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会阴-肛门反射弧脊髓中枢传导时间的检测,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神经功能的改变。方法:对52例患者进行会阴-肛门反射、脊髓肛门反应和马尾神经诱发电位3种潜伏期检测,对会阴-肛门反射弧的传入、传出和脊髓中枢3部分神经传导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人脊髓中枢传导时间为(17.8&;#177;6.5)ms,传入神经传导时间为(7.2&;#177;6.3)ms,传出神经传导时间为(8.2&;#177;6.1)m8,直肠癌术后患者各种反射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传入和传出神经传导时间延长更明显,潜伏期与临床评分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691)。结论:直肠癌术后患者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神经功能异常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神经损害在会阴-肛门反射弧的传入和传出神经最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PRP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5只。采用改良Nystr?m法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模型,A组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灌注于损伤脊髓处,B组予自体血浆灌注于损伤脊髓处。术后第3、7、14天采用斜板试验和BBB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检测体感诱发单位(SSEP)检测神经传导功能。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7、14天,A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B组,两者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SSEP潜伏期及波幅值变化:术后14天A组潜伏期12.37±1.689ms、波幅0.54±0.056mv;B组潜伏期14.14±1.553ms、波幅0.32±0.031mv,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能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正常大鼠麻醉状态下S1脊髓节段不同电压及频率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SCES)所诱发的脊髓反射,探讨ESCES诱发脊髓反射的发生机制及来源。 方法选取成年雌性Sprague Dawley大鼠10只,麻醉后手术将电极植入S1脊髓节段,予以波宽200 μs、电压强度分别为400,600,1200 mV的单脉冲ESCES; 1200 mV时,频率分别为50,60,80,100 Hz 的ESCES。以同心圆针电极记录大鼠后肢半腱肌肌腹的肌电信号,观察所诱导脊髓反射的特点。 结果能引起大鼠半腱肌反应的阈值为300 mV。3种电压强度的ESCES能诱导出2种潜伏期成分的脊髓反射,较低的400,600 mV电压强度可诱发出长潜伏期成分,潜伏期分别为(5.27±0.36) ms和(5.19±0.67)ms;较高的1200 mV电压强度可诱发出短潜伏期成分,潜伏期为(2.57±0.23)ms。4种较高频刺激均可诱发出脊髓反射,但刺激后期都出现了脊髓反射脱落后不规律出现,部分大鼠出现了较高频刺激后期脊髓反射完全消失。50 Hz频率的ESCES所诱发脊髓反射的潜伏期和波宽分别为(4.46±1.07)ms和(7.33±1.00)ms,与另外3种频率所诱发脊髓反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同电压的ESCES可诱导出不同来源的脊髓反射。长潜伏期成分可能是兴奋脊髓背根传入神经后引起的单突触反射;短潜伏期成分可能是直接兴奋脊髓内的运动神经元或运动纤维后向下传导引起的肌肉兴奋电反应。4种较高频ESCES所诱发的不规律出现的脊髓反射,可能是一种单突触反射。较高频刺激时脊髓反射的不规律出现可能与较高频刺激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皮-肌反射评估经穴位按摩法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0-10/2003-08黑龙江省小儿脑瘫防治疗育中心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男32例,女18例;患儿监护人均同意参加本研究。采用兴奋和抑制性方法对5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穴位按摩,同时采用诱发电位仪进行皮-肌反射的测定,所用主要参数为短潜伏期下降波、长潜伏期上升波和中枢延迟波。在姿势、运动、反射、肌张力四大指标中有一项以上实质进步者为显效。脑瘫症状和体征减轻为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入院时对比无变化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患儿50例。根据疗效将患儿分为显效组20例,有效组26例与无效组4例。有效率92%(46/50)。①显效组:治疗后短潜伏期下降波、长潜伏期上升波波长明显短于治疗前(30.27±2.20),(43.42±3.57),(14.56±2.53)ms;(35.41±1.53),(48.78±3.54),(20.16±3.30)ms,t=3.02,2.94,3.08,P<0.01。②有效组:治疗后短潜伏期下降波、长潜伏期上升波和中枢延迟波波长明显短于治疗前(31.91±3.33),(41.36±2.50),(18.46±1.80)ms;(35.73±3.11),(43.80±3.73),(21.13±2.38)ms,t=2.52,2.64,2.78,P<0.05。结论:经穴位按摩治疗痉挛型脑瘫效果确实,临床效果可经皮-肌反射客观评定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面神经不同失神经支配程度的病理变化对面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应用神经兴奋性测试仪测试正常人双侧面神经兴奋阈值的差值,进行重复性实验。测试面神经麻痹(facialparalysis,FP)者面神经的失神经支配程度。制作豚鼠颞骨内FP模型,应用诱发肌电图测试压榨面神经前后动作电位的反应阈值及通过瞬目反射观察面肌功能恢复时间。透射电镜观察面神经的病理改变。结果:190例FP由恢复到临床治愈,失神经支配阴性组需(33.1±21.3)d;失神经支配I度组需(63.3±12.4)d;失神经支配Ⅱ度组需(90.1±11.7)d;失神经支配III度组需(210.2±37.5)d,4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76~3.973,P<0.01)。压迫面神经5s组,神经兴奋性传导恢复时间和瞬目反射恢复时间都是(60.7±45.3)h;15s组神经兴奋性传导恢复时间(982.6±36.6)h,瞬目反射恢复需(46±12)d;30s组神经兴奋性传导和瞬目反射无一只恢复到正常。电镜观察5s组髓鞘板层轻度松散,15s组髓鞘板层重度松散,30s组髓鞘融解轴突破坏。结论:失神经支配程度是FP康复诊断的指标,并与髓鞘和轴突破坏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构建犬"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以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方法:对6只雄性犬麻醉后进行T12和S2神经的解剖,将T12前根近端与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尾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保持T12后根完整,经过一段时间轴突再生后,建立"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人工膀胱反射弧.神经根吻合术后6个月和18个月,分别在破坏L5~S2脊髓节段前后进行膀胱神经电生理、膀胱测压、膀胱逼尿肌肌电图等早期和远期功能观察.结果:实验侧膀胱神经动作电位和膀胱逼尿肌肌电图,其形态与波幅与对照侧相似.1、2、4号犬术后6个月截瘫48 h后,电刺激经新建的反射弧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可达正常对照组71.80%.5、6号犬术后18个月,相同电流刺激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84.42%.结论:体神经的运动传出支经自体神经移植,其轴突能再生长入膀胱平滑肌内副交感神经节细胞.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构建犬"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可望实现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可控性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研究急性脊髓炎(AM)患者痛觉传导通路中枢段变化特点,探讨CHEP中枢N波检测技术及Aδ纤维脊髓段传导速度在AM中的应用价值,为其电生理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共选取AM患者20例,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刺激器对AM患者手背正中、上肢前臂掌侧近端1/3处、C7和T12棘突及内踝上方5cm处皮肤进行热痛刺激(54.5℃),记录其CHEP波形及潜伏期,并计算外周段(手背至上肢前臂近端1/3处)Aδ纤维传导速度及脊髓段传导速度;同时对入选患者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测及感觉神经传导测定,并将其结果与CHEP进行比较。另外本研究同时选取2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正常对照组,并将AM组上述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于AM组手背正中、内踝上方5cm处皮肤或C7和T12水平棘突部位给予热痛刺激,发现患者CHEP中枢N波潜伏期[分别为(556.1±26.9)ms,(591.3±29.0)ms,(508.2±22.8)ms和(536.3±25.1)ms]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AM组CHEP外周段Aδ纤维传导速度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脊髓段传导速度[9.6±1.3)m/s]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AM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AM组SEP电位N13峰潜伏期[(14.9±1.9)ms]和N9-N13、N13-N20峰间期[分别为(5.2±0.8)ms,(8.6±1.1)ms]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AM组下肢CHEP异常率(85.0%)显著高于上肢异常率(55.0%),AM组CHEP总异常率(90.0%)及下肢CHEP异常率均显著高于SEP异常率(40.0%)。 结论AM患者存在痛觉传导通路中枢段受累,CHEP结合MRI或其他电生理检查能更有效辅助诊断AM,有助于AM与运动神经元病及周围神经病间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干及与相应颅神经功能损伤时敏感的电生理指标,为后颅窝肿瘤手术提供精确、准确和安全的术中监测手段。方法:30例后颅窝肿瘤患者,使用同一多功能神经电生理监护仪进行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连续实时监护,测定手术操作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后颅窝肿瘤手术及其操作可以引起BAEP的改变。手术中BAEP的I波(1.76±0.08)ms,III波(4.45±0.20)ms,V波(6.67±0.13)ms潜伏期,I~V(5.01±0.31)ms,III~V(2.40±0.14)ms,峰间潜伏期较手术开始时明显延长(t=8.216,6.816,25.087,7.343,11.585,P<0.01),V波幅(0.39±0.07)μV明显降低(t=3.565,P<0.01)。其中以BAEP的Ⅴ波潜伏期及波幅改变最为显著。结论:BAEP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是后颅窝肿瘤术中敏感的电生理指标,对其进行监护,可为手术中及手术后避免神经功能损伤提供客观指标,降低手术伤残率,减少或避免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泌尿生殖反射检查,探讨其对排尿功能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对脊髓排尿中枢损伤患者予以不同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正规的主动排尿训练。在治疗前行泌尿生殖反射检查。结果:4例泌尿生殖反射弧环路中断的患者均可以通过腹压完全排出尿液,而6例泌尿生殖反射环路连续性存在的患者只能部分排出尿液。结论:脊髓损伤后,泌尿生殖反射中断的患者排尿功能恢复较反射弧存在的患者快且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F波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方法:SCI患者29例(SCI组)及正常组29例,采用丹麦产Kepoint 1.5型肌电图仪对双下肢胫神经F波的潜伏期(Flat-min)、F波的出现率以及F波的时间离散度(F-CD)进行检测,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F-CD值比较SCI组(9.2±1.9)ms显著高于正常组(6.7±1.0)ms(P<0.0001);F波的出现率(84.5±6.2)%明显低于正常组(89.5±5.7)%(P<0.05)。Flat-min比较,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F波在SCI患者电生理评价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