症少于TURP组。结论TURP及PKRP均为治疗BPH的有效手段,PKRP较之TURP术中更为安全,手术后并发症较少,但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lm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HoLEP)和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lasia,BP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90例行腔内手术治疗的BPH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LEP)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监测、记录2组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1、3、6个月复查指标,比较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Qmax)、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L)等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术式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测量以及前列腺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LEP组较TURP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膀胱冲洗时间、留管时间都较低(P0.01);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2组IPSS、QOL和Qmax均比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2组间比较并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LEP术与TURP术相比,近期手术效果相似,且手术安全性更好,可视为治疗BPH的较好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功能改变对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109例具有完整尿动力学结果的BPH患者根据有无B00分为梗阻组和非梗阻组;梗阻组根据梗阻级别分Ⅲ、Ⅳ、Ⅴ、Ⅵ级4组;逼尿肌收缩力分为逼尿肌收缩力减弱(DCA)与收缩力正常组;逼尿肌不稳定(DI)分DI与非DI;膀胱顺应性(BC)分高、正常、低顺应性三组;28例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前及术后尿动力参数对比。结果BOO组的前列腺体积(P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DI、急性尿潴留(AU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BOO组(P〈O.05);BOO组的最大尿流率(Qmax)、BC值、DCA发生率明显低于非BOO组(P〈0.05);逼尿肌收缩力正常组的残余尿(RV)与BC值明显低于减弱组(P〈0.05),而BOO和D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减弱组(P〈0.01);DI组的年龄、BC值及DC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DI组(P〈0.05),而B00级别和AU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I组(P〈0.01);低BC组IPSS、BOO级别、AUR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及高BC组(P〈0.05),而DCA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及高BC组(P〈0.01);术后Qmax、B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RV、IPSS、DI发生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结论①BOO常与低顺应性膀胱、DI、AUR合并存在;②IPSS评分不能提示是否存在DI,DI的存在不影响IPSS评分;③TURP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④尿动力检查能全面了解有无BOO及BOO所致逼尿肌功能改变情况,对BPH的临床鉴别诊断、预后估计及选择恰当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TNF-α、IL-6在单纯BPH与合并组织学炎症的BPH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及两组BPH患者在临床指标上的异同,探讨炎症与BPH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TURP术的90份BPH患者标本,用HE染色法将90份标本染色后分单纯组(A组)35份与合并炎症组(B组)55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NF-α、IL-6在各标本中的表达情况,记录90例患者临床指标PSA、体积、年龄、尿流率等数据结果。全部患者均病理检查回报为BPH。结果:B组55例均为慢性炎症,构成比为0.61。与A组相比,B组患者前列腺体积较大,PSA水平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年龄和尿流率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TNF-α与IL-6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IL-6和TNF-α表达结果相关性分析:前列腺体积与患者年龄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30,P0.001),前列腺体积与炎症程度也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10和r=0.609,P0.001);患者的PSA水平与炎症程度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72r=0.487,P0.01),而患者PSA水平与年龄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65,P!0.1);通过偏倚相关分析控制年龄因素的影响后,炎症严重水平与BPH体积仍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大部分BPH患者合并有前列腺炎症,并且以慢性炎症为主。合并炎症的BPH患者PSA水平相对较高,前列腺体积相对较大,但是在尿流率和年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TNF-α两种促炎性因子可能对BPH和PSA的分泌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