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植入法硬脑膜外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4年来我院175例应用植入法颅内压监护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与同期238例未使用颅内压监护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并作比较。结果175例应用植入法颅内压监护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率17%,未使用颅内压监护组死亡率2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植入法硬脑膜外颅内压监护可以动态连续观察颅内压、脑灌注压情况,为临床提供科学准确的压力指标,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蔡冬生 《吉林医学》2013,(36):7752-7752
目的:探讨颅内压探头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40例,使用颅内压探头监测,未使用颅内压探头监测的50例患者为B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40例应用颅内压探头监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为17.5%,B组未使用颅内压监护的50例患者死亡率为24.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应用,可以连续动态观察颅内压、脑灌注压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压力指标,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监护仪在重型颅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光纤探头硬膜外法颅内压监测,与同期收入院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相的68例病人作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监测组死亡率、重残率下降,差异显著。颅内压增高与GCS评分及生命体征变化无始终一致的相关性,其变化先于临床症状出现。结论:颅内压监护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临床诊断、药物应用和判断预后都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煜 《农垦医学》2001,23(1):38-39
颅内压是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 ,正常为 70~ 2 0 0mmH2 O ,超过此值即属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中经常遇到的症状 ,也是颅脑损伤后的常见症状之一 ,其发生率约占重型颅脑损伤的 40~ 82 %。颅内高压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如不及早发现和处理 ,常导致脑代谢障碍 ,脑灌注压下降和脑疝形成等严重后果。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死亡率达 92~ 1 0 0 % ,是颅脑损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 。因此 ,了解伤后的颅内压变化相当重要。虽然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诸如脑室内压监护、硬脑膜下压和硬脑膜外压监护等手段 ,但在…  相似文献   

5.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过程中 ,观察颅内压变化十分重要。颅内压增高在神经外科对多种颅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采用颅内监测可以准确地了解颅内压变化 ,可以早期发现由此引起的各种并发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34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13例 ;年龄 2 8~ 64(平均 4 6)岁。均为伤后 2 4h以内入院 ,其中脑挫裂伤 2 3例、颅内血肿 6例、脑干损伤5例。颅内压正常 10例 ,轻中度升高 2 1例 (2 .67~5 .33kPa) ,重度升高 3例 (>5 .33kPa)。1.2 方 法34例患者入院或手术后均使用硬脑膜外压力监护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压、多参数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新乡县人民医院诊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监护,观察组采取颅内压、多参数监护,比较两组监护效果。结果观察组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BP、PaO_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aCO_2、血糖以及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甘露醇应用时间以及甘露醇应用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采用颅内压、多参数监护效果理想,能够动态了解患者病情波动情况,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的监护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贾军  钟天安  黄仕春  张浚  许亦群  仪立志 《广东医学》2004,25(11):1277-1279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的变化 ,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4 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监护组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照组根据经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 监护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预后监护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颅内压监护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降低并发症 ,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8.
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辉清  谢礼涵 《吉林医学》2005,26(12):1280-1281
目的:总结18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监护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0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8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ICP监护应用情况及疗效进行总结。结果:V级(恢复良好)62例,IV级(中残)38例,III级(重残)25例,II级(植物生存)15例,I级(死亡)46例。死亡率24.7%。发现术后IPC水平与患者临床表现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ICP监护有助于发现术后迟发性血肿及指导治疗,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是救治颅脑损伤的关键。颅内压监护可早期提供颅内压的动态变化 ,具有帮助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和降颅压等重要作用。我院于 1983年始结合颅内压监护的机理 ,采用脑压表或测压管加脑室引流装置替代颅压监护仪器的简易方法对 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颅内压监测、脑室引流 ,取得了一定效果 ,其中 16例于县级以上医院会诊使用 ,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男 39例、女 8例。年龄为 5~ 73岁 ,平均 37.6岁。均为重型颅脑损伤 ,GCS3~ 5分 11例 ,6~ 8分 36例。入院时一侧瞳孔散大 17例、双侧瞳孔散大 6例 ,呼吸停…  相似文献   

10.
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附4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43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护的作用。方法:对我院1993年5月-1999年10月收治的4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ICP监护应用情况及疗效进行总结。结果:43例重型颅脑损伤术挂一漏万存活27例,其中恢复良好8例,中残1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6例,发现术后IPC水平与患者临床表现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ICP监护有助于发现术后迟发性血肿及指导治疗,有助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并评价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对救治老年颅脑损伤的意义。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93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救治,并采用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救治前对患者做出GCS评分并进行统计,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回访,采用GOS评分标准对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救治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治疗后93例患者的GOS评分:5分34例(36.6%),死亡例数22例(23.7%)。其中颅脑损伤为中型的患者29例中有11例(37.9%)颅内压测量值较低,预后患者有12例(41.4%)为良好,与测量值相关性较大;重型患者43例中有23例(53.5%)颅内压测量值较高,预后3例(7.0%)为植物人状态,21例(48.8%)死亡。轻型患者颅内压20 mm Hg(1 mm Hg=0.133 3 k Pa)以下14例(66.7%)与重型2例(4.7%)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患者预后17例(39.5%)残疾,轻型患者1例(9.5%)残疾,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测量值与预后恢复呈负相关。通过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对救治老年颅脑损伤的有重要意义,能够及时有效的监测出患者的颅内压情况,有利于及时对患者对症抢救,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控制性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及其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中置管和CT下定位穿刺置管脑室外引流117例,术后持续开放引流3~7d,每天引流脑脊液量150~ 480ml,测颅内压每天4~6次。结果 80例愈后Ⅲ级以上,3例植物生存,27例死亡,死亡率23.07%,同期常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35.57%。结论脑室外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并可指导治疗用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漂浮骨瓣下缘在重型颅脑损伤外减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让骨瓣下缘浮于骨窗上硬脑膜与骨膜之间,骨瓣上缘疏松固定。结果漂浮骨瓣下缘术后早期有外减压作用,待脑水肿消退后,骨瓣自动回复,后期骨瓣可达临床愈合。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颅内压增高时,漂浮骨瓣下缘术式具有自动减压作用,避免去骨瓣后因颅骨缺损行Ⅱ期人工颅骨修补以及因颅骨缺损而给病人造成的心理、生理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和监测方法,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方法通过对4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及监护,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死亡率。并与未使用亚低温治疗的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一简要对照。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使用亚低温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及监护能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患者进行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连续监测,结果表明42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ICP增高及CPP降低。本组病人预后较好,病死率为14%。另取50例在诊断与治疗方法基本相似,未行ICP及CPP连续监护的一组病人作为对照,发现该组病人预后较差,病死率为28%。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漂浮骨瓣下缘在重型颅脑损伤外减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8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让骨瓣下缘浮于骨窗上硬脑膜与骨膜之间,骨瓣上缘疏松固定。结果漂浮骨瓣下缘术后早期有外减压作用,待脑水肿消退后,骨瓣自动回复,后期骨瓣可达临床愈合。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颅内压增高时,漂浮骨瓣下缘术式具有自动减压作用。避免去骨瓣后因颅骨缺损行Ⅱ期人工颅骨修补以及因颅骨缺损而给病人造成的心理、生理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措施及护理,挽救病人的生命,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方法:通过对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通畅呼吸道、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脱水降颅内压、同时完成术前准备,急诊手术,手术前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感染、止血、降颅内压等对症治疗及护理,结果: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除3例因病情危重自动出院,另外3例死亡外,其它30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做好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及护理,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胡慧勤 《中外医疗》2009,28(7):116-116
目的分析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外伤中的运用。方法回顾我科4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监护的运用及护理情况。结果颅内压监护能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持续的颅内压监护,能早期发现继发出血脑水肿等,指导和调整治疗措施,有效的护理是持续颅内压监护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中,颅内压监测的作用。方法:以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为对象,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前者采用颅内压探头对其进行监测,后者则未采用,观察两组患者预后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预后结果显示,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5.0%和30.0%,预后良好率分别为70.0%和40.0%,前者死亡率远低于后者,预后良好率远高于后者,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颅内压检测对于患者预后有着积极意义,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20.
报告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尼莫地平治疗组346例,常规治疗对照组142例,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颅内压升高幅度较小,CT动态扫描脑水肿明显减轻,临床恢复良好率高达80.1%,死亡率明显下降,仅为18.2%。讨论了尼莫地平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作用及有关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