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符合CCMD—2情感性障碍诊断标准的300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有分裂性症状者(SS)127例(42.3%)。其中一级症状(FRS)38例(12.7%),形式思维障碍84例(28.0%),听幻觉37例(12.3%),被害妄想32例(10.7%),紧张症14例(4.7%)。SS与发病次数、起病形式、性别、文化程度有关,与临床相、发病年龄、精神病家族史、病程及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2.
不少研究指出,Schneider 的首级症状(FRS)不仅在分裂症,也可在其他精神病中发生。为考察单项首级症状的诊断价值,作者报告57例以 FRS 为诊断标准的分裂症患者8年的随访结果。这些病人在8年前急性住院时,由作者之一根据存在 FRS 和排除了器质性精神病而诊断为分裂症;随访是由另外两名作者进行的,他们不了解最初诊断时FRS 在各个病人中的出现情况。结果表明,诊断确属分裂症或稍有怀疑者50例,怀疑或肯定不是分裂症者7例,两组间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Schneider一级症状(FRS)进行再评价。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观点进行了FRS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试验。通过对122例精神病人的评价,发现FRS对精神分裂症诊断敏感性为53.5%,特异性为75.0%,假阴性率为46.5%,假阳性率为25.0%,与CCMD-2对精神分裂症诊断一致性为0.2278。虽然FRS在精神分裂症与情感性疾病中明显不同(x~2=13.1004,P=0.001),但癔症性精神障碍、急性心因性反应以及气功所致精神障碍音FRS较多。  相似文献   

4.
Alzheimer病的精神病性症状:附50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作者对50例 Alzheimer 病(AD)患者作了调查,发现 AD 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较为常见,其中34%的 AD 患者有思维障碍、20%的患者有知觉障碍、40%的患者有抑郁症状、16%的患者有躁狂症状、86%的患者有行为障碍。作者对各种精神病性症状作了初步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强迫症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迫症状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之一 ,也是药物治疗中常见的副反应 ,其发生率多报告在 14 %~2 5 %之间 ,也有报道为 3 5 % (回顾性方法 )或 4 6 % ,可能与不同研究人员使用不同检测工具、方法及对症状认识不同有关。Poyurovsky等[1] 发现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有 14 %伴强迫症状。Tibbo等[2 ] 发现 ,2 5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强迫症状 ,用氯氮平治疗时 ,超过 10 %的患者出现强迫症状。1 机制探讨作者单位 :5 180 2 0 深圳市康宁医院体内 5 羟色胺 (5 HT)系统与多巴胺 (DA)系统有相互抑制作用 ,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 5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跨界症状量表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精神症状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DSM-5跨界症状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及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对243例住院治疗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DSM-5跨界症状量表评估显示142例(58.44%)出现精神症状,40%的患者出现≥2种精神症状;精神症状出现的频率依次是焦虑(27.16%)、抑郁(25.10%)、躯体症状(25.10%)、躁狂症状(24.69%)、睡眠问题(21.40%)及物质使用(11.11%);焦虑症状出现率大于GAD-7评估结果(18.52%),抑郁症状出现率与PHQ-9评估相似(25.11%);有精神症状组对疾病了解程度明显多于无精神症状组(χ~2=6.651,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比率高,抑郁、焦虑、躯体症状、睡眠问题为主要症状,精神症状出现可能与其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病变特点及临床预后进行总结.方法对93例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S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SLE的CNS损害症状可分为以下几类弥漫性症状(40.9%)、局灶性症状(23.7%)、抽搐(24.7%)、头痛(10.8%).②局灶性症状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弥漫性症状者,抽搐和头痛患者的预后与弥漫性症状患者类似.③脑脊液蛋白增高及CNS损害发生早的患者预后差.结论本组SLE患者CNS受累的症状分布与国外报道类似,不同症状患者的预后情况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当今精神医学界对E.Bleuier所提出的4A症状以及K:Schneider所提出的“一级症状”(FRS)有无特殊诊断价值,表示怀疑,作者予以综述,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199例情感性精神病患者,28例(14.0%)具有“一级症状”。本文资料显示有、无“一级症状”的情感性精神病人在首发年龄,发病次数、病程、治疗反应,近期预后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急性起病者“一级症状”频率明显高于慢性起病者(P<0.01);有阳性家族史者“一级症状”频率高于无阳性家族史者(P<0.01)。认为单以有、无“一级症状的存在作为鉴别诊断依据的观点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依据仍建立在临床观察基础之上。不同地区使用的诊断标准不尽相同,但E.Bleuler提出的4A症状(以下简称4A)及K.Schneider提出的首级症状(以下简称FRS),在制定诊断标准时仍常被引用作为参考。为观察4A与FRS对国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意义,特以134例分裂症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评价。 对象与方法 我们将4A与FRS的内容及其与精神分裂症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44例及其一级亲属78名完成修订版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词汇测验(VS)、多维记忆评估量表的数字广度(DS)、汉词广度(WS)和空间广度(SS)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持续注意测验(CPT),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阴性症状分量表对受试者阴性症状进行评估。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患者的VS、WS、SS、大部分WCST和CPT成绩与阴性症状总分相关(P0.05或P0.01);患者亲属的VS、DS、WS、SS、CPT的视觉漏报和视觉反应时间与阴性症状总分相关(P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VS、WCST完成分类和正确数、CPT听觉错误和视觉错误进入回归方程,联合预测阴性症状68.8%的变异,患者亲属的VS和CPT视觉漏报联合预测阴性症状63.9%的变异。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与阴性症状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完全重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波动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剂末现象问卷(WOQ-19)评价121例原发性PD患者的运动症状波动和非运动症状波动,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WOQ-19的每一项症状进行量化。采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及服药情况,同时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Ⅲ(UPDRSⅢ)和Hoehn-Yahr量表(H-Y分级)评价患者运动功能及对进行病程分级。结果 121例PD患者中,114例(94.2%)有非运动症状,其中44例(38.6%)有非运动症状波动。非运动症状中,焦虑、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情绪变化的发生率较高。在非运动症状波动中,焦虑、情绪变化、多汗、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的症状波动发生率较高。神经精神性症状波动发生率(42.3%)显著高于自主神经性症状(27.9%)与感觉性症状(23.4%)(均P0.05)。患者焦虑、情绪变化、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多汗、疼痛、酸痛、麻木、腹部不适感的VAS评分在服药后明显降低(均P0.05)。非运动症状波动患者病程、服药年限、H-Y分级、UPDRSⅢ开期及关期评分、复方左旋多巴剂量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均显著高于无波动患者(均P0.05)。兼有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波动患者UPDRSⅢ关期评分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均明显高于单纯运动症状波动患者(均P0.05)。结论 PD患者非运动症状波动发生率约40%,神经精神性非运动症状波动更频繁。非运动症状波动与病程及服药年限长,H-Y分级、UPDRSⅢ评分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高,同时兼有运动症状波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作者根据主要临床表现(阴性或阳性症状)、遗传史、及男女性别,分析2364例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的出院疗效,以期了解这些因素的预后价值。方法由二位主治医师按1984年黄山会议制定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重新肯定精神分裂症计2364例。并按病情记录,参照 Andreasen 的标准分为阴性症状为主与阳性症状为主的二组。阳性症状组共2169例,占95.55%,其中有遗传史者756例(35%),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精神症状的分布。方法 用中文版神经精神问卷(CNPI)调查42例确诊的PD患者最近一个月的12项精神症状,并予以评分。结果 64%的PD患者存在一项以上的精神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睡眠障碍(43%)和抑郁(38%),最少见的症状是欣快。抑郁评分的均值最高。PD患者的精神症状评分和性别、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无关。睡眠障碍、抑郁、焦虑和淡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 <0.01)。PD治疗药物中仅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培高利特与幻觉有显著相关性(P <0.05)。结论 大多数PD患者存在一项以上的精神症状。PD患者的睡眠障碍、抑郁、焦虑和淡漠症状可能与神经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1939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urt Schneider提出了临床诊断分裂症的"首级症状群"(或称一级症状,First Rank Symptoms,FRS),并在所著"临床精神病理学"第6版(1962)中再次肯定.认为它是分裂症多见而特殊的症状.如果患者具有FRS中任何一种精神症状,而无器质性疾患,即可诊断为分裂症1,2.数十年来,FRS日益为临床精神病学家们注意.目前这一概念已为德、英及北欧诸国采纳,用于临床,并被编入词汇及计算机诊断体系编码内.Schneider的有关著述已先后由英、美、日本和苏联译出2~8.  相似文献   

16.
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抑郁症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于入院、治疗3、6、9、12月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中文版(SANS-CV)、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及功能总体评定量表(GAF)对16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急性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轻度或以上程度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71%,但在缓解期降至12%。急性期突出的抑郁表现为认知障碍与迟缓(因子分各占HAMD总分的35%和29%)。抑郁症状随着精神病性症状的缓解而减轻,与性别、发病年龄、受教育时间、病程及前驱期长短无关。HAMD总分在急性期仅与BPRS的焦虑抑郁因子分有关,但在缓解期与阴阳性症状、临床总体印象以及总体功能均有密切的相关性;急性期以及治疗3个月时的抑郁症状与随后的阴阳性症状、总体功能的变化无关。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抑郁症状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症状群,抑郁程度不能作为预测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SS)及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对50例SS患者(SS组)、50例AD患者(AD组)及52名健康老年人(NC组)进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临床记忆量表(C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线测验(TMT)-A、数字符号(DSy)及数字广度(DSp)测验;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MSE评分AD组显著低于SS组及NC组(P均0.01),SS组与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S组、AD组、NC组记忆损害发生率分别为78%、74%、42.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92,P0.01);SS组CMS总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评分显著高于AD组(P均0.01)。SS组、AD组MMSE评分与WCST中完成分类数呈正相关(P均0.05),AD组相关程度(r=0.486)显著高于SS组(r=0.284)(U=2.112,P0.05)。两组TMTA与DSy呈负相关(P均0.05),SS组相关程度(r=-0.748)显著高于AD组(r=-0.352)(U=2.946,P0.01)。SS组记忆商与WCST中总错误数、持续反应数、持续错误数、完成分类数相关(P均0.05),AD组上述指标间无相关。结论:SS患者注意、记忆、执行功能均有明显损害,记忆障碍发生率与AD相似,但受损程度较AD轻。  相似文献   

18.
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病毒性脑炎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无精神症状的病毒性脑炎101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病毒性脑炎其精神症状以混合型多见(60.0%),伴随的躯体症状体征出现率低(35.8%~66.3%),与对照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误诊率高于对照组(41.1%vs25.7%,P<0.05);实验室检查中脑电图较脑脊液、CT、MR阳性率高。95例患者经抗病毒等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后,除4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外,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对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患者,如病前有感染、腹泻、口唇疱疹等病史,应动态观察病人有无意识障碍、智能下降、癫发作、神经系统体征变化及脑脊液、脑电图是否有异常变化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以治疗脑炎为主的同时辅以少量短期的抗精神病药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异质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出现疲劳的临床特征及疲劳与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关联,明确症状的归属,以期寻找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方法连续收集2014-04-2016-06就诊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运动障碍疾病门诊及住院的144例PD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帕金森病异质分组原则分组,全部患者采用疲劳严重程度(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和疲劳量表(fatigue scale,FS-14)评价疲劳,同时完成PD运动症状(motor symptoms,MS)、非运动症状(nomotor symptoms,NMS)、日常生活能力及质量相关的量表分析。结果 144例PD患者中,有疲劳症状60例(41.47%),疲劳组中早期PD且无其他NMS症状10例。异质性帕金森病不同组别比较显示强直为主型、女性及中晚期PD患者发生疲劳机会增加。单因素分析示,PD患者年龄、病程、H-Y分级、运动症状评分(UPDRS评分Ⅲ(R)、UPDRS评分Ⅲ总分)及UPDRSⅣ部分得分疲劳组得分均高于非疲劳组;非运动症状评分(NMSS)提示,疲劳组患者的NMS出现程度及频率均较非疲劳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组精神情绪总体状况(UPDRSⅠ)、抑郁(HAMD)、焦虑(HAMA)、白天嗜睡(ESS)均明显高于非疲劳组;MMSE评分证实2组患者智能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疲劳组较非疲劳组MMSE得分有下降趋势;疲劳组日常生活动能力(UPDRSⅡ)和生活质量PDQ39评分均显著高于非疲劳组,英格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Schwab显著低于非疲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NMSS程度、焦虑、抑郁评分与疲劳显著相关。结论 PD患者疲劳的发生率高;异质性帕金森病发生疲劳几率不同;单因素分析疲劳组PD患者病程更长,运动症状及病情更严重,NMS更多、更重,生活质量更差;NMSS的程度、焦虑、抑郁是导致疲劳的主要原因;部分疲劳组患者的疲劳发生与MS及NMS无关,提示疲劳可能是PD病程中的独立的非运动症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阴性精神症状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以优化其治疗。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确诊为AE的患者,其中4例无精神行为异常。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胡言乱语、幻觉、容易激惹、攻击行为和性格改变等。将有精神行为异常的36例患者分为阴性精神症状组(N组,9例)和非阴性精神症状组(P组,2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指标。结果 40例患者中抗NMDAR脑炎最多见,为32例(80%);抗LGI1脑炎4例(10%);抗GABABR脑炎2例(5%);抗CASPR2脑炎1例(2.5%);抗NMDAR脑炎合并抗MOG脑炎抗体阳性1例(2.5%)。40例AE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有精神行为异常36例(90%)、癫痫发作20例(50%)、运动功能障碍4例(10%)、认知障碍7例(17.5%)、言语障碍6例(15%)、意识障碍8例(20%)等。40例AE患者均接受了一线免疫治疗,单用激素冲击治疗23例(57.5%),激素冲击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15例(37.5%),激素+IVIg+血浆置换联合治疗2例(5%)。N组较少出现前驱头痛(P<0.05)。N组与P组在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N组9例患者预后均为良好;P组22例患者(81.5%)预后良好,5例预后不佳。结论 自身免疫性脑炎可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精神症状,应在诊断的早期进行阴性精神症状筛查,并尽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改善预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