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中医体质学和"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为理论依据,结合自身临床体会,总结临证需以体质为本,灵活运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梁惠陶  韦芳宁 《新中医》2017,49(5):156-158
<正>韦芳宁是广东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韦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曾师从中医体质学创始人、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及广东省肾病名中医杨霓芝教授。她善于把中医体质思想理论与中医肾脏病的诊治融为一体,特别是对血尿的治疗及善后调理有其独到之处。现将其辨体-辨病-辨证理论在肾脏病中的应用介绍如下。1辨体-辨病-辨证的概念"体",即体质,在70年代,王琦在继承古人有关体质  相似文献   

3.
王琦教授作为国医大师、中医体质学科的创建人,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形成了"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的治疗思想。着眼于血瘀体质,从辨体-辨病-辨证,治疗原则与要点,方药应用,疗效评价方面对王琦教授辨血瘀体质论治疾病的临床思想做一分析,以期从中总结点滴经验,利于更好地掌握王琦教授以体质为本、以体质为核心的临证思想。  相似文献   

4.
探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在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提出在辨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调理体质方面应采用扶正法为主,兼以清透伏邪。扶正取穴可取背俞穴、原穴、任脉、督脉穴等,并多采用灸法;清透伏邪采用清热的腧穴及刺络放血、拔罐等疗法。临床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在预防和治疗缓解期时重用辨体,以治本为主,再次用辨病、辨证;在发作期时以辨病、辨证论治为主,辨体为辅,灵活运用三辨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中医体质学说为指导,通过挖掘问题与困惑,提出冠心病辨体、辨病和辨证研究模式的优化策略,即:促进和规范体质分类研究,改进体质辨证研究方法;构建现代中医学对冠心病辨"病"和病证结合的再认识;结合藏象及证素辨证理论将辨体质与冠心病的病证融为一体;运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不同体质冠心病同病异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依据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按照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倡导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提出慢性病"3+4+3"防治路向:面向三类人群(一般、高危、患病人群),朝向四种状态(无病、病前、病中、病后状态),指向三辨模式(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进而探讨其应用策略:对于一般人群无病状态——辨体养生,固本防病;对于高危人群病前状态——辨体干预,治本救萌;针对患病人群病中状态——"三辨"施治,标本兼顾;针对患病人群病后状态——辨体调理,固本防复。文中结合案例加以佐证,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程久、反复发作是其重要特征。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土壤"和背景因素,特定体质与特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临床通过体质调节可从根本上改变疾病发生的土壤,不仅可以实现少发病、不发病,还可以减少复发,对与体质因素密切相关的、慢性迁延、反复发作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通过调研溃疡性结肠炎与体质相关文献,发现湿热体质与该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结合文献调研结果,辅以体质学创始人王琦国医大师医案,阐述溃疡性结肠炎"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思路的应用,以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琦教授在传统中医学辨病、辨证基础上,提出以辨体为核心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从体-病-证多维角度来反映疾病的本质、阐释人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指导疾病的临床诊疗。文章以失眠为例,从辨体、辨病、辨证3个维度和层次,对以辨体为核心的思维贯穿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诊疗模式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重视辨体辨病在冠心病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而且这三者密不可分,辨体质是辨病、辨证的基础,辨病是与辨证紧密联系的环节,辨体、辨证决定选方用药的关键。将这一模式运用到临床中最能突出以人为本、中医辨证论治中个体化诊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重视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体质形成的原因,揭示了三阴三阳体质分类及其重要临床意义。还重视辨病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糖尿病内热伤阴耗气基本病机。并重视辨方证,认为辨方证是中医辨证的最佳途径之一,辨方证应与辨体质与辨病机相结合。基于此提出的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经实践证明,非常切合实用。  相似文献   

11.
关丽华  常少琼 《光明中医》2014,(9):1836-1837
目的幽门螺杆菌为消化系疾病的主要诱因,从中医体质入手探讨Hp的易感体质及与消化系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对894人的基本资料、病史、Hp检测、中医体质及各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p感染在性别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p感染在年龄、中医体质类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p阳性者以气虚质及其兼夹体质多见。结论我们应对中年、属于气虚质或其兼夹体质人群,运用中医预防措施防治Hp感染从而预防Hp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体质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与病证密切相关,尤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根据体质的特点,体质调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是个体化康复治疗的内在根据。中医康复提倡以功能康复为主要治疗目的,促使精气流通,更重视康复对象的心理素质,以利于提高中医康复理论指导下康复治疗的疗效。体质评估分类较多,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康复,体质调理对病理体质的康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体质评估用于指导康复治疗,可以丰富中医康复评估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中医体质评估体系以应用于临床,满足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中体质预防和辨治思想奠定了中医辨体施治的基础,其中对于男性生殖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体质预防思想在男性不育症的预防和保健上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其体质辩证思维对于辨治男性不育症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现系统阐述《黄帝内经》体质思想在男性不育症预防和辨治两个方面的价值,将经典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体现了经典著作的价值,同时拓展了本病防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周佳  潘文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454-2455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以体质学说来正确指导妇科病的防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决定了妇科病的发生、发展和对治疗的反应以及预后都具有独特性。体质学说认为体质不仅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差异,而且是机体发病的内部因素,它不但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而且决定着某些疾病的类型。体质的偏颇对某些疾病具有易感性的特点,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妇女体质是归纳妇女体质共性的基础,研究妇女体质共性的差异性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妇女体质的整体概貌,以便有效地指导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发病率为1%~5%,是妇科中较难处理的疾病,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殖健康。本文探讨关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以此为依据,通过中医辨质调体指导用药,预防或减少复发性流产。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阐述体质因素的内涵及其在中医辨证中的意义,提出冠心病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即促进和规范体质分类研究,改进体质辨证研究方法;挖掘体质与证候关系内涵,探究冠心病同病异证的实质;运用藏象理论及证素辨证理论将辨体质与辨病及辨证融为一体;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手段,揭示不同体质冠心病同病异证的病理基础,并积极开展冠心病中医体质理论与临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冠心病的临床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视体质为影响针刺手法和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就针灸临床上审察体质的意义,体质与针灸反应性和耐受性的关系,体质差异与针灸不良反应等方面逐一探讨了《黄帝内经》中体质学说与针灸临床的相互关系。笔者认为,针灸临床应基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来确定和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案,只有充分贯彻“因人制宜”的治则才能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提出治疗寻常痤疮,要以体质辨证为准则,切勿见皮治皮;调理体质为防治根本,分为阳虚体质痰瘀互结证、阴虚体质湿热蕴肤证、阴虚体质肝郁化火证、痰湿湿热体质湿热蕴肤证、平和质肺胃热证5个证型来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及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科室2012年10月—2015年10月间接诊的患2型糖尿病的120例患者,根据随机双色球分组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包含60例,提供常规临床护理;护理组包含60例,按照患者的中医体质状况给予针对性的体质调护干预。观察及对比两组的血糖变化状况。结果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护理后的各项血糖指标均有明显降低,其中护理组护理后的降低幅度较参考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护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