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分析和根因分析法预防关节骨科跌倒坠床风险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门诊2016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66例关节骨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时间将2017年3月以前收治的33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均给予骨科常规护理;将2017年4月及以后收治的3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均采取失效模式分析+根因分析法预防跌倒坠床风险的管理干预。比较两组各失效因子风险优先数(RPN值),统计两组在干预前后6个月内跌倒、坠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各失效因子RPN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患者跌倒坠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3.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24%,患者护理满意度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效模式分析和根因分析法能有效降低关节骨科住院患者的RPN值及跌倒、坠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缓解护患矛盾,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对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当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预防心内科患者跌倒的效果,提高患者的安全管理质量。方法采用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519例心内科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538例心内科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跌倒安全管理,观察组患者采用HFMEA模式进行管理。比较实施HFMEA前后两组患者风险优先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值及跌倒发生率。结果实施HFMEA前后两组患者4个失效模式RPN值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后RPN值明显降低,均125分,达到预期效果;两组患者实施HFMEA前后跌倒发生率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后跌倒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HFMEA能有效预防心内科患者跌倒发生率,保障了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管理,同时也提高了心内科护士预防患者跌倒的风险防范意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率和对安全风险防控知识的知晓及参与情况,探讨规范化护理在老年患者跌倒/坠床风险防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构建规范化护理实践体系,以2022年1—6月医院住院的老年患者3153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以2022年7—12月医院住院的老年患者3431例作为观察组,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率及对跌倒/坠床安全风险预控知识知晓情况、参与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老年患者跌倒/坠床5例,对照组老年患者跌倒/坠床6例,两组老年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老年患者对跌倒/坠床安全风险预控知识知晓率、参与率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规范化护理实践体系在老年患者跌倒/坠床风险预控管理中应用,有利于改善老年患者安全与风险管理,降低跌倒/坠床时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设计并应用儿童跌倒/坠床评估表,以降低住院患儿跌倒/坠床发生率。[方法]设计儿童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及儿童跌倒/坠床高风险预防措施单,确定高风险、低风险和可能高风险的患儿群体。低风险群体无须评估,采取跌倒/坠床基本预防措施;高风险群体无须评估,直接采取高风险预防措施并做好记录;可能高风险群体使用儿童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评分,≥15分为高风险,按评估分值采取措施。比较2015年5月—2016年4月住院患儿(观察组)与2014年5月—2015年4月住院患儿(对照组)的跌倒/坠床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所有患儿需要采用跌倒/坠床评估表确定跌倒/坠床风险,观察组仅43.17%的患儿需要采用跌倒/坠床评估表确定跌倒/坠床风险;对照组跌倒/坠床发生率为0.063%,观察组跌倒/坠床发生率为0.0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P0.01);观察组无一例达到2级以上伤害的跌倒/坠床事件发生。[结论]针对跌倒/坠床不同风险群体给予针对性预防及控制措施,可有效减少住院患儿跌倒/坠床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与效应分析(HFMEA)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UEX)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于2017年6月开始实施HFMEA管理,将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85例实施气管插管常规护理的患儿纳入对照组,将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实施HFMEA管理的85例患儿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失效优先风险指数(RPN)值与UEX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失效、操作规范、固定措施、约束方法、患儿病情和年龄、舒适管理RPN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UEX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FMEA管理能够降低PICU气管插管患儿UEX发生率,降低失效RPN。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儿科病房中应用跌倒/坠床持续预警管理对小儿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779例患儿,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分量表进行持续预警管理,对照组采用临床护理等级分级制度进行管理,比较2组患儿跌倒/坠床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儿跌倒、坠床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满意度97.13%高于对照组92.68%(P0.05)。结论在儿科病房中实施跌倒/坠床持续预警管理,可有效降低患儿跌倒/坠床发生率,并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及效应分析模式(HFMEA)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7月手术室成立HFMEA管理小组,运用HFMEA模式评估病人手术中易发生的失效环节,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比较实施前(对照组)和实施后(观察组)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坠床、灼伤及烧伤、手术部位错误、标本丢失、异物遗留、用药或输血错误)发生情况、失效模式RPN值及病人满意度。[结果]应用HFMEA模式后手术室各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均有明显下降;影响手术安全的失效模式RPN值由2 072分下降到4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人满意度由75.6%提高到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MEA模式的运用可以预见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失效环节,并通过RPN值使潜在隐患得到量化,进而确定手术室安全重点改进目标,从而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流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对脊柱骨病科中容易诱发患者跌倒的高危流程进行分析和管理,以降低跌倒的发生率。方法将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将2014年1~12月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住院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对跌倒进行管理,观察组通过采用HFMEA方法对跌倒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及危急值。结果开展HFMEA项目后,我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为0(0/1103),明显低于实施前的0.71%(8/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4,P0.05);6项关键失效模式的RPN值均较实施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HFMEA方法对脊柱骨病科住院患者进行跌倒管理,能有效降低跌倒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降低住院结核病患者跌倒发生率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住院结核病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跌倒高危因素评估质控流程;以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住院结核病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基于HFMEA管理模式的跌倒评估质控流程,找出潜在失效模式,分析失效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比较应用HFMEA前后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应用HFMEA后,患者跌倒发生率较实施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HFMEA 应用于住院结核病患者跌倒流程的管理,可准确把握跌倒风险预防的重点管理环节,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肿瘤住院患者跌倒危机管理的工作模式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2013年1月~2013年6月本院376例高龄肿瘤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7月~2013年12月398例高龄肿瘤住院患者设为观察组,收集医院质管办不良事件上报表,比较两组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跌倒/坠床的有13例患者,跌倒发生率为3.46%。观察组发生3例,跌倒发生率为0.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81,P<0.05)。结论对高龄肿瘤住院患者开展跌倒危机管理能有效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5):974-976
探讨HFMEA模式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依据是否实施HFMEA模式分组,对比组间手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以及RPN值。观察组实施HFMEA模式后手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以及RPN值均明显较对照组更理想(P0.05)。手术室运用HFMEA模式,有利于预见护理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从而有效降低护理流程中的风险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系统改进住院患者口服给药流程,提升口服给药安全。方法:应用前瞻性质量改进工具医疗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HFMEA),对住院患者口服给药管理流程中潜在的风险因子进行评估分析,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整改措施,比较实施前后口服给药流程风险值(RPN)及口服给药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HFMEA后口服给药流程RPN值及口服给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1)。结论:应用HFMEA对住院患者口服给药进行前瞻性分析,制定改进计划并落实,可提升口服给药安全性,降低口服给药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术中输血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HFMEA分析并列出静脉输血流程中的潜在失效模式,计算每个失效模式的危机值(RPN),筛查出RPN125分的失效模式,对其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对2017年6月—2018年6月实施HFMEA后的临床输血护理质量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并作为观察组,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实施HFMEA前的临床输血护理质量检查作为对照组。比较实施HFMEA前后高危失效模式的RPN值,以及2组护理差错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施HFMEA后高危失效模式的RPN值均较实施前低(RPN因人为因素数值不同);观察组护理差错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1.36%,观察组0.42%)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运用HFMEA进行手术室输血安全管理,可减少护理差错,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在儿科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4年1~12月的住院患儿559 3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将2015年1~12月的住院患儿513 364例作为观察组,启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比较两组患儿跌倒事件上报率。结果:观察组跌倒上报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医院不良事件管理系统,提高了跌倒的上报率,并通过分析跌倒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制定并实施儿科防跌倒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患儿跌倒风险,以营造安全的住院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I)评审标准在癫痫患儿预防坠床、跌倒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神经康复科病区2011年首次住院的癫痫病例为对照组,以2012年JCI评审期间首次住院的癫痫病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JCI评审前后癫痫住院患儿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JCI评审后癫痫患儿坠床、跌倒发生情况下降,与女孩相比,男孩更容易发生跌倒/坠床事件。结论:针对癫痫患儿特点,加强坠床、跌倒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坠床/跌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在预防住院患儿跌倒坠床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至12月5270例住院患儿设为观察组,2019年1月至12月5781例住院患儿设为对照组,通过运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对住院患儿跌倒坠床情况进行数据收集、数据上报、汇总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比较实施前后护士对住院患儿跌倒坠床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两组患儿预防住院患儿跌倒坠床护理措施落实率,住院患儿跌倒坠床发生率。结果护士对住院患儿跌倒坠床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相关知识掌握逐步提升,观察组预防住院患儿跌倒坠床护理措施落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患儿跌倒坠床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可以降低住院患儿跌倒坠床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意外事件防范管理小组的成立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中的作用。方法将某三甲综合性医院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7月~2014年12月住院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通过成立意外事件防范管理小组,实行护理部垂直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跌倒/坠床入院评估率、跌倒/坠床发生率、再次发生跌倒/坠床率和跌倒/坠床后损伤严重程度。结果实施后全院患者跌倒/坠床入院评估率达100%。对照组和观察组住院患者跌倒发生例数分别为34例(0.853‰)和25例(0.546‰),两组住院患者坠床发生例数分别为4例(0.100‰)和3例(0.065‰);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患者总人次增加的情况下,跌倒和坠床患者人次均有减少。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跌倒/坠床后3级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4.21%和1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4,P=0.028)。两组患者跌倒/坠床后无损伤、1级损伤和2级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意外事件防范管理有利于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和损伤严重程度,从而保障住院患者安全,值得临床护理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追踪法联合PDCA循环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追踪法联合PDCA循环护理质量管理实施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39515例为观察组,同时以实施前(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患者36633例为对照组,比较实施前后患者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健康教育、护理文书书写评分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基础护理、分级护理、重症护理、护理安全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用药错误、药物外渗、压疮、非计划拔管、跌倒/坠床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5.90%(χ2=71.475,P<0.01).[结论]追踪法联合PDCA循环管理有助于提升整体护理质量,预防控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六西格玛(6δ)管理在压疮、跌倒或坠床等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2013年1~12月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压疮、跌倒或坠床等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12月实施六西格玛方法管理作为干预组。比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有助于优化护理流程,实现护理管理信息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预防术中低体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5年6月—2015年12月8166例手术病人设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管理;将2016年1月—2016年6月9 018例手术病人设为观察组,应用HFMEA对术中体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筛查高失效风险环节,选择其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值(RPN)的5个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低体温发生率下降(P0.01),观察组实施HFMEA管理模式后RPN值明显下降。[结论]将HFMEA应用与预防术中低体温管理,可以准确把握防范低体温的重点管理环节,防患于未然,有效降低手术病人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