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暴露类型和时相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关联,为大学生NSSI行为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0-11月,整群选取安徽省2所不同城市的医学院校一、二年级在校学生,了解社会人口学指标、童年期不良经历和NSSI行为发生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ACEs不同暴露类型和时相与NSSI行为的关联.结果 7623名大学生中NSSI行为检出率为16.46%(1255例),男生检出率(24.10%)高于女生(1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报告有ACEs大学生6944人,占91.09%,其中持续暴露6100人,占80.0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暴露于躯体忽视、情感忽视、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家庭功能不全和ACEs显著增加大学生NSSI行为发生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60(1.38~1.86)、2.13(1.81~2.49)、4.32(3.53~5.25)、4.74(4.02~5.59)、3.88(2.70~5.58)、2.87(2.38~3.46)、5.26(3.55~7.79)(P值均<0.05);男生暴露于ACEs与NSSI行为发生风险关联强度更高,女生暴露于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与NSSI行为发生风险关联强度更高.结论 不同类型和时相的童年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NSSI行为发生风险增加相关,建议开展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对母子关系的影响,为提高亲子关系水平、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3个地区36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为基线研究对象,于2021年12月收集随访资料,共6 111名儿童纳入研究。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和儿童-家长关系量表(CPRS)分别评估母亲ACEs和母子关系,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母子关系的关联。  结果  母亲童年期性虐待、躯体忽视和同伴欺凌与母子亲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3,-0.03,-0.03),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同伴欺凌、社区暴力、家庭功能不全与母子依赖和母子冲突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0.08,0.05,0.14,0.06,0.11,0.08,0.04;0.18,0.17,0.07,0.20,0.11,0.16,0.12,0.10)(P值均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各种类型ACEs与男童亲密性母子关系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同伴欺凌史的母亲与女童亲密性母子关系关联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17,-0.62,-0.19,P值均 < 0.05);母亲各种类型ACEs对男女童冲突性母子关系均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7~1.96,P值均 < 0.05);母亲童年期性虐待与男童依赖性母子关系呈正相关(β=0.53,P < 0.05),与女童依赖性母子关系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其他类型ACEs对依赖性母子关系均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9~0.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不良母子关系有关,关注有ACEs的母亲对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结合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暴露类型和时相探索ACEs暴露模式,探索ACEs暴露模式与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关联及关联的性别差异。方法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广东省阳江市和河南省郑州市部分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 853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ternational questionnaire, ACE-IQ)调查ACEs暴露情况,通过潜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探索ACEs暴露模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露模式与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关联及性别差异。结果 根据LCA可将ACEs暴露模式分为高ACEs(10.0%)、高虐待忽视(20.3%)、中等ACEs(26.7%)和低ACEs(43.0%)4组。与低ACEs暴露相比,其余ACEs暴露模式均能增加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ACEs组:OR=5.37,95%CI:4.74~6.08;高忽视虐待组:OR=2.30,95%CI:2.06~2.60;中等ACEs组:OR=1.53,95%CI:1.37~1.70);暴露于同等水平ACEs时,女生发生心理亚健康的风险均高于男生(高ACEs组:ROR=1.96,95%CI:1.52~2.52,P<0.001;高忽视虐待组:ROR=1.60,95%CI:1.27~2.00;中等ACEs组:ROR=1.31,95%CI:1.06~1.63)。结论 ACEs暴露与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有关,女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减少ACEs暴露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医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关联。方法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医科大学大一大二年级1 621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其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童年期虐待经历及心理亚健康情况,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影响。结果医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为16.9%,男生(20.3%)高于女生(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34,P0.01)。品行问题、情绪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的检出率分别是17.1%、23.3%和14.8%,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童年期虐待的检出率为34.4%,男生(41.6%)高于女生(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的发生率依次为21.2%、26.0%和3.0%,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情感虐待(OR=2.35,95%CI:1.77-3.13)、躯体虐待(OR=2.29,95%CI:1.74-3.02)、性虐待(OR=3.78,95%CI:2.08-6.87)和童年期虐待(OR=2.74,95%CI:2.01-3.71)仍是医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是医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重视和干预,有益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促进。  相似文献   

5.
探讨童年期体质量指数(BMI)轨迹与多基因遗传风险对男女童青春期发育启动的影响,为儿童青春期发育偏离早期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蚌埠市2所城区小学的1 263名一至三年级学生,建立儿童生长发育队列.于2016年3月进行基线调查,2017-2019年分别开展随访调查,共纳入997名学生,包括身高、体重,计算BMI、女童乳房Tanner分期和男童睾丸容积.采用群组轨迹模型识别童年期BMI生长轨迹,使用加速失效时间模型分析童年期BMI轨迹对男女童青春期发动的影响.根据测得的17个青春期相关SNP计算多基因遗传风险.结果 BMI轨迹分为3类,分别为持续正常组、持续超重组和持续肥胖组.控制协变量后,仅在低青春期发育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组男童中观察到与持续正常组相比,持续肥胖儿童睾丸发育年龄延迟6.10个月(校正后TR=1.05,P=0.04).与持续正常组相比,具有低PRS和中等PRS的女童持续超重或肥胖分别与乳房启动年龄提前3.42和6.84个月有关(校正后TR值分别为0.97和0.94,P值均<0.01);具有中等PRS的女童持续超重或肥胖分别与乳房启动年龄提前6.72和8,96个月有关(校正后TR值分别为0.94和0.92,P值均<0.01);在高PRS的女童中,发现持续超重或肥胖儿童乳房启动年龄提前更多,分别为10.80和12.96个月(校正后TR值分别为0.90和0.88,P值均<0.01).结论 持续超重和肥胖与女童乳房发育提前有关,而持续肥胖与低遗传风险男童睾丸发育延迟有关.  相似文献   

6.
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安徽省2个地区整群选取9所中学的5141名学生进行童年期虐待和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调查.结果童年期重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精神虐待、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分别为29.9%、64.8%、51.4%、5.3%和24.5%.初中、高中和职高男生童年期的重度躯体虐待、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女生(53.1%)童年期精神虐待发生率高于男生(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84,P< 0.05).初中学生5种类型虐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高中学生的中度躯体虐待和精神虐待发生率相对较高.在初中、高中和职高学生11种不良饮食心理行为中,有9种发生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虐待是11种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女生童年期性虐待特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系,为干预大学生NSSI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2所本科和2所专科医学院校,对一至三年级所有在校护理专业的2 549名女生使用自编"安徽省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童年期性虐待、NSSI等。结果护理专业女生在最近6个月内NSSI报告率为8.2%。童年期任一时期有性虐待经历均会增加高校护理专业女生发生NSSI的风险(P值均<0.05);小学阶段及更早时期、初中时期、高中时期3个时期均遭受性虐待的高校护理专业女生NSSI发生风险是童年期未遭受性虐待者的5.04倍(95%CI=1.73~14.62,P<0.01)。童年仅遭受接触性性虐待和既遭受接触性又遭受非接触性性虐待经历均会增加高校护理专业女生NSSI发生的风险[OR值(95%CI)分别为2.21(1.48~3.29),3.56(2.13~5.96),P值均<0.05]。童年期性虐待经历发生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持续遭受性虐待者(占3.1%),另一类为偶发遭受性虐待者(占96.9%)。童年期持续遭受性虐待相比偶发遭受性虐待会增加高校护理女生NSSI发生的风险(OR=2.61,95%CI=1.35~5.05,P<0.01)。结论童年期性虐待发生时期、种类和发生模式均与护理专业女生NSSI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为中国青少年童年期性虐待和性取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4所大学4 03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以及性取向。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性别差异。  结果  大学生异性向、同性向、双性向、无性向的报告率分别为93.2%,0.7%,3.7%,2.4%。男生发生在小学或更早时期的仅接触性虐待(OR=14.70, 95%CI=5.73~37.72)、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4.33, 95%CI=1.91~9.84)与性取向有关;发生在中学时期的仅非接触性虐待(OR=4.20, 95%CI=2.21~7.98),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3.57, 95%CI=1.65~7.70)与性取向有关。女生发生在小学或更早时期的仅非接触性虐待(OR=1.78, 95%CI=1.02~3.13)、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3.13, 95%CI=1.35~7.23)与性取向存在关联。  结论  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性取向存在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在男生中的关联性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暴露模式和视屏时间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s, NSSI)的关联。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深圳、贵阳、南昌、郑州四个地区共抽取29所中学的14 500名中学生(男生7347名,女生7153名;初中生7247名,高中生7253名;城市7619名,农村6881名),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家庭功能不全问卷、NSSI评定问卷以及视屏时间条目进行调查,采用潜类别分析评价ACEs暴露模式,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Es不同暴露模式和不同水平视屏时间及其联合作用与NSSI的关联。结果潜类别分析显示,ACEs可分为高ACEs(6.3%)、高虐待忽视(21.4%)、高忽视(45.5%)和低ACEs(26.8%)4种暴露模式。各暴露模式中,相对低ACEs,高ACEs(OR=4.65, 95%CI 3.73~5.80)、高虐待忽视(OR=3.43,95%CI 2.91~4.06)和高忽视(O...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关联及其可能的性别差异。方法 以安徽省某九年一贯制小学3~5年级自愿参加的男女生为研究对象, 进行问卷调查、体格和第二性征发育(男生睾丸容积和女生乳房)检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童年期不良经历和视频时间、体力活动情况。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判定标准按“中国儿童青春期发育研究协作组”建立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里程碑事件年龄界值。结果 共调查1 744名8.2~12.2岁学生, 其中男生957人, 女生787人。男生青春发动时相提前检出率为7.5%, 女生为14.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1, P<0.001)。报告家庭不良事件的男生, 其青春发动时相提前检出率较高;报告躯体虐待经历的女生, 其青春发动时相提前检出率也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家庭不良事件是男生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危险因素(OR=2.531, 95%CI:1.276~5.020), 躯体虐待经历是女生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危险因素(OR=2.453, 95%CI:1.588~3.788)。结论 躯体虐待和家庭不良事件均与青春发育提前有关, 但该关联的本质及其性别差异尚需纵向研究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