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缺氧缺血后NF-κB表达及神经胶质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WMD)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3日龄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建立新生大鼠WMD模型,分别予缺氧缺血后6h、12 h、24 h、72 h、7d处死,对其脑组织取材后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脑组织NF-κB的表达,TUNEL法测定胶质细胞凋亡.结果 (1)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均可见NF-κB表达,实验组同对照组各个时间点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2)实验组神经胶质细胞凋亡6h开始表达,72 h达到峰值,7d细胞凋亡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6h、12 h、24h、72 h、7d五个观察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3)二者相关性分析示呈正相关(r =0.432,P<0.05).结论 WMD新生大鼠中NF-κB的表达显著增高可能导致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参与缺氧缺血后WMD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羟丁酸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脑海马CAl区神经元损伤和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4在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进行。取新生后7d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羟丁酸钠50,100,200mg/kg组,每组分缺氧后1,3,24,72和168 h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羟丁酸钠各剂量组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即刻腹腔注射羟丁酸钠50,100,200mg/kg,每8小时1次,共计给药7d,缺氧缺血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ml/kg。各组在缺氧完成后1,3,24,72和168h取脑切片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海马CA1区细胞病理改变,细胞凋亡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计算脑海马CA1区中的凋亡阳性细胞表达数目,并观察新生大鼠体质量增长情况。结果:经补充后15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增长率:缺氧缺血组大鼠在缺血缺氧后72,168h时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羟丁酸钠50,100mg/kg组新生大鼠在72,168h时明显高于缺氧缺血组(P〈0.01),且羟丁酸钠100mg/kg组明显高于羟丁酸钠50mgkg组(P〈0.01)。羟丁酸钠200mg/kg,kg组大鼠各时间点体质量增长率与缺氧缺血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光镜下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缺氧缺血组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锥体细胞减少,羟丁酸钠50,100mg/kg组锥体细胞病理改变明显减轻。③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凋亡阳性细胞数目:缺氧缺血组缺血缺氧后3h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28.7,P〈0.01),24h时达到高峰,染色最强,其后逐渐减弱,但在168h时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12.8,P〈0.01)。羟丁酸钠50mg/kg组在缺氧缺血3,24,72h时明显低于缺氧缺血组(P〈0.05,0.01),168h时与缺氧缺血组无明显差异。羟丁酸钠100mg/kg组在缺氧缺血3,24,72,168h时明显低于缺氧缺血组(P〈0.01),在缺氧缺血168h时明显低于羟丁酸钠50mg/kg组(t=4.45,P〈0.01),其余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羟丁酸钠200mg/kg组凋亡阳性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结论:①腹腔注射50,100mg/kg的羟丁酸钠时缺氧缺血大鼠的体质量增长明显加快,苏木精-伊红染色也显示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减轻,提示羟丁酸钠通过对脑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促进了新生大鼠的生长发育。②腹腔注50,100mg/kg射羟丁酸钠可使缺氧缺血3h后凋亡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尤以100mg/kg的作用明显,说明羟丁酸钠能够抑制神经元凋亡的发生,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与作用时间及用药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众多研究已证实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有效的,但移植时间点的选择尚无定论.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进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通过对其远期行为学及组织学检测,探讨最佳的移植时间窗.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6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动物:选取清洁级7 d龄SD大鼠5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24 h,72 h,7 d细胞移植组,10只/组.另取4周龄SD大鼠10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均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在脑立体定位仪下,24 h,72 h,7 d细胞移植组分别于造模后对应时间点,将体外培养3~5代且经Hochest33324标记24 h的鼠骨髓基质细胞2 μL脑内移植于左侧海马,约105个细胞.③实验评估:各组大鼠40 d日龄时进行迷宫觅水测试,记录觅水时间、错误次数、重复次数.行为学测试后取脑组织片行尼氏染色,计数左侧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的存活、增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阳性率.结果:5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放射臂迷宫实验检测:模型对照组觅水时间、错误次数、重复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各细胞移植组(P < 0.01),24 h细胞移植组上述3项指标均低于72 h,7 d细胞移植组(P < 0.05).②左侧海马CA1区神经元尼氏染色结果:模型对照组神经元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1),且排列紊乱,丢失明显;24 h,72 h,7 d细胞移植组神经元数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1),排列整齐;24 h细胞移植组神经元数较72 h,7 d细胞移植组明显增多(P < 0.05).③骨髓基质细胞体内增殖和神经分化情况: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30~40 d仍可在移植部位及左侧皮质区存活、增殖.24 h细胞移植组左脑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72 h,7 d细胞移植组(P < 0.01).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24 h接受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可最大程度改善脑损伤所导致的远期行为学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早期移植可有效减轻神经元的坏死、凋亡,且有利于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大鼠局灶性脑损伤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水通道蛋白 4(AQP4)、蛋白激酶 C(PKC)的表达水平变化与脑水肿的关系。 方法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CIR)组。通过绿色荧光蛋白 G FP 标识的 AQP4 示踪系统评价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水通透性,同时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和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AQP4 和 PKC 的表达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结果CIR 后 6 h 大鼠开始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脑组织含水量在 CIR 12 h 明显升高,24 h~3 d 时达到高峰;AQP4 表达在早期水平降低,从 12 h 逐渐升高,至 CIR 24 h 明显升高,3 d 达高峰;PKC 在 CIR 6 h 后缓慢增加,连续 5 d 维持较高水平。 结论脑水肿可能和 PKC、AQP4 的升高相关,PKC 可能在 CIR 早期通过磷酸化 AQP4 以降低 AQP4 的表达以延缓脑水肿进程。   相似文献   

5.
刘利利 《临床医学》2012,32(10):100-102
目的探讨3日龄未成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白质中iNOS的表达变化规律,研究iNOS在早产儿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干预治疗打下理论基础。方法 92只体质量6.5~10.5 g新生3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缺氧缺血)50只和对照组(假手术)42只,实验组死亡10只,对照组死亡2只,故进入实验的两组均为40只。实验组大鼠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后予以低氧(6%O2+94%N2)处理4 h,以建立动物模型。对照组仅分离右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处理。术后12、24、48、72 h及7 d处死8只大鼠取脑组织制备光镜石蜡标本。iNOS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iNOS阳性单位表达的AU值。结果对照组胼胝体、脑室周围白质无iNOS蛋白的免疫阳性表达。实验组缺氧缺血12 h iNOS在胼胝体和脑室周围白质表达开始增加,72 h达高峰,7 d仍有表达,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缺血12、24、48、72 h及7 d iNOS在胼胝体和脑室周围白质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成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iNOS蛋白的表达于缺氧缺血12 h开始增加,于72 h达到高峰,7 d仍有表达,说明iNOS在其发病机制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巢蛋白是一种存在于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在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或损伤引起再生时广泛表达,因此巢蛋白表达常用作判定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或损伤后能否促进神经再生的一种手段.目的:从神经再生和神经干细胞激活的角度,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干细胞巢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和8%低氧暴露2 h制备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对照组仅游离右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处理.干预组大鼠缺氧缺血后立即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5 000 IU/kg,1次/d,连用3 d.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大鼠缺氧缺血后连续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溶液3d.每组随机取8只分别于术后4,7,14d处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时点海马齿状回巢蛋白标记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各时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巢蛋白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各时点干预组巢蛋白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均增加(P<0.05).3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巢蛋白阳性细胞数均于术后7 d达高峰.结果提示早期给予重组入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促使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区巢蛋白表达增加,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再生,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安丽  王学燕  乌娟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65-67,i0001
目的:观察外源性激活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7在山东大学医学院完成。将60只新生7d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假手术组及高剂量激活素治疗组、中剂量激活素治疗组、低剂量激活素治疗组。缺氧缺血后,治疗组即刻腹腔注射激活素1mL(浓度依次为0.025,0.005,0.001mg/L),其他各组均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缺氧缺血结束后不同时间点(0,2,6,24,48h,每个时间点2只大鼠)采集标本,观察激活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鼠的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做细胞凋亡分析,观察激活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各时间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和治疗组幼鼠的脑组织肉眼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其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最明显且逐渐加重;各治疗组脑组织瘀血情况弱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且于造模6h后的各时间点逐渐好转。②光镜及电镜下,治疗组脑组织细胞结构较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③各组幼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假手术组[(0.76&;#177;0.09)%]明显低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7.46&;#177;0.12)%]及高、中、低剂量激活素治疗组[(5.91&;#177;0.15)%,(3.47&;#177;0.08)%,(5.23&;#177;0.17)%](P〈0.01);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明显高于各治疗组(P〈0.05);中剂量激活素治疗组明显低于高、低剂量激活素治疗组(P〈0.05);后两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激活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元损伤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羟丁酸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脑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和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4在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进行.取新生后7 d 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羟丁酸钠50,100,200mg/kg组,每组分缺氧后1,3,24,72和168 h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羟丁酸钠各剂量组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即刻腹腔注射羟丁酸钠50,100,200mg/kg,每8小时1次,共计给药7 d,缺氧缺血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 mL/kg.各组在缺氧完成后1,3,24,72和168 h取脑切片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海马CA1区细胞病理改变,细胞凋亡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计算脑海马CA1区中的凋亡阳性细胞表达数目,并观察新生大鼠体质量增长情况.结果经补充后15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增长率缺氧缺血组大鼠在缺血缺氧后72,168 h时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羟丁酸钠50,100mg/kg组新生大鼠在72,168 h时明显高于缺氧缺血组(P<0.01),且羟丁酸钠100mg/kkg组明显高于羟丁酸钠50mgkg组(P<0.01).羟丁酸钠200 mgkg组大鼠各时间点体质量增长率与缺氧缺血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光镜下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缺氧缺血组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锥体细胞减少,羟丁酸钠50,100 mgkg组锥体细胞病理改变明显减轻.③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凋亡阳性细胞数目缺氧缺血组缺血缺氧后3 h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28.7,P<0.01),24 h时达到高峰,染色最强,其后逐渐减弱,但在168 h时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12.8,P<0.01).羟丁酸钠50 mg/kg组在缺氧缺血3,24,72 h时明显低于缺氧缺血组(P<0.05,0.01),168 h时与缺氧缺血组无明显差异.羟丁酸钠100 mg/kg组在缺氧缺血3,24,72,168 h时明显低于缺氧缺血组(P<0.01),在缺氧缺血168 h时明显低于羟丁酸钠50 mg/kg 组(t=4.45,P<0.01),其余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羟丁酸钠200 mg/kg 组凋亡阳性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结论①腹腔注射50,100mg/kg的羟丁酸钠时缺氧缺血大鼠的体质量增长明显加快,苏木精-伊红染色也显示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减轻,提示羟丁酸钠通过对脑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促进了新生大鼠的生长发育.②腹腔注50,100 mgkg射羟丁酸钠可使缺氧缺血3 h后凋亡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尤以100 mg/kg的作用明显,说明羟丁酸钠能够抑制神经元凋亡的发生,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与作用时间及用药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8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新乡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7日龄SD大鼠11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6只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96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又分为术后3,8,24h,3,6,14d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6只。参照Rice等方法制备左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采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8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的时相点的表达变化,同时对脑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纳入动物1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术后3,8h白细胞介素18呈低水平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06±0.021,0.190±0.015,0.219±0.012,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术后24h白细胞介素18蛋白水平开始增加熏术后3,6d白细胞介素18蛋白水平继续增强,到术后14d达到高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93±0.075,0.307±0.052,0.419±0.038,0.827±0.068,0.206±0.021,P<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表明,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1~6d逐渐加重,14d坏死区胶质细胞增生明显。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8蛋白的表达增加,这一时期正发生着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提示白细胞介素18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了促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腺苷三磷酸-氯化镁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08在延边医学院儿科实验室完成。选用7d龄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15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15只,生理盐水组15只,腺苷三磷酸治疗组15只,腺苷三磷酸-氯化镁治疗组15只,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腹腔内注射腺苷三磷酸及腺苷三磷酸-氯化镁,在缺氧缺血后72h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组织常规固定,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测定脑细胞凋亡细胞数、凋亡百分率及凋亡面密度。结果:进入统计分析的大鼠为73只,模型组和腺苷三磷酸组各有1只大鼠在制作模型过程中死亡。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凋亡细胞数、凋亡百分率、凋亡面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4.24&;#177;3.96),(6.93&;#177;1.39)个/视野;(48.91&;#177;5.66)%,(9.90&;#177;1.98)%;(41.00&;#177;0.03)%,(7.93&;#177;0.0175)%,P〈0.01]。②腺苷三磷酸组凋亡细胞数、凋亡百分率、凋亡面密度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及生理盐水组较接近(P〉0.05)。③腺苷三磷酸一氯化镁凋亡细胞数、凋亡百分率、凋亡面密度[(16.27&;#177;2.55)个/视野,(23.24&;#177;3.64)%,(22.00&;#177;0.0262)%]明显低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生理盐水组及腺苷三磷酸治疗组(P〈0.01)。结论:腺苷三磷酸-氯化镁能通过血脑屏障,抑制脑细胞凋亡,对缺氧缺血脑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卡配因抑制剂-3(MDL28170)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SD大鼠HIBD模型,治疗组于缺养缺血后即刻、2 h、4 h腹腔内注射MDL28170,对照组及手术组同时予生理盐水。缺氧缺血后24 h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脑皮质及海马CA1区Caspase-3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并计算海马神经元死亡数,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缺氧缺血后24 h缺血侧大脑皮质及海马CA1区Caspase-3和TUNEL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透射电镜证实有凋亡细胞;MDL28170可减少阳性细胞数量,抑制神经元死亡,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DL28170可通过抑制神经凋亡而对新生大鼠HIBD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B(GB)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及P-AKT(ser473)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SPF级新生7日龄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缺氧(HI)组及GB组,每组30只。采用经典Rice法建立HIBD动物模型,其中GB组分别于术后0h、24h按每千克体重10mg经腹腔注射GB。各组均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包括术后6h、12h、24h及48h)随机处死6只大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凋亡关键执行分子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发现GB抑制凋亡最显著的时间点为缺血缺氧后24h;然后增加大鼠并纳入GB+LY294002组,于制模后给予GB及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预干预,进一步探讨缺血缺氧后24h时PI3K-AKT通路在GB抗凋亡中的作用。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皮质结构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脑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AKT(ser473)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HI组和GB组Caspase-3 mRNA表达于缺血缺氧后6h开始增高,于缺血缺氧后12h进一步上升,于缺血缺氧后24h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HI组和GB组Caspase-3 mRNA表达于缺血缺氧后6h、12h、24h、48h均明显增高,另外GB组Caspase-3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HI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缺氧后24h时HI组、GB组及GB+LY294002组脑皮质神经元Caspase-3表达增强、凋亡阳性细胞增多、P-AKT(ser473)表达减弱,其中HI组和GB+LY294002组Caspase-3表达及凋亡细胞数量均明显超过GB组,P-AKT(ser473)蛋白表达则明显弱于GB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银杏内酯B具有明显抗神经元凋亡作用,且以缺血缺氧后24h时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最强;此外PI3K-AKT信号通路在GB抗缺血缺氧诱导脑神经元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外源性激活素(AC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HIBD模型组、假手术组及治疗组-II、II、II(分别给予腹腔注射高、中、低剂量ACT)。缺氧缺血(hypoxic ischemia,HI)后,治疗组即刻腹腔注射ACT,其他各组均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HI结束后不同时间点(0 h2、h、6 h、24 h4、8 h)分批采集标本,观察ACT对HIBD模型鼠的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做细胞凋亡分析,观察ACT对HIBD后脑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各个时间点,治疗组脑组织淤血及水肿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光镜及电镜下,治疗组脑组织细胞结构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各时间点治疗组脑组织细胞凋亡均值明显低于模型组(7.46±0.12 vs 4.87±0.13,P<0.05)。结论外源性AC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减轻其后的脑组织损伤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细胞凋亡是脑缺氧缺血神经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体外试验表明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缺乏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研究NGF对HIBD的保护作用,为用NGF治疗新生儿HIBD提供理论依据。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与材料:7dSD大鼠40只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约14~18g,雌雄不拘,饲养于屏障环境的SPF级实验动物。干预:40只大鼠制成HIBD动物模型,随机分成两组:HIBD模型对照组20只,NGF治疗组在大鼠缺氧缺血后即刻腹腔注射NGF。主要观察指标:观察NGF对HIBD模型的新生大鼠体质量增长情况、死亡率、左右脑质量影响,并用原位缺口末梢标记(insitunickendlabeling,TUNEL)法检测NGF对缺氧缺血后脑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HIBD模型NGF治疗组体质量增长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实验过程中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IBD模型NGF治疗组与对照组健侧(右侧)脑质量相近,但治疗组患侧(左侧)脑质量犤(0.57±0.02)g犦明显重与对照组犤(0.42±0.1)g,P<0.01犦;治疗组左右脑质量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左右脑质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TUNEL染色所见阳性凋亡细胞,其凋亡特征为胞体缩小、核固缩、核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时脑内血红素氧化酶-1(HO-1)和内源性一氧化碳(CO)及环化鸟苷酸(cGMP)的变化,探讨锌原卟啉(Znpp)的治疗作用。方法7d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氧缺血组(HI)及缺氧缺血+锌原卟啉组(HI+Znpp)。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COHb含量和脑匀浆HO-1活性;放免法测定脑匀浆cGMP水平,并观察脑病理改变。结果HI组在1,4,12hHO-1、cGMP、CO水平与对照组比明显升高(P<0.01),在12h达到高峰;HI+Znpp组HO-1、cGMP、CO水平在1,4,12h均明显低于HI组(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脑组织病理检查可见HI组呈重度缺氧缺血改变,多数神经元细胞肿胀变性;而Znpp组神经元变性者少。结论HI后脑内HO-1活性明显增高导致内源性CO和cGMP增高,Znpp可阻抑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巴胺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中的变化规律,揭示HIBD中细胞形态变化及其死亡形式,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康复措施的介入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实验选用7d龄SD大鼠99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9)、假手术组(n=9)和实验组(n=81),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测定脑损伤后0,0.5,1,3,6,9,12,24,48 h皮质、纹状体、脑干多巴胺含量的动态变化.光镜下观察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动物缺氧缺血后多巴胺在0.5 h即有明显上升[左侧皮质,纹状体分别为(25.21±1.29),(63.17±2.02)μ/g],纹状体和皮质、脑干内多巴胺含量分别在缺氧缺血后6,9 h达高峰,之后缓慢下降.细胞病理改变缺氧缺血后3 h时水肿,6 h时有局灶性坏死,12,24及48 h出现大量坏死的神经细胞.凋亡出现在细胞坏死之前,缺氧缺血后3 h凋亡细胞出现,6 h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加.结论新生鼠缺氧缺血后早期脑细胞内多巴胺含量即增高,脑细胞损伤与多巴胺含量有关;缺氧缺血后脑细胞死亡有凋亡和坏死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最近研究证实黄芩苷对多种脑损伤具有广泛的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目的:探讨中药单体黄芩苷干预并协同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幼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2/2008-01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孕妇足月顺产儿的脐带血10份,取自南昌大学一附院产科.清洁级7 d龄SD新生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模型组20只、细胞移植组25只、细胞移植+黄芩苷组25只.方法:采用明胶沉降+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至第5代用于移植,使用前6-12 h行DAPI标记.模型组、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黄芩苷组新生鼠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造模后2,3,4,5周,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黄芩苷组经尾静脉注射DAPI标记好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10 μL/g,细胞浓度为1×10~9L(-1).从细胞移植第1天起,细胞移植+黄芩苷组动物经腹腔注射120 mg,kg黄芩苷,1次/d,连续3 d.主要观察指标:脑组织病变情况,脑组织DAPI阳性细胞数,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定位情况.结果: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黄芩苷组脑组织病变率明显低于模型组、细胞移植组(P<0.05).与细胞移植组比较,第1,2,4周细胞移植+黄芩苷组DAPI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1).造模后第3周开始细胞移植的病灶脑组织,在黄芩苷的协同作用下可见大量DAPI阳性细胞集中分布于病灶区周围,与宿主脑整合,没有明显的界限,而对侧非缺血区很少见到DAPI阳性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布;造模后第4,5周开始细胞移植的病灶脑组织,其DAPI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结论:选择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第3周进行细胞移植效果较佳,黄芩苷能够协同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有效地透过血脑屏障,在病灶脑组织周围迁移、扩散、整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1H-MRS在体检测新生猪缺氧缺血脑损伤(HIBI)模型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乳酸含量的变化并与乳酸转运体(MCT-2、MCT-4)的表达特征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乳酸在HI后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选用出生后3~5 d的健康新生猪,体重约为1~1.5 kg,对照组5头,HIBI模型组30头。通过1H-MRS成像检测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基底节区乳酸的变化并与MCT-2、MCT-4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1H-MRS结果显示,HIBI后Lac峰值出现在2~6 h,随后Lac逐渐下降,逐步降低至与对照组水平相当。除24~48 h、48~72 h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0.26)外,其余模型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MCT-2、MCT-4在HI后表达先上调后降低,均在12~24 h达到高峰,与其余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缺氧缺血后,乳酸含量的变化可调节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乳酸相关转运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早期干预对宫内缺氧、缺血大鼠脑功能及神经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SD大鼠制作宫内缺氧、缺血脑损伤 (hypoxic ischemicbraindamage ,HIBD)动物模型共计 3 0只 ,并同时选取 3 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将上述大鼠随机分为HIBD干预组、HIBD非干预组、正常干预组及正常非干预组。各干预组大鼠于出生后 2~ 2 8d期间 ,分别对其进行早期干预 (包括按摩、丰富环境刺激等 )。当早期干预治疗结束后 ,通过跳台测试评价各组大鼠的脑功能 ,随后取各组大鼠脑组织进行GAP 43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以观察各组大鼠GAP 43表达的差异。结果 在跳台测试实验中 ,HIBD干预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明显优于HIBD非干预组 (P <0 .0 5 ) ,正常干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也明显优于正常非干预组 (P <0 .0 5 ) ;通过GAP 4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发现 ,HIBD干预组大鼠额皮质及海马CA3区的GAP 43表达明显强于HIBD非干预组 (P <0 .0 5 ) ,正常干预组的GAP 43表达亦明显强于正常非干预组 (P <0 .0 5 )。结论 早期干预可以促进大鼠受损脑功能的恢复 ,而且对正常大鼠的脑功能发育也有促进作用 ,GAP 43表达的增强可能是早期干预改善大鼠脑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日龄C57BL/6小鼠60只按随机区组法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安慰剂组和干细胞组, 每组15只小鼠。缺氧缺血组、安慰剂组和干细胞组均进行缺氧缺血模型制备, 假手术组仅颈部切口后缝合。安慰剂组造模完成后用脑立体定位仪下在前囟点注射磷酸盐缓冲液, 干细胞组造模完成后用同样的方法在同一位置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组移植7 d后, 取4组小鼠的脑组织, 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脑组织超微结构,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4组小鼠左侧脑皮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表达情况, 并进行比较。结果干细胞移植7 d后, 干细胞组神经元形态改善, 神经纤维肿胀减轻。干细胞移植7 d后, 皮质区神经元的表达存在组间差异[F(3, 8)=88.080, P<0.05], 干细胞组小鼠左侧皮质神经元表达显著多于缺氧缺血组和安慰剂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移植7 d后, 皮质区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存在组间差异[F(3, 8)=11.331, P=0.003], 干细胞组小胶质细胞的表达显著低于缺氧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