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中,有关“尺脉缓涩”与“肝不弦,肾不石”的两则经文疑义颇多,现辨析于下。……  相似文献   

2.
《素问》这部医学古典著作,内容丰富。为医家必读之书,但屡经传写,错简讹字,不一而足,注家牵强附会,愈说愈远,这对于研究来说,大有正定必要,爰简述如下。平人气象论尺脉缓涩。脉尺粗常热者。此是尺缓脉涩。尺热脉常粗者之误。本文尺缓与上文尺涩相对,尺寒与尺热相对。脉盛谓之脱血,是拖笔,与起旬臂多青脉相应。  相似文献   

3.
腹诊,最早散见于内经、难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脉则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  相似文献   

4.
从出土简帛中"胃"的用法对《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句义提出质疑,又从《素问·水热穴论》原文进行分析,发现经文讲的是肾脏在发生水病(胕肿、风水、大腹、水肿)过程中的病理机制,并无涉及肾胃相关的任何情况。"肾者,胃之关也",即"肾者,谓之关也"。"胃"通"谓"。  相似文献   

5.
葛根汤加味治疗外感风寒头痛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痛之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将其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其中,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或汗、浴之后,感冒风寒而得之。病因多以风、寒为主。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所说:“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灵枢·百病始生》中所说:“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素问·举痛论篇》中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对热性病,在临床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有着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外感热病,早在《素问、骨空论篇》中就有论述:“风老百病之始也,……,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内、难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当时治疗热性病的经验,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辨证治疗外感热性病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如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论述了太阳病的证治,指出由于腹理不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营卫失于调和,从而出现太阳表证,而见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或恶风,身疼腰脊痛,干呕或伴…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灵枢·口问篇》又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即内风理论。《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眩晕和头痛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互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古人对咳嗽的分类方法。其分类的依据是根据伴随咳嗽所出现的诸多兼证,结合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经脉所主部位划分的。这种划分,对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如肾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在治疗咳嗽的同时。必用治肾之剂,方能提高疗效。后世医家在《素问·咳论》基础上把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祖国医学对咳嗽病证的认识。现将本人学习《素问·咳论》并结合临床,略述体会如下。1心咳 《素问·咳论》曰:“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  相似文献   

9.
谢光模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1):133-133
胃痛即胃脘痛,多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西医的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病等。古人对胃病的认识至今仍是我们辨证论治胃痛的准则。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心痛也。”  相似文献   

10.
浅谈淋证从胃治疗史嘉林《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论也。”笔者遵循这一理论,淋证从胃治疗收效良好,愿与同道共讨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阳明司天之政…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小便黄赤,甚则淋。”“热至则身热…淋闷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黄疸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对黄疸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言:“溺黄赤,安卧者,黄瘅。’,“目黄者,曰黄瘅”;《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瘅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其形成机制、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疒尔(chèn趁、或疹),《说文·疒部》:“疒尔,热病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首篇:“千般疒尔难,不越三条”指病患或灾患。缩阳属(亦称缩阴)热者,可见伤寒、温病。《素问·奇病论》:“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  相似文献   

13.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强调望诊是诊断的第一要务。《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完全"进一步指出了望诊的重要性。1五色望诊源于《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说明脏腑之气有一定的分部,五色主病有一定规律。《灵枢·五阅五使》"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更加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为主证的疾病,属中医学“心痹”“胸痹”“真心痛”“胸痛”等范畴。中医文献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素问·刺热篇》曰:“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素问·厥论篇》谓:“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论述了身热也是心痛的一种证候。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灵枢.口问篇》又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即内风理论。《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  相似文献   

16.
发热症首载于《内经》,散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刺热篇》、《素问·评热病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及《灵枢·论疾诊尺篇》、《灵枢·热病篇》、《灵枢·刺节真邪篇》等篇。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含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也有“肾者主蜇,其实在骨……”。《素问·痿论篇》:“肾气热则腰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历代医家都同意“肾主骨”的理论,认为肾对骨确实起着主宰作用。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的生长发育以及修复均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素问·宣明五气篇》也有:“五脏所主……肾  相似文献   

18.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膀胱咳,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咳论》云:“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吐涎……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本病后世文献记载较少,然本病并非少见。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绝骨的名称最早见之于《内经》,作为八会穴。髓会绝骨则首出于《难经·四十五难》,但《难经》没有说明绝骨穴的具体部位。《千金》明言“绝骨在外踝上三寸”,《资生》作悬钟别名,王冰谓之阳辅。孰是孰非,近年亦有所争论。笔者现拟从体表自然标志及骨度分寸两方面加以考证分析,就正于同道。一、绝骨穴有固定的体表自然标志《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咏……直下抵绝骨之端”。这里,绝骨之端似指人体部位名称。但《素问·刺腰痛篇》有“因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炥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后”,《甲乙》为“端”)。以上所及,绝骨、绝骨之端,都是一个砭刺点,那么,绝骨  相似文献   

20.
肠痛最早记载于《素问·厥论》,“少阳厥逆……多为肠痛”。“痈”即壅塞不通之意,指“邪气”与“荣卫”相搏于肠道,致运化失职,糟粕停滞,气血瘀阻而成。《灵枢·痈疽篇》:“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其治疗则“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