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对一起皮肤炭疽暴发疫情来源炭疽芽胞杆菌开展分子分型及基因溯源分析,为炭疽的有效防控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数据。方法 本研究对2021年山东省曹县一起炭疽疫情样本中分离的8株炭疽芽胞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MLVA-15和canSNP分型、全基因组测序(WGS)和SNPs分析。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所有分离株耐药性一致。8株菌MLVA-15分型为同一基因型,该基因型在国内首次发现,命名为MLVA15-CHN77型;canSNP分型均为A.Br.001/002型。WGS结果分析显示,8株菌具有相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谱。SNPs分析显示,8株暴发菌株聚成一簇。结论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分型和溯源策略,是炭疽芽胞杆菌传统分型方法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贵州省炭疽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2015年贵州省间不同地区的409份标本(外环境388份、患者19份和牲畜2份)进行炭疽芽胞杆菌分离培养,采用革兰染色镜检、青霉素抑制试验和噬菌体裂解试验对可疑炭疽菌落进行鉴定,分析菌株检出情况。运用MLVA-15技术对炭疽芽胞杆菌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获得各VNTR位点的扩增长度并计算重复单元的重复数目。结合各VNTR位点重复数目,利用NTsys 2.10e软件对不同地区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从409份标本中分离出34株炭疽芽胞杆菌,检出率为8.31%。其中341份土壤检出33株,检出率为9.68%;17份患者皮肤病灶渗出液检出1株,检出率为5.88%。2015年分离出炭疽杆菌的阳性率最高,占48.72% (19/39)。MLVA-15分析显示,34株菌株被分为3个MLVA型;聚类分析显示,34株菌株被分为A和B两簇,其中A簇又被进一步分为A1和A2分支。来自相同地区或年份的多数菌株聚类关系相对较近。结论 2012-2015年贵州省间各种疑似炭疽送检标本中,土壤的检出阳性率最高,贵州省炭疽芽胞杆菌菌株具有MLVA型别多样性,型别分布和聚类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8-2019年宁夏皮肤炭疽疫情的流行特征及炭疽芽胞杆菌检出情况,为宁夏皮肤炭疽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2019年宁夏皮肤炭疽疫情的三间分布规律,采集疑似病例样本进行炭疽芽胞杆菌分离培养及Real-time PCR检测。结果 2018-2019年共报告皮肤炭疽病例45例,时间集中在8月份(占57.78%),分布在11个县区(占50.0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8.00%)。对人体标本病原培养70份,共分离到炭疽芽胞杆菌12株,总检出率为17.14%;Real-time PCR检出率为64.29%,在患者使用抗生素前采样的标本分离率(64.29%)明显高于患者使用抗生素后采样的标本分离率(10.71%)。结论 宁夏皮肤炭疽疫源地面积较广,处于较低散发水平,炭疽芽胞杆菌检出率较低,使用抗生素前采样检出率明显高于使用抗生素后,Real-time PCR可用于炭疽芽胞杆菌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贵州省2006-2016年分离的炭疽芽胞杆菌进行单核苷酸重复序列分型分析(SNR),了解菌株SNR型别特征,为炭疽疫情监测、调查与溯源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 提取贵州省2006-2016年间不同地区的炭疽芽胞杆菌菌株基因组DNA,应用SNR各位点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获得各位点序列长度。运用Bionumerics 7.6软件将扩增长度片段信息进行聚类分析获得各菌株SNR型别并构建最小间距图。结果 来自贵州省2006-2016年间的71株炭疽芽胞杆菌被分为37个SNR型;聚类分析显示,71株菌株被分为A和B两群,其中A群共有27个分支,又可分为A1和A2两个亚群;B群共有10个分支,可分为B1和B2两个亚群。最小间距图显示,71株菌株被分别为7个SNR克隆群(complex)和5个单一的SNR型(singleton)。结论 来自贵州省2006-2016年间的71株炭疽芽胞杆菌共分为37个SNR型, SNR型别具有多样性;SNR分子分型方法对炭疽芽胞杆菌分型具有高分辨率的特点,SNR型别分布与菌株的时间和地域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LVA分型对于鉴别布鲁氏菌病复发与重复感染的意义。方法 对初次发病与二次发病的布病患者进行血培养,分离菌株,对分离菌株做布鲁氏菌种属鉴定与MLVA-16分型鉴定,分析两次发病分离到的菌株的分型结果及各位点的差异。结果 收集到4例二次发病的布病患者的血培养物,分离得到8株布鲁氏菌,经MLVA-16分型鉴定为7个基因型,1例两次发病时间间隔较短的患者的2株分离株的MLVA-16分型一致,没有差别,提示为复发。而另外3例两次发病时间间隔较长的患者的6株分离菌株,其MLVA-16分型的基因型不同,分别各有一个位点的差异,提示为重复感染。结论 MLVA分型对于布鲁氏菌病的复发与重复感染具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辽宁地区炭疽芽胞杆菌的流行特征及菌型基因特征。方法 通过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Multiple locus variable numbers of tandem repeats analysis,MLVA)分型实验,对2001—2011年辽宁省分离到的6株炭疽芽胞杆菌分离株DNA进行检测,DNA指纹图谱使用BioNumerics 4.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聚类分析结果。结果 聚类分析发现,6株炭疽芽胞杆菌株可分为2个基因型。对于炭疽暴发而言,其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遗传标记具有高度相似性。结论 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中的串联重复序列可作为炭疽芽胞杆菌基因分型的指标,在炭疽暴发事件中的病原体溯源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腹泻病人粪便中弓形杆菌菌株的遗传信息,分析其毒力和耐药基因,了解其MLST型别。方法 采用双孔滤膜法从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弓形杆菌,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其种属信息、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MLST分型进行分析。结果 12株弓形杆菌中,布氏弓形杆菌7株,嗜低温弓形杆菌5株,基本含有弓形杆菌属常见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中外排泵相关基因占多数,ST型均为新型。结论 腹泻病人中分离得到的弓形杆菌毒力基因含量丰富,耐药基因预测结果提示其可能具有一定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吉林市结核分支杆菌IS6110 DNA指纹图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吉林市结核分支杆菌IS6110 RFLP图谱特征。方法 对53株结核分支杆菌分离株进行IS6110基因分型,得到IS6110 RFLP图谱;按菌株指纹特征的同源性高低予以分组,并进行分析。结果 吉林市结核分支杆菌IS6110 RFLP图谱特征为:(1)IS6110拷贝数目平均为13个;(2)A、B两组同源性很高,具有“北京基因型”特征,C组多态性较强;(3)IS6110 RFLP图谱特征分布无地域差异;(4)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图谱特征无明显差异,但初治耐药菌株成簇率较高。结论 吉林市结核分支杆菌IS6110RFLP图谱特征以“北京基因型”为主;但还具一些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陕西省鼠疫耶尔森菌分离株的MLVA基因分型特征,阐明不同疫情年份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为今后陕西省鼠疫的监测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MLVA(14+12)方法,对分离自陕西省鼠疫疫源地的66株鼠疫耶尔森菌进行基因分型,利用BioNumerics(Version7.6)软件对分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66株鼠疫耶尔森菌分为A、B、C群,根据分离时间聚集成为相应群,A群包含42株菌,其中39株菌分离自2000-2001年,B群包含16株菌,其中15株分离自2006年,C群含8株菌,其中6株分离自1987-1988年。基因型分为19种,8个基因型为多菌株基因型,其他型为单菌株基因型。结论 陕西省鼠疫菌MLVA基因型具有多态性,不同疫情年份菌株主导的基因型不同,MLVA分型能够很好区分陕西省不同年代鼠疫菌株,可用于鼠疫菌株的溯源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内蒙古羊种布鲁氏菌的传播模式和流行规律。方法 采用AMOS-PCR对60株布鲁氏菌的种型进行鉴定,用Hunter-Gaston Diversity Index(HGDI)评价菌株的遗传多态性特征,采用MLVA-16分型方法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确定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 60株试验菌全部为羊种布鲁氏菌。MLVA-16对菌株具有极高的分辨力,多态性指数为0.981;Panel 1,Panel 2A和Panel 2B的多态性指数分别为0.264,0.345和0.980;Panel 2B中Bru16位点的多态性指数最高,多态性指数为0.835。60株羊种布鲁氏菌聚为5大类37个基因型,其中15个共享基因型包括38株羊种布鲁氏菌,聚类率为63.3%(38/60),提示病例多为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暴发流行;另外22株菌表现为独特基因型表明菌株无明显的流行病学相关性。共享基因型GT5包括2株分别分离自羊和骆驼的菌株且有相同的MLVA-16基因型,提示布鲁氏菌在羊和骆驼中循环传播;3个共享基因型(GT11、GT17和GT23)分别包含来自人和羊的菌株并呈现完全相同的MLVA-16基因型,表明羊是人间布病的传染源。GT35由3株分离自羊脾的菌株构成且共享相同的基因型,提示布病在羊中呈暴发流行。类群E由12个来自不同宿主(羊,牛,野生骆驼和人)的菌株构成,共享相同或相似的MLVA-16基因型,揭示了内蒙古羊种布鲁氏菌潜在的传播模式。结论 疫羊是主要传染源,野生动物(骆驼)是贮藏宿主。羊种布鲁氏菌在羊牛(骆驼)和骆驼(羊牛)中相互循环传播,最后传染给人是内蒙古羊种布鲁氏菌的潜在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1.
The incidence of anthrax, which is caused by Bacillus anthracis, in the human and animal population of Mongolia has increased recently, and control of this infection is a nationwide concern. In this study, 29 isolates obtained from animals and various regions in Mongolia from 2001 to 2007 were analyzed by performing multiple-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 analysis for 8 loci (MLVA-8)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ngolian B. anthracis isolates. We found that all the Mongolian isolat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A3 cluster along with the Japanese and the Chinese B. anthracis isolates. Our data revealed that MLVA-8 is useful for studying th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the Mongolian B. anthracis isolates and would help characterize B. anthracis infections in Mongolia.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鼠疫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探索陕西省动物间鼠疫疫情的流行特点。方法常规方法测定2006年动物间鼠疫疫情中所分离的5株代表性鼠疫菌株的生化、毒力、毒力因子及质粒。结果所有菌株均符合鄂尔多斯高原沙鼠鼠疫菌的生化特性;LD,。在100~12.5亿之间;4种毒力因子n和PstI均存在,3株Pgm+,2株Pgm-;vw均缺失;检出6、45、65MD3种质粒。结论被鉴定菌株均为鄂尔多斯高原型鼠疫菌,毒力不完全,3株强毒菌,2株弱毒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氨疫自然疫源地内的383株鼠疫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有373株属于强毒鼠疫菌,7株中等毒力菌,3株为自然界分离的弱毒鼠疫菌。于同一地区不同流行年代、不同宿主分离的鼠疫菌毒力无明显差异,青藏高原型菌株毒力比祁连山型菌株毒力强。缺失Pgm、VW因子的菌株大多毒力减弱,但有的也保持了较强毒力。另有12株经过长期人工培养基传代保存的菌株毒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小肠结肠炎耶氏菌毒力株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各地分离的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的毒力特征进行测定,所有毒力株除个别外,均有VW抗原、Vi抗原和毒力因子,它们的检测结果一致。有毒株还有一条40~50MDa的质粒带,即所谓毒力质粒,但有此毒力质粒的菌株并非都是有毒株,视其有否特异性外膜蛋白(约200KDa)而定。自凝性也是检测耶氏菌毒力的一种方法,但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不及VW抗原测定。因此测定菌株毒力,以VW抗原、Vi抗原和毒力因子测定最特异而敏感,特别后两种方法简单、易行、可靠,可在基层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Density-dependent gene expression, quorum sensing (QS), involves the synthesis and detect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 molecules known as autoinducers. Inhibitors of bacterial QS systems offer potential treatment of infections with highly virulent or multidrug-resistant agents.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n Bacillus anthracis growth and the virulence gene (pagA, lef, and cya) expression of the QS inhibitor (5Z)-4-bromo-5-(bromomethylene)-3-butyl-2(5H)-furanone, which is naturally synthesized by the marine alga Delisea pulchra, as well as a related compound and synthetic derivatives. Growth of B. anthracis Sterne strain was substantially reduced in the presence of each furanone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When furanones were added to midlog-phase cultures of B. anthracis strains with LacZ reporters in pagA, lef, or cya, growth was inhibited, and expression of these virulence genes was inhibited to a proportionately greater extent.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use of QS inhibitors could represent novel therapies for anthra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