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痛伴重度心力衰竭时血浆脑钠素(BNP)、内皮素-1(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变化及氨力农短期应用对其影响.方法:老年慢性肺心痛伴重度心力袁竭患者46例,分为氨力农治疗组(23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分别观察治疗5~7 d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压、血气分析、肺功能、肺动脉压(PA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浆BNP、ET-1和AngⅡ的变化.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氨力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明显,其SaO2、PaO2和LVEF显著升高(P<0.05),PAP、HR、RR显著下降(P<0.05).氨力农治疗后血浆BNP、ET-1和AngⅡ水平随心力衰竭的纠正而显著降低(P<0.01),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PAP呈正相关(P<0.05).结论:氨力农在改善老年慢性肺心痛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降低PAP的同时,也降低患者血浆BNP、ET-1和AngⅡ水平.提示氨力农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时血浆脑钠素(BNP)、内皮素-1(ET-1)和血管紧张素II(AngⅡ)水平的变化及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对其影响。方法老年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PAP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为降肺动脉压、强心、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并加用鼻导管给氧治疗。BiPAP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同时加用BiPAP治疗,分别观察治疗72h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压、血气分析、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动脉压(PAP)以及血浆BNP、ET-1和AngⅡ的变化。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BiPAP组治疗72h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明显,其SaO2、PaO2和FEV1显著升高(P<0.05),PAP、HR、RR显著下降(P<0.05)。BiPAP治疗后血浆BNP、ET-1和AngⅡ水平随缺氧的纠正而显著降低(P<0.01),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PAP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BiPAP在改善老年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患者氧和功能和降低PAP的同时,也降低患者血浆BNP、ET-1和AngⅡ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辅治对肺心病患者心脏Tei指数及肺动脉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1月某院收治的肺心病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均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脏Tei指数、肺动脉压、内皮素-1(ET-1)以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脏Tei指数、肺动脉压、ET-1、BN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脏Tei指数、肺动脉压、ET-1、BN 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辅治在肺心病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肺心病患者心脏Tei指数及肺动脉压,降低ET-1、BNP水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慢性心衰(CHF)患者心功能、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方法]6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替米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替米沙坦80mg/d,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1(ET-1)和脑钠肽(BNP)含量。[结果]治疗6个月后,替米沙坦组LVEDd及血浆AngⅡ、ET-1和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LVEF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改善CHF病人心功能和神经内分泌机制失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CHF患者(治疗组)及40例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相匹配的健康患者(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血浆AngⅡ和ET-1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的血浆AngⅡ和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7.59、21.83,P均<0.05)。治疗后CHF患者的血浆AngⅡ、ET-1水平LVEF明显降低,而LVEF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78、9.82、5.49,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治疗组的血浆AngⅡ、ET-1水平均与LVEF呈负相关(r分别=-0.78、-0.69,P均<0.05);而AngⅡ与ET-1呈正相关(r=0.58,P<0.05)。结论高水平的AngⅡ和ET-1与CHF的发病密切相关;联合检测AngⅡ和ET-1可以作为评判慢性心衰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灯盏花素对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效果及发病机制。方法将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共86例确诊的老年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无显著差异,其中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和灯盏花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及 NO、ET-1水平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1%和71.4%;两组患者 NO、ET-1水平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和灯盏花素联用能显著改善老年肺心病患者的症状,降低肺动脉压,减轻右心室负荷,可引起 NO、ET-1水平的改善,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7.
张郁青  张秀伟  朱颖  杨健 《临床荟萃》2009,24(22):1933-1936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5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AL组,27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分别观察阿托伐他汀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血浆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ET-1、BNP、Tei指数、肺动脉压较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治疗6个月时明显下降(P<0.05)、NO水平明显升高(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调节NO、BNP及ET-1的分泌,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及改善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高压氧(HBO)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并探讨HBO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丙二醛(MDA)、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指标的影响。方法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9例)和常规HBO治疗组(3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结果及NO、SOD-1、MDA、ET-1及AngⅡ等5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HBO组基本痊愈率及显著进步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HBO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沉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NO含量较治疗前增加,而ET-1和AⅡ则明显降低,HBO组NO含量明显高于常规组,而ET-1和AngⅡ则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本实验中SOD-1、MDA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脑梗死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血清NO、ET-1和AngⅡ含量变化与疗效有关,可作为脑梗死患者高压氧综合疗效判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张传焕  鲁爱娟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0):2335-233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时血浆肾素活性(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变化及氯沙坦(losartan)对其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enalapril)组,疗程12周。测定治疗前、治疗第1、第12周血浆RA、AngⅡ、ALD、NO及ET-1变化。3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RA、AngⅡ、ALD、ET-1及NO水平升高(P<0.01),NO/ET-1值降低(P<0.05)。氯沙坦治疗后血浆ALD、ET-1及NO水平降低(P<0.01),NO/ET-1值升高(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ngⅡ、ALD、ET-1及NO水平升高是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氯沙坦治疗后可获得有益的临床及神经激素效应,且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杜昌兰  郭美姿  刘燕  王春  杨立  杨海燕  江云 《临床荟萃》2003,18(22):1267-1269
目的 测定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脑钠素 (BNP)、C 反应蛋白 (CRP)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荧光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 2 8例患者 ,肺心病缓解期 2 7例患者和 2 4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BNP、CRP水平。结果 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浆BNP、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缓解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肺心病缓解期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血浆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但CR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 ;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和缓解期组血浆BNP水平均与肺动脉压力成正相关 (r =0 .75 ,P <0 .0 1;r =0 .4 7,P <0 .0 5 ) ,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和缓解期组血浆BNP水平与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BNP可能参与了老年人肺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CRP反映了老年慢性肺心病的感染情况 ,联合检测BNP、CRP水平可鉴别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呼吸困难的诱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B型钠尿肽(BNP)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慢性心衰患者(CHF)治疗前后变化及联合检测对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共120例为CHF组,采用NYHA分级方法将CHF患者进行分级,其中心功能Ⅱ级患者48例,Ⅲ级患者39例,Ⅳ级患者33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5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AngⅡ、BNP、WBC、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水平,计算NLR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HF组治疗前的AngⅡ、BNP及NLR值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CHF患者间AngⅡ、BNP及NLR值水平随着心衰严重程度的增加,其水平呈上升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HF组患者治疗后的AngⅡ、BNP及NLR值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AngⅡ、BNP及NLR值用于区分慢性心衰和对照个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84、0.7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LR与AngⅡ密切相关(r=0.483,P 0.05);NLR与BNP成正相关(r=0.527,P 0.05)。结论 CHE患者治疗前后其血清AngⅡ、BNP及外周血NLR值水平变化显著,三项可用于CHF的诊断和心功能分级,其联合检测可以作为慢性心衰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以及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乳酸(LA)和脑利钠肽(BNP)形成的影响,为CHF的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CHF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康复训练。观察2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及各项体液因子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73.68%,联合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心功能等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心功能等级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AngⅡ、SOD、Hcy、LA及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AngⅡ、Hcy、LA及BNP水平显著降低,SOD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联合组患者血清AngⅡ、Hcy、LA及BNP水平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SOD水平增高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运动康复训练较单纯药物治疗,能更有效调节相关体液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HF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LA含量,增强心功能,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肾素(RE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脑钠肽(BNP)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金寨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CHF患者的临床资料(CHF组),另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66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两组REN、AngⅡ及BNP水平;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REN、AngⅡ、BN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REN、AngⅡ及BNP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NE、AngⅡ及BNP水平对CHF的预测价值。结果 CHF组REN、AngⅡ及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CHF患者REN、AngⅡ、BNP水平比较:NYHAⅡ级组NYHAⅢ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缬沙坦对其影响。方法检测 4 8例心力衰竭患者及 2 0例健康者血内皮素 (ET 1)、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浓度。将 4 8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治疗组 2 6例 ,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 ;缬沙坦治疗组 2 2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缬沙坦 80mg ,每日1次 ,两组患者均治疗 1个月。并设健康对照组 2 0例。观察ET 1、AngⅡ和TNF α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①心力衰竭患者ET 1、AngⅡ和TNF 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②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但以缬沙坦治疗后ET 1和TNF α水平下降显著 (P <0 .0 1)。结论神经内分泌激素及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关 ,缬沙坦治疗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 ,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一氧化氮(NO)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CHF患者60例及正常人30例,检测BNP、NO、AngⅡ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EF),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 1)CHF组BNP、NO、Ang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EF水平相反(P〈0.01)。2)随着心功能减退,BNP、NO、AngⅡ水平逐渐升高(P〈0.01或0.05)。3)EF与BNP、NO、AngⅡ呈负相关,BNP、NO及AngⅡ之间呈正相关(r〉0或r〈0,P〈0.01)。结论 BNP、NO、AngⅡ参与了CHF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且与CHF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钠肽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治的作用。方法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0例,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3组: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各50例。另选择非心力衰竭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BNP水平。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和BNP治疗组,比较2组之间的疗效。结果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血清BNP水平测定有助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同时BNP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中的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方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观察该治疗对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NIPPV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机理。方法 38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19例和常规内科治疗加NPPV治疗组19例,于治疗前和治疗72h后分别测定血气分析指标、血浆ET-1和NO水平,将治疗前后结果进行组内前后比较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并对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标与ET-1和NO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后血浆ET-1水平均有下降,NO均有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6、2.33,P均<0.05);但治疗组治疗后ET-1水平下降、NO水平上升均比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3、2.17,P均<0.05)。两组在治疗后动脉血PaCO2均有明显下降,动脉血PaO2及SaO2均明显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67、2.15、2.66、2.47、2.71、2.56,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的PaO2及SaO2比对照组治疗后升高更加明显,动脉血PaCO2降低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分别=2.05、2.52、3.01,P均<0.05)。相关性检验显示:PaO2与ET-1呈负相关,与NO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0.77、0.72,P均<0.05);PaCO2与ET-1呈正相关,与NO水平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0.64、-0.67,P均<0.05)。结论 NPPV在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的同时,也使患者血浆ET-1降低及NO水平升高,表明NPPV治疗的疗效机制可能有血管内分泌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选取CHF患者68例,随机分为黄芪组35例和常规组33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设为对照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黄芪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给药15 d。结果 CHF组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TNF-α、IL-6和AngⅡ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黄芪组总有效率94.29%,显著高于常规组总有效率72.73%(P<0.05);治疗后黄芪组与常规组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血清TNF-α、IL-6和Ang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组间比较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常规治疗方案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CHF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清TNF-α、IL-6和AngⅡ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学》2021,41(6)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以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400例STEMI患者,根据PCI时机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取择期PCI治疗,观察组采取急诊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及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左室收缩末径(LVSEd)、左室舒张末径(LVDE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术后,观察组BNP、AngⅡ、AL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后1个月,观察组LVSEd、LVDEd明显小于对照组,LVEF大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与择期PCI比较,对STEMI患者采取急诊PCI治疗可有效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改善心室重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20.
戴翠莲  姜黔峰  李立  吴翰 《新医学》2008,39(12):802-804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小剂量厄贝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的疗效.方法:78例DC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予依那普利,观察组予依那普利联合小剂量厄贝沙坦治疗.观察并比较如下指标:治疗前1日、治疗12周及20周后2组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醛固酮水平;治疗前1日及治疗20周后UCG检查指标、血压变化、6 min步行试验结果.结果:对照组治疗后12周血清AngⅡ、醛固酮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20周后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及20周后AngⅡ、醛固酮水平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20周后比较,观察组AngⅡ及醛固酮水平较低(P<0.05~0.01).治疗20周后,2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下降,观察组治疗20周后与治疗前比较,LVEF显著提高(P<0.05);2组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P<0.05).治疗20周后2组的6 min步行距离均提高,观察组提高更明显(均为P<0.05~0.01).结论:依那普利联合小剂量厄贝沙坦治疗能有效抑制"醛固酮逃逸"现象,改善DCM心衰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