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百病皆生于气,便秘也不例外,调畅气机是治疗便秘的总则。当今临床调畅气机多从肺、脾胃、肾入手,忽视了肝肺气机升降在便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文章基于"左肝右肺"理论,并结合典型病例,阐述"左金制木"法调夑肝肺气机升降是治疗便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源于《黄帝内经》的"左肝右肺"理论是基于前人对方位及气机升降的认知而产生的。它高度概括了肝肺之间气机一升一降的运动关系,肝肺是气化的始点和终点,肝肺气机升降异常可出现气郁、气逆、化火、痰凝、血瘀等多种气血运行不利的病证。"左肝右肺"理论对临床治疗肝肺两脏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肝肺气机升降循环体现了"肝左肺右,气机左升右降""金木相制,气机相得""气血流注,开合于肝肺二经"等中医理论。肝肺气机升降轴逆乱,则百病生。临床根据肝肺气机升降乖戾、脾胃气机失调、阴阳失调以及久病入络等病机,可采用散肝收肺、调和脾胃、平肝润肺、通利络血等治法,拟柴胡、桔梗、苦杏仁,蒺藜、桑叶、天冬等组药,四逆散、镇肝熄风汤、麻黄汤等经方调和肝肺气血,治疗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4.
"左肝右肺"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由于其论述与生理解剖的肝在右肋,肺有左右两叶不同,因此遭到了反中医者的质疑。实际上中医学对于"左肝右肺"与"左升右降"的认识体现了气机升降与肝肺的生理病理,均为抽象的功能模型概念,并非实际的解剖概念。虽然中医的圆运动模型,对于简化中医理论以及人体生理病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能机械地认为肝位于人体左侧,肺位于人体右侧;气机在人体内左侧升腾,在人体内右侧沉降;肝病(气机升腾出现问题)表现在左侧,肺病(气机沉降出现问题)表现在右侧。对于"左肝右肺"与"左升右降"的正确理解,体现了对中医理论的客观理解与认识,也有利于纠正片面的着重于解剖的机械辨证观。  相似文献   

5.
唐为勇教授认为,小儿泄泻病机关键在于脾虚湿盛,脾胃功能及湿邪与气机关系密切,临床治疗小儿泄泻尤为推崇气机圆运动理论,重视肝肺之左升右降,及其与脾胃气机升降的密切关系,通过提壶揭盖、理气开郁等肝肺同调法调整脾胃气机升降,使气机得舒、升降相序而泄止。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气机的运行与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正所谓"百病皆生于气"。了解脏腑之间的气机运行规律,通过调畅气机升降治愈疾病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手段。通常将脏腑气机的运动形式比喻成一个"圆",其与肝与肺,心与肾,脾与胃,肺与大肠、膀胱之间的功能相关。如运用左肝右肺之法治疗久嗽、鼓胀,心肾相交之法治疗不寐、心悸、遗精,脾胃升降之法治疗中焦湿邪,提壶揭盖之法治疗癃闭、便秘。结合药物性味升降理论探讨中医气机运动形式及具体方药的应用,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医整体治疗思维及古人遣方用药的真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瑞  花宝金 《辽宁中医杂志》2014,(12):2552-2553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宝金教授将气机升降理论贯穿于肿瘤治疗中,临床上认为肝癌的治疗应恢复肝的生理特性为主,注重运用"左升右降"理论防止肝癌转移,截断津液代谢失常导致的肿瘤病理产物的基础,以经方柴胡剂治疗肝癌为代表,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隐匿性哮喘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患者无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表现,但长期存在气道高反应。而该病病势较轻,尚未形成"伏痰夙根",可归为典型支气管哮喘的早期症候。气机升降失司为该病根本病机,本病病位在肺,而病本当在肝,治疗当以调畅气机为大法,在早期阻断后续病理改变。本文通过"肝左肺右"分析人体气机升降的意义,以及对隐匿性哮喘的证治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9.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肝升肺降对维持机体气机升降具有重要作用,肝肺升降失常,便会导致气机逆乱,变证由生,该理论对中医临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从疏肝解郁勿忘宣肺降气、宣肺止咳勿忘疏肝调肝两方面说明该理论对临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人体脏腑之间的脏气升降相交,体现出肝生(升)、肺藏(降)、心部于表(出)、肾治于里(入)的规律,而脾胃位于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同为五脏,肝为阴中之阳。肝气主升;肺为阴中之阴,肺气主降。此处“左肝右肺”当指人体气机升降的通路,而非解剖位置。笔者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运用中医“左肝右肺”理论于临床.效验颇多。现举典型砂石淋2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胃癌是因外邪侵袭、情志内伤、饮食失调等,致气机升降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常,气滞、血瘀、痰浊及癌毒内生,日久积聚于胃脘而成。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则精微不能濡养,浊液不能排出,影响体内正常气机升降。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的条达,肝之疏泄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调,则影响气血运行。气机升降关系在胃癌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气机升降失调,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运行,则气凝血滞,痰浊内停,甚则癌毒内生,发为癌瘤。故在临床治疗中注重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辛开苦降,调畅气机,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2.
肝升肺降是中医的一大基础理论,涉及一些临床病证的病理机制及辨证施治原则的确立,历来见仁见智各有不同。通过中医生理解剖、中医气化与中医体用的关系,从体用的层面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3.
寸口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手段之一,历代医家非常重视,但左右关脉定位问题一直是历代一家争论焦点。但《黄帝内经》确立了脉学地位,王叔和的《脉经》"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至今广为临床医家应用。经过理论考证、临床实践发现"左关脉应对应于脾胃,右关脉对应于肝胆,"才符合人体脏腑对应原则,通过临床实践,符合临床疾病发病规律,能准确判断疾病的定位、病性,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的稳态对维持宿主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起着关键作用,这也与中医认为"气机升降"运动维持着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等功能作用的发挥,使机体实现动态平衡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功能失调可影响宿主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而肠道关键菌的调控已逐渐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重要新靶点。气机升降理论立足于"动态平衡",将气机升降与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精微物质的输布、能量的代谢等环节紧密渗透连贯,高度概括了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基本表现形式。气机升降障碍是导致机体各系统内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本文藉气机升降理论,动态阐释肠道微生态失衡在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的病机演变规律。笔者认为气机升降有序是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及物质代谢"内稳态"的必要条件。若气机升降失权,金失敛降,土不散精,木郁不疏,元阳虚损,则清阳不升、浊阴下陷,肠腑受盛、传道功能失常;这种失衡状态进一步发展会加剧气血津液代谢障碍,使精不归正化,郁滞化火而变生糖尿病。因此,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下,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糖尿病的调节机制,将有助于揭示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维持机体物质代谢"内稳态"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在人体,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的气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时刻推动、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升降出入运动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  相似文献   

16.
论肺肠气机升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临床治疗上常见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然诸多治法当中,不离对肺肠气机运动的调理。文章从气机升降角度出发,探讨肺肠气机运动的理论内涵,提出在肺肠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应当以顺应二者气机运动特性,维护二者升降关系,调动二者升降的内在动力为治疗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清代医家黄元御根据《内经》天人相应观归纳出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一气周流"理论模型。论文立足于黄元御一气周流气机学理论,从气机的左升右降、气机周转论述便秘的治疗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左升右降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35例,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左升右降组35例,采用左升右降针法施以针刺。治疗30 d后,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左升右降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降低率和患者病残的程度均与传统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升右降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左升右降针法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与传统针刺治疗比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总结张晓阳教授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腹针理论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通过随师临证纪录、分析张晓阳教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医案,查阅相关文献,从整体辨证、取穴特点、补泻手法等方面总结张师的临床经验,并举1则验案佐证.张师认为,顽固性面瘫迁延不愈、正气暗耗则正虚邪恋,病机复杂,宜借助中医特色体检项目整体辨证,把握病机,基于一气周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