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目的 分析19例鼻腔呼吸道上皮腺瘤样错构瘤(respiratory epithelial adenomatoid hamartoma,REAH)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经病理证实的19例鼻腔REAH,分析其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临床症状与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症状相似,其中8例有鼻内镜手术史。17例患者新生物位于双侧嗅区,2例位于鼻中隔。17例鼻窦CT示双侧鼻腔嗅区可见软组织呈膨胀性生长,鼻窦内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现,2例鼻窦CT示鼻中隔孤立肿物。结论 REAH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但该病并不少见,因其有独特的影像学及病理表现,所以临床医师应充分认识该病并术中取材准确,可以提高其诊断率及治愈率,降低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国内成人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CRSsNP)的基本特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78例CRSsNP患者进行临床量化评估:鼻窦CT扫描采用Lund Mackay评分法,计算出病变鼻窦所占百分比;鼻内镜检查采用Lund-Kennedy评分;症状严重度采用视觉类比法评分(VAS法)。结合患者主诉以及客观检查和评分,分析引起病变的解剖异常,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行鼻内镜下鼻腔成型术。术后配合保守治疗和随访,1年后再次进行Lund Kennedy评分和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涉及窦口鼻道复合体和上颌窦区域,病理显示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痊愈53例,有效2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术腔上皮化时间平均5周。前组鼻窦出现病变百分比高于后组鼻窦。除0~3分级手术前后VAS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它患者手术前后VAS症状评分以及Lund-Kennedy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国内成人CRSsNP有自身特点:局部多解剖异常可能对发病有重要作用,窦口鼻道复合体和上颌窦是病变靶点区;细菌感染因素可能重于变态反应因素,单侧与双侧CRSsNP主要发病机制可能不同;EPOS2007指南中提供的评估方法可较客观全面的反映病变及治疗情况,CRSsNP手术治疗占有重要地位,个体化的鼻内镜鼻腔成型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变往往涉及多个鼻窦,包括额窦、上颌窦、前组筛窦、后组筛窦及蝶窦。近10余年来,鼻内镜外科技术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重要手段。鼻内镜下纠正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恢复和重建鼻腔、鼻窦良好通气和引流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主要目的。我们发现开放后组筛窦、蝶窦与否在鼻内镜手术中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有着相同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纤维鼻咽喉镜治疗鼻窦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鼻内镜鼻窦手术和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纤维鼻咽喉镜治疗鼻窦囊肿的疗效。方法 分析14例(19个上颌窦,3个额窦)应用鼻窦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纤维鼻咽喉镜手术切除鼻窦囊肿(球囊组)和16例(23个上颌窦,8个额窦)采用常规鼻内镜鼻窦手术方式切除鼻窦囊肿(常规组)病例的临床资料。依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记录手术难度评分和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均行鼻内镜检查、冠状位鼻窦CT检查,采用Lund-Kennedy内镜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系统评价预后。结果 球囊组手术难度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也较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观察8、24周, 鼻内镜检查见窦口通畅,Lund-Kennedy内镜和Lund-Mackay鼻窦CT评分结果显示,所有病例术腔恢复良好,术后鼻窦CT影像示改善明显,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组与常规组行鼻窦囊肿手术可获得同-良好的疗效。球囊组的手术方式能够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手术微创。由于纤维鼻咽喉镜手术器械的限制,手术难度较常规组高,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对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嗅觉功能评估及术后嗅觉功能判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54例,排除合并哮喘、变应性鼻炎和伴有可能影响嗅觉功能的系统性因素。所有患者均接受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和规范的药物治疗,并行术后随访。根据鼻窦CT冠状位嗅裂区堵塞程度评为0、1、2分,分别对嗅裂前区(anterior olfactory cleft score,AOCS)(中鼻甲对应嗅裂区)和嗅裂后区(posterior olfactory cleft score,POCS)(上鼻甲对应嗅裂区)进行评分。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T&T嗅觉检测、嗅觉VAS评分和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和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术后行T&T嗅觉检测、嗅觉VAS评分。分别将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嗅觉阈值、嗅觉VAS评分与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和Lund-Mackay评分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54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7.9岁(24~67岁),其中30例患者随访达到6个月。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T&T嗅觉阈值与嗅觉VAS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 =0.70,P <0.01)。手 术前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AOCS和POCS均与嗅觉阈值评分、嗅觉VAS评分显著正相关(P <0.001),Lund-Mackay评分与嗅觉阈值也有弱相关性(R 2=0.262,P =0.005)。手术前鼻窦CT嗅区评分AOCS、POCS与术后6个月的嗅觉阈值亦有相关性(R 2=0.211、0.181,P =0.014、0.024),且术前AOCS与术后6个月嗅觉阈值正相关性更强。术前Lund-Mackay评分与术后6个月嗅觉阈值无相关性(R 2=0.073,P =0.165)。结论 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可作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嗅觉功能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嗅觉功能预后的客观评价指标。中鼻甲对应的嗅裂区的病变程度对嗅觉功能评价作用更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变应性因素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变应性因素,将其分为为菲变应性因素组和变应性因素组,比较两组症状VAS评分、鼻息肉主观评分、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嗅觉功能、鼻阻力等指标问的差异。结果81例患者中,非变应性因素组45例,变应性因素组36例。两组问症状VAS评分和鼻息肉主观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87,P=0.40:t=0.58,P=0.64)。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变应性因素组的前组筛窦病变程度较非变应性因素组严重,存在显著性差异(f=2.11,P=0.03),而其余各鼻窦及OMC区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嗅觉功能以及双侧鼻腔总阻力亦无显著性差异(t=0.15,P=0.88:t=0.57,P=0.61)。结论变应性因素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中不起主导作用,对临床症状、鼻息肉大小、嗅觉功能和鼻阻力等方面没有显著影响,但可能与前组筛窦的病变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析鼻腔微生物群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后鼻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择期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88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鼻腔内分泌物中微生物群分布情况,将患者分为微生物阴性组24例、细菌阳性组42例和真菌阳性组22例。比较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Lund-Kennedy内镜评分及Lund-Mackay CT评分评估患者鼻功能并采用鼻内镜评估鼻黏膜损伤程度,并检测鼻黏膜组织基底膜厚度。结果 88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共检出病原菌64例,细菌占比47.73%,真菌占比25.00%。术后三组患者鼻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阳性组和真菌阳性组鼻黏膜上皮损伤程度和基底膜厚度高于微生物阴性组(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鼻腔分泌物中细菌和真菌能影响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后鼻功能恢复,影响鼻内镜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型鼻息肉内镜术中应用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入组行鼻内镜手术的嗜酸性粒细胞型鼻息肉患者15例,设计自身对照研究,将双侧鼻腔随机分为支架侧与对照侧。支架侧内镜术中植入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对照侧鼻腔未植入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分别于内镜术前,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评估,主要评估指标为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评分、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黏膜病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 支架侧鼻内镜评分在术后3个月 时明显低于对照侧(1.786±1.051 vs 2.643±1.151,t =2.064,P =0.0208);黏膜病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术后1个月时显著低于对照侧(61.33±28.50 vs 84.33±27.83,t =3.044,P =0.0088);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双侧无明显差异。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型鼻息肉内镜术中应用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可以抑制黏膜炎症,改善鼻内镜评分,促进术腔良性转归。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后的疗效。方法对122例已行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中文版(SNOT-20 CV)量表、Lund-Mackay CT方法和Lund-Kennedy鼻内镜方法进行主客观评分,综合评价中鼻甲部分切除患者与中鼻甲保留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前合并鼻息肉和/或鼻中隔偏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合并变应性鼻炎和/或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前CT及鼻内镜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AS及SNOT-20CV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半年与术前鼻内镜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AS及SNOT-20CV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中鼻甲部分切除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多合并鼻息肉和/或鼻中隔偏曲,与中鼻甲保留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生存质量无明显差异,而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患者术后的内镜评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的临床疗效,了解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我院行修正性鼻内镜手术80例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患者临床资 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鼻内镜检查评分、CT检查评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等进行疗效评定,分析手术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80例CRS患者62例痊愈,11例好转,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25%。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次数、鼻息肉史、变应性鼻炎史与随访依从性对手术疗效影响较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次数、变应性鼻炎史、VAS评分、鼻内镜检查评分、鼻息肉史、CT检查评分、鼻腔粘连和随访依从性(相对危险度1.4~2.8)。结论 手术次数、变应性鼻炎史、鼻息肉史与随访依从性是影响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疗效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经鼻内镜开放蝶筛窦切除多发性鼻息肉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鼻内镜开放蝶筛窦切除多发性鼻息肉的远期疗效观察.方法 收集1998年1月~2001年12月47例多发性鼻息肉患者资料,其中单纯鼻息肉病患者30例,伴有支气管哮喘者17例.依照VAS 0~10评分系统,比较术前术后(至少5年)的症状评分、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伴有哮喘患者的术前与术后5年肺功能及激素用量的变化.结果 术前患者最严重的主诉是嗅觉丧失和鼻阻塞,术后鼻阻塞和嗅觉明显改善的患者数分别是28例和31例;鼻窦CT扫描,术前、术后平均Lund-Mackay记分分别为19和6.5;17例伴有哮喘的患者中,13例激素用量明显减少.截止2001年12月,15例患者前筛出现复发性息肉.结论 多发性鼻息肉患者行鼻内镜下开放蝶筛窦切除息肉,长期疗效较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单侧鼻腔鼻窦良恶性病变并发鼻息肉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例单侧鼻腔鼻窦良恶性病变并发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中,霉菌性鼻窦炎9例.出血坏死性息肉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血管瘤2例.鳞状细胞癌2例。15例行鼻内镜手术.4例行上颁窦根治结合鼻内镜手术.5例行鼻侧切开术.1例行上颁骨部分切除术。术前误诊4例,术后2例复发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单侧鼻腔息肉患者.要警防是否合并其它鼻腔鼻窦病变。鼻内镜、CT检查和活检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以彻底清除病变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鼻腔鼻窦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附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报道1例鼻腔鼻窦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鼻腔鼻窦动脉瘤样骨囊肿在鼻内镜下完整切除。结论发生于鼻腔鼻窦的动脉瘤样骨囊肿非常少见,CT和MRI是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一般可在鼻内镜下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评价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CT筛窦分型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CRS患者,按术前轴位鼻窦CT进行筛窦分型;观察筛窦标本骨质病理学改变,并对筛窦骨质重塑活性进行评分;采用Lund和Kennedy鼻内镜评分评价预后;分析不同CT筛窦分型间筛窦骨质组织病理评分和鼻内镜评分的差异以及骨质组织病理评分和鼻内镜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Ⅲ型(骨质增生型)25例,占22.3%;Ⅱ型(空泡型)44例,占39.35;Ⅰ型(蜂窝型)43例,占38.4%.Ⅲ型骨组织病理改变程度和术后随访鼻内镜评分分别与Ⅰ型和Ⅱ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2).CBS患者的筛窦骨组织病理评分和术后鼻内镜评分有明显相关性(X2=9.78,P=0.002).结论 CBS的CT筛窦分型具有相应组织病理学基础;新骨形成或重塑是反映鼻窦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筛窦骨组织病变程度能够反映患者术后预后情况;CT筛窦分型对鼻内镜外科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现实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5例罕见的双侧嗅裂区呼吸道上皮腺瘤样错构瘤(REAH)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复习,报告5例经病理证实的REAH患者.结果:4例以鼻塞,流涕为首要主诉,伴或不伴嗅觉减退、头痛,1例以头面部不适为首要主诉,偶有流脓涕及涕中带血.5例鼻腔中鼻道可见息肉样新生物.所有患者均行鼻窦内镜手术清除病灶,REAH病灶均位于双侧嗅裂区,4例外观呈息肉样改变,1例炎性水肿明显,均较息肉质韧,并且基底弥漫,内衬表面上皮源性纤毛呼吸上皮的腺体异常增生为REAH病理学特征,腺体围成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被一些间质组织所分隔.结论:REAH如果不彻底切除,有术后继续生长的可能性,故鼻内镜手术时,完全彻底清除病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尽管鼻腔鼻窦区域的REAH非常少见,但应与内翻乳头状瘤以及腺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真菌性鼻-鼻窦炎(FRS)患者主观评价和客观检查方法的研究,了解FRS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FRS患者主观评价之间,客观检查方法之间以及主观评估与客观检查方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8例FRS患者的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NOT-20)及视觉模拟量表(VAS)、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以及Lund-Mackay CT评分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SNOT-20中得分最高的前6项为:头面部疼痛及压迫感;流脓涕;需要擤鼻涕;打喷嚏;疲倦;沮丧、焦躁、易怒。SNOT-20总分与其他主客观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SNOT-20鼻部症状评分与Lund-Mackay CT评分呈正相关(r=0.536,P〈0.05),SNOT-20睡眠症状评分与VAS评分呈正相关(r=0.605,P〈0.01)。VAS评分与Lund-Mackay CT评分正相关性(r=0.615 0,P〈0.01),Lund-Mackay CT评分和Lund-Kennedy鼻内镜检查评分呈正相关(r=0.500 4,P〈0.05),Lund-Kennedy鼻内镜检查与主观调查量表之间在统计学上无相关性(P〉0.05)。结论:FRS患者的客观评价方法之间有着较好的相关性,Lund-Mackay CT评分与SNOT-20鼻部症状评分以及VAS评分之间有相关性,SNOT-20睡眠症状评分与VAS评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我院于2000年以来开展的鼻内窥镜下对27例病例复发性鼻息肉病人的再手术治疗。 27例患者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7岁~62岁,均有1次或多次鼻腔鼻窦手术史,前期手术包括鼻息肉摘除术、中鼻甲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术,上颌窦根治术、鼻内镜下筛窦开放术、额窦口及上颌窦口开放术。其中鼻息肉复发24例,鼻腔粘连1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腔呼吸上皮性腺瘤样错构瘤(REAH)的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及治疗。 方法 分析1例鼻腔REA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结果 鼻腔REAH临床表现常以鼻塞、嗅觉减退为主。影像学方面,嗅裂增宽>10 mm是本病在CT上的特征性表现。本病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其显微镜下特点是大量内衬呼吸道纤毛上皮的腺体显著增生。 结论 鼻腔REAH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而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尤其重要。内镜下切除肿瘤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后不同鼻窦黏膜转归的时间规律.方法 前瞻性收集77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实施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后的第2周、第1、2、3、6、9、12个月采用Lund-Kennedy内镜评分方法分别对每侧鼻腔每个鼻窦进行评估,比较不同时期不同鼻窦黏膜形态的评分数值和完成上皮化比例.结果 共计154个上颌窦、154个筛窦、138个额窦和129个蝶窦纳入内镜观察与评分分析.在术后第2周,蝶窦、筛窦、上颌窦和额窦黏膜形态评分分别为(3.5±1.5)、(3.6±1.4)、(3.7±1.5)、(3.8±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74,P =0.643);在术后第2、3、6、9个月,4种鼻窦黏膜的转归过程呈现明显分离趋势,依次出现黏膜评分下降拐点和上皮化比例升高峰值;在术后第12个月,蝶窦、筛窦、上颌窦、额窦评分分别为(0.4±0.1)、(0.9±0.1)、(1.4±0.2)、(2.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691,P=0.000);且蝶窦黏膜形态评分(Z=-3.417,P =0.001)和完成上皮化的比例(x2=4.313,P=0.038)明显优于筛窦,筛窦黏膜形态评分(Z=-2.218,P=0.027)和完成上皮化比例(x2=4.292,P=0.038)明显优于上颌窦,上颌窦黏膜形态评分(Z=-2.244,P =0.025)和完成上皮化比例(x2=4.100,P =0.043)明显优于额窦.结论 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后不同鼻窦的黏膜转归存在明显时间差异,上皮化进程的先后顺序依次是蝶窦、筛窦、上颌窦和额窦.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下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 总结28例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结果 28例随访7个月~5年,仅6例术后复发(21%),其中2例累及筛窦与蝶窦,4例累及上颌窦.结论 鼻内镜下行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