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为既往PCI和非既往PCI两组,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进行2年随访,记录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卒中、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再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的远期预后差别。结果共纳入6194例行PCI的ACS患者。既往PCI组共1256例,既往非PCI组共4938例。既往PCI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更多。2年随访结果显示,既往PCI组全因死亡率(2.3%vs.1.1%,p=0.001)、心原性死亡(1.7%vs.0.5%,p0.001)、急性心肌梗死(2.7%vs.1.8%,p=0.040)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13.9%vs.11.8%,p=0.039)显著高于既往非PCI组,而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既往PCI、年龄、左室射血分数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介入治疗不成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糖尿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既往PCI不再是全因死亡(HR=1.81,95%CI:0.99–3.28,p=0.051)和心原性死亡(HR=1.09,95%CI:1.04–1.14,p=0.06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单中心大样本人群,对于有相同危险因素的患者,既往PCI不是再发ACS介入治疗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CI术后再次血运重建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筛选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03-2012-12接受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复查患者293例,首次PCI到再次CAG平均时间为(10.77±4.82)个月。排除混合病变病例后,根据复查CAG结果及再次血运重建部位将患者分为CAG组(94例)、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组(TLR组,52例)、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组(TVR,76例)及非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组(NTVR组,28例)。分析不同部位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与首次PCI到再次CAG时间的关系,进一步探寻不同部位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结果:80.8%的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发生在首次PCI术后10个月内,75.0%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于首次PCI后7~15个月,71.4%的非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于PCI术后14个月以后。吸烟及支架总长度是PCI术后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首次PCI到再次CAG时间则是其"保护"因素;慢性心力衰竭、分叉病变PCI史、吸烟及LDL-C是PCI术后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首次PCI到再次CAG时间、吸烟及LDL-C是PCI术后非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类型的再次血运重建具有不同的时间分布特征,其各自影响因素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LVEF≤50%)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安全性及远期(5年)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功行CTO-PCI的患者资料,选取术前LVEF≤50%患者303例(LVEF≤50%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1:1) LVEF 50%患者303例(LVEF 50%组)。随访5年,以复合终点(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作为主要研究终点;以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住院作为次要研究终点。结果:LVEF≤50%组SYNTAX评分明显高于LVEF 50%组[(19.27±9.03)分vs.(17.09±9.22)分,P=0.00]。两组间支架成功置入率(71.9%vs. 74.3%,P=0.52)和并发症发生率(35.0%vs. 34.3%,P=0.86)相近。548例(90.4%)患者完成5年随访,LVEF≤50%组5年主要研究终点事件率明显高于LVEF 50%组(18.5%vs. 12.5%,P0.05),差异主要由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事件(12.9%vs.7.9%,P0.05)驱动。LVEF≤50%组5年次要研究终点事件,除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LVEF 50%组外,其余次要研究终点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住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可降低主要研究终点事件发生风险(HR=0.52,95%CI:0.31~0.88,P=0.02)。结论:LVEF≤50%的CTO患者PCI后即刻手术安全性、有效性良好,但远期主要研究终点事件风险高于LVEF 50%组,特别是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风险突出,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可降低相关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远期疗效,分析影响此类患者转归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PCI治疗的175例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观察组)临床资料,以一般资料基本一致为要求,1:1纳入175例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为对照。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并进行持续性的电话随访,统计并对比预后。采用Cox回归分析LVEF<50%组远期主要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LVEF对预测LVEF<50%组远期主要终点事件的作用。结果住院期间,两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99.81±272.03)d,随访期间观察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分别8.00%、6.86%,明显高于对照组2.29%、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主要终点事件(心肌梗死、卒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及次要终点事件(再次心绞痛复发、非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SYNTAX积分、吸烟史是影响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VEF是影响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LVEF对预测观察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最佳截断值为42%,此时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0.552。结论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PCI介入治疗的围术期安全性与LVEF≥50%患者相似,但前者中远期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风险明显提升。且对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LVEF下降程度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LM)病变和(或)三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在同时合并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情况下,接受不同血运重建策略治疗对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合并HFrEF并成功行血运重建治疗的LM病变和(或)三支病变冠心病患者进行病例注册分析。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入选患者902例,其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28例(PCI组),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674例(CABG组)。根据术后平均3.1年随访资料对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左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经单因素回归分析后,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吸烟史、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病史、既往PCI史、既往CABG史、SYNTAX评分)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功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后1年CABG组患者的MACCE发生率高于PCI组(17.66%比14.04%,HR 1.362,95%CI 1.211~2.070,P<0.010)。对MACCE单个事件比较显示,CABG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PCI组(12.61%比6.14%,HR 2.134,95%CI 1.832~3.182,P<0.010),而再次血运重建率较低(2.97%比4.82%,HR 0.696,95%CI 0.518~0.922,P=0.026);两组患者卒中及因心力衰竭入院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术后3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MACCE发生率相似,同时在单独事件全因死亡风险、心原性死亡风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较于PCI组,CABG组具有较高的卒中发生率(5.93%比3.07%,HR 1.894,95%CI 1.528~2.673,P=0.014)和较低的再次血运重建率(8.31%比13.16%,HR 0.558,95%CI 0.362~0.714,P<0.010)。并依据SYNTAX评分分值分为SYNTAX评分低分(≤22分)、SYNTAX评分中分(23~32分)、SYNTAX评分高分(≥33分),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经校正混杂因素后术后3年随访结果显示,对于SYNTAX评分低分患者,CABG组心原性死亡风险高于PCI组(HR 1.253,95%CI 0.748~2.003,P=0.048),两组全因死亡风险相似;而对于SYNTAX评分高分患者,CABG组的全因死亡事件、心原性死亡发生率均略低于PCI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R 0.796,95%CI 0.318~1.274,P=0.057;HR 0.941,95%CI 0.295~1.681,P=0.623)。结论合并HFrEF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接受PCI的远期预后并不劣于接受CABG治疗,对于存在左心功能障碍的冠心病患者,PCI也可作为血运重建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残余SYNTAX评分(rSS)可作为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也可作为不完全血运重建的量化工具。本研究旨在评估在大样本中国冠心病介入患者中rSS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度共10 724例PCI患者,排除既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以及本次支架置入术为杂交手术的患者381例,最终纳入10 343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分别计算基线SYNTAX评分(b SS)和rSS。rSS=0定义为完全血运重建,rSS≥1定义为不完全血运重建。临床随访30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PCI术后共有5 050例(48.8%)患者达到完全血运重建(rSS=0)。5 293例不完全血运重建(rSS≥1)的患者中,1≤rSS≤4的患者有1 908例(18.4%),4rSS≤9的患者有1 777例(17.2%),rSS9的患者有1 608例(15.5%)。rSS评分越高的患者合并的临床情况越多,冠状动脉病变越复杂。与完全血运重建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的30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更高,并且随着rSS评分增高,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亦增高。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rSS是所有不良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不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尤其是rSS9的患者,30个月的临床终点事件率更高,预后更差。rSS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对于中国的PCI患者,rSS是一个很好的量化血运重建程度以及评估预后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置入新型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药物洗脱支架后的疗效。方法 :PANDAⅢ临床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全人群"、随机对照研究,2013-12至2014-08共入选了来自46家中心的2 348例患者。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中1 174例置入BUMA支架,1 174例置入EXCEL支架。患者平均年龄(61.2±10.6)岁,男性1 658例(70.6%)。将受试者分为糖尿病组570例(24.2%)和非糖尿病组1 778例(75.7%)。所有患者在1、6、9个月及1、2年时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靶病变失败(target lesion failure,TL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血栓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所有的血运重建)。结果: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中分别有558例(97.9%)、1704(95.8%)例的患者完成了2年随访。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心原性死亡发生率明显升高(2.87%vs 1.12%,P=0.004);TLF事件发生率虽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vs 6.81%,P=0.25)。MACE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13.98%vs 11.38%,P=0.10)。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事件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5.73%vs 5.11%,P=0.56、6.45%vs 5.46%,P=0.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因死亡糖尿病组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4.30%vs.2.46%,P=0.03)。倾向值匹配分析前后结果一致。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及术前SYTNAX评分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随访2年MACE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2年的死亡事件,尤其是心原性死亡事件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择期干预非靶血管的治疗(Staged-PCI)策略与急诊仅开通靶血管的PCI(Culprit-only PCI)策略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病变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年龄≥70岁且发病在12 h内的老年STEMI合并多支病变患者389例。根据血运重建策略分为Culprit-only PCI组(79.18%, 308例)和Staged-PCI组(20.82%, 81例)。采用Kaplan-Meier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和缺血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 评估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MACCE和全因死亡的影响, 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经平均56个月的临床随访, 131例患者发生MACCE, 死亡96例。与Culprit-only PCI组比较, Staged-PCI组患者发生MACCE(HR:0.404, 95%CI:0.227~0.716, P=0.002)、全因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SYNTAX评分系统(SS)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残余病变进行定量评估,探讨其对ACS患者PCI术后长期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诊治的ACS患者782例,根据其PCI术前及术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别计算基线SYNTAX积分(b SS)和残余SYNTAX积分(r SS),根据r SS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r SS=0)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r SS0),IR组分为低危组(0r SS≤4)、中危组(4r SS≤8)和高危组(r SS8),随访术后14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随访终点包括:MACCE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心源性死亡率。比较各组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无事件生存率,分析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以及r SS对终点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成功随访676例,失访106例。(1)与完全血运重建组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各组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发生率及b SS更高,特别是r SS8的高危组患者,其合并冠状动脉3支病变、高血压发生率及b SS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2)不完全血运重建中危组及高危组患者MACCE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再次血运重建率较完全血运重建组及低危组升高(P0.05),而低危组与完全血运重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事件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不完全血运重建各组患者无不良心血管事件生存曲线较完全血运重建组偏低,其中r SS8的高危组明显偏低(P0.001)。(4)终点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r SS是ACS患者PCI术后14个月左右多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MACCE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再次血运重建率,且以r SS与上述终点事件所绘制ROC曲线结果提示r SS对上述心血管不良事件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同时发现r SS与术后心肌梗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r SS定量评估ACS患者PCI术后残余病变,是术后14个月左右多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且r SS≤4的患者较r SS4患者预后更好,而r SS8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量血流储备分数(FFR),决定是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非罪犯中度狭窄血管行介入治疗,并观察临床转归。方法本研究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首先对已明确的罪犯血管行PCI治疗后,针对非罪犯中度狭窄血管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非支架组)和观察组(FFR指导下行PCI组)。其中,观察组FFR<0.8的患者对中度狭窄血管行PCI治疗,术后再次行FFR检测,确保FFR≥0.95。观察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以及心绞痛临床表现。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对照组35例;观察组36例,其中FFR≥0.8的患者23例,FFR<0.8的患者13例。两组患者无主要终点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生存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全因死亡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生存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对靶血管不良事件的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再次血运重建(观察组5.6%,对照组31.4%)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观察组5.6%,对照组28.6%)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使用压力导丝测出的FFR值来决定是否对非罪犯中度病变进行血运重建是安全的。FFR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指导PCI治疗较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指导PCI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减少,尤其在再次血运重建方面,并且心绞痛临床表现显著缓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长期预后。方法:入选2003-01至2009-07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或CABG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259例。其中行PCI(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149例(PCI组),行CABG治疗110例(CABG组)。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结果:随访时间中位数7.1年(四分位间距5.3,8.2年),在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人群中,校正前PCI组和CABG组两组间全因死亡(12.7%vs 29.7%;P=0.096)、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4.8%vs 8.5%;P=0.844)、卒中(9.3%vs 6.3%;P=0.904)、再次血运重建(26.8%vs 19.0%;P=0.234)、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18.9%vs20.3%;P=0.224)、MACCE(37.5%vs 34.2%;P=0.946)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结果与校正前趋势相同。结论:在最长达8.2年的随访期内,对于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PCI和CABG具有相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性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行PCI的STEMI患者90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n=703)和女性组(n=20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近期和远期的预后情况。近期终点事件为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远期终点事件包括PCI后30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与男性组患者相比,女性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介入干预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组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5.3%vs 1.4%,P=0.001),但女性并非PCI后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1,95%CI:0.64~9.10,P=0.192)。多因素校正后,女性患者PCI后30个月内MACE (HR=0.91,95%CI:0.52~1.60,P=0.762)、全因死亡(HR=0.65,95%CI:0.29~1.45,P=0.300)、心原性死亡(HR=0.62,95%CI:0.27~1.45,P=0.27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R=0.48,95%CI:0.17~1.36,P=0.172)以及血运重建(HR=1.28,95%CI:0.51~3.22,P=0.598)的发生风险均与男性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STEMI患者在PCI后近期预后较差,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但远期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CI治疗的22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存在心血管不良事件者组成A组,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者组成B组。记录其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29例患者中,13.54%患者在PCI术后发生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3例(9.68%),死亡11例(35.48%),脑血管意外事件3例(9.68%),急性心肌梗死+死亡6例(19.35%),脑血管意外事件+死亡1例(3.23%),急性心肌梗死+紧急PCI+死亡7例(22.58%);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吸烟、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高血压史、PCI治疗史、高血脂病史、脑血管疾病史、周围血管疾病史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史、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史占比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血红蛋白(HGB)、术后血细胞比容(HC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主干病变、C型病变与植入支架数≥3枚占比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史、左主干病变、C型病变与植入支架数≥3枚为影响PCI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肾功能不全、植入支架数≥3枚等均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采取对应干预措施,以减少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杂交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从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适宜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PCI处理的冠心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冠状动脉杂交术组(n=53)和PCI组(n=49),治疗目标为达到最大限度完全血运重建。术后1、3、6、9、12个月及两年随访,术后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估靶血管通畅率及SYNTAX评分,记录患者临床状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评价两组患者两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生存率。结果冠状动脉杂交术组造影剂用量低于PCI组(P0.001),两组IABP支持、监护室时间、LCX及RCA置入支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杂交术组平均住院时间、总支架长度及术后hs-CRP峰值低于PCI组,冠状动脉杂交术组造影剂肾病、急性心衰、复发心绞痛及术后低血压发生率也低于PCI组(P0.05),两组院内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血管意外及死亡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2.4年,平均16.2±11.3个月。随访期间冠状动脉杂交术组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急性心衰及复发心绞痛发生率低于PCI组(分别是1.9%比8.2%、1.9%比8.2%、3.8%比12.2%、5.7%比14.3%,P0.05),两组脑血管意外、主要出血事件及死亡差异无显著性;冠状动脉杂交术组两年总死亡率为3.8%,PCI组为4.1%。冠状动脉杂交术组术后1年靶血管通畅率为94.1%,高于PCI组的85.1%,SYNTAX评分低于PCI组(P0.05)。结论与PCI术相比,冠状动脉杂交术可以减少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治疗后中远期不良事件,且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PCI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患者396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084例)和非糖尿病组(2876)例。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操作资料。所有患者在1、6、9个月及1、2、3年时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血栓和靶病变失败(TLF),后者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是否影响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行PCI后的近、远期预后。结果: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中分别有1038例(95.8%)、2766例(96.2%)患者完成了3年随访。(1)MACE: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MACE发生率偏高[15.32%(159例)vs.14.14%(39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两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10.31%(107例)vs.8.46%(234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次要终点: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TLF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8.29%(86例)vs.7.52%(208例),P=0.43]。糖尿病组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4.14%(43例)vs.2.78%(77例),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经过多因素Cox分析后,糖尿病并非靶病变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HR=0.94,95%CI:0.48~1.87,P=0.84)。结论: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后随访3年MACE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无明显差异。未发现糖尿病是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PCI后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血运重建程度(RE)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医院和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共同收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1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运重建程度不同分为低RE组(n=34)、中等RE组(n=76)和高RE组(n=40)。定期随访,终点事件为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低RE、中等RE和高RE三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计划内再次血运重建和MACE发生率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得知,体质指数(BMI)、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冠心病家族史和血运重建程度是影响冠心病患者PCI后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P0.1);将以上因素纳入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得知,LVEF和血运重建程度是影响冠心病患者PCI后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运重建程度是影响冠心病患者PCI后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运重建程度不同,其MACE发生率差异明显,高血运重建者MACE发生率最低,建议临床行最大血管重建以减少术后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及单纯保守药物方案对稳定性冠心病三支病变病人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稳定性冠心病三支病变病人129例,采用配对设计进行分组,其中采用PCI治疗作为A组,采用CABG治疗作为B组,采用单纯保守药物方案治疗作为C组,各43例。比较3组一般资料和随访终点事件发生率,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3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术前SNYTAX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钙通道阻滞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随访1年和2年全因死亡率均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随访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均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随访2年MACE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均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随访2年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单纯保守药物方案作为参考,行PCI术病人除左主干病变外其他分层因素随访2年全因死亡风险均较低(P0.01);以单纯保守药物方案作为参考,行CABG术病人除LVEF40%外其他危险分层因素随访2年全因死亡风险均较低(P0.05)。结论相较于PCI术,CABG术治疗稳定性冠心病三支病变可降低病人远期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但可能导致脑卒中发生风险升高;同时接受单纯保守药物治疗的病人临床预后不及PCI治疗和CABG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78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分为再次血运重建组(血运重建组)55例,无再次血运重建组(无血运重建组)223例,比较2组的病史、症状和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资料。对复发胸痛再次血运重建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与无血运重建组比较,血运重建组第一次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50.9%vs 14.3%,P=0.030)、心功能≥Ⅱ级(34.5%vs9.0%,P=0.020)、室壁运动异常(72.7%vs 26.9%,P=0.03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89.1%vs 40.4%,P=0.010)等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复发胸痛(OR:2.49,95%CI:1.16~5.00,P=0.020)、左心室舒张末内径(OR:1.12,95%CI:1.00~1.22,P=0.043)是血运重建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冠状动脉单支病变(OR:0.25,95%CI:0.15~0.90,P=0.040)和双支病变(OR:0.22,95%CI:0.07~0.53,P=0.006)较冠状动脉3支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治疗风险低。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的随访提示,复发胸痛、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增大是再次血运重建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术(PCI)后的其靶病变特点与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493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支架置入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定义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组和简单冠状动脉病变组。主要研究终点为PCI术后一年以上的远期不良事件的复合终点(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再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结果:493例冠心病患者中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组229例,简单病变组264例。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的远期预后,单因素研究显示复杂病变是远期主要终点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HR=2.946,95%CI:1.14~7.60,P=0.025]。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显示该因素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仍然是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HR=2.836,95%CI:1.08~7.45,P=0.034],Kaplan-Meier曲线显示同样的结果。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远期不良预后与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置入DES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病变与血运重建资料,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204例糖尿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置入了一个或以上的DES,共置入316枚支架,其中DES254枚。180例患者术后接受了平均为9.3±5(6~26)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率88.2%)。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再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为3.9%(8/204)。18例患者平均于PCI术后6.7(5.5~10)个月接受造影复查(造影随访率8.8%),经DES处理的病变无1例出现再狭窄。结论糖尿病患者使用DES安全有效,能显著降低再狭窄率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