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Bio-oss骨粉对大鼠成骨细胞体外成骨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大鼠成骨细胞与。Bio-oss骨粉体外复合培养对成骨细胞成骨效能的影响,探讨Bio-oss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方法 采用原代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培养技术及定向诱导培养技术获得大鼠成骨细胞,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细胞与Bio-oss骨粉复合培养,对照组细胞单独培养。比较两组成骨细胞形态学特点、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贴壁率、增殖活力及蛋白含量。结果 成骨细胞与Bio-oss骨粉复合培养后,细胞形态、增殖活力、成骨效能(ALP活性、蛋白含量)与单纯成骨细胞培养无明显差异。结论 Bio-oss骨粉能满意模拟天然骨支架,可作为骨组织工程中较理想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气凝胶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组织块法培养新西兰大白兔下颌骨圆形骨片获得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干细胞标记物CD44以及BMSCs标记物CD90表达。将培养所得细胞分别接种于96孔板、明胶海绵(gelatin sponge, GS)、GO气凝胶支架,通过CCK-8检测接种第1~3天96孔板(空白组)、GS组、GO组细胞OD值。经成骨诱导7 d后,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性检测。制备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骨颊侧骨壁圆形骨缺损模型,分成空白组(单纯使缺损区内血液充盈)、骨粉组(缺损区充填Bio-Oss骨粉)、支架组(缺损区充填GO气凝胶支架)。于3个月后,X线片及CBCT观察3组缺损区骨生成情况,制备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组织块法培养所得第3代细胞CD44和CD90均阳性,证实为BMSCs。GO支架和GS支架均可促进BMSCs增殖、向成骨细胞分化,且GO支架优于GS...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支架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培养时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分为A、B、C、D四组。A组为对照;B组和D组进行骨向诱导;同时,C组和D组细胞与nHA/PA66复合培养。应用MTT实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生物化学分析、扫描电镜,分别对各组细胞的增殖速度、ALP活性及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情况进行检测。结果:MTT结果显示,A组细胞增殖曲线与C组相似,而B组和D组相似;A组和C组细胞增殖略高于B组和D组。结果表明,骨向诱导可使细胞增殖轻微下降,而与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对MSCs增殖无影响。ALP染色及ALP活性生化分析进一步表明,MSCs与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对其骨向分化能力无影响。SEM观察则表明,C组细胞和D组细胞与支架材料均粘附良好。结论:nHA/PA66适于MSCs的黏附、增殖及骨向分化,是一种极具价值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4.
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种子细胞、生长因子以及生物支架材料是构建组织工程骨的三大要素。由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向成骨细胞分化,取材容易,体外易扩增,免疫原性低等优点,是理想的种子细胞。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中富含大量自体源性生长因子,能诱导MSCs增殖分化,促进骨再生。PRP复合MSCs行组织工程化骨具有一定可行性,已应用于颌骨缺损的修复、牙周组织再生以及种植外科等领域的研究。本文就PRP复合MSCs在口腔颌面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便捷而有效的小鼠毛囊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研究该群细胞的成骨能力,以探寻新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获得小鼠毛囊来源的干细胞,用不同培养体系进行传代培养,观察各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对所获得的毛囊来源的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行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对该细胞的成骨能力进行鉴定。结果:应用MEF条件培养液培养的小鼠毛囊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且诱导组和对照组能在体外被诱导成骨。结论:小鼠毛囊中存在具有较强增殖能力及成骨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诱导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支架材料体外复合构建人工骨进行研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诱导和成骨能力检验;而后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支架材料复合构建三维培养体系,进行扫描电镜、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活性检测。结果:对已构建三维培养体系,扫描电镜检测见有大量细胞粘附生长;均检测到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活性。结论:已构建三维培养体系内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仍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和成骨活性,可用于构建人工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n-HA/PA6)多孔材料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以及BMSCs作为种子细胞、多孔n-HA/PA6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大鼠颅骨极限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整复效果。方法矿化诱导的第3代BMSCs与n-HA/PA6多孔材料复合培养,MTT检测细胞增殖,ALP染色检测骨向分化。将BMSCs与n-HA/PA6复合物植入大鼠颅骨8 mm骨缺损处,4、8、16周时,应用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植入物与骨组织交界处的成骨修复情况,并与单纯n-HA/PA6植入组修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n-HA/PA6复合培养的BMSCs生长良好,细胞增殖未受影响,ALP染色阳性。BMSCs复合n-HA/PA6植入4周时,有较多新骨长入支架孔穴;8周时,材料和宿主骨融为一体,接近正常骨;16周时,材料和天然骨形成骨性结合。单纯n-HA/PA6组植入4周时,新骨形成较少;8周时,新骨明显增加,但骨钙化程度较低;16周时,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多孔n-HA/PA6支架材料对种子细胞BMSCs的增殖和骨向分化无影响;BMSCs作为种子细胞、n-HA/PA6多孔复合体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能够加速界面骨愈合,有效修复颅骨缺损,具有潜在的骨组织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探讨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因素。在骨组织工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细胞分化率影响着骨量的形成。本文从诱导条件、细胞密度、支架材料、培养环境等方而综述了影响旗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诸多因素,以期为获得更大量的组织工程化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骨生物衍生材料细胞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骨生物衍生材料脱蛋白骨及脱钙骨的细胞相容性。方法:通过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自行制备的骨生物衍生材料脱钙骨和脱蛋白骨在体外联合培养,了解骨生物衍生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结果:骨髓MSCs可以在骨生物衍生材料表面黏附、增殖,材料对MSCs形态、增殖能力、ALP活性、细胞周期及倍体水平等均无明显不良影响。结论:骨生物衍生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脱蛋白骨优于脱钙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磷酸钙骨水泥支架材料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诱导培养14 d后,分别采用茜素红染色与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其诱导效果。将细胞与磷酸钙骨水泥(CPC)支架材料复合,用于动物实验。在4只Beagle犬的下颌骨每侧制作3处大小一定的骨缺损。随机将骨缺损分为3组进行处理:BMSCs-CPC组(移植复合种子细胞的支架材料)、CPC组(只移植支架材料)和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移植后第4、8周处死2只犬,行大体、X线、骨缺损修复区组织形态观察与计量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再生。BMSCs-CPC组、CPC组中骨组织再生情况优于空白组。BMSCs-CPC组支架材料降解程度与新骨形成情况优于CPC组。术后第4、8周,BMSCs-CPC、CPC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BMSCs-CPC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CPC组(P<0.01);BMSCs-CPC组中剩余支架材料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CPC组(P<0.01)。结论:BMSCs种子细胞复合CPC支架材料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新骨再生的骨缺损修复方法,有利于颌骨高度及宽度的保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基因转染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的增殖和骨向分化的影响,为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做理论依据。方法:构建携带人bFG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诱导后羊的BMSCs,得到bFGF转染组,选择未转染的BMSCs为对照组。两组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法技术检测Collagen-Ⅰ、OC、OPN等成骨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bFGF组OPN和Collagen-Ⅰ基因mRNA水平表达量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胞在OC基因mRNA水平表达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FGF组细胞在OPN、OC和Collagen-Ⅰ基因蛋白水平上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FGF基因转染能增强羊BMSCs增殖和骨向分化的能力,可作为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2.
组织工程骨促进犬牙槽骨再生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以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Bio-Oss小牛无机骨粉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结合Bio-Gide胶原膜促进犬牙槽骨再生的可行性。方法:在3只犬的口腔里人工制作12个三壁骨缺损,每只犬的左侧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化骨;对照组:单纯植入Bio-Oss骨粉。手术后即刻及术后4周,8周,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HE,Masson染色)检测骨缺损的再生效果。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X-ray可见缺损区新生骨骨量明显增加,切片HE染色见新生牙槽骨已充满骨缺损处,骨小梁成团状,Masson染色为红色;对照组X-ray可见骨缺损区阴影变浅,HE染色骨小梁排列凌乱,Masson染色为蓝绿色。结论:组织工程化骨促进犬牙槽骨再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培养的特性,以期寻找BMSC体外培养扩增和诱导分化的适宜时机和方法。方法:采用兔来源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选用不同代数的BMSC进行诱导分化,并行生物学检测。结果: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扩增,形态类似成纤维样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在条件培养液的存在下,可以分化成有成骨能力的细胞类型;体外可合成分泌类骨质钙盐。BMSC随代数的增加其生物反应性逐渐降低,并呈一定规律性。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传代扩增培养,在一定条件下可向成骨类型细胞转化,并随传代次数的增加,其转化效率与生物学性质成规律性变化。一定传代数的BMSC适于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慢病毒载体,检测其对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牙功能的影响,以期为组织工程牙筛选种子细胞。方法:以成熟人胎盘组织为材料来源,克隆人BMP4基因的全长cDNA,转克隆至plenti6/v5-D-TOPO表达载体,构建出BMP4-plenti6/v5-D-TOPO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蛋白、成釉蛋白、牙本质基质蛋白1、同源异型盒基因1成牙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BMP4基因转染后,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增强,成釉蛋白、牙本质基质蛋白1、同源异型盒基因1 mRNA水平表达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胶原蛋白 mR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BMP4可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和牙向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外以不同方法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为神经胶质样细胞,探讨MSCs作为组织工程周围神经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以大鼠MSCs为研究对象,分化学诱导组,共培养诱导组,未经诱导的MSCs作为对照组。通过体外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RT-PCR等手段对各组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两种诱导过程中的部分MSCs细胞都出现明显的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共培养诱导组的MSCs在诱导后仍可继续传代培养,对照组细胞形态无变化。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显示两个诱导组细胞都能够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性抗体(Nesti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GFAP)和S-100抗体。结论:我们推断MSCs很有可能成为TEPN的理想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兔下颌骨髁突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及其体内成骨情况。方法:从兔下颌骨髁突中分离干细胞进行培养,对BMMSCs向成骨、成骨骼肌细胞的分化进行鉴定。实验组将BMMSCs复合于载黄芪多糖(APS)支架材料上,植入骨缺损区;对照组1植入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HA)材料;对照组2植入APS/CHA复合材料;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应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并比较植入材料与骨组织交界处的成骨修复情况。结果:细胞经过传代后形态一致,呈梭形;ALP染色呈阳性,成骨诱导后形成钙结节;成骨骼肌诱导后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植入体内修复骨缺损12周,实验组见大量新生骨及活跃的骨细胞;对照组1仅在材料表面见少量新骨形成;对照组2材料内有部分新骨形成;空白组基本未见骨修复。结论:从兔下颌骨髁突中分离、培养出的BMMSCs,具有体内、体外成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同一个体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生长特点和诱导分化能力。方法:取7~10 d SD大鼠的脂肪和骨髓,体外分离、纯化脂肪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从细胞形态、生长动力学、表面标志、分化潜能等方面进行鉴定和比较。结果: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大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0.05),两种细胞所表达的表面蛋白标志物基本相似,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蛋白标志CD106呈阴性,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106呈阳性。在成软骨分化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弱表达Ⅱ型胶原,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第5、10、15、20代ADSCs及BMSCs经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且有"矿化"结节形成,碱性磷酸酶活性以第5代最强,随着细胞代次的递增,碱性磷酸酶活性呈递减趋势。结论:ADSCs较BMSCs更易于分离培养及体外扩增,诱导条件下成骨、成脂、成软骨能力较强,适合作为再生医学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