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波应用于临床治疗 ,已有多年的历史 ,但作为内镜下治疗手段 ,还是近几年的事。我院采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 ,在纤维结肠镜下治疗大肠息肉 15例 ,32枚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5例 ,男 11例 ,女 4例 ;年龄最大 75岁 ,最小 14岁。大肠息肉 32枚中 ,降结肠 4枚 ,乙状结肠 17枚 ,直肠息肉 11枚。最多者 6枚。最大息肉直径 1 5cm左右 ,小者直径约 0 3cm。其中有蒂者 8枚 ,亚蒂者 9枚 ,无蒂者 15枚。病理诊断 :腺瘤样息肉 9例 ,其中绒毛状腺瘤 1例 ;增生性息肉 5例 ;幼年性息肉 1例。2 治疗方法治疗前 ,常规行肠…  相似文献   

2.
本院9年间2389例纤维结肠镜检查中,共检出下消化道息肉561例,计大肠息肉1256个,末段回肠息肉82个;共摘除息肉1299个,均用活检钳咬切:经病理证实腺瘤406个,其中有异型性增生者89个,恶变者23个;在932个非肿瘤性息肉中,有异型性增生102个。腺瘤属癌前病变,经纤维结肠镜摘除大肠息肉,特别是有异型性增生者,可使大肠癌发病率下降。本组肠癌合并息肉者达51.28%.肠癌术后亦可能再发息肉。及早发现恶变的小腺瘤是提高大肠癌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150例胆囊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50例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分类,病理特点,诊断方法、手术指征等问题进行探讨。本组胆固醇性息肉占69.9%,炎性息肉占11.2%,腺瘤性息肉占12.6%,腺肌病占4.2%,早期胆囊癌2例(1.4%)。本组中炎性息肉无1例癌变,而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例中有息肉恶变3例,占2.1%。胆囊息肉可有或无临床症状,B超及手术是本病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院9年间2389例纤维结肠镜检查中,共检出下消化道息肉561例,计大肠息肉1256个,末段回肠息肉82个;共摘除息肉1299个,均用活检钳咬切。经病理证实腺瘤406个,其中有异型性增生者89个,恶变者23个;在932个非肿瘤性息肉中,有异型性增生102个。脉瘤属癌前病变,经纤维结肠镜摘除大肠息肉,特别是有异型性增生者,可使大肠癌发病率下降。本组肠癌合井息肉者达51.28%,肠癌术后亦可能再发息肉。及早发现恶变的小腺瘤是提高大肠癌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患者伴发上消化道息肉(胃及十二指肠)的发生率、内镜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7例临床诊断为FAP患者采用胃镜、十二指肠侧视镜进行上消化道病变的筛查,并对发现的息肉样病灶进行组织学活检,分析FAP伴胃及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病状况.结果 本组57例FAP患者中发生胃内息肉38例,占67%,息肉多数位于胃体和胃窦部,为增生性息肉;十二指肠息肉12例,占21%,其中7例为腺瘤性息肉.结论 上消化道息肉是FAP最常见的大肠外病变,胃内息肉多为增生性息肉;而十二指肠可能伴发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6.
腹壁硬纤维瘤2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腹壁硬纤维瘤虽然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但其临床特点及其治疗对策均有其特殊性,我们总结了我院1978至1998年间28例腹壁硬纤维瘤病例的诊治经验,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28例患者中男性1例,45岁,女性27例,年龄在23~42岁之间,平均29岁;病史为45d至52个月不等;女性病例均为已婚,其中23例有生育史;3例有下腹部手术史,1例伴有结肠多发腺瘤样息肉者,1例伴结肠多发腺瘤样息肉且同时有会阴部皮样囊肿者;1例有腹壁硬纤维瘤家族史。28例中23例是首诊患者,5例为复发病例,其中1例女性32岁,为第5次复发。2.临床特点:腹壁硬纤维瘤…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内境下切除大肠息肉后病理检查在早期大肠癌诊断和治疗中价值,总结分析了本院近十余年来内境诊断和切除的大肠息肉576例,其中癌变37例。37例中腺瘤性息肉癌变者共36例(16.3%).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10例(31.3%),管状腺瘤癌变4例(9.3%).混夸性腺瘤癌变22例(15.1%)。更性息肉癌变者1例(0.3%)。病变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共29例(占78.4%)。息肉大于2.0cm者。癌变率选31.4%。无蒂息肉癌变达57,1%。因此,畸大肠腺瘤性惠肉,尤其是较大、无蒂的息肉应早期内镜下切除及病理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早期大肠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与病理对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中各种疾病所占比例及其相应的声像学特点,超声诊断胆固醇性息肉的可靠性。方法对556例超声诊断的PLG的病理结果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大小的胆固醇性息肉超声检查的病理符合率。结果556例超声诊断的PLG中,胆固醇性息肉446例(80.2%),腺瘤性息肉86例(15.5%),炎性息肉18例(3.2%),腺肌症6例(1.1%)。97.3%的胆固醇性息肉长径<1.0cm,且64.6%病例的息肉为多发。超声拟诊胆固醇性息肉的病理符合率可达91.3%。腺瘤性息肉中,长径超过1.0cm者占61.6%,且34.0%有不典型增生或恶变;但也有25%的恶变发生在1.0cm以下的腺瘤中。结论PLG中80%以上为胆固醇性息肉;15.5%为腺瘤性息肉,发生恶变者多≥1.0cm,0.7~0.9cm的腺瘤性息肉也有恶变的可能。超声根据声像学特征作出的胆固醇息肉拟诊的病理符合率可达91.3%,因此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的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对10例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通过胃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及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诊,内窥镜切除1例;十二指肠切开局部切除7例;空肠、胆管内引流1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1例。结果: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早期多无症状,随着肿瘤的增长可并发梗阻、肿瘤溃疡、恶变或出血等临床症状,症状、体征和放射学检查多缺乏特异性,胃活检及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可以确诊;经内窥镜或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结论: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应尽早采取胃活检及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可以确诊,经内窥镜或手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进一步探讨腺瘤性息肉数量与息肉大小、组织学类型的关系及其在制订治疗方案中的价值。临床资料与结果:选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了1986~1998年41例病理证实为腺瘤性息肉患者的息肉大小、个数、组织学类型与息肉癌变的关系。发现腺瘤性息肉个数(≥3枚组)、大小(≥2cm组)与息肉癌变显著相关性。特别是个数≥3枚的息肉癌变率高,且多发性息肉的直径多小于1cm。结论:尽管<1cm的息肉癌变机率很小,但其数目的增加同样也会增加癌变率,故对临床检查发现腺瘤性息肉≥3枚的患者,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大肠息肉216例内镜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特征等与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 用电子结肠镜对 2 16例大肠息肉进行 2~ 7年内镜随访 ,并对内镜、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息肉总癌变率 9.7%。绒毛腺瘤、混合腺瘤癌变率较高 ,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管状腺瘤、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癌变率较低 ,与前二者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息肉基底愈宽、愈短 ,癌变率愈高 ,息肉 >2 .0cm者达 2 8.6 % ,广基者达 2 2 .9%。腺瘤性息肉作内镜下摘除术与未作摘除者癌变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腺瘤性息肉是癌变高危因素之一。腺瘤体积大 ,呈绒毛状结构者易癌变。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予以摘除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80~1998年3月的2400例老年纤维结肠镜的检查。并统计了老年人24种大肠疾病和其检出率,而后对大肠瘤和大肠息肉,进行分析和叙述。在2400例老年人中。共检出息肉776例,检出率为32.33%,单发者371例(47.81%),多发者405例(52.19%),共检出息肉1851颗。大肠息肉中,以腺瘤性息肉居多,共482例(62.10%)。在活检或手术标本的切片中,腺瘤组织与癌灶并存者46例,其癌变率为8.24%,而混合性息肉和绒毛状息肉的癌变率则分别为12.34%和45.31%。在活检标本中,腺瘤性息肉的异型增生,轻度者43%,中度者24%,重度者13%。本组共检出大肠癌392例,检出率为16.33%。左侧结肠和右侧结肠,在症状上有所差异。老年人感觉迟钝,症状常不明显,因此对大便习惯改变者,腹痛便血者,及粘液便者应进行肛诊及大便潜血的检查。直肠癌肛诊的阳性率约75%,大肠癌大便潜血的阳性率为72%。大肠癌,直肠与乙状结肠为好发部位,左侧结肠占发病率的70%。病灶超过1/2周肠壁者,共319例(81.37%),其病程均在一年以上,大都为进展期,经手术等证实属早期者,仅14%,所以我们应放宽肠镜检查尺度,使患者消除恐惧,一些可疑的患者,都能及时的检查。以腺癌最为常见,占75.76%,粘液痛与印戒细胞癌分别占18.36%和3.82%,此外我们还检出1例较为少见的腺鳞癌。本  相似文献   

13.
胆囊息肉样病变11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病变(PLG)的临床和病理的关系,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对113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据其临床和病理诊断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例PLG占同期胆囊切除数据的9.9%,非肿瘤性息肉105例(92.9%),肿瘤性息肉8例(7.1%),肿瘤性息肉多为直径>10mm、单发病灶。8例胆囊腺瘤中有3例癌变。结论 ①胆囊腺瘤癌变倾向明显。②单发且>10mm的病变宜手术切除。③年龄作为肿瘤危除的参考因素。④对症状不重,没有癌变危险者可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囊隆起样病变的诊治原则。方法回顾分析203例手术切除胆囊隆起样病变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其中197例行术前B超检查,203例均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胆囊良性病变共190例(胆固醇息肉128例,单纯腺瘤16例),98.0%的胆固醇息肉直径小于10mm,半数以上的胆固醇息肉为多发;腺瘤多为单发,平均直径为(6.0±3.4)mm;良性病变患者有症状者87.9%(167/190)。胆囊恶性病变13例(腺癌8例、乳头状腺癌5例),平均直径为(11.2±3.1)mm,年龄均大于55岁。结论对于B超提示的胆囊隆起样病变,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是最常见的良性病变,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病变。对于有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年龄大于60岁、直径大于10mm以及合并结石的单发息肉是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对于无症状者,应综合分析,再决定是否手术。  相似文献   

15.
周甜 《中国科学美容》2011,(16):150-150,185
目的探讨成人型结肠镜对小儿大肠息肉的诊断价值及治疗效果。方法清洁肠道后应用成人型结肠镜对282例1.5~14岁小儿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302枚,于镜下用高频圈套器对息肉行圈套凝切或点凝摘除治疗,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282例患儿共摘除息肉302枚,其中单发息肉259例,2枚或2枚以上息肉者19例。病理结果:幼年性息肉占86.4%(261/302),炎性息肉占11.6%(35/302),腺瘤性息肉占2.0%(6/302)。结论成人型结肠镜在小儿大肠息肉诊治中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同时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H  Zhang ZG  Song C  Wang B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1):1498-1500
目的探讨同时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及诊治特殊性。方法对326例资料完整的初诊结直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单发癌、同时性癌两组,并对两组临床、组织病理学差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一癌病灶分布与单发癌无差异,分化程度、分期优于单发癌;第二癌与单发癌在病灶分布、分化程度及分期有差异。单发癌患者中有11.6%合并腺瘤、合并多发息肉者42.2%;同时性癌患者中合并腺瘤者34.8%,合并多发息肉者7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癌灶行根治性切除,56.9%多发息肉于术后2~3个月内行电灼术;79.1%腺瘤行一期局部切除或肠段切除术,39.1%行二期电灼术。结论同时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具有特殊性,术前病灶的全面判断、系统的外科治疗策略以及术后及时、严格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Ϣ�����109������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诊断及手术指征.方法对B超和(或)病理诊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109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固醇性息肉、腺瘤平均直径分别为(3.69±2.26)mm、(8.0±3.31)mm;97.7%的胆固醇性息肉直径<10mm;肿瘤性息肉(腺瘤)倾向于单发(腺瘤n=1.57±0.9),而超过50%的胆固醇性息肉表现为多发(n=3.89±3.91);1例腺瘤伴有粘膜上皮的不典型增生.结论①B超是诊断PLG的最有效方法.②单发、年龄>50岁、直径>10mm,或合并胆石的PLG应行外科手术治疗.③有明显临床症状者,须首先经过正规的内科治疗,无效且症状影响工作、生活者可考虑手术治疗.④内科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无临床症状者,可通过B超进行定期观察(3~6个月),发现病变有增大趋势者可采取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腺瘤型息肉是结直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早期发现腺瘤型息肉对预防结直肠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析湖南省长沙、湘潭两地无症状体检人群结直肠腺瘤型息肉的检出率及分布特点,以期发现易感因素,从而进行早期筛查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及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行肠镜检查,且检出结直肠息肉的无症状体检者资料,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比较腺瘤型与非腺瘤型息肉间流行病学指标的差异。结果:9235名无症状体检者中检出结直肠息肉1584例(17.15%),其中腺瘤型息肉881例。腺瘤型息肉患者中男性708例,女性173例,与非腺瘤型息肉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6);45~<60岁为腺瘤型息肉最常见的年龄段,与非腺瘤型息肉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腺瘤型息肉检出者中,405例(45.9%)超重、353例非肥胖(40.1%)、123例肥胖(14.0%),与非腺瘤型息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乙状结肠(37.5%)是结直肠腺瘤型息肉最常见的部位,而非腺瘤型息肉多见于直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结直肠腺瘤型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发病与性别和肥胖程度无关,而与年龄有关,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筛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行腹腔镜保胆取息肉术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效果与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为29例胆囊息肉患者行腹腔镜保胆取息肉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共取出息肉63枚,息肉直径3.512.9 mm,其中胆固醇性息肉23例(79.3%),炎性息肉2例(6.9%),腺瘤样增生2例(6.9%),腺瘤2例(6.9%),腺瘤患者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平均(58.3±12.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3±3.1)ml,术后平均住院(4.2±0.8)d。术后随访612.9 mm,其中胆固醇性息肉23例(79.3%),炎性息肉2例(6.9%),腺瘤样增生2例(6.9%),腺瘤2例(6.9%),腺瘤患者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平均(58.3±12.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3±3.1)ml,术后平均住院(4.2±0.8)d。术后随访636个月,1例(3.4%)息肉复发,余者均未发生异常。结论:腹腔镜下保胆取息肉术治疗胆囊息肉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0.
胆囊息肉样病变33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临床和病理的关系,及脂导临床诊治的价值。方法:对338例手术切除的PLG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8例PLG占同期胆囊切除数的10.5%,非肿瘤性息肉为311例(92%);肿瘤性息肉为27例(8%),肿瘤性息肉倾向于大于10mm并多为单发病灶。5例胆囊癌中有3例为腺瘤癌变者。结论:胆囊腺瘤有癌变倾向;凡单发大于10mm的病变宜手术切除;年龄可作为肿瘤危险指标之一;应重视中青年PLG的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