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均急性起病,以头晕、恶心、呕吐、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征、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临床表现.MRI检查22 例示延髓背外侧梗死;7例行血管检查,其中4例显示椎动脉狭窄或闭塞,2例显示小...  相似文献   

2.
<正>Opalski综合征由法国人Opalski在1946年最先报道[1],是一种临床较罕见的伴有同侧肢体无力的延髓背外侧梗死,临床易误诊为Wallenberg综合征。国内外近几年报道的Opalski综合征以多个神经核及神经受累症状为主,尚无以一侧楔束核受损为主要表现的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主要表现为同侧上肢深感觉障碍的Opalski综合征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59岁,因右侧枕部疼痛5 d,右上肢麻木、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 d入院。患者首发症状为右侧枕部针刺样疼痛,呈持续性,头右转时加重。入院前1 d突发右上肢麻木,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走路向右倾斜。既往:高血压病史30余  相似文献   

3.
经MRI确诊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MRI研究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具有本病临床表现的11例患者均行头颅CT及MRI检查。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声音嘶哑、同侧面部及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同侧软腭麻痹、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同侧Horner征是最常见的临床特征。MRI显示一侧延髓背外侧梗塞10例,延髓背外及腹外侧梗塞1例,合并同侧小脑梗塞2例。CT均未发现延髓及小脑病灶。MRI为目前研究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最佳手段,小脑区梗塞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少见,它是1895年由Wallenberg首次报道,故又称为Wallenberg综合征。现将我科2001—2004年经Mill证实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髓梗死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本组男性53例,女性20例。首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浅感觉障碍41例,眩晕39例,饮水呛咳36例,恶心呕吐32例,吞咽困难31例,构音障碍29例。梗死病灶位于延髓上段27例,中段29例,下段12例,同时累及上段和中段3例,中段和下段2例。病灶位于背外侧61例,腹内侧10例,背内侧2例。表现为经典的延髓综合征共15例,包括Wallenberg综合征12例,Dejerine综合征1例,Avellis综合征1例,Babinski-Nageotte综合征1例。结论延髓梗死常见临床表现是浅感觉障碍和后循环缺血症状,经典延髓综合征少见;延髓梗死以中上段最常见,主要发生于背外侧;头部MRI对延髓梗死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合并同侧肢体偏瘫时称为Opalski综合征,临床上相对少见,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合并病灶侧肢体偏瘫时称为Opalski综合征,由法国人OPALSKI~([1])于1946年首次发现并报告。两者都可表现为Wallenberg syndrome的典型症状: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病灶侧Horner征、病灶侧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等,且Opalski综合征临床上十分少见,所以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或误诊。现报告我院收治的1例Opalski综合征,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症状及责任血管进行探讨,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法国人Opalski于1946年首次发现并报道了2例伴有同侧偏瘫的延髓背外侧梗死病例,命名为Opalski综合征~([1])。Opalski综合征与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容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同时合并双侧小脑梗死及对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畸形的Opalski综合征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主因头晕、行走不稳2 d入院。入院2 d前上午突发走路不稳,自觉东倒西歪,伴头部闷沉不适,无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梗死(LMI)的感觉障碍特点及内在解剖学机制。方法总结2例伴不典型偏身感觉异常的LM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LMI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头晕、偏身感觉异常。例1表现为病灶同侧面部及同侧肢体感觉异常(ISSL),主观描述为麻木、发紧,例2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痛温觉减退、同侧肢体无力,还合并对侧肢体迟发性感觉异常(先表现为发凉,后出现上肢近端烧灼感)。2例患者DWI上梗死灶分别位于延髓背外侧、外侧。病因考虑为动脉粥样硬化,且合并椎动脉或其分支动脉发育异常。结论 LMI的感觉障碍复杂多样,不典型的有面部感觉异常、ISSL、对侧肢体迟发性感觉异常等,考虑与三叉丘系、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受累有关。  相似文献   

10.
Wallenberg综合征的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MRI和MRA对wallenberg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我们复习了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的12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12例作了MRI检查, 有7例同时作了MRA检查.结果 MRI检查的12例中有2例正常, 10例可见延髓背外侧梗死, 其中8例为典型的延髓背外侧梗死病灶, 另2例病变超出延髓背外侧范围; 4例梗死病变仅限于延髓, 3例延髓合并小脑梗死, 3例延髓伴桥脑梗死.在MRA检查的7例中所有患者延髓梗死同侧的椎动脉显示流空消失, 5例患者的Willis环明显动脉粥样硬化, 1例基底动脉起始部明显狭窄.结论 MRI与MRA结合使用为wallenberg综合征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18例Wallenberg综合征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由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近年来,报道甚多,但对于它的症状体征出现的早晚,以及时程分析较少,现将我院近4年来18例Wallenberg综合征发病特点进行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选自我院1995年3月~1999年3月住院病例,18例均为男性,年龄46~65岁,平均年龄58岁,既往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3例,脑梗塞2例。  相似文献   

12.
<正>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LMS)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是供应延髓背外侧及小脑后下部的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临床表现较多。椎动脉夹层(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VAD)临床少见且凶险,发病率为1.0/10万1.5/10万,可以自发性或外伤形成,常以夹层破裂后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以Wallenberg综合征为首发症状者少见,而以颈部外伤致椎动脉夹层并Wallenberg综合征则更为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4岁,因"突起声音嘶哑,左侧肢体麻木5 h"  相似文献   

13.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Wallenberg syndrome)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或椎动脉闭塞 ,临床表现有突然头晕、交叉性感觉障碍、Horner征、球麻痹及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症状。 1998年 3月~ 2 0 0 3年 3月经我科诊治该病患者 2 6例 ,资料完整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2 6例患者男 2 1例 ,女 5例 ,年龄 5 6~81岁 ,平均 70 .5岁 ,其中 6 5~ 80岁 1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18例 (6 9% ) ,糖尿病 5例 (19% ) ,脑梗死 3例 (12 % ) ,心肌梗死 1例 (4% ) ,高脂血症 7例 (2 7%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均以头晕 (10 0 % )为起始症状 ,17…  相似文献   

14.
延髓外侧综合征(LMS)经典的感觉体征包括同侧面部和对侧肢体的感觉丧失。感觉障碍的变异包括对侧或双侧面部感觉改变,面部部分受累或躯干感觉平面的改变。然而即使在大综LMS病人中未见描述过同侧肢体的感觉改变,本文报道3例病人表现为同侧肢体的感觉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头颅MRI对延髓梗死病灶的定位并结合延髓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延髓梗死临床表现的特征.方法:31例急性延髓梗死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出院当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1例急性延髓梗死病例中:外侧延髓梗死(LMI)16例;内侧延髓梗死(MMI)13例;双侧延髓梗死(BMI)2例.LMI组病灶位于延髓背外侧或外侧;MMI组病灶位于延髓腹内侧,且多位于延髓上段.LMI多表现为不典型或部分性的"Wallenberg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或体征为眩晕,Homer征、构音障碍、吞咽障碍、软腭麻痹,肢体共济失调.MMI多表现为感觉运动性卒中(SMS)或纯运动性卒中(PMS),最常见的症状或体征为对侧肢体偏瘫、构音障碍、中枢性面舌瘫.31例延髓梗死患者中,BMI 2例均为双侧MMI,其中1例出现四肢瘫痪、双侧肢体深浅感觉障碍、核间性眼肌麻痹、构音以及吞咽障碍,另1例表现为左侧肢体偏瘫、构音障碍、强哭、强笑等症状体征.结论:典型的延髓梗死综合征在临床上少见,LMI多表现为不典型,部分性的"Wallenberg综合征".而MMI往往与桥脑、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的临床表现相似.双侧MMI导致四肢瘫痪等双侧锥体束受损表现,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眩晕(83.3%)、构音障碍(61.1%)、吞咽困难(52.8%)、Horner征(80.6%)、共济失调(72.2%)及交叉性感觉障碍(50%)为常见临床表现。36例行MR I检查,32例示延髓背外侧梗死;13例行DSA检查,6例示不同程度椎动脉病变,2例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1例示椎动脉闭塞伴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狭窄。33例采用抗凝、抗血小板、活血化瘀治疗,26例于7~10 d后症状缓解,1~2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6例遗留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1例死亡。3例行血管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术后当天症状缓解,1周后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以延髓背外侧局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MR I对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DSA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Opalski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延髓背外侧的脑梗死,临床上易误诊为Wallenberg综合征,其主要临床区别为累及锥体交叉后的皮质脊髓束,引起同侧肢体瘫痪。临床上相对少见,国内报道较少,本文提供近期收治的病例,旨在增加对此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病例1:女患,41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麻木伴头晕、呃逆3 d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 y。查体:血压160/90mmHg,神清,构音障碍,左侧Horner征(+),双眼自发向左  相似文献   

18.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氏综合征,于1895年首先由Wallenberg氏报道,并经剖检证实为小脑后下动脉血栓所致,故又称为“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国内最早由张氏等首次报告,此后,刘氏等又相继报道过。本文就我科自1956年—1984年期间收治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66例,结合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改变。方法对22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眼球震颤、Honer征、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等。头部CT检查未发现延髓病变,17例头部MRI示延髓背外侧梗死。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MRI。  相似文献   

20.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是由于供应延髓背外侧及小脑后下部的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现对我院2000年10月~2005年6月收治的25例此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2~78岁,平均58.6岁;病程6h~5d,平均4.31d。均经头颅MRI证实。有高血压病史23例(92.0%),高脂血症13例(52.0%),糖尿病4例(16.0%),冠心病8例(32.0%),房颤1例(4.0%),吸烟16例(64.0%),酗酒5例(20.0%),脑卒中家族史10例(40.0%)。1.2临床表现本组均为急性起病,3例病初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3例为进展型脑梗死表现,进展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