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的初治DLBCL患者各60例,均给予化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的肝功能以及随访2年后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 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患者化疗期间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6.0%和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组患者的PFS为(16.1±3.2)个月,PFS率为70.0%,OS率为85.0%;HBsAg阴性组患者的PFS为(17.3±4.1)个月,PFS率为73.0%,OS率为88.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与DLBCL患者的预后无关,但合并HBV感染会增加DLBCL患者在化疗期间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会诊及常规外检的152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0、bcl-6、MUM1、GCET1、FOXP1的表达情况, 采用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小RNA;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l-2、bcl-6和c-myc基因异常情况, 筛选双重打击淋巴瘤(DHL)。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52例DLBCL中, 男女比例为1.49∶1, 中位发病年龄59岁(7~90岁), 原发于淋巴结内79例(52.0%)。全部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6个月(1~101个月), 1、3、5年OS率分别为70.2%、44.7%及30.3%。R-CHOP方案治疗组OS好于CHOP方案治疗组及未治疗组(P=0.001)。137例进行双重打击免疫组织化学评分(DHS评分)的患者中, 0分56例, 1分57例, 2分24例, 不同DHS评分组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FI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突变情况、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1例心脏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NovaSeq测序平台对5例患者基因突变进行检测, 通过公共数据库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确定致病性基因突变位点。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 采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例心脏DLBCL患者中男性5例, 女性6例;年龄[M(Q1, Q3)]61岁(45岁, 70岁);均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原发性2例, 继发性9例;Ann Arbor分期Ⅲ~Ⅳ期9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0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9例。11例患者中, 9例接受了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长春新碱、泼尼松)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 其中8例获得完全缓解(CR), 1例疾病稳定(SD);1例接受了IR2(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BL)的临床特点、疗效及其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 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9例PB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1岁;主要发病部位为股骨(5例)和脊柱(5例);8例行放化疗联合治疗,11例行单纯化疗;总有效率89.5%,包括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5例.2年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61.0%、48.3%.其中15例原发性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患者2年OS率、PFS率分别为59.2%、45.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无软组织侵犯、初治完全缓解为OS及PFS的有利预后因素,美国东部肿瘤研究组(ECOG)评分≤2分为OS的有利预后因素,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为PFS的有利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IPI评分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软组织侵犯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IPI评分≤2分及软组织未侵犯的PB-DLBCL患者预后较好.应根据局部软组织侵犯情况,探讨更合适的IPI评分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营养控制状态(CONUT)评分对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09年10月至2022年1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7家医疗中心确诊的654例初诊晚期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方案治疗。按照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为训练集(458例)和验证集(196例)。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根据清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总胆固醇计算CONUT评分。根据MaxStat统计量确定CONUT评分的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总生存(OS)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ONUT评分分别联合国际预后指数(IPI)、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预测OS的效能。结果 65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8.1个月(95%CI:35.3~40.9个月), 5年OS率为49.2%。根据MaxStat统计量确定CONUT评分的最佳临界值为6分, 将患者分为营养状况正常组(CONUT评分≤6分)(489例)和营养状况不良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微环境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2月至2017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74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切片及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 制备组织芯片,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组织芯片PD-1和LAG-3蛋白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的表达情况[包括是否阳性(阳性为IHC评分1~9分, 阴性为0分)、表达水平(高表达为IHC评分4~9分, 低表达为0~3分)]。分析PD-1和LAG-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PD-1和LAG-3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D-1和LAG-3不同表达水平患者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曲线, 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OS、PFS的影响因素。结果 174例DLBCL患者中, 男性95例(54.6%), 女性79例(45.4%), 中位年龄60岁(5~87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例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到2020年9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病理确诊为颅内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05例, 其中男性101例, 女性104例, 中位年龄54岁。非生发中心(GCB)型占74.1%(126/170)。177例接受含大剂量氨甲蝶呤(HD-MTX)的诱导化疗, 91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CR)59例(30.4%), 部分缓解(PR)或疾病稳定(SD)112例(57.7%)。83例接受化疗后巩固性或挽救性放疗, 仅14例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分析病理类型、化疗、利妥昔单抗、放疗及放疗模式、ASCT等影响因素对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 COX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34个月, 全组5年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5.6%和44.2%。GCB亚型、含HD-MTX化疗、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诱导化疗后缓解情况、接受放疗是OS或PFS的有利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双表达”与“双打击”淋巴瘤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87例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C-MYC、BCL-2及BCL-6蛋白表达、基因重排情况,分析DEL及DHL人群临床特征、疗效、生存及影响预后因素。结果87例DLBCL患者中,DEL占41.4%(36/87),DHL占2.3%(2/87)。DHL患者预后差,因病例数少,无法进一步预后分析。DEL人群预后差,接受一线R-CHOP方案化疗,DEL组ORR为56%,EFS为11个月,2年PFS为29%,而non-DEL组ORR为90%,EFS未达到,2年PFS为92%。LDH升高及MYC、BCL-2双表达为DLBCL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DLBCL患者中DEL发生率高,而DHL发生率低。DEL和DHL患者预后不良,强化方案未能改善其预后,新的治疗方案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IMPLE方案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C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11例E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接受4~6个疗程SIMPLE(顺铂、吉西他滨、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地塞米松、培门冬酶)方案化疗, Ⅰ、Ⅱ期患者同时在化疗2、3个疗程后接受局部放疗。评估患者治疗中期及治疗结束后疗效, 每个治疗周期对患者不良反应进行评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11例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情况。结果 11例患者均为鼻型, 中位年龄41岁(26~67岁);男性5例, 女性6例;复发3例, 初治8例。10例进行终期疗效评估的患者中, 完全缓解9例, 至少部分缓解1例(根据随访结果评估疗效)。11例患者中位随访50个月(15~72个月), 2例复发患者因疾病进展而死亡。11例患者预计5年PFS率和OS率均为90.0%, 初治、复发患者预计5年OS率分别为100.0%、66.6%。常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不良反应、感染、消化道症状、氨基转移酶升高、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均可治愈。无治疗相关死亡病例。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87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治DLBCL组), 选择健康体检者78名为对照组。比较初治DLBCL组和对照组Lp(a)的水平, 及治疗后获得不同疗效的DLBCL患者Lp(a)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分析血清Lp(a)预测DLBCL患者疗效的效能, 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确定最佳临界值。根据最佳临界值, 将DLBCL患者分为低Lp(a)组和高Lp(a)组, 比较不同Lp(a)水平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Lp(a)水平DLBCL患者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结果初治DLBCL组患者Lp(a)水平为(0.24±0.09)g/L, 对照组为(0.09±0.06)g/L, DLBCL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 P=0.019)。87例患者中, 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54例,...  相似文献   

1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 复发难治DLBCL患者预后较差, 临床尚缺少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对复发难治DLBCL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前的新药/技术研究包括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等。文章就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关于DLBCL的靶向药物/细胞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8月至2021年10月251例初治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 从中截取2015年2月(PTCL首个靶向药西达本胺在我国上市)至2021年10月患者168例, 其中接受化疗联合维布妥昔单抗(BV)治疗20例(BV组), 接受化疗联合西达本胺治疗37例(西达本胺组), 接受非靶向治疗111例(非靶向治疗组);患者均接受≥2个疗程治疗。10例患者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以同期50例非移植患者作为对照。分析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251例PTCL患者中, 26.7%(67/251)接受靶向治疗联合化疗。西达本胺组中36例可评估疗效, 总反应率(ORR)为91.7%(33/36);非靶向治疗组中88例可评估疗效, ORR为71.6%(63/88);BV组中20例可评估疗效, ORR为75.0%(15/20)。非靶向治疗组ORR与西达本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 P=0.015), 与BV组比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的不良反应.方法 18例DLBCL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CD+20,均为对原方案耐药或缓解后又复发者,在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共3~4周为1个疗程,同时联合化疗治疗,方案包括MOAP、DICE、COEP、NP、BCNU+VP16、AA、Mito+DDP等.结果 18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为55.56%(10/18),总有效率(OR)为77.78%(14/18).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66.67%,1年总生存(OS)率为77.78%.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是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的有效方法,其CR率高且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原发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评估可行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13年间本院收治的 34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年龄 24~79岁。ⅠE期 18例,ⅡE期 16例。病理类型包括DLBCL (29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2例)、边缘区淋巴瘤(2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治疗方法单纯手术 2例、单纯化疗 4例、放化疗 5例、手术联合化疗 14例、手术联合放化疗 9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 5年OS、PFS。 结果 26例患者存活,8例死亡(其中 7例死于淋巴瘤、1例死于化疗相关反应)。6例复发患者中 5例(83%)发生在疗后 2年内,其中 1例双乳侵犯患者在经过双侧乳腺切除及化疗后左乳复发,2例骨转移,1例肺及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皮肤复发。5年OS、PFS率分别为75%、75%。 结论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是较少见的恶性肿瘤,总体预后尚可,单纯化疗或联合治疗后复发率均较低。对于现有治疗手段治疗后失败者需寻求更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对淋巴瘤放化疗后疗效评估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接受4~8个周期标准化化疗,前后均行18F-FDG PET/CT检查,比较2年PFS率,评价其对接受放化疗的淋巴瘤患者疗效评估及PFS率预测的价值.结果 本组病例发病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类型为主,发病部位以头颈淋巴结、纵隔、腹膜后为主.多数患者伴有脾脏肿大和局部病灶高代谢.霍奇金淋巴瘤(HL)PET/CT阴性组治疗完全缓解(CR)率明显高于阳性组(86.4%:42.9%,P =0.038),且PET/CT阳性组与阴性组2年PFS率分别为42.9%和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70,P=0.006).56例NHL患者治疗后35例达CR,13例达部分缓解(PR),8例达病情稳定(SD)或病情进展(PD),CR组、PR组、SD或PD组患者2年PFS率分别为89.7%、65.3%和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1,P=0.002).PET/CT显像对治疗后T细胞淋巴瘤(TCL)患者(x2=13.85,P=0.00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x2=13.51,P=0.001)有很强的PFS率预测作用,对滤泡淋巴瘤(FL)患者(x2=4.63,P=0.099)无预后预测作用.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能很好地评价淋巴瘤的疗效,可早期预测预后,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免疫化疗后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因素及放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03-21-2017-05-16本院收治的60例Ⅰ/Ⅱ期韦氏环DLBCL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放疗组(33例)和未放疗组(27例),均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CHOP)方案的免疫化疗,放疗组在免疫化疗后接受累及野放疗(中位剂量:46 Gy)。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并行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全组随访达5年者有46例,5年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和局部区域控制(LRC)率分别为80.00%、67.95%和84.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为Ⅱ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分期改良国际预后指数(smIPI)评分≥2分和未放疗是OS的预后不良因素,Ann Arbor分期为Ⅱ期、ECOG评分≥2分是PFS的预后不良因素,而放疗则是LRC的有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OS有关联的因素包括年龄(HR=3.660,95%CI:1.0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5月130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结果.结果130例DLBCL患者18F-FDG PET-CT检查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病灶代谢体积(MTV)及病灶糖酵解总量(TLG)的中位数分别为19.93、34.45cm3、459.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AnnArbor分期、β2微球蛋白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肿瘤直径、骨髓侵犯、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评分、MTV、TLG均是患者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年龄是患者PFS率的影响因素(P<0.05).由于MTV与TLG高度相关,多因素分析时,二者中仅纳入TLG,结果显示: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NCCN-IPI评分及TLG是影响患者PFS率的独立因素(均P<0.05);NCCN-IPI评分及TLG是影响患者OS率的独立因素(均P<0.05).根据NCCN-IPI评分和TLG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低、中、高危组患者3年PFS率分别为66.0%、36.8%、26.1%,3年OS率分别为70.0%、49.1%、3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8F-FDG PET-CT所测得的TLG是影响DLBCL患者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DLBC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介于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之间的未分类的B 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 ,unclassifiable,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LBCL and Burkitt lymphoma,DLBCL/BL)的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 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DLBCL/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 检验对临床分期、年龄、LDH 水平、IPI 评分、初治化疗方案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存在结外侵犯,13例患者的中位OS为10个月,中位PFS 为6 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IPI 评分、LDH 水平与预后有统计学相关性,行CHOP、CHOP 样与高强度化疗方案患者之间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 结论:DLBCL/BL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结外侵犯多见,对CHOP 及CHOP 样方案治疗反应差,高强度化疗可能改善预后,IPI 评分≥ 3 分及 LDH 升高是其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原发韦氏环非霍奇金淋巴瘤(WRNHL)常见病理类型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差异.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原发WRN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用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异并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原发WRNHL常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其中DLBCL占56%(28/50),ENKTCL占34%(17/50).DLBCL的发病年龄明显大于ENKTCL,两者原发部位不同,50.0%(14/28)的DLBCL患者原发于扁桃体,88.2%(15/17)的ENKTCL原发于鼻咽部;DLBCL的近期疗效远优于ENKTCL, DLBCL的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均优于ENKTC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45,P=0.035;x2=6.47,P=0.011).结论 DLBCL和ENKTCL的临床特征不同,DLBCL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明显优于ENKTC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早期肺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1—2013年32例早期肺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疗效及生存情况。中位年龄56岁,ⅠE期23例、ⅡE期9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MZLPI)评分0分23例、1分9例。9例接受放疗,8例接受单纯手术,3例手术+化疗,12例单纯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结果 5年样本数22例。5年OS率为85%,5年PFS率为73%。放疗总缓解9/9,其中CR为6/9,PR为3/9。单因素分析显示未放疗为PFS的影响因素,放疗与未放疗患者5年PFS分别为100%和63%(P=0.029),5年OS分别为100%和79%(P=0.129)。年龄>60岁、ECOG评分2分及MZLPI评分1分为PFS及OS的影响因素(P=0.041、0.018、0.044及P=0.001、0.001、0.003)。结论 早期肺MALT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ECOG及MZLPI评分。予以受累野低剂量(24~30 Gy)放疗能提高LC率进而延长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