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级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超声造影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腹部超声造影程序(CPSAbdomen)对68例HCC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及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对造影参数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问达峰时间(Tmax)、增强时间、流出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HCC超声造影增强表现与分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根据HCC的造影定量参数初步估测其病理分级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典型原发性肝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特点及病理基础,提高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确诊原发性肝细胞癌住院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特点。结果:11例病理高分化HCC8例,中低分化HCC3例,病灶大小〈3cm4例,3~5cm5例,〉5cm2例。非典型超声造影表现包括增强方式和增强时相均不典型,前者包括增强信号呈斑片状不均匀低增强或不增强、周边环状增强、病灶内部一条或多条粗大滋养动脉贯穿病灶并形成树枝状分支非球状增强。增强时相不典型表现为病灶区与周围肝实质同步或晚于周围肝实质的低增强或门脉相低增强,但延迟相缓慢消退或未有明显消退。结论:11例非典型原发性肝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内部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密切相关,但最终明确诊断需要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敏华  戴莹  严昆 《中国医刊》2006,41(4):32-34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肝细胞性肝癌(HCC)各时相的时间定义及病灶增强模式,提出CEUS诊断肝癌的参考标准。方法分析206例253个明确诊断的HCC病灶超声造影表现,记录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开始增强时间、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HCC病灶开始增强、开始减退时间及增强特征。结果设置以注射造影剂肝动脉开始显影(5.8-18.4秒)作为动脉相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8.7~23.8秒)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问;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17.6-38.1秒)为实质相起始时间;以180~360秒作为延迟期时间。253个HCC中94.1%(238灶)在动脉期增强,5.9%(15灶)在门脉期增强;84.6%(214灶)在门脉期或实质期退出,11.1%(28灶)在延迟期退出;4.3%(11灶)最终未能退出。归纳HCC的造影表现显示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快进不出”、“慢进快出”、“慢进慢出或不出”五种模式。结论根据超声造影时相定义及HCC增强退出特征。总结HCC超声造影模式及诊断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CEUS)中肝脏占位性病变(FLL)的不同图像特点,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HCC)及肝血管瘤病变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肝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其中32例原发性肝癌,21例肝血管瘤,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析两组病例常规超声图像及CEUS灌注特点,探讨两种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征。结果经超声造影后,HCC表现多为动脉相快速显影,门脉相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肝血管瘤动脉相时无明显变化,增强方式以门静脉期周边缓慢增强,呈向心样填充,造影剂显影持续时间较长。结论HCC及血管瘤在实时超声造影中能表现出不同的时相特点,可以帮助提高超声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量化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分析其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61例HCC患者超声造影结果进行时间-强度量化分析;观察超声造影时间-强度量化分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微血管密度(MVD)以及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31例HCC患者组织中VEGF呈阳性表达(50.8%).MVD与VEGF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VEGF阳性表达组中增强时间、消退时间及曲线下面积与阴性表达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声造影时间-强度分析参数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汇管区癌栓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与汇管区无癌栓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大小、VEGF阳性表达、汇管区癌栓与3年复发率和生存率有关.结论 超声造影可帮助临床明确病变性质,时间-强度量化分析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莺  杜雅灵 《西部医学》2012,24(4):697-69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肝细胞癌(HCC)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声学定量对比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HCC和21例FNH患者,对其CEUS检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从时间-强度曲线(TIC)上得到下列定量参数:达峰绝对值(DPI)、达峰时间(TTP)、曲线下面积(AUC)、曲线上升支斜率、下降支斜率的绝对值以及病灶与肝实质相应参数相比所得的标化值sDPI、sAU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CC组的AUC、曲线上升支斜率、sDPI及sAUC分别均小于FNH组(P〈0.05),而TTP、曲线下降支斜率的绝对值大于FNH组(P〈0.05),两组的DP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对HCC和FNH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级别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动态增强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首次增强斜率的血供基础.方法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长期小剂量灌喂大鼠诱发肝细胞癌,于不同时相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首次增强斜率,并且在相应部位取材做病理观察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测定.结果肝细胞癌MRI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Sfirst与病理学分级有关,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其值越大.肝细胞癌MVD也与病理学分级有关,高分化肝细胞癌MVD值最小,而低分化肿瘤MVD值最大.结论MVD是导致不同病理级别肝细胞癌MRI首次增强斜率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并门静脉癌栓的动脉造影血供特点并与动态CT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肝动脉造影表现,37例有完整动态CT资料者,观察增强扫描前后有无显示滋养动脉并测量CT值。结果77例患者判定分为富血型36例(46.8%),乏血型22例(28.6%),无供血型19例(24.7%)。37例CT动脉期显示滋养动脉影者10例,占27.0%,其中富血型9例,乏血型1例,无供血型0例。动态CT扫描平均强化CT值为20.1Hu,3组动脉造影分型之间强化C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门脉癌栓的血供特点,并且与动态CT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检测GPC3和CD44v6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肝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8例肝细胞癌(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及癌旁肝硬化组织石蜡标本中GPC3蛋白和CD44v6蛋白的表达;分析两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GPC3和CD44v6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阳性率(84.2%和84.2%)显著高于癌旁肝硬化组织(0%和0%)(P<0.01)。肝细胞癌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同癌旁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GPC3与CD44v6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02,P<0.001)。 结论 GPC3联合CD44v6可能有助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HGC)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探讨APS的形成原因及相关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HCC合并APS患者的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与其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对比。结果 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的35例HCC患者中,CT增强动脉期表现分为三型:(1)门静脉主干和正常肝的门静脉分支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显影20例。(2)肿瘤同侧肝叶门静脉(2级或2级以远分支)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显影7例。(3)肿瘤周围非癌变肝实质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8例。结论 经血管、经肝窦、经肝血管丛的途径是肝细胞癌APS形成的主要机制。多层螺旋CT诊断HCC合并APS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