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儿童唇面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LM)2种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方法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13年1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68例儿童唇面部弥漫性微囊型LM病例。32例患儿(A组)采用同期、全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即经黏膜、黏膜下层病变内注射平阳霉素并同期行唇面部全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36例患儿(B组)行分期、分层次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即先期行经黏膜、黏膜下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黏膜面病变基本消失后再行经皮、面颊部浅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疗效评价采用Achauer 4级标准。记录疗程,平阳霉素总剂量,观察远期局部凹陷萎缩并发症。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5~25年,A组病灶评价疗效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4例,Ⅳ级28例;B组病灶评价疗效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5例,Ⅳ级31例。2组Ⅳ级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疗程(5.9±1.4)次,B组疗程(6.4±1.3)次,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注射平阳霉素总剂量(44.1±8.5)mg,B组注射平阳霉素总剂量(48.2±10.6)mg,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20例(62.5%)出现局部凹陷萎缩,B组1例(2.8%)出现萎缩凹陷,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采用分期、分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与同期、全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儿童唇面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相比,其疗效、疗程和平阳霉素总剂量相当,但远期局部组织萎缩凹陷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治疗后面部外形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黏膜毛细管型淋巴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57个瘤体)口腔黏膜毛细管型淋巴管瘤,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其中7个舌背部瘤体配合手术切除。用2mg/mL平阳霉素行肿瘤基底下弥散注射至瘤体发白。每2~4周注射1次,用药总量4~60mg。结果:总有效率87.72%(50/57),其中唇、颊、腭、口底、舌腹病变的有效率100%(49/49)。舌背病变效果最差12.50%,(1/8)。结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是治疗口腔黏膜毛细管型淋巴管瘤的理想方法,肿瘤基底下张力注射是获得理想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婴幼儿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的无创治疗方法 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19例,隔周1次,连续4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不能治愈者,间隔1周开始第2疗程治疗.记录病变转归和不良反应,追踪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经过3 ~ 8次局部注射,16例患儿完全治愈,腮腺咬肌区病变消退,表面皮肤色泽正常.注射期间未见局部溃疡,无过敏病例.随访1 ~ 3年,未见复发,无瘢痕形成及面神经损伤症状.3例病变范围较大的患儿,注射1疗程后因疗效不显著,分别改行手术或翻瓣激光联合平阳霉素腔内注射治疗,随访可见手术瘢痕,腮腺咬肌区轻度凹陷畸形,手术治疗的1例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3例均无复发.结论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治愈率高,不遗留瘢痕,不损伤面神经,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式.但对大范围的静脉畸形疗效较差,需配合其它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低回流型静脉畸形的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应用平阳霉素细针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低回流型静脉畸形36例,注射浓度2 mg/mL,隔周1次,连续4~6次为1疗程。治疗有效但病变尚未完全消退者,间隔1个月后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观察病变消退、局部外形和功能保存情况,记录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结果 31例患者完全治愈(Ⅳ级),4例基本治愈(Ⅲ级),1例因疗效不佳改行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所有病例均未见局部功能障碍和溃疡形成,无严重全身并发症。结论采用平阳霉素细针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低回流型静脉畸形创伤微小,疗效明显,局部功能和外形保存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3月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的82例淋巴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大小的淋巴管畸形采用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治疗,具体如下:微囊型淋巴管畸形为8 mg/8 mL;病损直径〈5 cm的大囊型及混合型淋巴管畸形为8 mg/5 mL;病损直径〉5 cm的大囊型淋巴管畸形为8 mg/3 mL。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结果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治愈率为43.3%;病损直径〈5 cm的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治愈率为93.3%;病损直径〉5 cm的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治愈率为88.9%;混合型淋巴管畸形的治愈率为60.0%。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出现全身发热4例,出现局部溃疡1例,均未见肺纤维化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大小的淋巴管畸形采用适宜浓度的平阳霉素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治疗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6.
�ܰ͹ܻ��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淋巴管畸形是常见于头颈部的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硬化治疗、激光治疗等,可根据病变类型和病变范围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联合应用。口腔黏膜的微囊型淋巴管畸形适用激光治疗、平阳霉素注射或几种方法联合治疗。累及口腔和面颈部的淋巴管畸形的治疗困难较多,弥漫性病变手术切除后易复发,并发症发生率高。病变内注射平阳霉素、溶血性链球菌制剂(OK-432)可用于淋巴管畸形的治疗,大囊型病变的疗效明显优于微囊型。围手术期硬化治疗可提高微囊型病变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治疗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36例单侧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患者。注射前均将病变内囊液吸出,再注射药物。病变范围较大时,采用分象限分次注射。用药量及治疗周期依病变大小及年龄而定。随访时间为1~2 a。结果: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94.4%(34/36)。无肺纤维化及严重不良发应发生。结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可作为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静脉畸形对比,观察聚桂醇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口腔颌面-颈部静脉畸形患者120例,病变直径4.0~6.0 cm,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采用聚桂醇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两者间隔2周交替使用;对照组仅使用平阳霉素进行局部注射治疗,间隔2周注射1次,观察治疗后病变缩小程度、局部颜色、质地、体位试验变化及不良反应.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国际疗效评价标准,第2、3、4、5次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第1、6次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未见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的平均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桂醇联合平阳霉素治疗静脉畸形与单纯使用平阳霉素相比,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的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ISSVA、Waner和Suen的分类,过去所称的淋巴管瘤现统称为淋巴管畸形,包括微囊型和大囊型2类,以头颈部最多见。其发病原因不清,治疗方法多样。本文复习新近文献,论述了淋巴管畸形的手术治疗、硬化治疗、激光治疗的适应证、优缺点等,并介绍了其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治疗前景。认为淋巴管畸形虽属良性病损。但极少自然消退,常与头颈部重要结构毗邻且具有局部浸润性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和高复发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虽然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均有优点与不足,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技术条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以期获得最佳疗效。对黏膜表面的微囊型淋巴管畸形、面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平阳霉素、OK-432等病变内注射可获得良好的效果。黏膜表面的微囊型淋巴管畸形,也适于激光治疗。组织深部的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的治疗。仍然是临床上面临的难题。目前不主张毫无指征地对任何类型的淋巴管畸形进行手术切除,手术适用于局限的、黏膜表面的微囊型淋巴管畸形和面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治疗。手术中应注意重要结构的辨别和保护。对于复杂病例,提倡采用综合序列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舌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13-01—2018-05期间,在我院接受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的舌血管畸形患者54例,病变大小为2 cm×3 cm^7 cm×9 cm,其中高流速血管畸形16例。根据病变大小给予电化学治疗量为5~10 C/cm2,平阳霉素注射量为3~5mL。术后给予抗生素和激素治疗。结果:随访1~5年,5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效率达100%。患者术后常发生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症状一般于5~7 d后消失。所有患者术后主观感觉及舌体运动正常。结论: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舌血管畸形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